秧歌教学设计
跳秧歌收稻谷教案
跳秧歌收稻谷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跳秧歌收稻谷的传统习俗和意义。
2) 学习跳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3) 掌握收割稻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跳秧歌收稻谷的传统习俗。
2) 利用实地体验和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跳秧歌和收割稻谷的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和集体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提高学生对农耕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跳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收割稻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跳秧歌和收割稻谷的传统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1. 初步呈现。
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跳秧歌收稻谷的场景,让学生了解传统习俗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一传统习俗的认识和看法。
2. 学习跳秧歌。
1) 教师示范跳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让学生跟随学习。
2)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跳秧歌的技巧。
3. 模拟收割稻谷。
1) 在校园或田间地头模拟稻谷收割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收割的过程。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镰刀和收割稻谷的技巧,确保安全和效率。
4. 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练习跳秧歌和模拟收割稻谷。
2) 每个小组设计一段跳秧歌表演和收割稻谷的模拟活动,进行展示和分享。
5. 总结反思。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总结跳秧歌和收割稻谷的体验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传统习俗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跳秧歌收稻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还学会了跳秧歌和收割稻谷的基本技巧。
在实地体验和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展现了团队协作和创造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耕劳动的辛苦和重要性,培养了对农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秧歌舞》教学设计-2024鲜版
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秧歌舞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社区力量、增进民族团结的社会功能。
2024/3/27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表演 技巧,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和艺 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9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
情感传递
讲解如何通过舞蹈动作、面部表 情和眼神等传递情感,使观众产
生共鸣。
舞台表现力培养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舞台空间、灯 光和道具等元素,增强舞蹈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实践与反馈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出,并根据 观众和教师的反馈进行调整和完 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自
信心。
2024/3/27
展示成果
在小组合作完成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来展示他们创编的秧歌舞。其他小 组的同学可以给予掌声和鼓励,以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2024/3/27
18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4/3/27
19
观察学生表现并给予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 积极性,记录他们的表现。
2024/3/27
评估学生对秧歌舞基本步伐和 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是 否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舞蹈组 合。
06
课程延伸与拓展
2024/3/27
23
了解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024/3/27
藏族舞蹈
01
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韵律,感受藏族舞蹈的豪放与优美。
蒙古族舞蹈
02
苏少版音乐一上第八单元秧歌调教学设计
苏少版音乐一上第八单元秧歌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少版音乐一上第八单元秧歌调教学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学习秧歌调,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音乐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秧歌调》、《踩在新年的门槛上》等歌曲,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调这种传统音乐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调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秧歌调》、《踩在新年的门槛上》等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秧歌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秧歌调的特点和魅力。
2.学会《秧歌调》、《踩在新年的门槛上》等歌曲。
3.音乐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秧歌调的特点、历史背景等知识。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习。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少版音乐一上第八单元》2.音频、视频资料:秧歌调相关歌曲、表演片段。
3.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秧歌调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秧歌调的魅力。
然后简要介绍秧歌调的特点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歌曲《秧歌调》、《踩在新年的门槛上》等,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
3.操练(15分钟)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旋律等方面的把握。
教师及时点评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秧歌调在民间的应用和意义,以及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区别。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教学设计《秧歌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学生能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通过学生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能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秧歌舞的音乐节奏和表演风格。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如何让学生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并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2. 演示法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
