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简介创业的辉煌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正式创建于1978年,主要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及应用和微电子学等三个专业组成。

这三个专业又分别北京大学原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建立于1955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9年)和物理学系的半导体物理专业(建立于1956年)发展而来。

1969年至1978年期间这三个专业设在是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

培养了程序专业学生140名;计算机专业学生226名;半导体专业学生200余名。

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与738厂、石油部等单位合作,于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1974年又研制成功中型机DJS18机(即6912机),同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多道操作系统和编译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为我国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军事研究、科学计算等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半导体专业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三种类型大规模集成电路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

这两项成果双双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学、科研的实践,不仅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该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培育时代英才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研、工程师)67人。

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设有2个本科生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微电子学专业。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doc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doc

北京大学院系介绍:信息管理系【高考热讯】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社会科学部——信息管理系信以通达管则治世院系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其前身为图书馆学系,始建于1947年,1992年更现名,是我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图书情报学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机构之一。

本系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图书馆学(本、硕、博),情报学(硕、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编辑出版学(硕、博士点为自设)两个本科专业与三个硕、博士点以及图书情报专业和编辑出版专业两个专业学位点。

图书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情报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此外,本系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已继物质、能量之后,成为支持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本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着重培养领导型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应用人才。

多年来,本系就业率接近100%,为全校就业率较高的几个院系之一。

人才培养1)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本系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兴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①秉承优良学科传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②培养领导型复合型专业人才;③培养具有良好科研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具体来讲,主要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能从事IT、文化事业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新闻媒体、咨询等各类组织机构的数据分析、信息产品设计、信息产品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等综合性专门人才,满足数字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

2)教学改革我系借助“创新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对教学体系进行较大的调整和改革。

①梳理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②按照“按需选择,按趣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课程模块化教学;③把数据分析、信息设计、信息行为分析、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⑤开设大班教学小班讨论课程,鼓励合作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辅导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科目参考书考研分数线拟录取考研经验一、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启道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8年12月,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学系;1978年,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和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满足未来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并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中青年骨干;全日制学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教学单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学科建设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按2013年度 US News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科排名第36位,“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第35位;按ESI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均进入全球研究机构的1%。

2015年QS全球大学学科排名,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中,北京大学名列第36位,为中国大陆高校之首。

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

探索记忆电阻 创新人工智能——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

探索记忆电阻 创新人工智能——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

40 科学中国人 2021年1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探索记忆电阻 创新人工智能——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 倪海波阿里达摩院在2020年1月发布了《2020十大科技趋势》报告,其中第二大趋势为“计算存储一体化突破A I算力瓶颈”。

报告指出:“数据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融为一体,能显著减少数据搬运,极大提高计算并行度和能效。

计算存储一体化在硬件架构方面的革新,将突破A I算力瓶颈。

”现有的研究证明,忆阻器可替代经典计算机底层的晶体管,把冯·诺伊曼架构里的处理、内存、外存都融合在一起,构建存算一体阵列,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件成本大幅提升计算设备的算力,突破传统计算框架“冯·诺依曼瓶颈”的限制。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想要制备具有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的多值忆阻器阵列十分困难。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黄鹏敏锐地意识到,忆阻器潜力远远不止如此,就像当年晶体管替代电子管一样,忆阻器可能给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带来颠覆性变化,可能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抢占信息技术未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机遇。

如果朝这条路发展下去的话,或许能再一次延续摩尔定律的生命,诞生出新一代的智慧机器人。

一切从兴趣出发黄鹏总能想起2011年的某个深夜,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微纳电子学研究院的办公室却还亮着灯,他正在熬夜修改自己的第一篇会议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行业最顶级的会议,导师刘晓彦教授在旁边耐心、细心、认真地指导他。

“第一次写毫无经验,deadline(截止时间)也快到了,很着急。

”黄鹏回忆道,导师刘晓彦教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画图、如何更清楚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如何做一场好的报告,最后陪着他熬了好几个通宵。

多年以后,那些和老师一起通宵的夜晚,还是会让黄鹏感动不已,他也庆幸选择了感兴趣的方向——微电子学,一路走来,有了一些成果。

黄鹏的大学4年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度过的,学的是电子科学技术专业。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一、专业简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在2003年提出,同年获北京大学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之下的本科专业,主要从事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学习。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生理等认知和生命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和不断创新,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个人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能够在研发部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从事与智能科技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4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88学分(2)全院必修课程:25 学分2.(1)专业方向核心课程:18学分说明:要求在下列一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中至少选择18学分课程。

