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看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译写式翻译策略

从译者主体性看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译写式翻译策略

从译者主体性看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译写式翻译策略作者:韩凤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托,浅析译者主体性如何主导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翻译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红楼梦》;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56-021 引言翻译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甚也。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更会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遐想无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瑰宝,尤以一曲“红楼”高歌响彻历史的天空,不绝于耳,更被海内外名家多次译介于世。

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成功的英译版本是杨宪益夫妇所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种译本无论是对促进中国文化交流,介绍中国古典文化遗产,还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总是运行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李瑞林,2011)。

这种交互具有多样性,变易性和复杂性,从而使翻译成为一个劣构特征显著的领域,也使译者自然成为认知和求解翻译问题的主体。

本文以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托,分析译者如何应用“译写”翻译策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翻译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2.1 译者主体性。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英译本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该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翻译《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的译者主体性的比较分析。

报告的重点是从翻译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风格、语言能
力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首先,报告会简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作用。

其次,报告会对比分析两个英文翻译版本的特点,其中重点关注翻译译者的背景、态度、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和影响。

具体来说,可以比较梅兰芳和叶嘉莹的译本,探讨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翻
译思路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最后,报告会总结翻译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成果的影响,并提出建议,说明如何提高翻译品质和译者主体性的统一性。

这包括在翻译中充分考虑源文本的语言、背景、
文化内涵等,同时也要着眼于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忠实、准确、自然、
流畅。

论互文性给翻译造成的困难——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典故英译为例

论互文性给翻译造成的困难——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典故英译为例

选择前者就会有人批评说是 ‘ 忠实但丑陋的翻译 ’选 也是互文本。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 。前文本 、 , 文化文 择 后 者则会 被认 为是 ‘ 漂亮但 不 准确 的翻译 ’看 起来 本 、 。 可见 与不可 见 的文本 、 意识或 自动 的 引文 、 在 无 都 不 管 怎样选 择译 者都 是输家 。” 。 互文 本 中出现 , 在互 文本 中再 分配 。 ”1 [ 6 ” 由此可 见 , 在整 个翻译 过程 中译 者会 遇到各 种各 “ 热奈 特 把互 文性分 为 三个亚 范 畴 : 第一 是 引语 , 样 的困难 , 处境尴 尬 。造 成翻译 困难 的 因素 是方 方 面 即明显或有清楚标记 的互文性 ; 二是典故 , 第 即隐藏 面的, 而互文性就是其中之一。在《 红楼梦》 里作者采 或无清楚标记的互文性 ; 第三是剽窃 , 就是无标记 、 却 用 了相 当丰 富的文学 典故 这种 互文 ,让 原著 生动 , 完整照搬的部分。”] 富 【 6 ’ 在红楼梦 中, 作者采用 了 有 内涵 。 而译 者在 翻译这 些典 故 时 , 则左 右为难 。 文 大量典 故互 文 , 者在 翻译 这些 典故互 文 时遇 到 了很 本 译
第2 9卷
第 4期
辽 宁教 育行 政 学 院学 报
Ju n l f io ig E u a o a A miit t nI s tt o r a o a nn d c t n l d n s ai n tu e L i r o i
V0 . 9 No4 1 2 .
21 0 2年 7月
J l 01 uy2 2
论互文性给 翻译造成 的困难
— —
以《 红楼梦 ・ 陵判词》 金 典故英译为例
苏 艳 飞
( 四川 文 理 学 院 , I 州 6 50 ) 四Jl达 3 00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

