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第二课时
(二)研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诵读法
问题:
1,你知道晋代的"禊事"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俗吗你想了解兰亭集会的盛况吗请阅读课文的一,二段,摘录写景的句子,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盛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可按文章思路,找出: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宴会情景.同学间互相描述一下文章描写的情景.
2,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 情感变化为:乐——痛——悲
3,说说"信可乐也"乐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⑶, 乐事:
"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都是文人雅士会聚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