并集(2)专业选修课:至少12学分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学分的专业选修课。

可以从下述智能科学技术类中选择。

(3)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对本科生来说,除选修课一览表所列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学校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但是,如果选择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中有相似的课程,其课程难易程度必须高于本专业同类课程,方可选择。

3.毕业论文:6学分智能科学系教师基本情况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年度安排(2005,4,27)8 / 9课共46学分(包括专业方向核心课18学分,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专业选修12学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1997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5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91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2).选修课程53学分:专业选修课41学分,通选课12学分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2.大类平台课程:20-3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1A替代1,2A替代2,3A替代3,5A替代5,6A替代6;加修4A、7A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3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4.专业课程:73-62学分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 (最低要求必修32学分,限选1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7各编号课程,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3A替代3,4A替代4,6A替代6,7A替代7。

计算机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计算机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专业代码:081203)研究生培养方案2010年8月目录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简介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四、直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五、硕士研究生课程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简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源于王选教授开创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究,是北京大学的二级科研教学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研究方向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电子出版应用、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视音频技术及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拥有硕士、博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基地。

计算机所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一流的科研成果创造一流的产业应用为目标,围绕计算机技术在印刷、新闻出版、广电、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开拓进取,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成就、2次入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2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多次推动相关行业实现了技术变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表一)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表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求(表三)二、博士研究生(普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四)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五)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表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表七)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八)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九)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选拔办法(表十)四、直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学制(表十一)学习安排和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表十二)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选拔办法(表十三)五、硕士研究生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表十四)。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分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分析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分析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立于1978年,它的前身是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软件专门化组与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技术专业。

2.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在计算机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过良好训练,能适应计算机飞速发展.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并可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

3.授予学位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3学分,其中:全校必修课:4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29学分,本学科通识课程19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3学分;专业限选课程:38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自主选修课程:24学分。

1)全校必修课(48学
分)(1)公共必修课(29学分)说明:大学英语如因根据大学英语教研室要
2)专业核心课程(33学分)
4)自主选修课程(24学分)(1)通选课(12学分)
(2)实践创新类(2~6学分)本科生训练计划课程(2~6学分,三上下)以及其他实践创新课程。

(3)全校所有其他课程。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摘要: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其中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给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上世纪中晚期制订的大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改革。

本文简要介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学科进行的教学体系改革。

关键词: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改革;教学理念;计算机学科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针对北大学生的特点,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域领军人才上,具体讲就是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集成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院秉承了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拓宽夯实知识基础,培养锻炼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关注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构筑能够灵活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教学体系框架,适应本学科发展迅速和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

二是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依托北大的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基础,依托北大的理科优势夯实数学物理基础。

依托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历史积淀强化算法和软件编程基础,依托学院的电子科学技术学科加强硬件基础。

三是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营造敢于表达、质疑、挑战、犯错和承担的学术氛围,建设面向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结合真实科研任务的、与研究生同等条件的科研实习制度。

本文将对这些前期教改实践做一个简要总结。

一、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信息学院目前有四个本科生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学、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

其中前三个是成立学院时就有的专业,而第四个是学院成立后设立的全国第一个智能科学专业。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每个专业的课程自成体系。

一方面每个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在不同专业重复设置,浪费教学资源。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培养方案
(4)通选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
3、通选课是根据什么标准遴选的?
由于通选课重在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它有非常严格的遴选标准:
(1)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7.选修跨领域的通选课如何记分?
选修兼跨两个领域以上的通选课可由学生选择计入其中任一领域。
8.通选课不及格如何处理?
学生通选课考试不及格的,可以交费重新学习该课程;也可选修相同领域的其他课程,原修不及格课程如实记载。
如课程停开或被取消通选课资格,使得学生无法交费重新学习该课程,则只能选修相同领域的其他课程,原修不及格课程如实记载。
2
历史学系
刘一皋
110
02131460
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
2
历史学系
董经胜
112
02131110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2
历史学系
阎步克、邓小南
113
02131250
西方文明史导论
2
历史学系
朱孝远
114
02131340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
2
历史学系
臧运祜
115
02231080
考古学导论
2
考古文博院
张 弛
117
5、我校对通选课学分有何要求?
要求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和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本科生,在自然科学与数学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
6.选修本院系开设的通选课能否记为通选课学分?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个人感觉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介(个人感觉版)