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 精品

PrefaceHong Lou Meng(HLM for short in this thesis) is a grea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ritten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Intertwined with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this novel depicts multif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four big aristocratic families represented by the family of Jia, and display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udal culture, including clothing, food, architecture, social system, conventions, philosophy, education and art, etc. The novel involves over two hundred beautiful and well-designed traditional verses which not only constitut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whole work, but also refle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Up till now, HLM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a dozen foreign languages including 9 English versions, among which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David Hawkes & John Minford‘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re complete versions and the two most outstanding ones. Compared with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rration in this novel 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in daily life,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its poetry are to be further deepened.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ould vie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poetry in this novel from the re production of the writer‘s intentions and the conveyance of ―Three Beauties‖. By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poems, we may se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this novel.The principle of the ―Three B eauties‖which is a guide to the translation and criticism of poetry refers to ―beauty in sense,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It has been put forward again by Professor Xu Yuanc hong based on his predecessors‘ research and his own practice. It means that the translator of poetry should endeavor to make his/her versio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But he/she should not stop just here: from this point the translator must continue his/her effort to bring out the original beauties in sense, in sound and in form, that is, to transfer rhymed verses into rhymed ones. In this thesi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Beauties‖involve examination of the use of imagery, rhyme and rhythm and the arrangement of lines.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actualized by the translator who has his/her own subjectivity. But his/her subjec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in which he/she lives. Certain ideology and dominant poetics will definitely exert influences on an individual translator. Hence, different translators may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urposes.Besid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although translation deals withlanguages, it actually tackles different cultures, particularl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bridge two cultures, some translators take the ―domestication‖as a way; the others take the ―foreignization‖. On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especiall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Communication needs bilateral efforts: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Neither of the two ways alone can achiev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hether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too considerate for the reader is under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is also trying to have a discussion on it.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 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 ,以期对 古典诗歌 中修辞格 的翻译 理论和 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 :古典诗歌 《 金陵判词》 修辞翻译 译者主体性


引言
学家大卫 ・ 霍克思 ( D a v i d H a w k e s )、 约 翰 ・闵福 德 ( J o h n
综 上 所 述 , 由张 万 里 翻 译 的 《 哈 克 贝利 ・芬 历 险 记 》
价 值 和 权 威 性 。在 翻 译 中 主 要 依 靠 直 译 ,并 融 入 意 译 的 方
是 相 关 作 品翻 译 中 的上 乘 作 品 ,也 充 分 证 明其 有 着 研 究 的 [ 3 】 刘永杰,王艳玲. 言为心声—— 《 哈克 贝利 ・ 费恩历险记》的 口
命 运 做 了 总 结 性 的预 叙 ,其 翻 译 难 度 更 是 非 同 寻 常 。本 文 二 、译 者 主体 性 的 定 义
将 以杨 宪 益 、 戴乃 迭 夫 妇 ( 以下 简 称 “ 杨 译 ” ) …、英 国 汉
长 期 以来 , 学 术 界 对 译 者 的 身份 一 直 存 在 争 论 。译 者
修 辞 格 是 组 成 诗 歌 的 重 要 部 分 。 在 古 典 诗 歌 中 ,诗 人 M i n f o r d )翁 婿 ( 以下 简 称 “ 霍译 ”)[ 2 ] 、邦 索 尔 神 父 ( B . 为 了 使 语 言 鲜 活 或 曲折 达 意 ,经 常 使 用 各 种 修 辞 手 段 。如 S e a t o n B o n s a l 1 ) ( 以下简称 “ 邦译 ”) 和英 国驻澳 门 何 在 古 诗 英 译 中 形 神 兼 备 地 将 这 些 修 辞 传 达 出 来 ,是 对 译 领 事馆 副领 事 乔 利 ( H .B e n c r a f t J o l y ) ( 以下 简称 “ 乔 者 的 一大 挑 战 。作 为 小 说 的 谶 语 , 《 红楼梦 》中的 《 金 陵 译 ” ) _ 4 的 判词 英译 为 研 究 对 象 , 就 各位 译 者 在 修 辞 翻 译 中 判 词 》通 过 多 种 修 辞 格 的 运 用 , 隐 晦 地 对 小 说 人 物 的未 来 主 体 性 的表 现 展 开 探 讨 。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判词,又称金陵判词,共十四首,暗含了《红楼梦》中十五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具有统领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大多数判词本身就是一首谜语,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都隐藏在字里行间。

再者判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节奏、句式和修辞方面表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对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判词进行对比赏析。

例1、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判词)杨译: 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Pity this child of a wealthy noble house,Who know sleeps alone by the dimly lit old shrine.霍译: When you see thro 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Alas, that daughter of so great a house,By Buddha’s altar lamp should sleep alone.解析:1)判词中,“三春”指的是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

