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临近的中考,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很多学生对理想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条件较为优越,缺少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亲身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识比较淡薄或者难以自始至终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因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加需要让学生理解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二课《走艰苦创业之路》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树立崇高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紧紧承接上一课时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实现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为学习《创设美好未来》的内容作好铺垫。

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因而,这一课时的内容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艰苦奋斗的含义及意义”确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依据:学生只有理解了艰苦奋斗的含义及意义,才能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识),把“如何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确定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依据:要把艰苦奋斗精神具体落实到行动中,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些问题容易成为中考的考查点。


3、教材处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学生“学”为主,在老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主要通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学习小组讨论,最终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而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及意义,知道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懂得如何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实现理想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选择了以引导教学为主,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情景体验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运用探究园和漫画素材设置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2、材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具体的材料,总结出艰苦奋斗精神在
当今社会的集中表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明确知识点。

3、情景体验法——通过漫画欣赏活动,使学生感知、领悟漫画里面的寓意,唤
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且以此为鉴,警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倍功半。

因而,我在教学中也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方面的指导,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去解决问题,获得相关的认识。

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团结合作,获取知识,得到成长。

分析归纳法——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及时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课前需准备的材料: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小黑板出示温州人奇迹的材料填空题、绘制一幅四次感叹“难”的漫画。

五、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历史典故: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设问:这个历史典故说明了什么?从而导出课题——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通过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故事中领悟课题。

2、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12分钟)
学生用2分钟自主阅读国情导读的内容,然后思考判断探究园“艰苦奋斗大家谈”的内容。

紧接着让学生针对探究园的问题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使每个小组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讨论结束后,随机抽取3个小组派代表呈现本组的讨论结果,然后由大家共同来作出总结评价,从而在阅读——思考——讨论中突破本课的重点“艰苦奋斗的含义及意义”。

让学生先阅读思考再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并且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阅读材料填空(3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创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实行全社会的养老保险;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金融利率改革……
在温州人的思维模式中,任何事情都必须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温州人特别能吃苦耐劳,他们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___________精神创造了“温州奇迹”。

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填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概括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点,,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避免说教式的枯燥课堂,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4、漫画赏析(12分钟)
出示一幅漫画:一位学生面对学习电脑发出“难学”的感叹而放弃,面对学习英语发出“难记”的感叹而放弃,面对学习技术发出“难懂”的感叹而放弃,最后面对招聘启示只能无奈发出“难……”的感叹无奈离开。

设问: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了不落得上面漫画中人物的结局,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怎么做?(提示:从学习、生活、思想三方面回答)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根据提示和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请不同层次的3个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最后教师作出评价总结,形成对这两个问题的共识。

通过接近学生实际的漫画内容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艰苦奋斗精神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增强培育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自觉性。

问题后面加以提示是为了降低难度,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突破这一课时的难点“如何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小结概括(2分钟)
有代表性地请学生在不看板书的情况下,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一方面帮助学生疏理本课时所学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6、课堂练习(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精神也不能丢。

材料二:据调查,目前在校中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在:生活上,奢侈浪费,贪图享乐;学业上,不求上进,一无所成;思想上,形不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骄”“娇”二气严重。

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为什么还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7、板书设计
(三)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艰苦奋斗的含义(是什么)
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是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
2、艰苦奋斗的意义是实现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为什么)
个人理想的实现也需要艰苦奋
3、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创业精神
4、怎样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怎么做)
提纲式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的知识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使学生明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方面去把握知识点。

六、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素材较为丰富,整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都是以故事、材料、漫画为题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讨论去获取。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这节课最成功的环节体现在漫画赏析。

这幅四次感叹“难”的漫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也存在同漫画中主人公一样的感叹,因而这幅漫画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达到既能掌握新知识点又能解决自身困惑的教学目标。

但本课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炼。

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这个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的参与度不够,某些小组有困惑的没有及时加以引导,有些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

还有一点就是当学生起来回答完问题时,缺乏一些鼓励性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