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成都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报告
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文旅融合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对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文旅融合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汇报(一)取得的成绩1.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文旅融合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2.重点地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在一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等项目的建设,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
3.文旅融合产品丰富多样。
当前,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体验选择。
4.旅游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
据统计,文旅融合发展对当地旅游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为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1.文旅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目前,文旅融合发展仍然停留在表面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没有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互补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
2.文旅融合项目建设不平衡。
一些地区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滞后,项目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益不明显。
3.文旅融合产品创新不足。
当前,文旅融合产品创新程度不高,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传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框架内,缺乏新意和独特性。
4.产业链条不完善。
文旅融合发展中,涉及的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相关产业部门之间协作不畅,影响了文旅融合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下一阶段工作重点1.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迈向深度发展。
要深入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推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文旅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2.加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力度。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国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示范区则是具体实施全域旅游理念的重要载体。
那么,什么是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
一、背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其中提出了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9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旨在进一步规范示范区创建工作,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创建标准1.基本要求示范区所在地区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且具有建设示范区的发展愿景和政策支持。
2.内涵要求(1)发挥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示范区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转型。
(2)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包括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市场主体管理和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
(3)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示范区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区域治理,保持旅游目的地的整洁、美丽和安全。
(4)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能力示范区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综合体。
(5)市场运营能力示范区要具备市场经济运作能力,完善旅游市场主体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品牌形象,促进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
3.创建标准(1)旅游区域化示范区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域化、连通性和多业态融合的特征。
具体要求包括:区域范围大、区域特色明显、区域内交通连通性好、业态多元化等。
(2)旅游集约化示范区应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和资本集聚,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
具体要求包括:旅游资源利用率高、旅游產業集聚度高等。
(3)旅游品牌化示范区应该具有明显的旅游品牌特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22]10号)
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
批复(国函[2022]10号)
无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年(卷),期】2022()7
【摘要】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
具体建设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四川省人民政府等有关方面制定印发并认真组织实施。
【总页数】2页(P35-36)
【关键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住房城乡建设;批复;公园;同意
【作者】无
【作者单位】国务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2.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抓手示范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成都东部新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东部新表达”
4.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
5.彭清华在成都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成都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成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年成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近年来,成都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今年的成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成都旅游业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收入规模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全域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8亿人次,同比增长11.1%;旅游总收入达到1299.55亿元,同比增长16.7%。
这意味着成都市旅游收入规模已经超过了不少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二、游客消费特征成都旅游产业呈现出了消费结构趋向优化、消费方式多元化、消费内容个性化的特征。
同时,游客的消费金额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来自外地游客的消费金额表现较为突出,这也说明了成都旅游市场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三、旅游业态升级成都旅游业态升级也是成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成都正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
例如,成都正在开发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品牌,例如“自贡恐龙博物馆、村民家庭民宿、对照青年旅社”等。
四、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成都旅游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品质。
在上半年,成都市旅游投资额同比增长28.6%,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例如:“提升景观打造力度、改善公共厕所设施、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强旅游安全等”五、旅游新亮点层出不穷成都除了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还有着许多别具一格的旅游新亮点。