EECS@PKU简介(本人小弱,此文全凭个人感觉所写,很可能并没有反映我院的真是状况,还望勿喷)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英文简称EECS,由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的四个主单词首字母组成,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一个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2011年的这次评选中,北大共有6人新获院士资格,信科学院独占两人,现任院长梅宏教授在2011年的评选中获得院士资格。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生专业,但大一新生是不分专业的,按学院统一招生,这也是学校“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理念的一大体现。

我觉得这也是北大与其他学校的一大不同点,清华等工科学校将专业分的过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还没能充分了解好自己想学的专业就入学了。

北大的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元培计划和信科学院上,学生可以在大一先主要抓基础、培养兴趣,到了大一下期末时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EECS的历史不长,成立于2002年9月,我是学院的第九届学生,但北大的信科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却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

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主体一直是科技前沿,未来的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第一条光纤线路,第一台原子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我们看的报纸用的汉字精密激光照排系统都是在北大诞生的,甚至你所使用联通卡的手机所用的卫星通信、家里的数字电视都离不开北大信息科学学科的贡献。

上面这些夸EECS的话随便百度就能找到到。

我来说说我这半年在学院的感受吧。

1、课业压力大。

信科的大一基础课多且难(上了大二后发现大二比大一还惨,据说大三比大二还要苦逼……)。

不仅要学数学,还要学力学和计算概论,当然,唯一的欣慰就是不用学语文、化学和生物了。

这里的力学并不是像高中物理那样微微的弱智,很难,很多时候都是在考数学,当然对于高中学过物理竞赛的人来说压力还是小了不少的;计算概论通俗点说就是编程,如果没有编程基础的话,这门课可能要占用你很大一部分时间,甚至是你学习总时间的一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北京大学信息的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的硕士导师信息的

北京大学信息的科学技术学院工程的硕士导师信息的
王建民
博士
副教授
卫星激光通信及图像处理技术
2
主要研究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精密测试技术和图象处理技术。参与总装“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及863“天基综合信息网高速、轻型光通信技术”研究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周小计
博士
副教授
激光物理与技术
1-2
主要从事冷原子物理,新型原子钟、量子精密测量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被引用近150次, 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以及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等科研项目。
李朝晖
62763933
lizh@
陈徐宗
62751778
xuzongchen@
郭弘
62757035
hongguo@
张志刚
62754094
zhgzhang@
叶安培
62762323
yap@
王为民
戴恩光
62767658
daieg@
副教授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电子技术与
生物医学光学
2
主要从事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激光生物技术(激光光镊、激光微束、激光微区光谱)、核磁共振成像以及与新型原子钟相关的原子物理研究。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国防863等科研项目。
王为民
博士
副教授
核磁共振与成像技术
3-5
从事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在医疗和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特别是在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工业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开发、核磁共振技术的可视化石油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62765830
wmwang@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字体:大中小】考研书店一.基本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 年9 月。

学院由12 个研究所和中心组成:基础实验教学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光子和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软件研究所、网络和信息系统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中心。

学院覆盖了4 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信息和通信工程、物理学),11 个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电路和系统;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和信息处理;无线电物理、声学)。

其中5 个二级学科在2002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使用技术、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和信息系统)。

学院教学研究实力雄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 含双聘 1 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教授70 余人,博士生导师50 余名。

学院拥有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 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光纤通信和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5 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约一亿元),每年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0 多篇。

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 年代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

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20 世纪70 年代我国第一台百万次数字计算机150 的研制,80 年代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系统的研制和使用,90 年代纳米电子学、量子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微电子技术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领先的指纹识别系统等等,都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

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

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

他们分别是: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

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

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

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整个学院设有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研究院和信息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攀登计划、军事预研计划等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在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之后,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的表彰和奖励,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院年年派出大量教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每一个学期,学院的学生们都有很多机会参与多场国际知名学者的精彩学术报告会,与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具有一流教学科研环境,能提供给学生国内最好的教学条件。

学院现有计算机软件教学实验室、微电子超净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等大型实验室。

另外,还设立有以计算机软件和ASIC设计技术为支撑基础的高技术实验室--北京市软件固化高科技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平台与环境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专项实验室。

国外著名公司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有北京大学Intel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大学贝尔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摩托罗拉半导体联合实验室等等。

这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为我院系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专业图书资料室,为我院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了先进而全面的技术资料。