3. 练习法通过学生的实践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一段简单的秧歌舞,并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能够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秧歌舞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秧歌舞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2. 讲授讲解秧歌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特点。
讲解秧歌舞的基本步伐、手势和动作,并进行示范。
3. 演示播放一段秧歌舞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第五单元活动秧歌舞》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活动秧歌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秧歌舞的基本特点和背景,包括其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
2. 学习并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基本手位,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秧歌舞表演。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重点: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和手位,理解其舞蹈风格和特点。
难点:在音乐节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准确、协调地进行舞蹈动作的表演,并体现出秧歌舞的独特韵味。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1. 准备秧歌舞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舞蹈风格。
2. 准备适当的音乐播放设备,确保音乐播放清晰、音量适中。
3. 布置舞蹈教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舞蹈练习。
4. 准备必要的舞蹈服装和道具,确保学生能够以最佳状态进行舞蹈表演。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探索课堂伊始,老师先要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秧歌舞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秧歌舞的魅力,同时通过简单的讲解,使学生们对秧歌舞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你们知道秧歌舞的起源吗?它有哪些独特的动作和节奏?”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基础知识教学接下来,老师将详细介绍秧歌舞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首先,讲解并示范基本的手势和步伐,强调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细节。
这个阶段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示范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手势教学介绍几种基本的手势,如扇形手、指法手等,以及它们在秧歌舞中如何配合音乐和节奏做出有韵律的动作。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邀请学生模仿并尝试,老师则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二)步伐教学讲解并示范基本的步伐,如跳跃步、交叉步等,并强调步伐与音乐节奏的配合。
老师可以放慢音乐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模仿。
三、实践与体验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巧后,学生们开始进行实践和体验。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秧歌舞》。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特点,学会基本的秧歌舞步,并能够参与舞蹈表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和舞姿。
难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舞蹈的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音响、舞蹈道具(如扇子、手绢等)。
学具:学生自带扇子、手绢等舞蹈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秧歌舞表演视频,引发学生对秧歌舞的兴趣。
2. 基本步法教学:教师示范秧歌舞的基本步法,学生跟随教师学步法,并进行分组练习。
3. 舞姿教学:教师示范秧歌舞的舞姿,学生跟随教师学舞姿,并进行分组练习。
4. 音乐感知:教师播放秧歌舞音乐,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舞蹈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 课堂展示:各小组进行舞蹈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秧歌舞基本步法:1. 秧歌步2. 十字步3. 圆场步舞姿:1. 扇子舞2. 手绢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展示所学的秧歌舞,并记录家人的评价。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学生实际表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秧歌舞的学习兴趣浓厚,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步法和舞姿。
在音乐感知和小组合作方面,学生表现较好,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还需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秧歌舞表演团队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秧歌舞比赛,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
3. 开展秧歌舞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2.学习基本的秧歌动作和节奏;3.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编排一个简单的秧歌舞蹈。
三、教学过程1.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秧歌既是一种舞蹈形式,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2.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起步、站立、拍掌、踏步、转身等动作。
同时教授秧歌的基本节奏,让学生掌握秧歌舞蹈的基本技巧。
3.分组练习秧歌舞蹈(4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编排一个简单的秧歌舞蹈。
教师提供音乐和舞蹈指导,引导学生在舞蹈中展现个人特色和团队合作精神。
4.合作表演与点评(20分钟)让各小组依次表演他们编排的秧歌舞蹈,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通过观摩他人表演和反馈,让学生不断完善舞蹈表现,提高舞蹈水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同时倡导合作和团队精神。
通过分组练习和合作表演,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秧歌舞蹈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表演来提高舞蹈技巧,因此要鼓励学生勤加练习,不断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北秧歌的起源和特点,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培养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继续深造舞蹈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小学音乐秧歌舞教案
小学音乐秧歌舞教案篇一:秧歌舞教案1《秧歌舞》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秧歌舞》。
2、学习并掌握秧歌舞“十字步”的简单律动,能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学习掌握“秧歌十字步”动作,随音乐跳起秧歌舞。
2、加入锣鼓等乐器对秧歌的典型节奏进行演绎时,学生之间的准确配合能力。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黑板、粉笔、锣、鼓、镲、绢花、红绸等。