惜春目睹三位姐姐悲惨的命运,心如死灰,转向佛祖以寻求安慰。

在给定的语境中,译文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判断出隐含的意思,所以不论是杨译的“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还是霍译的“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都没有对“三春”进行明确解析,而是保留了原文的修辞。

2)“独卧青灯古佛旁”,最后一句宛如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妙龄少女,心如死寂,敲打着木鱼。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

文化移情与《红楼梦》诗词翻译《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首。

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

而影响较大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却都采用了格律体。

两位译者都娴熟地驾驭格律形式,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颇深造诣。

本文将列举几个译例,希望同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例1、冯紫英唱曲你就是个可以人;你就是个多情;你就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就是个神仙也自作聪明。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but a fairy? no, not you,as my word you doubt.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i love you. yes, i do!霍译:you’re so exciting,and so inviting;you’re my mary con trary;you’re a crazy, mad thing.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很大。

原文小调开朗甜美,霍译不免有些乏味呆板。

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宜。

反观杨译,弃“形”谋“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宜,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红楼梦诗词英译解析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红楼梦诗词英译解析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红楼梦诗词英译解析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艺术,特别是对于古典诗词,翻译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诗词的历史传承及其表达的思想观念,其文化内涵至今长久存在。

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国家文化的象征,被用以表达中国文化的历史风貌、审美观念、人文精髓。

而翻译古典诗词的意境便是把这种文化复杂性以及它的内在精髓传达出去的一种方式。

本文以知名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诗词作为例子,从文学角度分析英译翻译中意境传递的问题,探究翻译文本中意境传递的具体技法。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最富有文化复杂性的作品,作者曹雪芹以它所探究的文化背景丰富多彩,同时把大量的古典诗词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有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古典诗句不仅仅是文字,它们蕴含着中国古典文献中那些隐晦却又古老的文化观念,古风气质以及古老智慧,在红楼梦原作中对应的是一种权威性意蕴。

但如何将这种复杂性背景中包含的意境传递出去,成为现阶段英译翻译学者们重头研究的话题。

一、红楼梦诗词的内涵1、内涵编码的复杂性古典诗词的文字复杂性源于它所拥有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被编码在这些微言大义的精灵活组词之中,而每一种文化编码的复杂性便是古典诗词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许多古典诗词融入其中,其文字精美而又含蓄,把一种晦涩抽象的意蕴暗藏其中,使其作品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2、内涵的情感性古典诗词是把古典文化情感性表达的完美代表,它们把片刻之间的感受浓缩到泥土间,融合到弦歌之中,使得文本在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感性上更加深入。

《红楼梦》中的诗句也是如此,它们让古典文化的情感性形成了一种暗示的美感。

更有意思的是,曹雪芹使用这些古典诗句,不仅仅是表达她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同时她还将它们用来表达她时代特定的情感,使得文本凸显出古老文化中暗藏的现代性。

二、翻译中的意境传递1、意境传递的关键翻译文本中意境传递的关键在于把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的美感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以及文本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意境。

金陵判词两个英译版本的案例研究

金陵判词两个英译版本的案例研究

金陵判词两个英译版本的案例研究作者:刘桃艳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4期摘要:就诗歌而言,经常会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拟人、反问、排比等。

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中的修辞翻译为例,通过对霍克斯和杨宪益两种流行译本中修辞翻译的对比分析,使读者在欣赏译作的同时,领略译者的翻译修辞,可以意识到修辞翻译在理解文学作品过程中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同时,也比较分析了两个英译中修辞翻译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探讨了译者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翻译理论.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比较分析一、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随着修辞手段的发展,它为文学翻译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修辞手段以简单的表现形式展示其功能性,古代到现在一直被广泛应用,从文学作品到日常生活。

在修辞中,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资源是一种技巧,作者或演讲者用来向听众或读者传达一种意义,目特别是小说、诗歌、民谣等文学作品中经常经常被频繁使用。