例如,成都正在逐渐形成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熊猫基地、异国情调的哈哈镜艺术区、轻松自由的比目鱼水世界都是成都新兴旅游业态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述,成都市旅游经济正在不断壮大和升级发展,这取决于成都市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旅游海外营销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成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通过不断地完善旅游市场的配套设施、培育优质的旅游产品和不断推进旅游业态升级的措施,成都市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同时,成都市也将成为更多游客来探索、流连的城市。
关于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议
关于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议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是各个城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关于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议:1. 丰富文化资源:一个文化旅游名城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文物古迹、传统艺术、民俗文化等。
城市应该积极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当地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2. 强化文化氛围:城市要注重培育和弘扬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例如,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传统音乐演出、戏剧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其中。
3. 创新旅游产品: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创新旅游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可以开发文化主题游、文化体验游、文化创意产品等,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名城必须具备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酒店、餐饮、导游服务等。
城市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舒适度。
5. 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城市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区域或景区,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以此推动整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
6.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城市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向外界展示。
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文化旅游的特色信息和推广内容,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7. 培养专业人才:城市要注重培养旅游服务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8. 加强合作交流:城市可以与其他文化旅游名城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互相学习和借鉴。
可以组织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共赢。
9. 提升文化旅游安全:城市要加强文化旅游安全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可以加强景区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安全巡逻和监控,提高旅游安全水平。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文物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报告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调查报告》-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实施战略及保障措施(讨论稿)前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如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目前各级政府、旅游界及乡村农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可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让城乡人民共享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古镇、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1。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农家乐已达到5592 家,比2003 年净增1313 家,增长了25 % ,星级农家乐达到300 余家。
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村就业人员5. 8 万人,带动相关就业达29 万人。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截止2005 年底,全市民间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已达452 个,比2003 年以前增长近一倍,农民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利,土地逐渐实现了集中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竞争力有效提高。
乡村旅游收入占远郊农民年纯收入的30%以上,占近郊农民年纯收入的比重70 %以上,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比没有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实际增收要多一至两倍。
此外,乡村旅游也促进了集体收入的增加,突出体现在土地增值、税收增长,如红砂村2003 年每亩土地为20 余万,2005 年每亩土地已为220 万,两年涨了近十倍;三圣乡2003 年税收为40万,打造“五朵金花”开展乡村旅游以后,2005 年税收实际为120 万,两年增长了3 倍。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27•【文号】国函〔2024〕146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成都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16.6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96.6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61.2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56.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对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战略保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之都”模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市整体 发展 的谋篇布局考虑 , 城 西片区的发展亟待破
题。围绕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的“ 建设中西部 最具影响力、 全国一流和 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这个 目
标, 2 0 1 1 年1 2 月2 0日, 中共青羊区委第五届委员会第 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关于深化文
中西部领先、 全国一流、 国际知名的“ 文化之都” 模范区, 是青羊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
业、 博物馆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 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 提供宽松的环境。要为行业互动加强沟通协调 , 在发展 规划、 投资项 目、 扶持政策、 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要建立起相互支持、 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 ( 三) 集中集聚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良好
一 研究
近年来 , 成都市已先后实施 了旨在调整结构、 优化布
局的“ 东调” 、 “ 南立” 、 “ 北改” 三大战略决策工程。从成都
( 一) 统筹与整合的原则。文化产业是具有产业链性
质的生产经营活动 , 掌握了行业的引领和产业链的高端 , 文化产业就会产生支配效应、 引领效应和高附加值效 应。在创建“ 文化之都 ” 模范区的过程中, 必须在构建产 业链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化分工, 以此扩大专业化程度和 组织规模。通过对非区管文博资源和区管文博资源的有
策工程。从成都市整体发展的- l  ̄ g f g 布局考虑, 城西片区的发展亟待破题。誉课题提 出了以推进文化改
革发展为主题, I 实 施文博旅游产业文化品 位提升工程( 简 称“ 西 提” 工程) , 率先把青羊区 建设成为特色
突出、 I 中西部领先、 全国一流、 国际知名的“ 文化之都” 模范区, 明确 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探讨
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指标体系
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区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构建美丽宜居的城市,成都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制定了公园城市示范区指标体系,以从多个方面评估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因此,评估其生态环境的指标非常重要。
其中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指标。
