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word版(潍坊二模)
潍坊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二模)考试卷
潍坊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二模)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是一条河流。
”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从未断流,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用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和其它民族乐器共同演绎了《茉莉花》,气势恢宏,悠扬悦耳,令人。
而央视另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为经典诗词注入新鲜的流行元素,从凤凰传奇演唱的李白的《将进酒》、龚琳娜演唱的屈原的《离骚》、王力宏演唱的《三字经》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也能演绎出的“时代性”与“时尚性”。
这些作品用流行的元素激活经典、传播经典,让朴素的诗词有了新的面目,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带给观众以全方位的听觉享受。
这样的“唤醒”行为,自然好评如潮。
在音乐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每一位音乐创作者都。
而只有更多的音乐创作者能够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重新编排和处理,才能让音乐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使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B . 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时代华章C . 使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不断涌现D . 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生生不息焕然一新革故鼎新义不容辞B . 生生不息耳目一新别具匠心责无旁贷C . 源远流长焕然一新别具匠心义不容辞D . 源远流长耳目一新革故鼎新责无旁贷(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张力。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______。
(2)《论语》中讲“______”,因为“士”要实现“以仁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任重道远。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先贤,宁死不失正直。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谈到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父亲来了兴致,一件件给我们介绍起了那些国宝,直说得天花乱坠....。
③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不仅难以雏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④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市场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⑤旷日持久的连綿战火,让叙利亚堿市滿目疮痍....,曾经熙熙攘攘的市场,如今空无一人,一地瓦砾⑥乱扔烟头虽是小事,但就是这心不在焉....的小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祸,近来各地就发生了多起因烟头而引发火灾的事件A. ①②⑥B. ②④⑥C. ①④⑤D. ②③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北京证监局发布通告,责令贾跃亭回国,配合解决公司问题,履行公司实际控制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B. 要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必须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并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C. 近期,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入室盗窃案,对一位无法到庭作证的民警进行身份认证后,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作证。
D. 航空公司发布公告称,东航旅客今后在飞行过程中将可使用具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及符合规定的电脑等设备。
4.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①杏林之光(赞教师)②鱼跃龙门(升学)③敬颂钧安(祝平辈)④鹅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噍(挽联)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A. ①④⑥B. ①③⑤C. ②④⑤D. ②③⑥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
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
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
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
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
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
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
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
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
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
”(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
潍坊高考模拟试题二模语文
潍坊高考模拟试题二模语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至2题。
中国的三大国粹,书法、戏曲和围棋被誉为国粹。
关于围棋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宋代。
围棋是中国人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心理特点演进而来的种种。
围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智力,培养思维,还能够放松身心,改变心情,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
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围棋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只有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特色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围棋的起源是在()。
A. 唐代B. 明代C. 元代D. 宋代2. 下列哪一项不是围棋的作用?A. 锻炼智力B. 促进团结C. 改变心情D. 培养思维【答案】1. D 2. B二、根据材料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填入空格。
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围棋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只有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特色文化持续发展的(1)_____。
(2)_____已经成为一种国粹,它的魅力不仅在于游戏本身,还在于这种游戏代表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
【答案】1. 前提条件 2. 围棋三、作文。
(50分)请文学史研究者李太白先生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形态及其特点”这一论断,结合你自身的理解,就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各时期文学形态的变化,介绍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思想。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作出的文学形态各有不同的特点。
古代文学以史诗、神话和诗歌为主,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豪放、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等方面。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反映了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情感寄托。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文学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元代戏剧的兴起,明清小说的繁荣,这些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形态的多样性和特色。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文学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2021.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地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地解析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地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由《人民文学》发起地非虚构写作地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地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地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地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地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地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地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地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地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地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地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地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地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地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地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地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地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地感染力。
这种普泛地介入性和可触地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地报告文学难以做到地,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地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地共鸣。
