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鲁迅课件 大学语文

合集下载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
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伤逝》课件

《伤逝》课件

启蒙的反思
• 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 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关于二人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 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地担任了“惊醒” 子君的“教师”。……
主要内容:
•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 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 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 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 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 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 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人生的路。
• (叫醒人们,但是以后呢?又没有给出出路,知识分子启蒙的使命完成了,那被启蒙者呢?没有出路的清醒,增加的是痛 苦)
•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 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 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无出路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3、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 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很多,他的小说跟茅盾、老舍、巴金等人 的作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更高明的地方、超越时代的地方在 哪里? 撇开小说技巧和语言方面的成就不说,单就内容方面而论, 虽然同为现实主义,鲁迅更多地是关注的人的灵魂,尤其在他 写农民的小说;而就写知识分子的小说而言,体现的则是知识 分子与生俱来的弱点以及先驱者的孤独感和荒原感。也就是说 他关注的都不是表层的事件和社会历史的变动,不是事件史而 是心灵史,从而相对来讲更容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这也是 他最大程度地介入了历史并且没有写梁实秋意义上的普遍人性 而仍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不接受任何收编,他也从不试图收 编我们;相反,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 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 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 者”: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伤逝》是一篇抒情 体小说,用内心独白的叙 事方式,来写主人公涓生 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 小说用倒叙的手法追述和 总结过去,但关于男女主 人公同居前热恋过程的笔 墨较少,着重铺写两人同 居后的不幸遭遇和爱情破 裂的过程,细节描写生动 感人,“手记”的形式增 强了抒情性,使全篇充满 “悔恨和悲哀”感伤色彩。
3、1902 年鲁迅被选送日本学习, 1903年母亲给鲁迅订婚朱安,童 年鲁迅送给许寿裳一张照片,背面 题了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后被称为《自题小像》)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 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
由周恩来题写馆名 的鲁迅纪念馆,是新中 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 人物纪念馆,1951年1 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50年来,鲁迅纪念馆接 待了国内外观众近千万, 征集收藏文物文献资料 近25万件,其中有5万 件属珍贵、重要文物。

《伤逝》ppt课件.ppt

《伤逝》ppt课件.ppt

作品评价
《伤逝》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作品通过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和束缚 ,以及对个体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让读 者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语言风格批评
语言简练
有批评者认为鲁迅的语言风格简练明 快,但有时过于简略,缺乏必要的细 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语言风格单一
有批评者认为《伤逝》的语言风格比 较单一,缺乏变化和多样性,可能会 让读者感到单调和乏味。
06
《伤逝》的改编与影视作品
话剧改编
话剧版本
《伤逝》被改编成多个话剧版本,包括经典版本和新编版 本。经典版本注重对原著的忠实呈现,而新编版本则更注 重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重新诠释。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传统观念的束缚
作品中反映了传统观念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包括家庭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 范等。这些传统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现代思想的觉醒
与此同时,作品中也展现了现代思想的觉醒,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开始反 思传统的价值观,寻求个体自由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对社会变革抱有期望。这种 觉醒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超越。
03
《伤逝》的艺术特色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通过倒叙的方式,让观众先了解结局,再逐 步揭示故事的来龙去脉,增加悬念和吸引力 。
多线叙事
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线 索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刻画 ,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鲁迅《伤逝》ppt

鲁迅《伤逝》ppt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思考
关注女性命运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的命运 令人唏嘘,反映了当时中国 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现 代社会关注女性命运和权益
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思考爱情与婚姻
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对 于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婚姻和 爱情,不要被物质和利益所
左右。
反思社会问题
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仍然 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如贫富 差距、阶级固化等,需要引 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伤逝
目录
• 引言 • 《伤逝》内容概述 • 《伤逝》的主题分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爱情与婚姻
小说《伤逝》主要探讨了爱情与 婚姻这一永恒主题,通过涓生与 子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 复杂与悲凉。
社会背景
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 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和婚姻的束 缚,以及个体在追求自由和爱情 时所面临的困境。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01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表达力强,使读者能够快速理
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朴素自然
02
小说语言朴素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
法,给人以亲切感。
含蓄蕴藉
03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与隐喻
爱情悲剧的象征
庭责任的矛盾。
爱情的脆弱
小说展示了爱情的脆弱性,尤其 是在婚姻的琐碎日常中。主人公 的婚姻经历表明,浪漫爱情在现
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婚姻的责任