空气质量指标可以通过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来评估,水质状况指标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水质指标来评估,土壤污染指标可以通过检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来评估。
二、绿色空间指标绿色空间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核心内容,包括公园、绿地、绿化带等。
评估其绿色空间的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
绿化覆盖率是指绿化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公共绿地面积是指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的面积,人均绿地面积是指每个市民可以享受到的绿地面积,是评估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交通指标交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评估交通的指标包括道路通行能力、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的承载能力,可以通过交通流量和交通速度来评估。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公交车站的布点密度、线路覆盖程度等来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交通网络是否完善,出行是否便利。
四、文化和社会服务指标文化和社会服务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包括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
评估文化和社会服务的指标包括教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医疗设施的覆盖程度、娱乐设施的种类和质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服务水平,对市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五、住房和环境质量指标住房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
评估住房和环境质量的指标包括居住面积、居住条件、环境保护等。
成都关于旅游沉浸式体验文件
成都关于旅游沉浸式体验文件1、通过培育体验式文旅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激发新需求、增强新供给、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品牌、引领新潮流,推进文旅新型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2、预期到2025年,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供给内容丰富多元,体验式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重点打造10个以上消费业态新、聚集程度高、区域带动强、品牌影响广的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区,招引培育20家以上创新能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影响力显著的文旅消费新业态领军企业,努力建成40个以上极具核心竞争优势和创新驱动作用的“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高能级文旅品牌,助推成都建设成为全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创意策源地、价值转化地和彰显天府文化特质、体现国际时尚魅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3、发展“蜀风雅韵”文博艺术新业态。
深入挖掘金沙文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天府文化历史韵味和丰富内涵,采用触控交互、体感交互、3D投影、动态投影、全息成像等新技术,具象化、科技化、产品化诠释文博艺术新内涵,塑造“最成都·新展”品牌;充分运用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重量级藏品和特色标识元素,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沉浸式观展、直播逛展等新业态。
引导国有博物馆推进智慧化、数字化升级,探索“云展”“云游”体验新模式。
4、发展“数字尖端”影视动漫新业态。
顺应文旅消费数字化新潮流,抢抓数字化文旅发展新机遇,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辟数字交互蓝海,提升影视动漫产品与活动交互性、沉浸式体验水平,塑造“最成都·新文”品牌。
5、发展“时兴社交”文娱潮玩新业态。
突出科技创新、融合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装置艺术、数字影像、体感互动、灯光设备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泛文娱产品“五感”体验度,塑造“最成都·新娱”品牌。
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的举措及成效
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的举措及成效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
为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旅游要素的品质成为了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的举措及成效。
一、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是指一定区域内集中展示和集成本地区独特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娱乐和文化需求的地区。
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更能够提升旅游要素的品质,为文化旅游业的增长提供重要的动力。
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能够带动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还能够提升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从而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和重游率。
二、加强旅游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旅游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是提升旅游要素品质的重要途径。
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景区环境的卫生和清洁、景区设施的完好程度、导游服务的质量等。
只有保持景区的整洁、设施完好并提供高品质服务,游客才能体验到满意的旅游服务。
加强旅游景区的维护和管理,一方面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形象,增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从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是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旅游企业需要创新性地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
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类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考虑到游客的不同需求和文化认知程度,从文化、历史、自然等多个方面出发,打造出适合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产品。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还能够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
四、优化旅游服务体验优化旅游服务体验是提升文化旅游要素品质的必要途径。
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
端午节期间,尹婕终于实现了她的第一次露营体验。
天幕、小椅子、拖车……一个多月前,尹婕就开始在网上挑选装备。
“对我来说露营并不会成为长期的活动,所以我买的东西都不算太贵,选择了网上销量高的,好看、能用就行。
”从今年入春起,一到周末,尹婕的朋友圈就会被露营刷屏,好像没露过一次营,就算不上成都的“弄潮儿”。
露营地的挑选倒是容易,尹婕在成都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平时下班后,她便会和男友约着在附近的青龙湖湿地公园慢跑,她的首次露营也选在了熟悉的青龙湖畔。
露营的热度居高不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预判,端午假期,露营人数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于是,就在假期前一天,《成都市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开放试点方案》顺势而生,不仅公布了足足22个可供市民选择的露营点位,还要求公园(绿道)主管单位进一步完善阳光帐篷区标识、区域界线、安全须知提示牌等配套设施。
“现在的成都,三分之一的人在露营,三分之一的人在骑行天府绿道,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爬龙泉山看日出。
”成都人戏称这是新“铁人三项”。
事实上,它们的兴起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兴隆湖为起点一个周六的傍晚,郑思杰和另外3个朋友,结束一周的工作后在兴隆湖畔扎起了帐篷。
这几个年轻人都在成都科学城内工作,平日里大家要想约在一起相当不容易,他们从早到晚封面兴隆湖是天府新区乃至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起点。
成都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文本刊全媒体记者李浩瑄18几乎排满了工作。
“从一个多月前我们就开始约时间,想聚在一块放松一下。
”郑思杰的公司在去年从主城区搬到了科学城,他对兴隆湖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街头篮球场打过两三场球,球场很漂亮,环境也好,可惜没时间,有时候不加班的话会沿湖慢跑。
”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划定的22个露营点位中,兴隆湖最为特殊。