除外部因素地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地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地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地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地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地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地存续发展。
潍坊二模语文考试题库及答案
潍坊二模语文考试题库及答案潍坊二模语文考试题库及答案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默写、作文等部分。
以下是一些模拟题及其答案的示例:# 一、文言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骚人()答案:-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托)-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骚人(指文人)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答案:D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答案:它(指洞庭湖)含着远处的山峦,吞噬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4. 作者写岳阳楼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答案:作者写岳阳楼是为了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迹,并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 二、现代文阅读题目: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5-7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5.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绘月光的?答案: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如流水一般”,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和流动感。
同时,用“静静地泻”来表达月光的静谧和覆盖的广泛。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祝融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后裔。
然而翻看更多的史料,就会发现高贵的祝融其实是个官名。
(甲)《国语》中就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的记载。
可见“祝融”是官职,负责掌管用火事宜。
(乙)这在《汉书•五行志上》中得到了印证:“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丙)由字可知,“祝”在甲骨文中如人跪在神前祷告;“融”的形态则是炊烟自一种叫“鬲”的烹任器具旁边如虫般蠕动而出。
祝融成为“火”的代言,众望所归....。
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对于尚在蒙昧..状态下的古代先民来说,火是防御野兽的工具、抵御严寒的利器、烹饪美食的神物。
即便是越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不必再靠天赐予,但如何保留火种、如何将火的使用极大化,依然是个难题。
在这一点上祝融绝对..功德无量,否则也做不了火官。
而且在那一时期火之威力堪比如今的武器,身为火官,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部落战争,并担负重任。
于是就有了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祝融襄助火攻,黄帝南巡祝融随侍为之“辨乎南方”的故事。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正苗红B.众望所归C.蒙昧D.绝对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潍坊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B. 一愁莫展C. 声名狼藉D. 风声鹤唳2. 根据题目中的语境,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依然________,精神矍铄。
”A. 老态龙钟B. 老当益壮C. 老成持重D. 老马识途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追求,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4. 根据题目中的语境,选择正确的句子填空:“________,他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A. 经过不懈的努力B. 由于他的坚持C. 尽管困难重重D. 因为他的聪明才智A. 他像一只猛虎,勇往直前。
B. 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C. 他的演讲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
D. 他们像一群蜜蜂,忙碌而有序。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体育出众,还擅长音乐。
D. 她的歌声悦耳动听,舞姿优雅迷人,演技精湛绝伦。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这件事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D.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吗?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
B.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C.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当然是勇敢地克服它。
D.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因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3.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 C(说法错误,前者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2.B(“传统文化积弊”与“文化自卑”因果不当)3.D(A项强调格局、眼界;B项强调推己及人;C项强调团结)4.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嗓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②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③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
(4分。
答出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5.①同则相亲。
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②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
(4分。
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C(A“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错;B“他的表演便轻松自如渐入佳境了”错;D“由近及远,传达出他再次回到森林的期盼”错)7.C(“预示着孙长宁美好的人生前景”错)8.①设置了明暗双线结构。
本文是以孙长宁的赶考为主线,以梁启明对孙长宁的音乐和人生的启蒙为暗线来叙述故事的。
②设置了伏笔、照应。
如围绕孙长宁、梁启明和傅涛的人物关系设有多处伏笔,长笛盒盖的出现为下文揭开梁启明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两处“嘱托”前后照应。
③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但多有作者自我感情的强烈渗入,使笔下人物获得了礼赞式的描绘。
④综合运用多种叙事顺序。
在顺叙的同时,文中插叙了对故乡森林景色的描写,文末通过梦境补叙了孙长宁与梁老师初见时的情景。
(6分。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9.①小说人物身上无一不闪现着人格的魅力:孙长宁的坚定和执着、梁启明的信念和追求、傅涛教授的友善和热爱、七个考生的诚挚和无私。
2024山东省潍坊市教研室高三高考仿真(二)语文
2024年一般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二)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发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运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攒.(cuan)射龟.(jun)裂软着.(zhao)陆海市蜃.(shen)楼B、便溺.(niao)亘.(gen)古倒.(dao)胃口推本溯.(su)源C、洗涤.(di)濒.(pin)临脖颈.(geng)儿不容置喙.(hui)D、筵.(yan)席款识.(zhi)鸡血.(xie)石自怨自艾.(y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防犯头炷香蛛丝马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福祉口头禅义气相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C、融资局域网势不两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D、重叠紧箍咒乔装装扮盛名之下,其实难符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虽然不是什么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片,但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对此片观众反应不一;有人热泪盈眶,有人陷入悲伤,还有人对张艺谋彻底悲观了……等等。
B、连续几届世界杯上看不到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身影,这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明显是不匹配的。
老百姓们不禁要问足球的“病灶”究竟在哪里?现在看来,腐败毫无疑问是重要缘由之一。
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2023.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城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
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
“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
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
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
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潍坊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潍坊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二下·湖南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 . 火钵(bō)租赁(lìn)肄业(yì)百舸争流(gě)B . 颓圮(pǐ)消弭(mǐ)蕈菌(xùn)妄自菲薄(fěi)C . 彳亍(zhù)猗郁(yī)平仄(zè)长歌当哭(dāng)D . 青荇(xìng)屋椽(chuán)脉脉(mò)桀骜不驯(ào)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李满春指出,必须从法律上对个人和政府微博进行规制,防止出现一些滥用微博打击报复的现象。
B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C . 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愤怒的声讨。