教学过程:准备:师生问好一音乐导入(5)1、初次聆听歌曲师: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放歌曲) 生:高兴地热烈的师:你们说的非常好。
那咱们再来感受一下。
(放歌曲)2、复听歌曲师:要求仔细听听歌曲中他们在做些什么?生:扭秧歌师:他们在怎么着扭秧歌生:敲锣打鼓!二、学唱歌曲(多媒体出示歌词)师:让我们轻声的来跟着他们唱一唱。
(轻唱)不足之处纠正复唱。
师:(歌曲处理)跳秧歌时又敲锣打鼓,心情是什么样的?生:热情、高兴地。
师:(肯定学生)对呀那我们把这种情绪带到我们的歌曲演唱中。
老师伴奏,学生演唱。
(示范热情的演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 三、学习秧歌舞“十字步”师:歌曲学会了,哪这首歌曲的名字是——秧歌舞(多媒体出示)这是一首流传于东北地区的脍炙人口的秧歌舞曲。
最早的歌词表现了东北人民苦难的生活,通过歌声人们表达了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
建国后,曾被多次填写新的歌词,成为东北人民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民歌。
这首歌曲,就是由编者重新填词而成的。
1、介绍秧歌,学习“十字步”。
(秧歌是我国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东北秧歌是其中之一。
跳舞时脚走“十字步”,双手挥舞红绸,情绪欢快、热烈)(教师画出“十字步”的图示,示范十字步的步伐。
)(多媒体出示)2、跟着音乐,做出“十字步”律动。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说明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
2.学习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和基本节奏。
3.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及流程1.秧歌起源和发展的介绍在教学开始,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可以通过讲解、视频展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的关联。
2.秧歌舞蹈动作基本教学a. 教师根据秧歌舞蹈的特点,选择一部分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如手舞、足舞、身舞等。
b. 先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的正确姿势及运动要领。
c. 通过分解动作,逐步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d. 注意鼓励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学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3.秧歌舞团队合作训练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负责人。
b. 每个小组从已学过的舞蹈动作中自由组合和创作一段舞蹈。
c. 学生要互相配合,根据节拍和音乐的节奏进行编排和排练。
d. 小组负责人需要带领组员进行练习,组织排练,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4.秧歌表演与展示a. 在舞蹈训练结束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
b. 学生可以选择校内或校外的展示场地,向其他班级、老师、家长等进行表演。
c.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应注意形态、动作的准确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
d. 在展示结束后,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和反思,共同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秧歌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并观察小组之间的协作程度和创作成果。
3.通过舞蹈表演和展示,评估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蹈的整体效果。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1.及时记录学生在舞蹈训练和表演中的表现,包括其优点和需改进之处。
2.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总结经验,对下一次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准备。
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东北秧歌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学习秧歌舞蹈的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协作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胶州秧歌单元课教学设计
胶州秧歌单元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胶州秧歌是山东胶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探究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历史背景。
-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展开深入探究。
- 合并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分享并总结胶州秧歌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2. 学习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形式- 示范并讲解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形式,如手势、脚步、转身等。
-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注重动作的准确性和形式的书写性。
- 分组编排小节舞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胶州秧歌基本动作和形式进行创作。
3. 学习胶州秧歌的舞蹈表达和情感传达- 探讨胶州秧歌的舞蹈表达和情感传达的特点和技巧。
- 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训练,通过声音、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胶州秧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 练习舞蹈配合音乐的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节奏掌握能力。
4. 制作胶州秧歌舞蹈实践视频-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制作一段胶州秧歌舞蹈实践视频。
-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舞蹈内容,并且要求在视频中展现所学的胶州秧歌基本动作、形式以及舞蹈表达能力。
- 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每个小组完成高质量的舞蹈实践视频。
5. 舞蹈展示和评估- 将小组制作的胶州秧歌舞蹈实践视频进行集体展示。
-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评估。
- 老师根据学生的舞蹈表现、舞蹈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三、教学评价及巩固1. 教学评价- 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度和创造力。
- 通过学生的舞蹈实践视频、小组讨论以及舞蹈展示和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提供自己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
《秧歌舞》教学设计方案
《秧歌舞》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
2.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秧歌舞的基本动作:扭腰、转身、跳跃等。
2.基本的舞蹈技巧:舞步的节奏感、韵律感等。
3.秧歌舞的表演:选择一个经典的秧歌舞,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演出。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秧歌舞的基本动作1.介绍秧歌舞的起源和特点。
2.示范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并让学生跟随动作练习。
3.分组进行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辅导。
第二课:秧歌舞的舞蹈技巧1.讲解秧歌舞的舞步节奏与韵律感,并进行示范。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辅导。