其它点位都有开放时间限制,基本集中在上午9点以后到下午6点之前,有少数公园的露营区域可开放至夜间,但是最晚也不超过晚上11点,而兴隆湖是全时段开放。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28•【字号】成办发[2011]80号•【施行日期】2011.07.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的通知(成办发〔2011〕8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一、编制依据(一)2011 年6 月1 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责任书》。
(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
(三)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09〕17 号)。
(四)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11〕1 号)。
(五)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五大实施纲要(2011-2015 年)>的通知》(成委办〔2011〕21 号)。
(六)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成宣发〔2011〕41 号)。
二、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构建设施配套、网络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群众分享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断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传承城市文脉建设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
传承城市文脉建设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唐小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保护好历史遗存、传承好城市文脉是城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作为成都市统筹布局建设的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承担着保护好历史遗存、传承好城市文脉的历史使命,是成都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名城,为城市塑造品牌优势和永续动能的重要支撑。
功能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2月,都江堰市委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委产业功能区建设决策部署,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出发,筹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
功能区归属成都文旅(运动)和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规划面积254.9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面积6.5平方公里。
功能区范围内拥有国家级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和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功能区发展定位为建设知名的天府青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产业发展方向为文化旅游、康养旅游,融合发展会展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以都江堰和青城山景区组团的文化旅游消费圈、以都江堰市城市西区组团的主题公园旅游消费圈、以青城山镇独立成市组团的康养旅游消费圈,分别塑造“拜水问道圣地”、“主题乐园之都”和“青城养生天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战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发展“控住了”大生态和大环境,都江堰市全域旅游及成都市架构的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发展赖以依存的大环境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与提质,区域竞合旅游发展呈现新态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战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提升了”格局和站位,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市域内将旅游作为唯一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成都功能布局中独有一份,优势更加明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及成都“西控”戰略的实施,为都江堰市“两个率先”及功能区发展“确立了”产业优势和发展地位,功能区成为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中,尤其在“西控”区域中首位发展、领先示范的可能性、可行性优势十分明显。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2)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2)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二、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发展特种园艺景观模式。
农科 4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
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
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多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6万多元。
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置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
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
这种“农家乐”方式把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二)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
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距成都市区仅12公里。
锦江区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
其中,花香农居以休闲餐饮文化为主;幸福梅林则充分展现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营造了音乐、绘画等艺术文化的创作、欣赏天堂;江家菜地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东篱菊园则创造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人文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
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案例
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案例
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公园城市建设: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牢固树立“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理念,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迈出坚实步伐。
2.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生态环境保护:成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如“成都治水十策”“全域增绿”等,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文化旅游发展:成都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如宽窄巷子、锦里等,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5.乡村振兴战略:成都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6.公共服务优化:成都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些案例都是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型代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度假休闲旅游旅游发展示范案例精编
我国度假休闲旅游旅游发展示范案例精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度假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度假休闲旅游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下面将为大家精编一些我国度假休闲旅游发展的示范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1. 阳朔: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休闲度假胜地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阳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当地的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打造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庄。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到土家乐园的乡村民俗活动,享受到大自然所赐予的清新空气和清澈溪水。
阳朔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西湖:传承古典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点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杭州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西湖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传承古典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通过对西湖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以及对古典园林的修缮和恢复,西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西湖还利用数字科技手段,打造了“智慧西湖”,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游览服务。
