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对侧伸肌反射
脊动物的肢体皮肤受到 伤害性刺激时,如果刺激 较强,则受刺激一侧肢 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 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意义: 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 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 脑干,动物出现伸肌 过度紧张现象,表现 为四肢伸直、头尾昂 起、脊柱挺硬。
促进消化,贮存能量,保护机体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反射活动的调节
(一)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初级中枢 (二) 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基本中枢。
(三)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层下最高级中枢。
1.调节内脏的活动 2.调节水平衡 3.调节摄食行为 4.调节体温 5.调节腺垂体分泌功能 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3级神经元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 通路(深感觉传导路)、精细触 觉 薄束-薄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楔束-楔束核-丘脑腹后外侧核
途径:先上行后交叉
2.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 路(浅感觉传导通路)
3级神经元 途径:先交叉后上行
四肢、躯干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纹状体内的胆碱能神 经元兴奋 ↓ 释放ACh ↓ 抑制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性

肌张力↑
黑质内的多巴胺能神 经元兴奋 ↓ 释放多巴胺 ↓ 抑制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神经元兴奋性 ↓ 肌张力↓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 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
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
协调随意运动
二、睡眠
1、睡眠的时相 (1) 慢波睡眠 脑电:高振幅同步化慢波(δ波),故名。
意义Hale Waihona Puke Baidu有利于生长发育和体力恢复。
(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快速动眼睡眠) 脑电: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ß波),故又称快波睡眠行为 ; 意义: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增进记忆和促进精力恢复。
睡眠的两种时相
慢波睡眠 ①EEG为慢波; ②感觉、呼吸、血 压、心率、代谢率 下降,肌紧张减退; ③唤醒阈低,且主 诉做梦者少。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中枢部位
交感神经系统 (中间)
T1~L3灰质侧角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两端)
脑干(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脊髓骶段(2~4节)侧角
离效应器远 神经纤维长度 节前短,节后长
神经节位置 纤维数量比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 节前长,节后短 节前∶节后=1∶2 较 局 限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①EEG为快波; ②感觉和肌紧张下降, 阵发性呼吸不规则和 肢体抽动;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 做梦者多。
2、两种睡眠时相的转换 慢波睡眠(80~120min) 觉醒 4 ~ 5次/夜 异相睡眠 (20~30min)
三、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形式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 非条件反射:先天固有
2. 肾上腺素能受体(α 、β 受体)
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基本功能特点 1.紧张性作用 2.拮抗作用
汗腺、肾上腺髓质、骨骼肌的血管平滑肌(交感神经)
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提高机体对应急刺激的适应能力 副交感神经(迷走-胰岛素系统):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脑(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部分 脊髓 神经系统 周围部分 脑神经 躯体神经 按解剖部位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周围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感觉(传入神经) 植物性感觉神经 按有关功能
躯体运动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植物性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脊髓和脑 (一)脊髓 1.位置和外形 上端: 连延髓 下端: 成人第1腰椎 下缘,出生时 第3腰椎下缘
6条纵沟: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31对脊神经
2、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二 )脑
分为端脑、小 脑、间脑、中 脑、脑桥和延 髓六部分,后 三者合称脑干。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
频率/Hz α 8~13
波幅/μ V 20~100


安静闭目清醒时,枕叶
β
θ
14 ~ 30
4~7
5 ~ 20
20~150
活动时,额、顶叶
困倦
δ
0.5 ~ 3. 5
20 ~200
睡眠、深睡、深度麻醉
α波在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常具有α波的“梭形” 波群变化。当睁开眼睛或受到其他刺激时, α波立即消失, 这一现象称α波阻断。
(2)双向传导 (3)绝缘性
(4)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分类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三节
一、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传递过程
3.突触后神经元的电 活动
冲动传至突触前膜

