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微小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公开课教案_9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衡量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在于它是用语言接受还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获得,关键之一就是看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凡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的材料就是有意义的材料。在本节课的观察、识别微生物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微生物,从而建立微生物与生物间的联系。
本课教材包括两个内容:采集、培养微生物;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教学调整为: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吗;微生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对微生物的宏观认识。这样调整教学,以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为主线开展教学,在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建构微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实验内容
用滴管吸取烧杯中的水,滴一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图示出示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
(三)观察、识别微生物
1.观察微生物:
⑴讲解观察要点:
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上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微生物详细地画在记录单上,同时记下它的特征。
对照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讲述:据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这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继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看看那些“绿毛”是不是属于微生物,并做好记录。(出示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设计意图】从鱼缸、池塘等常见周围事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思考,继而聚焦本课内容继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3.汇报交流:
展示观察记录单,根据记录单说一说观察到的是哪种微生物,它有什么特征。
4.介绍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教师借助ppt介绍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鼓藻、硅藻、眼虫、团藻等微生物及其特征。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含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光学显微镜、装有培养微生物的水的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观察记录单、“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资料单。
教师演示材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话题:自然界中的微生物(2min)
谈话:鱼缸、池塘里的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总是出现绿毛。你知道水里为什么会长“绿毛”吗?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Biblioteka Baidu
科学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微小世界》
年级
六
相关领域
生命世界——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科学观察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认真、细致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耐心以及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内容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七课。本课隶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生命世界”领域中“生命的共同特征”模块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内容之中。
本课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相关内容的第三课,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微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极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本课侧重指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的形态和行为。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实践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并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观察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科学概念
1.举例说出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认识到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了解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二、探索研究: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28min)
介绍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一)采集、培养微生物
1.采集微生物:
观察微生物就要采集或培养微生物。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2.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
(出示记录单,提示记录的方法和要点)
提示:
①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②在显微镜下认真、耐心地寻找微生物,如果确实没有找到,可以更换一滴水重新观察。
⑵学生分组制作玻片标本,观察并记录。
2.识别微生物:
分组活动:对照资料识别观察到的是何种微生物。
3.描述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科学态度
1.在反复找寻草履虫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研究可能是枯燥的,需要有耐心、反复进行的。
2.保持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并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3.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对“微生物”这个科学词汇并不陌生,他们从课外书籍或视频资料中对微生物已有所了解,但并没有亲眼看见过水中的微生物。通过本单元前7课的学习,学生对观察工具的使用已具备一定基础。特别是学生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这两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细胞结构,同时将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记录下来。这节课学生将在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的,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进行大量繁殖。
今天课上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培养有微生物的水。
(二)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
实验名称
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
实验材料
装有培养微生物的水的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衡量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在于它是用语言接受还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获得,关键之一就是看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凡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的材料就是有意义的材料。在本节课的观察、识别微生物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微生物,从而建立微生物与生物间的联系。
本课教材包括两个内容:采集、培养微生物;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将本课教学调整为: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吗;微生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形成对微生物的宏观认识。这样调整教学,以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为主线开展教学,在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建构微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实验内容
用滴管吸取烧杯中的水,滴一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图示出示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
(三)观察、识别微生物
1.观察微生物:
⑴讲解观察要点:
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上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微生物详细地画在记录单上,同时记下它的特征。
对照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讲述:据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这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继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看看那些“绿毛”是不是属于微生物,并做好记录。(出示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设计意图】从鱼缸、池塘等常见周围事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思考,继而聚焦本课内容继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资料: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3.汇报交流:
展示观察记录单,根据记录单说一说观察到的是哪种微生物,它有什么特征。
4.介绍水中常见的微生物:
教师借助ppt介绍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鼓藻、硅藻、眼虫、团藻等微生物及其特征。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含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光学显微镜、装有培养微生物的水的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观察记录单、“水中常见的微生物”资料单。
教师演示材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话题:自然界中的微生物(2min)
谈话:鱼缸、池塘里的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总是出现绿毛。你知道水里为什么会长“绿毛”吗?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名
学校
学科Biblioteka Baidu
科学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微小世界》
年级
六
相关领域
生命世界——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科学观察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认真、细致的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耐心以及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内容分析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七课。本课隶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生命世界”领域中“生命的共同特征”模块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内容之中。
本课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相关内容的第三课,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微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极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本课侧重指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的形态和行为。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实践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并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观察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科学概念
1.举例说出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认识到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了解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二、探索研究:观察、识别水中的微生物(28min)
介绍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一)采集、培养微生物
1.采集微生物:
观察微生物就要采集或培养微生物。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2.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
(出示记录单,提示记录的方法和要点)
提示:
①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②在显微镜下认真、耐心地寻找微生物,如果确实没有找到,可以更换一滴水重新观察。
⑵学生分组制作玻片标本,观察并记录。
2.识别微生物:
分组活动:对照资料识别观察到的是何种微生物。
3.描述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科学态度
1.在反复找寻草履虫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研究可能是枯燥的,需要有耐心、反复进行的。
2.保持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并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3.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对“微生物”这个科学词汇并不陌生,他们从课外书籍或视频资料中对微生物已有所了解,但并没有亲眼看见过水中的微生物。通过本单元前7课的学习,学生对观察工具的使用已具备一定基础。特别是学生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这两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地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细胞结构,同时将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记录下来。这节课学生将在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结构的基础上,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的,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进行大量繁殖。
今天课上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培养有微生物的水。
(二)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
实验名称
制作微生物的玻片标本
实验材料
装有培养微生物的水的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