D . 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切实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3. (4分) (2019高一上·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
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
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
其实不然,(),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
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
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
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
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
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
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
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
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校对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型,从原先治理、改造自然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共存互生的友好关系。
这一变化正应和了存在论美学的审美观。
中国生态美学研究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两者的内在联系,重新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挖掘出生命生存的理论资源,并大胆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来改造实践论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虽然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却绝不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同时包含着更为广阔的人的整体生存活动,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态审提意识的唯物实践观”。
实践论美学却将其丰富的内涵削弱了,简化了生产与审美之间的复杂关系,将生产活动直接视为审美活动的原因,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这势必会滋生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而不可能孕育出审美活动。
审美只能发生于人与外物相交相洽相生相融的状态之中,而这种关系本身既吻合了后现代的生态整体观,又归属于存在论美学的审美现。
因此,生态文明与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都要求人类以审美的态度平等、友好地看待自然,都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
中国生态美学据此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明确阐明自己的立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走向生态整体论,并倡导生态观、人文观和审美观三者的统一。
倡导生态人文主义。
生态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根据就是人的生态审美本性。
人天生具有一种对自然生态亲和热爱并由此获得美好生存的愿望。
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正是新的生态审美观建设的哲学与理论依据。
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是对原有人文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清洗了传统人文主义所隐含的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整体观取代人类独尊的观念,以崭新的态度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而通向存在论审美观。
在生态人文主义的视野中,人和自然万物都自有其价值,人只是自然整体中与其他存在物平等的存在,他参与到整个自然之中成为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共存互生,相亲相融。
2024届山东潍坊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山东潍坊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而智慧社会则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智慧社会”正式写入报告。
智慧社会建设既充分肯定了“智慧理念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又将智慧社会建设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不仅有利于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利于为全球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
当前全球有6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社会,我国目前也有50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社会,可以说,智慧社会的营造正成为全球城市之间竞争的要件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名片”。
(摘编自张小玲《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范五三等《“智慧社会”建设的中国方案及实现路径探赜》材料二:2017年,“杭州位列“中国智慧城市20强”第一位。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杭州将把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发展、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带动杭州市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引领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新潮流。
“城市数据大脑”是一个按照城市学“城市生命体”理论和“互联网+现代治理”思维,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省潍坊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2012.4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逡.巡皴.裂教唆.犯怙恶不悛.B.牛虻.膏肓.露锋芒.罔.然若失C.荠.菜侪.辈药剂.师济.济一堂D.谄.媚焰.火设陷.井掐.头去尾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让善良的人得到保护,邪恶的人得到惩罚,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条路,就是建立社会。
②人们对所谓低危害“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技奖纷纷提出质疑,科技部于昨日就此事首度做出,称将于参评奖项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③竞技体育,以胜败论英雄,胜者为王,但对职业俱乐部而言,长远建设和良性发展比一时的名次进退更为重要。
A.法制回应纵然B.法治回应固然C.法治反应固然D.法制反应纵然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京剧被视为“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念,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火相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B.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中国社会需要一个基本道理上的启蒙:我们是崛起大国的国民,现在中国这条大船已经远航出海,我们不与它其命运而能独善其身....的概率微乎其微。
D.西方大国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一个小国,培育个“典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战略对手它们是不可能真心相帮的,遏制与落井下石....倒列符合它们的逻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2011年10月31日,当第70亿个人类居民降临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蔚蓝色星球时,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口时钟”的加速旋转。
C.济南园博园将原料原件地复建世博山东馆,届时,没有去过上海世博会现场的市民可前往该园一睹世博山东馆的风采。
D.网络谣言一度愈演愈烈,能否根治这一问题,既有赖于政府出台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也有赖于广大网民对谣言的自觉抵制。
5.填入下列文段中①②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是恰当的一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从山脚蜿蜒而上。
①。
花墙上飘着垂攀附,绿白相映,②A. ①路边长满木香花,结成两道覆霜盖雪的花墙②绿的格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B. ①木香花长满路边,结成两道覆霜盖雪的花墙②白的格外皎洁,绿的格外鲜嫩C. ①木香花长满路边,结成两道花墙,覆霜盖雪②绿的格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D. ①路边长满木香花,结成两道花墙,覆霜盖雪②白的格外皎洁,绿的格外鲜嫩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吟诵陈向春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爱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
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
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
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
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选自2012.3.29《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6.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7.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日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
”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日:“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
’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日:‘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②☐⏹⑩):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盂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昕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
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l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分)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即事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