膜外Ca2+内流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

兴奋性递质 与受体结合
抑制性递质 与受体结合
(三)脑脊膜 1.脑脊膜 1)硬膜 2)蛛网膜 内含脑脊液 3)软膜
脑脊液 脑血管和脑屏障
2.脑脊液及其循环 侧脑室 室间孔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珠网膜下隙 大脑背面 珠网膜粒 血液
3.血-脑屏障
二、脊神经和脑神经 (一)脊神经 共31对,是混合神行。 颈神经8对(C1 - 8) 胸神经12对(T1-12) 腰神经5对(L1-5) 骶神经5对(S1-5) 尾神经1对(Co)。
(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引起的中枢抑制。
分为: 1)传入侧支性抑制 意义:使不同反射活动协调同步。 2) 回返性抑制。 意义: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 止或同一中枢神经元活动同步 特征:超极化抑制
2.突触前抑制
意义:
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 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
特征:去极化抑制
三、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及反射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 2.辐散式和聚合式 3.链锁式和环式
(三)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时间总和(相继)、空间总和(同时)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 (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双侧性投射
2.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
3.特殊感觉皮质代表区 1)视觉代表区
投射特点: 鼻侧交叉投射,颞侧不交 叉投射。
2)听觉
投射是双侧性的
四、痛 觉
(一)痛觉的产生和传导
快痛:立即出现, 持续时间短,定位 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皮肤痛 慢痛:出现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 伴有情绪反应 深部痛:类似慢痛 (二)内脏痛和牵涉痛 牵涉痛:由内脏疾病引起特定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A0140-3.jpg
(二)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Ⅺ 副神经
Ⅱ 视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Ⅵ(外)展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Ⅹ 迷走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Ⅻ 舌下神经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副动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生理意义: 姿势反射、维持 与调节肌紧张的基础。
(2) 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反射 腱反射: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 反射。
特点: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 肌紧张: 指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 多突触反射。
(三)其他反射 1)屈肌反射
脊动物的肢体皮肤 受到伤害性刺激时, 受刺激一侧肢体屈肌 收缩,肢体屈曲。
躯体痛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二)脊髓反射
1.脊动物和脊休克 脊髓动物: 在动物脊髓第5节段下切断(以保留膈肌的呼吸运动)的动物。 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段后反射能力暂时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
2.牵张反射 概念: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 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 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 的同一肌肉收缩。
节前∶节后=1∶11~17 支配的效应器 较 广 泛
(几乎所有脏器 都有交感神经支配)
释放递质
(皮肤血管、汗腺、竖毛肌、 肾上腺髓质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节前纤维为ACh 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 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
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
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胆碱能受体(M、N受体 ) (1) M受体(毒蕈碱受体) (2)N型受体(烟碱性受体 )
↓ 后膜对K+、Na+特别 是Na+通透性增加 ↓ 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爆发动作电位(兴奋)
↓ 后膜对Cl-、K+特别 是Cl-通透性增加 ↓ 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 兴奋性降低(抑制)
(二)非定向突触 传递 曲张体 (三)电突触传递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乙酰胆碱(中枢、外周):M、N-R 2.去甲肾上腺素(中枢、外周)、肾上腺素(中枢): α、β-R 3.多巴胺(中枢) 4.5-羟色胺(中枢) 5.组胺(中枢、外周) 6.氨基酸类(中枢): 谷氨酸(兴奋性递质) 甘氨酸和r-氨基丁酸(抑制性递质) 7.神经肽(中枢、外周) 8.其他:腺苷(中枢)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 大脑皮质运动区 特征: ①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 是双侧性的。 ②倒置性支配,但头面部 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③运动区大小与运动的精 细复杂程度成正比。
2.运动传导通路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调节运动,控制肌紧张、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
实验 A :刺激轴突 1 时,胞 3 产生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 2,再刺 激轴突 1 时,胞 3 产生 5mV 的 EPSP。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皮质诱发电位与感觉投射定位 (二)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②功能: 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 晰。 ③投射特点: Ⅰ.交叉投射: 头面部是双侧性 Ⅱ.倒置安排: 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然后迷走副舌完
三、内脏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有神经节
1.交感神经
起源:脊髓胸1-腰3段灰质侧角
特点:椎旁节和椎前节
2.副交感神经 起源:脑干、脊骶部2-4段灰质 特点: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二)内脏感觉神经 作用:内脏-内脏反射
内脏-躯体反射
上传大脑,产生内脏感觉
3.视觉传导通路
3级神经元 途径: 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
(二)运动传导通路
1.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躯干肌双侧支配 (2)皮质核束 头颈肌 2.锥体外系
第二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的一般功能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