在这些句子中,曹雪芹专注于运用比喻、古典典故、双关等修辞手法。

《金陵判词》中的这些人物巧妙地暗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最终命运和最终结局。

因此,可以说,金陵判词是整个这部作品中的分析要点。

"[1]151(二)研究的意义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对修辞手段方面的翻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修辞手段的翻译被认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语言生动或迂回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的思想,通常诗人经常在古典诗歌中使用各种修辞格。

我们如何在大篇幅的英语古典诗歌中使用这些辞格?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金陵判词》运用各种修辞格来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概括性叙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古典诗歌修辞翻译的研究方法。

事实上,本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修辞翻译的研究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金陵判词中的修辞翻译进行了探讨。

211125903_《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英译问题浅析——以霍克思译本为例

211125903_《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英译问题浅析——以霍克思译本为例

119[摘 要] 《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暗示人物命运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红楼梦》众多的英译本中,霍克思的译本语言优美,考订严密,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但是古典诗词意象丰富,内涵深刻,译本仍存在一些问题。

立足文本,聚焦于霍克思译本中诗词翻译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给人物形象塑造带来的影响,阐述其文化流失和文化曲解的情况,力求为《红楼梦》的译本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关 键 词]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诗词翻译;翻译问题《红楼梦》中的古诗词英译问题浅析——以霍克思译本为例张迟昀引言《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

在阅读《红楼梦》时,人们莫不为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唏嘘长叹。

小说的这种感染力来源于曹雪芹对语言的把握,“真挚的情感, 必须假借丰富的语汇, 才能使之形象化, 而富有感受性。

”[1]因此,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

这些诗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境,对推动情节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大量的诗词也给小说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些诗词根植于汉语文化背景,含有大量的文化意象,如何准确翻译这些诗词同时又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对于译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霍克思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态度:“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2]由此可以看出他翻译的目的就是让译入语读者体会到这部小说给予读者和译者的乐趣,使得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产生和原语言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但正如乔志高所说:“翻译犹如人性, 总有改善的余地。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

《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红楼梦》的英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初探《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期深化对这部伟大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理解。

本文首先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阐述国内外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后,将介绍本文所选取的四个英译本及其译者,包括他们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以及各自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处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语料库工具对四个英译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翻译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与探讨。

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不同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用的策略与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译者风格的因素,如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读者群体等。

本文将对《红楼梦》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总结与评价,并提出对未来《红楼梦》英译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探,本文旨在为《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的方式,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分别由David Hawkes、John Minford、Yang ianyi和Gladys Yang、以及Sykes)的译者风格进行初步探究。

我们分别建立了这四个译本的语料库,确保每个语料库中的文本量、章节分布和原文内容一致,以便进行公平和准确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方面,我们运用语料库软件对各个译本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词频统计、关键词分析、平均句长计算、以及句式结构对比等。

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

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

一声两歌,译彩纷呈?——以金陵判词两英译本为例马孝幸【摘要】As the acme of Chinese classic novels,Hongloumeng highly combines the artistic forms with the contents. Panci in Hongloumeng foretell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and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which vividly represents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namely,two songs in one voice. In Honglou-meng,this unique artistic feature is used in puns,dissembling characters,hidden words,allusions and euphemisms. This paper taking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loumeng as the examples,with the methods of text interpretation,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ries to analyze how and why the translators transform this unique artistic feature. After analysis,the paper only find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unique artistic feature is not so successful and gives its own implication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to English.%《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诗谶"金陵判词对作品中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运进行了宏观的预告,充分体现了"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在判词中作者使用双关、析字、藏词、典故和委婉语等,展现了"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运用文本解读、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和量化统计分析等具体方法来分析判词英译,考察译者如何处理这些"一声两歌"笔法现象.研究发现,英汉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以及"一声两歌"笔法的艺术特色给判词英译带来了种种障碍,两译本都没能很好地做到"译彩纷呈".【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8)005【总页数】5页(P140-144)【关键词】金陵判词;一声两歌;杨译;霍译【作者】马孝幸【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者的风格

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者的风格

从《红楼梦》金陵判词的翻译看译者的风格作者:谭雪焦来源:《商情》2010年第24期《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共两百余篇,运用了许多独特新奇的创作手法,“金陵判词”就是其中一例。