3.组织小演出,让学生进行表演展示和互相评价。
第三课:秧歌舞的整体表演1.选择一个经典的秧歌舞,向学生介绍其背景和意义。
2.教学舞蹈的具体动作和排练组合。
3.进行排练和指导,老师给予个别指导和集体训练。
4.学生进行演出,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老师通过示范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让学生学习并模仿。
2.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排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配合能力。
3.个别指导法: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和提高舞蹈表现力。
五、教学手段1.录像播放:向学生展示秧歌舞的优秀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秧歌舞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音乐播放器:播放秧歌舞的音乐,帮助学生感受舞蹈的节奏和韵律。
3.现场表演:邀请专业秧歌舞表演团队来学校进行表演,给学生提供实际观摩的机会。
六、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动作、技巧和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2.论述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写出相关的评价和反馈意见。
3.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和点评,帮助他们互相学习和进步。
七、教学资源1.秧歌舞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2.录像和音乐播放器。
3.秧歌舞的表演视频。
八、教学反思通过秧歌舞的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协调性和舞蹈表现力。
陕北秧歌教学设计
陕北秧歌教学设计陕北秧歌是陕西省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名教师,我设计了以下陕北秧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1.了解陕北秧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向学生介绍陕北秧歌的背景和发展历史,播放一段陕北秧歌表演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秧歌动作自行编排并表演。
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动作和编排,并请几个小组表演他们的作品。
2. 分组训练:将学生重新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秧歌舞蹈,并通过老师指导来进行训练。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第三课时1. 学习秧歌曲目: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陕北秧歌曲目,并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歌曲教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演唱歌曲,了解陕北秧歌的基本情感和表现手法。
2. 练习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舞蹈动作,逐渐将舞蹈和歌曲结合起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学生的动作准确度和舞蹈的整体配合度。
第四课时1. 彩排与小演出:让每个小组进行最后的彩排,确保舞蹈和歌曲的顺利过渡和协调。
然后,组织一个小演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2. 总结反思:在小演出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并听取学生的反馈。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步骤,学生可以在秧歌教学活动中,全面了解和体验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学习和传承陕北秧歌,也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秧歌自由创编》教学设计高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注重环保,珍惜资源,树立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运动能力和审美素养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秧歌自由创编内容有着以下特点: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秧歌自由创编奠定基础:
1.利用多媒体播放经典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秧歌的热情与魅力,引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秧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在我国民间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秧歌表演中有哪些基本动作和队形变化?这些元素如何为表演增色?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秧歌基本动作的掌握、队形变化的运用以及自由创编的能力。
-基本动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秧歌的基本步伐、手臂动作和身段姿势,确保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队形变化:培养学生对空间感的把握,能灵活运用不同的队形变化,增强秧歌表演的视觉效果。
-自由创编: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和队形的基础上,发挥创意,结合音乐和道具,与他人协作完成独特的秧歌表演。
-自我评价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会评价他人,提高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秧歌表演视频、音乐素材和道具,以支持学生的创编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秧歌比赛和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技能。
-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身心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秧歌动作时,能更快地掌握技巧,表现力较强。
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
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小学三年级音乐秧歌舞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秧歌舞的起源和特点。
2. 学习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协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设备和音乐秧歌舞曲目。
2. 课堂空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 班级分组,每个小组5-6名学生。
4. 音乐秧歌舞表演视频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秧歌舞的起源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音乐秧歌舞表演视频或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秧歌舞的魅力。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秧歌舞的基本动作,如手舞、脚步等。
2.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基本动作,教师逐组巡视指导。
3. 引导学生感受秧歌舞的节奏,并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
实践(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编排一段秧歌舞表演,包括基本动作和节奏。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反复排练,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2.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秧歌舞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改进的地方:1. 教师在引入环节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排练,以保证表演质量。