《伤逝》优质课件

《伤逝》优质课件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 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 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 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 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 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 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 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 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 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 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 回来或是堕落。 • 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条件下的娜拉。她因个 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走进了小家庭。不 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但是, 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 能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 压迫的,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 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 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 妇女解放的道路。
•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 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 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 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 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 生建立起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 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 作用。
爱情悲剧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 强大的封建势力仍是旧时社会的主 宰,不被 认同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 姻处处遭受着社会的迫害。 2、经济来源的丧失 涓生失业
(二)主观原因
两人思想目标的局限性。 从子君的角度 来看,她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 将别的 人生意义全部疏忽了,没有经济独立的意 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空虚、 狭隘、 怯弱、庸俗。 从涓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困境中为“救自 己”而残忍的抛弃子君,这种自私与软弱注 定 了他要为此忏悔一生。 正因为两人各自 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 了悲剧的发生。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2、1893年厄运降临:祖父因科场行贿 系狱,定为监斩候。16岁父亲去世, 18岁赴南京。先后在江南水师学堂和 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
他回忆当时无奈的心情:“我要到N 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 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 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 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 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 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 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 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 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 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 到N去进了K学堂了。” (《呐喊》自序)
在爱情受到重重阻隔的日子里,许广平从来没有考虑过退缩。与鲁迅同 车南下,鲁迅带着犹豫、彷徨的心态去了厦门,许广平以极为主动的方式让 鲁迅打消了种种顾虑,不到半年之后,便下定决心离厦门到广州,与许广平 真正走到了一起。在这段备受磨难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广州女子身上 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与鲁迅居住在上海的十年间,许广平展示出来的,是与之前积极主动的 现代女性形象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侧面。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体会.从一个叱咤 风云的妇女运动领袖到一名家庭妇女,需要何等的牺牲精神与勇气。但许广 平毕竟是许广平,即使牺牲的意向已定,仍然要保留她自己的某种独立性。 蒋锡金先生所写《长怀许广平先生》中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许广平 始终把鲁迅收入和她自己曾经有的一笔收入严格地分开,这是她在广州教书 时积蓄下来的三百元大洋,放在她自己的存折上。她是反对妇女婚后成为男 子的附属品的,她说,当然,她不会和周先生分开,但也要设想,万一发生 不得不离开的情况,她可以不依赖别人的资助,用这三百元维持自己几个月 甚至半年的生活
“广州少有的女性名人故 居——位于高第街的 许广平故居, 虽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 位,但已年久失修。

《大学语文》《伤逝》ppt课件

《大学语文》《伤逝》ppt课件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 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 4
5
《伤逝》的创作背景
《伤逝》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 二十年代中期正是“五四”落潮的时期,退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 解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 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 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 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
“五四”个性解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
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隘性;另一
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
的悲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
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
益的警示。
13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 武器,本源于西方文艺复学思想。
“自救”与“救人”·个人主义与 人道主义
涓生在抛弃子君之前反复考量的“自救”还是 “救人”的内心矛盾,其实也体现了“五四” 个性解放者秉承思想的复杂性或曰矛盾性。
在“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曾是作 为两种重要的思想武器被引进和大力倡导,并 为个性解放的时代青年所吸取,用之于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斗争。这两种思想本质上有矛盾但 并不一定构成尖锐对立,但当“自我”与“他 人”出现利益的两难选择时,这种尖锐对立就 形成了,并给个性解放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 扰。涓生的内心困境其实就正是他内心深处的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选择陷入了两难,“自救16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