本文从字、词、句三方面的翻译,对照原文本比较了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文,探讨其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对两家译者的不同风格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金陵判词英译文译者风格一、引言每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也会由于译者而具有不同的风格。

“金陵判词”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随警幻到太虚幻境所看到的大观园内众女子的“生死簿”,作者曹雪芹用十四首诗分别描写了大观园中十五位女子各不相同但都悲凉凄惨的命运。

本文就以“金陵判词”的翻译为例,从几个层面对比分析了杨、霍两个译本,从而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

二、曹雪芹与金陵判词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大约生活在康熙末至乾隆中叶,以女性为主创作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红楼梦》。

作者几乎运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有的传统和民间的文艺形式来创作这部小说,其中诗词歌赋是《红楼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叙事写情刻画人物,而且推动剧情发展,其创作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点是采用了“诗谶”的手法,把各种人物的命运寓于其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金陵判词”上。

“金陵判词”共14首,包括正册金陵十二钗和副册、又副册中的3位女子,共描述15位女子。

这些判词引经据典、诗意隐讳、耐人寻味、语言简练含蓄,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据粗略统计,约有修辞手法15种,用了44处之多。

各首判词中用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身在官宦之家薄命女子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命运。

诗词运用典故较多,它的语言和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耐人寻味,能提供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译者风格的存在很多人认为译文不应该有译者自己的风格,在他们看来,译者所说的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原作者说了什么,他就得说什么,不得增删或更改原文的思想内容、用词结构与表现手法。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2 公共标识语翻译失误分析3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4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5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6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8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9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10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1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1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3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Group Work in Oral English Class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4 失败的逃亡—从《麦田守望者》中主人公的逃亡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超越15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16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17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1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9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20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21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2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23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24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25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26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27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28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29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30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31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32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33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34 Robert Frost’s Man and Nature3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36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3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38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39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40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41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42 中英酒俗对比43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44 浅析英语委婉语45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4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47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48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49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50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51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52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53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4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55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56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57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58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59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60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61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62 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63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64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65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66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67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68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69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70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71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72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73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74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75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76 威尔斯的对等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77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78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79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80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81 中美商务礼仪差异的跨文化解析82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83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8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85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86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8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88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89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90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91 苔丝死之谜92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93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94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9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96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97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98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99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100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01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0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03 性格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104 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05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106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107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108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109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11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11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12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113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114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115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116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117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118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1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20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12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122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123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124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125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26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127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28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29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130 “eye”的认知分析131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132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33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134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学习策略调查135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136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137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138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139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140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141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142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43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14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45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146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147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148 哥特小说中的反天主教分析:《隐士》个案研究149 英语课堂焦虑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及解决策略150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151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52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53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154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155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56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57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58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159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6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161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162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163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164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165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66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67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68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69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70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71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172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173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174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75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176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177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178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179 The Analysis of Dick’s Deterioration in Tender Is the Night180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181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182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183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184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185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18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87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88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189 解析《傻瓜吉姆佩尔》中传统与现实的冲突190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191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192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93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194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195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196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19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98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99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200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

红楼梦史湘云和香菱判词英译赏析

红楼梦史湘云和香菱判词英译赏析

红楼梦史湘云和香菱判词英译赏析红楼梦史湘云和香菱判词英译赏析在《红楼梦》里,判词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

所有判词中,又以十二钗判词为最。

近年来,对判词的研究已成为红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香菱和史湘云的.判词英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下面翻译的是“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一句杨译: After the growth of 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Her sweet soul will be dispatched to its final rest.霍译: The day two earths shall bear a single tree,You soul must fly home to its own country.解析:1)前一句点名了香菱的本名“夏金桂”,“两地生孤木”寓一“桂”字。

“两地”及两个“土”,“孤木”及一个“木”字,合起来一个“桂”字。

尽管杨译使用了“two soils", "a lonely three";霍译使用了“two earths", "a single three"也无法展现汉字拆字的魅力。