3. 在展示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个小型评选活动,增加学生的竞争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秧歌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反思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音乐秧歌舞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秧歌舞》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秧歌舞》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秧歌很熟悉,在各个广场都会看到大人们扭秧歌,但是对秧歌舞中的“十字步”却不熟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东北秧歌的舞蹈特点,以及让学生感受到秧歌舞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热烈、奔放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绪。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及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让学生学会东北秧歌的步伐“十字步”,并且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
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秧歌舞》,并且能用打击乐器锣、鼓、小钹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秧歌舞》并学跳秧歌舞步,并能随音乐表演。
教学难点: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十字步”,并且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过程一、学习秧歌十字步1、律动进教室孩子们,让我们随音乐跳起来吧!(放《秧歌舞》音乐进教室)问:刚才我们跳得什么舞蹈?(秧歌舞)教师出示课题小结:这就是我们东北秧歌,秧歌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字步”。
让我们来学一学。
2、学习十字步首先,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也向前迈一步,然后左脚往旁一步,右脚向后退一步。
(反复练习)学习手的动作,让学生自然摆动。
你们跳得真棒,让我们随音乐跳一跳吧。
(放音乐)二、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多么热烈呀,其中用了很多的打击乐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放音乐)(鼓、锣、钹)今天我把它们带到的这来,我们一同来听一听它是怎样为歌曲添彩的。
通过锣鼓迎春,让学生们能准确的打准节奏。
1、堂鼓出示堂鼓,教师随音乐敲击堂鼓。
问:它敲击出怎样的节奏?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出示节奏,提醒学生在歌曲什么地方敲击?学生进行模仿。
随音乐进行敲击。
2、锣出示锣,教师随音乐敲击锣。
问:它敲击出怎样的节奏?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出示节奏:提醒学生在歌曲什么地方敲击?学生进行模仿。
随音乐进行敲击。
3、小钹出示小钹,教师随音乐敲击小钹。
《东北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欣赏及学生体验等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秧歌的
分类、风格特点以及民间舞蹈中多样化的道具。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自学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手绢技巧的方法,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学习舞蹈小组合,感受手绢技巧在东北秧歌舞蹈中是如何运用的。
4.培养学生对汉族民间舞蹈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力与鉴
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东北秧歌舞蹈的魅力,体验手绢技巧的多样变化。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手绢花样旋转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各种秧歌道具
教学过程:。
东北秧歌双户头教学设计
东北秧歌双户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特征、手位、脚位。
2、东北秧歌的动律训练:压脚跟、上下、前后、划圆动律,“扭”。
并掌握常用舞姿,为今后的综合训练奠定基础。
3、认识鼓的叫法。
教学重点1、东北秧歌的韵律核心为“艮中扭”,动律训练中强调“扭”。
2、三种动律在“艮"与“扭"的关系中,由脚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教学难点压脚后跟强调起的低,压的快,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切分不容易把握,强调稳、艮,压脚后跟压在正拍上,上身动律把在附拍上,艺诀称“踩在板儿上,扭在眼儿上”。
教学与教具示范法、动态纠正法、静态纠正法。
手巾花、多媒体(DVD、P4)、音响。
教学内容体态动律训练组合:准备:双手胯前交叉打开至两侧,双叉腰手位。
1、压脚后跟,4拍1次,做2次。
2、左起上下动律,4拍1次,做2次。
3、压脚后跟,2拍1次,做4次。
4、右起前后动律,2拍1次,做2次。
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2次。
5、右倒重心,右脚横移,撤左脚,踏步位,小燕展翅,4拍。
左起上下动律,2拍1次,做4次。
撤左脚,并右脚,冲1点正步位,双护头,2拍,右起前后动律,1拍1次,做2次。
6、、冲2点上左脚,右手扶鬓式,4拍。
左起上下动律,2拍1次,做2次,左起上下动律,2拍1次,做4次,渐蹲至半蹲位置。
7、撤左脚,右前踏步位,摊手,渐打开,略下右旁腰,并正步,1点,双推山。
8、撤左脚,右前踏步位,双护胸右手揽回,4拍,并右脚,1点正步位,双护胸左手揽回,4拍。
9、双护胸,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4次。
10、撤左脚,迅速并右脚,压右旁腰,2拍退,分2组做。
左右脚交替快速上步,上身划圆动律2次,1拍1次,右前踏步位,微蹲。
11、并左脚,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4次。
12、同动作11。
13、冲8点,点绕起范儿的荷花爱莲。
并左脚,正步位,右手斜下前推甩手,2拍。
左手回揽饶花,左脚原地踏一步,2拍。
《秧歌舞》教学设计
《秧歌舞》教学设计秧歌舞教学设计引言:秧歌舞是中国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欢快的舞步受到了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喜爱。
本篇文章将围绕《秧歌舞》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表演秧歌舞。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秧歌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要素,掌握基本的舞步动作。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基本的秧歌舞动作,具备基本的舞蹈表演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秧歌舞的学习和表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秧歌舞的历史和特点简介:介绍秧歌舞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基本舞步动作:分解和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动作,如迈步、转身、扭腰等。
3. 表演要素:教授学生秧歌舞的表演要素,如舞台形态、面部表情、手势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秧歌舞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秧歌舞的节奏和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授:a. 简要介绍秧歌舞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秧歌舞的文化内涵。
b. 分解和演示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动作,让学生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步骤。
c. 介绍秧歌舞的表演要素,鼓励学生通过表情、手势等来丰富舞蹈表演。
3. 练习与巩固:a.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秧歌舞进行学习和排练,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b. 个人练习: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节奏,进行秧歌舞的个人练习,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纠正。