西湖旅游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旅游景点提供了借鉴,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
3. 三亚:建设国际化旅游度假胜地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也是国际知名的度假胜地。
近年来,三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国际化旅游度假业,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品质。
三亚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旅游项目,为游客打造出了一个完善的度假休闲环境。
除了海滨休闲度假,三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度假休闲。
三亚还注重提升环境生态保护水平,打造了一批生态休闲度假村庄,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清新自然的度假环境。
4. 张家界:依托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胜地张家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文旅融合发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旅融合发展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市以建设XXX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综合竞争力。
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80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1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2.9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8012.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6%、9.6%。
一、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情况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文旅产业布局。
围绕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任务,发挥文化+旅游支点和杠杆的作用,把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文旅产业发展空间,让城市“活”起来。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意见,整体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一核一带四区”加快发展。
其中,城市文化旅游中央区是一核,重点打造文化创意、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信息科技、文化商贸等五大产业板块;环城游憩带是一带,重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东部历史与名人文化旅游区、南部山水休闲旅游区、西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北部乡村休闲与温泉度假区是四区,加快发展。
制定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实施意见、发挥文化旅游轴龙头作用实施意见,编制《新旧动能转换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完善实施国际旅游目的地规划、精品旅游专项规划、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等,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规范,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充满活力。
二、突出项目建设,打造文旅产业载体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致力于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文旅项目,例如国际旅游标志区、百年老商埠风情区、古城、绣源河文旅综合体、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等。
我们也建立了一批特色影视基地,如XXX、星工坊影视产业园、812最幕影业文化产业园、影视拍摄基地等。
我们引导文旅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支持XXX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全国文化产业40强和旅游集团30强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内涵打造两河森林公园的报告金牛区委、区政府:为响应金牛区委、区政府“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统一建设”的建设方针,加快两河森林公园的建设进程,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本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社区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相互协调的原则,提出将两河森林公园建设成为“锦绣天城”(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建议,现将建设思路汇报如下:一、“锦绣天城”项目提出背景1、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助推文化产业兴博在社会竞争正逐渐由“经济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今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已走进向文化要财富的新阶段。
城市文化全面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尤其是成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无疑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掀开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留下的记忆,它既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标识,也代表了一个民族前进的历程。
政府多次强调抢救、保护和发扬这些民族的精神财富,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文化部决定于2007年6月在成都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并落址于两河城市森林公园。
大会的召开,将有极大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而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同时,也为两河森林公园注入了新的文化主题。
2、两河森林公园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河城市森林公园是成都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而重点建设的环城十大公园之一。
公园南起清水河,对接青羊区,北至摸底河,与高新西区接壤,规划占地面积5600亩,总体布局上分为两河社区、商业街和城市森林三大功能区。
经过两年的运作,两河森林公园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进入了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原有公园定位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生态功能为主、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统一的原则,为公园注入文化灵魂,赋予其更具生命力的主题,并通过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实现投入产出平衡。
将会有利于两河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项目建设的初衷。
3、与“金沙〃蜀郡”项目一起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据悉,与两河森林公园紧邻的百仁村绿地项目将打造为“金沙〃蜀郡”蜀文化主题公园。
该公园以蜀文明发展历程为背景,既是成都3000年历史文化精髓的浓缩,又是成都目前最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涵盖了文化体验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演艺产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产业布局。
同时,“金沙〃蜀郡”也是做大“金沙文化”的重大举措,建成后将成为城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商贸中心。
借助“金沙〃蜀郡”蜀文化主题公园的启动,继续放大文化主题概念,将蜀文化融入到华夏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规划和演绎,做好与“金沙〃蜀郡”项目的对接与延续,正是“锦绣天城”的最佳发展方向。
4、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004年文化部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已经表明,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体制改革迅猛推进的形势下,正在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宏观调控正在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向转化。
成都臵信与汇源集团都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成立以来一直以“立足社会、回报社会”为企业宗旨。