2)后一句,”返故乡“,及回到最初的地方,暗指死亡。

两位译者都采取了英语委婉的手法,保留了原文的情感意义。

史湘云判词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演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杨译: Nought avail her rank and riches,While yet in swaddling clothes and orphan lone;In a flash she mourns the setting sun,The river Hsiang runs dry, the clouds over Chu have flown.霍译: What shall avail you rank and riches,Orphaned while yet in swaddling bands you lay?Soon you must mourn you bright sun’s early setting.The Xiang flows and the Chu clouds sail away.解析:1) 此处仍然用典,“湘江”是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悼念她们丈夫的地方。

《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格的翻译

《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格的翻译

《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格的翻译
陈科芳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6(28)4
【摘要】<红楼梦>诗词无疑是极美的,其翻译无疑也是极难的.通过对金陵判词的一部分修辞格(包括典故、双关、析字藏字、押韵等)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倡导在诗歌翻译中不但要保留原文的意境美,也要尽量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声音美和文化内涵美.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陈科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词翻译策略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霍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为例 [J], 王友琴
2.从模糊美学的视域审视诗歌"析字"辞格的翻译——兼评《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翻译的得失 [J], 温玉斌
3.从《红楼梦·金陵判词》中修辞格的翻译管窥霍克斯的翻译目的 [J], 张向霞
4.多维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基于《红楼梦》金陵判词英译对比分析 [J], 张娅
5.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J], 马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

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

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一、引言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

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

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

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

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

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

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

”[5](P9)我们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身兼双重身份: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创造者。

首先,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受到本人价值评判标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原作主观的、历史性的理解;其次,译者在按照此种理解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和翻译目标的左右。

[6]三、《金陵判词》的修辞特征《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景幻仙姑陪同下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十四首附有插画的判词,但不懂它们究竟意为何指。

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这些判词是对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十五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的暗示性预叙。

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含蓄地向读者表述了关于小说情节发展走向的总体构思。

据笔者粗略统计,十四首诗中约有修辞手法10余种、40余处,包括反问、比喻、婉词、夸张、双关、析字、藏字、回文、借代、用典等。

四、译者主体性在《金陵判词》四种英译里的体现《金陵判词》的谶语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修辞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而这些修辞手段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

它们在给译者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为“审美信息、文化内涵越丰富的作品,其翻译难度就越大,就越需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7](P22)(一)英语中有对应修辞格的翻译通过文本细读比较,我们发现,即便是英汉语言中最常用且都存在的修辞格,如比喻、反问、婉词、夸张等,四个译本里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取舍。

囿于篇幅,我们仅以比喻和反问为例来探讨各位译者的主体性。

在描写迎春的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一句中,曹雪芹以“花柳”来暗喻她的“娇弱,经不起摧残”[8](P57)。

杨译紧扣原文,仍以暗喻“Fair bloom,sweet willow in a golden bower”译出,但可能是担心译文读者无法了解此暗喻的含义,创造性地为“bloom”和“willow”加上了“fair”和“sweet”两个形容词,帮助译文读者可以迅速地将其与此诗中的美貌、娇弱的女主人公联系起来。

霍译则采用了意译,完全省略了比喻,出于对诗歌音韵美的追求,把诗文译为“To cruelty not used,your gentle heart”,与下一句“Shall,in a twelvemonth only,break apart”押尾韵。

邦译中同样略去了比喻,译为“A daughter from the women’s apartments of a nobleman’s house”,着重对“金闺”一词语义的表达。

而乔译中此句的译文为“Though fair thy form like flowers or willows in the golden room”,把原文中的暗喻转换成了明喻。

再以反问为例,李纨判词中的“到头谁似一盆兰”一句。

此处“兰”暗指李纨的儿子“贾兰”,在贾家家道中落之后,贾兰考中举人,李纨母以子贵。

此句意为“到头来谁能比得上她那一盆兰”[9](P39)。

杨译“Who can bloom like the orchid at last?”和邦译“When it comes to a head,who is like a bowl of orchid?”虽都以疑问句形式译出,但似乎失却了反诘的意味;霍译却采取了意译,用肯定句“Yet,when all’s done,her Orchid was the best.”译出;而邦译也对此句作了灵活变动,译文“Who ever can like a pot of the olea be winsome!”除了将原文中的反问改译为感叹句,还把“兰”改译成了“olea”(在乔译中此词多用来翻译“桂”),此举颇令人费解,因为原作中“兰”字大有深意,此处兴许是乔氏的误译。