4. 总结和展示:a. 学生们汇报小组练习成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b.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展示,展示他们掌握的秧歌舞动作和表演要素。
四、教学评价1.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秧歌舞小练习,检验学生对基本舞步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表演中的投入和自信程度,评价其舞蹈表现力和舞台表现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小组练习和展示,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的进展情况。
五、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其他中国传统舞蹈形式,拓宽他们的舞蹈视野。
幼儿园中班教案《扭秧歌》三篇教学设计
If you enter, you will live in peace and your ambitions will be fulfilled. If you retreat, you will live in peace and you will be able to repair your failure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幼儿园中班教案《扭秧歌》三篇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幼儿学会扭秧歌舞蹈,动作较协调,有节奏。
2、幼儿感受和表现舞蹈欢乐的情绪。
3、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红绸带每人一条(用多色皱纹纸替代)。
录音机和磁带。
活动过程:1、再次请两名幼儿示范扭秧歌舞。
2、组织幼儿复习扭秧歌歌曲和舞蹈基本舞步。
3、教师组织幼儿逐句学习动作。
4、放歌曲磁带,幼儿将整个舞蹈连起来跳。
教师启发幼儿以愉快、喜悦的心情,舒展、有力、富有节奏的动作来表现秧歌舞蹈的特点。
5、放录音,组织幼儿腰系红绸带,随秧歌舞曲扭起来。
6、待幼儿动作熟悉后,进行对形变换。
篇二活动目标:1、学习秧歌步、秧歌十字步基本步伐2、知道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以及它的种类、用途等知识3、体验舞蹈的乐趣,培养幼儿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1、舞蹈录象、录音资料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3、十字步图谱活动过程:幼儿在《纤夫的爱》的音乐中进入活动场地一、观看录象,东北秧歌,引出课题1、师提问: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舞蹈的名称?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师小结:秧歌舞最早流行在东北,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庆祝,后来我们江南的人们把秧歌改变成地方秧歌,因此手里的道具呢,用的最多的是阿姨们用手绢花,叔叔们呢则用绸带。
)2、在看一次,提出要求:仔细看,试着学一学。
(试试手,脚的动作)二、学习秧歌十字步1、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秧歌的基本步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秧歌十字步”(出示秧歌十字步大图示,为幼儿讲解图示的看法,并让幼儿试着看图自己先走一走,老师指导理解图谱意思)2、老师示范秧歌步动作秧歌步: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火的大秧歌》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电子琴鼓锣镲手绢扇子卡片等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间大秧歌的特点形式。
2、初步了解秧歌的曲调、基本动作和配器等相关知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继承、东北大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来了解秧歌,进而喜欢秧歌。
教学活动设计一、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后市不平凡的一年,2009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呢?2、播放视频影片3、揭示课题《火火的大秧歌》二、小组合作,学生交流信息、整理信息分组交流整理信息三、汇报交流汇报交流秧歌的概念、秧歌的起源、秧歌的形式、秧歌的种类、秧歌受欢迎的原因、秧歌的形式、秧歌的配器等等。
四、组织活动1、听秧歌曲调2、教师弹奏秧歌的曲调、学生哼唱3、学生模仿学习扭大秧歌(教师指导基本动作和方法)4、海外华人扭打秧歌5、小儿歌五、谈谈收获写心得1、收获写道收获卡片上贴到黑板上2、让学生分别读一读写的收获六、教师总结(知识拓展延伸)满载着收获,满载着快乐,我们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东北大秧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已经入选第一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作为东北人你们自豪吗?其实咱们东北除了大秧歌,还有许多能够展现东北鲜活的民间、民俗的艺术形式呢!课后,我们进行调查,下节课我们再来汇报,好吗?秧歌教学内容:1、学习秧歌的舞步;2、熟悉秧歌的典型旋律3掌握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将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课型:激情引趣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了解东北秧歌。
2、通过学生共同的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的去探究“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在大家真实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一段舞蹈(秧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秧歌”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采用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问互答”、“今天我是老师”“小组竞技赛”、“模仿室”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典型的秧歌音乐及舞蹈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课是学生进行共同探究音乐知识及尽展才华的地方。
所以本节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的以“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及舞蹈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是起引领的作用。
同时,教师把全体学生的普通参与与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及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中尽显他们的才华。
3、“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只有创造才能飞跃发展。
为此,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东北秧歌”的节奏仿打和舞步练习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通过学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问:“能否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来激发学生的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实践,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的创作活动。
同时教师经常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验证自己的不同想法。