汇源集团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雄厚的实力,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成都臵信则成功开发了芙蓉古城、国色天乡、红格温泉旅游等多个大型复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在旅游产业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业绩已得到市场的认同以及各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并已形成自己在品牌、团队和营销方面的领先优势。
两个公司希望通过强强联合,积极参与金牛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与金牛区共同发展。
二、“锦绣天城”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思路1、项目定位思路“锦绣天城”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核心,形成与金沙文化相呼应,并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华夏文明(非物质文化)为内容,突出蜀文化与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立体式、多角度展示华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的灿烂与厚重,形成以文化、旅游、教育、休闲、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
(1)演绎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通过承办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将本项目建设成为非物质文化交流、聚会、展示和发展的平台,以市场化的手段,孵化出具备发展潜力和广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衍深产品,将本身生命力强的项目进行放大和拓展。
运用资源的整合,将埋藏在文化背后的财富张力释放出来,推动项目的发展,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观园。
(2)成都“大金沙”文化圈的延续毗邻于欣欣向荣的高新科技园区,以及活力四溢的中海国际社区,“锦绣天城”项目将充分整合这一区域的优势资源,以两河环抱的森林公园为载体,延续和发展“金沙〃蜀郡”项目的文化主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金沙〃蜀郡”既相互联动,又错位经营,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产业航母与文化之窗,必将成为“大金沙”文化圈里的又一璀璨之作。
(3)蜀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一方面,蜀文化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另一方面,华夏文明又是蜀文化形成的本源,为承接与延续“金沙〃蜀郡”蜀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思路,“锦绣天城”将集中体现蜀文化与华夏文化交融共生,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既立足于本土文化,又要放眼于华夏文化演绎与传承。
(4)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也是我们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精神支柱。
为充分展示、传承与发扬华夏传统文化,我们将采用诸如动漫、影视、全息影像等现代、新兴的手法及产业来进行全方位演绎。
2、项目总体定位首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方式的游乐胜地非物质文化是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是人们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表现了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方式,是活着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其开发和展现,呈现给大众的是中华民族各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也将促进带给人们更多的创造性灵感。
通过融入园区开发,丰富的园区活动和娱乐场所也将启发人们的想象,获取更多的美好体验。
锦绣天城的打造将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传统文化主题的游乐胜地。
3、项目建设构想作为“大金沙”文化圈的延续,“锦绣天城”的建设将纳入到“金沙〃蜀郡”的统筹规划中,并坚持“差异化定位、错位经营”的原则进行规划。
同时,两河森林公园前期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锦绣天城”将在尊重原有规划构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并彰显两河森林公园的河道、森林、湖面等优势自然资源。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叠加、建筑与人文的交融、产业与商业的联动、居住与园区相促进的目标。
“锦绣天城”重点演绎华夏非物质文化的厚重与灿烂,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主会场、六个主题园区,内容上覆盖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同时,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商业规划,推动项目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体“以三个层次融合发展、通过六个主题园区打造、形成多项文化产业聚合”的布局,实施中进行分步开发建设:三个层次界定为“风、雅、颂”的融合,实质是根据文化诉求的基本格局,在整个公园中形成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物业形态、不同产业表现的风格趋向。
六个主题园区则力求以民族的清音、历史的华章、记忆的芳菲、九洲的欢歌、龙者的精神、国学的根脉六个主题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庞杂的问题,实现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古典的意境,为项目的打造形成系统直观的文化体系。
公园的景观由湖泊水网区、森林湿地走廊、百慕大丛林(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基地)等组成,形成多个集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功能性于一体的大型景观主题区。
并且充分利用两河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依河而建,打造成整个公园的两大风景长廊,即清水河景观绿带和摸底河景观绿带,并注入适当的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商业功能。
“锦绣天城”将汇聚华夏文明的建筑文化、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表现产业主要以旅游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为主,并预留相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空间。
我们将采用以文促商、以商兴园的模式对整个公园进行整体开发:以文化发展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商业文化的传承,发展多元旅游商贸产业。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实现城市价值、土地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项目运作思路及建设意义1.项目运作思路采取“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统一建设”是两河森林公园既定的运作模式。
在保障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形成公园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循环经济,实现公园建设、管理、维护的可持续发展。
在遵循两河森林公园既定的运作模式下,为使公园最大程度地实现统一规划建设,保证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由成都臵信集团与汇源集团进行强强联合,组建项目开发公司,承建整个两河森林公园项目尚未建设部分,包括房产开发用以打造“锦绣天城”文化主题公园。
而该项目具体的土地政策和规划条件,今后可以参照“金沙〃蜀郡”的相关政策。
同时,对于两河森林公园范围内已经签订建设协议的部分,请求政府协调,能解除的则解除,不能解除的或已经建设和在建的,也应纳入统一规划,通过调整以符合项目整体打造的需要。
项目建设过程中,继续坚持“以园建园、以园养园、自求平衡”的原则,政府主导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政府资金零投入的建设模式。
2、项目建设意义“锦绣天城”项目的建设实施,将在五个方面为城市做出贡献:一是强化城市的动力,项目是“金沙〃蜀郡”的延伸,将会在城市文化实力提升上给予成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提升城市活力,一个城市的活力来自于认同感,项目的实施,就是要让人们认同、亲近成都文明,最大程度地保持城市的传统优势和内在活力,实现城市自身的发展;三是优化城市魅力,最大程度地实现注意力凝聚,形成成都市对外的形象窗口,大幅度提升和优化城市的魅力和品牌;四是集结城市文化内涵,项目的实施将重点演绎成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对接与共荣,必将极大提升与拓展成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五是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是以旅游为窗口,带动与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不仅能为当地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能创造长效且丰盈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高大建筑相对集中,摆放于公园两侧,中间则是低矮的文化街区,切实保证生态绿地通风口的定位,真正为城市留足通风口。
2、在园区规划设计中,必须是在不侵占和破坏绿地的前提下建好主题公园,妥善处理好文化主题融入生态的问题。
要充分考虑绿地比重,确保绿地比重占总面积的60%以上,从而保证该地块做为城市生态绿地的功能,进一步美化、提升城市大的生态环境。
3、妥善处理好农民问题,农民的拆迁安臵按照金牛区的安臵标准与安臵点进行统一的安臵,农民收益及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园区商业物业的租金收益。
另外,公园建成后将产生2~3万人的就业岗位,必将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