二、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英文名称学制授予学位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4年理学学士Technology4年理学学士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s and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071202微电子学Microelectronics4年理学学士4年理学学士080627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Technology三、教学管理人员职务姓名办公电话院长梅宏62753048教学副院长陈徐宗62751778基础教育部主任陈徐宗62751778主持全面工作基础教育部副主任李文新62753425负责计算机系的教学组织基础教育部副主任甘学温62761099负责微电子学系的教学组织基础教育部副主任胡薇薇62766700负责电子学系的教学组织基础教育部副主任谢昆青62756920负责智能科学系的教学组织基础教育部副主任王志军62757494负责全院的实验课程建设教务员杨朝晖62756479负责计算机系和智能科学系教务工作教务员于淑环62755414负责电子学系和微电子学系教务工作教务员董晓晖62755414负责文科计算机和辅修/双学位教务工作第一学年课程一.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政治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自愿)、军事理论(第1学期)二.学院要求课程第1学期(一上):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概论A/计算概论A(实验班)、高等数学(I)/数学分析(I)、线性代数/高等代数(I)、力学B/力学A第2学期(一下):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程序设计实习/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高等数学(II)/数学分析(II)、高等代数(II)(可以不修)、电磁学B/电磁学A1.院专业课程:(13学分)编号课程学期安排周学时学分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一上212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一下323基础电路实验二上214计算概论A一上434A计算概论A(实验班)一上435程序设计实习一下435A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一下436数据结构与算法A二上436A数据结构与算法A(实验班)二上43说明:一般学生要求必修1,2,3,4,5,6共13学分。

优秀学生可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4A人选;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5A人选;第一学年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6A人选。

4A、5A和6A分别是4、5、6的强化课程,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2.数学物理基础(20-26学分)编号课程学期周学时学分1A数学分析(I)一上651高等数学(I)一上652A数学分析(II)一下652高等数学(II)一下653A高等代数(I)一上443线性代数一上444A高等代数(II)一下445A力学A一上545力学B一上436A电磁学A一下546电磁学B一下43说明:1和1A,2和2A,3和3A,5和5A,6和6A不得同时选修,选修3A的学生可以选修4A,也可以不选;选择3的学生不必选4A。

一般学生最低修满20学分。

优秀学生可以修满26学分电子学系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学生课程学分要求:课程类别要求学分学校要求课程42学院要求课程33-39专业要求课程69-63毕业论文6总计150一、学校要求课程(42学分)1.公共必修课(26学分)课程名称周学时学分大学英语(1-4)88中国近代史纲要2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22体育系列课程84军事理论222.通选课(16学分)通选课目前分为5个基本的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学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二、学院要求课程(13+20=33学分)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

说明2: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说明3: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考试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学期考试成绩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

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

说明2: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 替代同编号课程,加修4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26学分。

说明3: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考试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学期考试成绩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

第一学年课程指导:(数理选课建议,以下两位组合数,十位字母表示数学,个位字母表示物理):AA组合(适合数理基础好、有研究及创造兴趣的学生):选修1A,2A,3A,4A,5A,6A;AB组合(适合数学基础好的学生):选修1A,2A,3A,4A,5和/或6;BA组合(适合物理基础好的学生):选修1,2,3,5A,6A;BB组合(适合文理兼修、综合型、应用型培养需求的学生):选修1,2,3,5,6。

三、电子学系要求课程(69~63学分)1.限修课程(43学分)5普物实验二上2*6A电动力学A三上4*6电动力学B37A量子力学A三下3*7量子力学B28近代物理二下39理论力学二下310热统三下2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系定最低要求(物理B)为17学分。

说明2:物理A=普物A(力电光热近)+理论物理A(理论,电动,量子,热统),其中除量子和热统为物理学院的04系列课程外,其他均为物理学院的05系列课程。

物理B=普物B(力电光热近)+理论物理B(电动+量子(或理论物理I+II)),其中除热学和量子为本系自定外(控制难易),其他均为物理学院的04系列课程。

物理A和物理B的学分差异为14学分(A-B=14学分,见附件1)。

说明2:至此,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为:26+13+20+17+13=89=59.3%说明3: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系定最低要求为43学分。

也就是说,数理基础修课学分少的学生,必须在专业基础课中修满规定的学分。

2.专业方向(核心)课程(8-9学分)通信电路通信电路三下3说明1:在选修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选择一个方向。

说明2:根据课程的先修要求,在选修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之前,必须先选修先修要求课程。

3.选修组合课程(3+4~3+15学分):1+X以下外院基础课程任选一门本系专业任选课程(至少二门)电子线路/数字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四上3电路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四上2数理方法声学基础三下3必修课传感器原理与技术四上2必修课测量与控制三小2说明1:选课组合要求说明:1+X=1门外院自然科学基础课程+X门任意课程组合(任意门,不限院系,其中本系专业任选课至少二门,多选不限,以修满150学分为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