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合作、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意识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完善评价机制”。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了解和热爱民族民间艺术,将民族艺术加以弘扬,为此选择了“秧歌”作为教材的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的学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中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尤其是在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对他人的作品以及教师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欢天喜地—大秧歌》这一节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握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可能会在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音乐课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一段舞蹈和几张彩色的图片等一些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自主的合作去共同学习去共同探究。
2、“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现代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教师利用这点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图片、听赏音乐和联想事物并将其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把握时机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的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3、“艺术创作,来源生活”。
“生活是万物之本”我们任何一门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对于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并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结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用知识得以创作,在创作中得以发展。
教具:录音机、、扇子、等。
手绢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创设情境”1.师生问好!2.师生(面带微笑)同唱:《快乐之歌》[1、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说o耶,如果感到快乐你就说o耶。
2、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肩,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握握手,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你的肩,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握握他的手。
3、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唱歌,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跳舞,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唱歌跳舞,走进音乐课我们一起来跳舞。
][设计意图:意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同学和教师都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情绪。
]师:大家想跳舞吗?生:大声齐说:“想”(每一名学生都充满激情,)师:大家想看老师跳舞吗?生:“想”(全体学生情绪高涨)3.教师表演一段民族舞蹈(秧歌)[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的兴趣]生:(面带笑容,投出羡慕的眼光,并热烈的鼓掌)师:谁能告诉我刚才这段舞蹈是一段什么舞蹈?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生:畅所欲言生(1)生(2)生(3)生{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并对其进行正确而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意在由此问题引入本节课}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出示板书}师:针对东北秧歌你都想了解些什么?{设计意图:教师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根据自己的所想“畅所欲言”生{1} 生{2} 生{3} 生{4}第二环节:“解决问题”1、师:下面请大家出示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东北秧歌’的相关资料,让我们共同进行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团结互助精神}生: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式的学习。
生{1} 生{2} 生{3} 生{4}师: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学习。
{东北秧歌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唢呐)武场(鼓,锣,钹)}2、师:出示幻灯片{1}[表演东北秧歌的场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观察,分析,幻灯片{表情异常兴奋}齐说:“大秧歌”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头上带是什么?生:观察,分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生{1} 生{2} 生{3} 生{4}师:他们扭的怎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及能力}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验对幻灯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生{1} 生{2} 生{3} 生{4}师: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过他们,有没有勇气向他们提出挑战呢?[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尝试]生:一口同声的说:“有”{有的同学甚至已经手拿道具走到舞台前。
}3、师播放师:我们几位挑战者都以经走到舞台前了,现在老师有一个提议,我们在坐的其他同学当他们的“啦啦队”怎么样?一会音乐响起我们“啦啦队”的同学也可以手拿道具随音乐舞动以下。
生:随音乐扭起大秧歌(面带笑容)挑战者生{1} 生{2} 生{3} 生{4}其它同学手拿道具随音乐舞动。
师:刚才我们扭秧歌的时候为我们伴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的什么音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齐说:“东北大秧歌音调”4 、师:那么,在我们听赏着典型的东北秧歌音调,扭起东北秧歌时,你从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呢?好!下面请大家针对“东北大秧歌”提出你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问互答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纷纷举手将自己在音乐和舞蹈中发现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同学的帮助,寻找正确答案。
师:引导学生共同在音乐中、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共同的讨论、分析、研究问题、各别地方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师生之间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A:走到舞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旋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记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生:全体学生随之哼唱,并随旋律做出各种动作。
师:出示幻灯片(2){唢呐、锣、鼓、钹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生B: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对这几件乐器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师:对于这几件乐器,大家想不想真正的演奏一下呢?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回答{齐说:“想”}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进入我们今天的“模仿室”,我们以组为单位各组自选一件乐器进行模仿式的演奏,能演奏旋律的演奏旋律,能模仿打节奏的打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