(二)基于汉语语言形式的修辞格的翻译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借助汉语特有的语法、语音、内部符号等反映汉语特色的修辞手段,如双关、析字、藏字、回文等对于译者来说更是困难非常。

冯庆华曾从翻译的角度将修辞格划分为三类:可译,难译,不能译。

他认为,排比、比喻、反问、婉词等可译;双关、借代等难译;析字、藏字、回文等不能译。

[10]因此,为了在译文中将这些难译甚至不能译的修辞手段呈现出来,尽量再现出原作的风姿,译者的能动性、审美创造性又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面对如此的难题,译者不可能每次都想出绝妙的译文来应对,如黛玉、宝钗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句,“玉带林”的回文、“林”和“雪”的双关就是难以攻克的难关。

四个译本均采用照字面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舍弃了原作的双关之美。

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也不乏神来之笔。

譬如,晴雯判词中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一句,曹雪芹采用了衍义析字的手法,用“霁”(雨后新晴)演化出“晴”字,用“彩云”暗寓“雯”字。

杨译“a clear moon”“bright clouds”,邦译“the moon in a clear sky”“the brilliantly coloured clouds”,乔译“a cloudl ess moon”“pretty clouds”在无可奈何之下,都选择了照字面直译的方法,原作的弦外之音消失殆尽。

而霍译将这两句译成“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因霍氏将“晴雯”之名译为“Skybright”,通过译文字面上的“sky”和“brightness”向译文读者暗示了判词与晴雯的关系,给他们留下了联想的空间,传神地将原文中的析字修辞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无独有偶,因为霍氏按相关的汉语意思创造性地对丫鬟的名字进行了英译,如袭人是“Aroma”、香菱是“Caltrop”,细心的译文读者便不难发现判词中“the rich perfume”与袭人、“lotus”与香菱的关系。

较之于杨译、邦译、乔译中单一的汉语拼音译名,霍译中丫鬟的命名方式在翻译双关、析字等修辞手法时显然更具优势。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为例。

脂批仅仅给出了“拆字法”提示,对如何拆法,却没多做解释。

因此,红学家们对于此句有着各种猜测。

较为普遍的是将其解释为王熙凤和贾琏关系的三个阶段:第一,从,是指顺从;第二,令,是指使令;第三,休,是指休弃。

[11]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二令”是指“冷”字,“三人木”指“来”或者“秦”字等等。

而在译文中各位译者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杨译舍弃了析字的形式,以“First she complies,then commands,then is dismissed”总结出王熙凤先顺从,继而掌握荣国府大权,对丈夫颐指气使,最终被丈夫休弃的命运。

霍译“‘Two’makes my riddle with a man and tree”回译成汉语可以是“‘二’与人同树构成了我的谜题”,或是“‘二’令得人同树成为我的谜题”,虽部分保留了析字的形式,但在语义上损失不小。

邦译“Ever since the second order and the thrice repeated divorce”(自从第二道命令和三次反复的休离)、乔译“For first to yield she kens,then to control,and third genial to be”(开始的时候屈从,接着掌控,随后变得和蔼可亲),虽与原文的意思似有出入,但无疑反映出邦氏或乔氏对原作的主观理解。

(三)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修辞的翻译对于那些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不同而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典故等,译者往往会因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观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以惜春判词中的“缁衣顿改昔年妆”一句为例,此处“缁衣”指出家人穿着的黑衣,是“僧尼的代称”[9](P36)。

基于向英语读者介绍我国文化的目的[12],杨译以忠实为原则,立足本国文化,紧扣原作,采用异化的手段来处理这一借代修辞,把“缁衣”译为“dark Buddhist robes”。

霍译则偏向于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采用归化策略,将其译成西方修女所着的长袍“a nun’s black habit”,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该词的文化内涵。

邦译中也同样略去了此词与佛教的关系,译为“black silk robes”。

而乔译“a Taoist dress”似乎是由于译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或了解不够深入,而混淆了道教和佛教的误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