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合集下载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与命运抉择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与命运抉择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抉择引言《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于19世纪末的一部小说。

作品以女主角苔丝·格雷环绕,展现了她在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命运中面对爱情所做出的抉择。

本文将通过分析苔丝面对两位迥异的男性形象——安吉尔·克莱尔和亚历克斯·德伯,在不同命运选择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和性格特点,探讨爱情和命运交织下人物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主题。

苔丝·格雷与安吉尔·克莱尔之间的爱情安吉尔·克莱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找到一个高贵纯洁的女性作为生活伴侣。

当他遇到即将被社会舆论所排斥,并处于弱势地位的苔丝时,他被她坚韧不屈和善良正直所吸引。

两人在共同追求真相、信任和共享理念上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然而,安吉尔的父亲对他的交往感到不满,并劝告他娶一个地位显赫的女性。

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安吉尔做出了背离自己真实感情的抉择,最终选择放弃苔丝。

这一决定深深伤害了苔丝,同时也使安吉尔意识到他在追求“合适”的爱情观念中迷失了自己。

苔丝·格雷与亚历克斯·德伯之间的爱情亚历克斯·德伯是苔丝童年时期的同村人,他是渐进式改革者、追求真实和自由的人。

当苔丝在悲痛中回到故乡时,他们两人再次相遇并重新点燃了彼此之间所剩的火花。

亚历克斯向苔丝展示了真挚、包容和理解,让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尽管如此,亚历克斯也有着复杂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在当时制约着他们之间爱情发展的条件下,两人无法公开地在一起。

最终,苔丝妥协了她内心的感情,在亚历克斯的怂恿下与他私奔。

然而,这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苔丝对于自己命运不被控制的渴望。

爱情与命运抉择对苔丝的影响苔丝在面对爱情和命运的抉择中成长并展现出了坚毅和勇气。

她意识到传统爱情观念可能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并敢于追求个人真相和内心所能找到的自我实现。

通过与安吉尔和亚历克斯之间的关系,苔丝经历了痛苦、牺牲和失望。

《简爱》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

《简爱》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

简介《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主人公简·爱为切入点,描述了一个强大而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

1. 自我实现与追求独立引言: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压迫和束缚。

然而,《简爱》中的女主角简·爱却展示了她对于自我实现和追求独立的渴望。

1.1 爱的教育经历及对她的影响•充实内心:由于在寄宿学校度过的童年时光,简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素养。

•自律自强:她通过努力学习并取得成功,在教师职位上展现了优秀能力。

•拒绝依附:她在罗沃德府操持生活,并拒绝成为他人附属品。

1.2 巴黎期间对女性地位的思考•自由与平等:在巴黎期间,简遇到了一些女性主义者,发现她们追求独立和自由。

•反抗男权制度:简开始意识到自身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并开始反抗这种对女性的束缚。

2. 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批判引言:女性主义思想也体现在对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批判上。

在《简爱》中,女主角对传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提出了质疑。

2.1 对罗切斯特的挣扎•年龄差异:简担心自己与罗切斯特之间存在年龄不同带来的不平等。

•社会地位与财富:她认为社会地位和财富并不应该是决定两人关系的因素,更加重视感情的平等。

•爱情需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简坚持认为任何关系都需要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2.2 推翻传统婚姻模式•拒绝接受婚姻的依附性质:简清楚地表达出她不愿意成为一个男人的附属品。

•独立与事业:她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追求,并且决心要过着一个独立自由的生活。

3. 自我认同与自主选择引言:女性主义思想强调女性的自主权利,包括自我认同和自主选择。

在《简爱》中,简·爱展现了这种思想。

3.1 追求真实的自我•拒绝伪装:简坚持保持真实的形象,在面对社会审视时也毫不掩饰自己。

•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她坚守原则,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进行控制,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选择。

爱情与自我实现的平衡与妥协

爱情与自我实现的平衡与妥协

爱情与自我實現的平衡与妥協爱情与自我实现的平衡与妥协人们常说,爱情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然而,要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并达到妥协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在追求爱情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如何找到平衡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在生活中达到满足和成功的状态。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和追求,而自我实现则是这些梦想和追求的核心。

自我实现不仅体现了个体的价值和能力,还对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人会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为社会带来创新和进步。

因此,自我实现是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二、爱情的吸引力与重要性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重要性。

爱情不仅能给予人们温暖和安慰,还能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共同经历生活的喜怒哀乐。

爱情也是塑造个人身份认同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恋爱关系中的共同发展和支持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并得到对方的认同和理解。

爱情的存在使人们能够在彼此的陪伴下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然而,爱情也可能对个人的自我实现产生一定的压力与冲突。

接下来将探讨如何在追求爱情和自我实现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平衡与妥协的重要性实现爱情和自我的平衡需要个体做出妥协和调整。

首先,个人需要正视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并与对方进行充分的沟通。

双方应该坦诚地表达彼此的期望和目标,以便有意识地进行调和和妥协。

另外,双方应该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努力和追求。

我们必须记住,爱情不是控制和束缚,而是相互支持和理解。

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和决定,为对方的自我实现提供支持。

平衡与妥协也需要个体对自身需求的认知和权衡。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个人需要考虑爱情关系对其目标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先事项,并对其做出权衡和取舍。

四、寻找平衡的方法与建议1. 沟通与理解: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需求和追求。

爱情三角形

爱情三角形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分享2012-2-9 20:09:37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 ert.J.St 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

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承诺(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

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

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

⒈亲密成分(Inti macy)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

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

研究表明(Sternberg& Graje k,1984;S 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

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 ion)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

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

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

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

⒊承诺(决定/忠守)成分(Deci sion/co mmit ment)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

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

[精品]被爱比爱更幸福

[精品]被爱比爱更幸福

[精品]被爱比爱更幸福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但是被爱比爱更幸福。

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是自我实现和满足的最终目标。

不过,被爱也是人们需要实现的另外一个目标。

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我们能够彰显自己的特质,投射自己的价值,以及得到许多其他愉悦和满足感。

人们的报复性选择,往往会使被爱者更幸福。

感受到别人的爱,措手不及地接受它,从而将自己展现出来。

同时,虽然我们都渴望爱情,但是爱情也可能会带来压力、不安全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情况下,被爱会成为心灵上的一块大石头,给我们安全感,使我们倍感幸福。

对于许多人而言,被爱的感觉甚至可以超过爱情本身。

作为被爱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情感的支持,还包括实际的关怀和帮助。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我们的爱人会为我们送来食物和药品。

当我们经历困难时,他们会帮我们排忧解难。

这些实际的帮助和关怀是我们最真正的需求,也是我们最能感受到幸福的地方。

被爱与幸福紧密相连,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安全感和自尊。

在得到别人的爱洗礼之后,我们可以更加放心地面对这个世界、展现自己的价值和面对挑战。

此外,被与其他人连结起来的感觉,还能带来一种深刻的正面情绪,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以被爱为中心,我们可以更加自在;因为你会认为你是真正有价值的人,你会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去探索生命的奥妙,释放自我潜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爱是美好的,包罗万象的,但是被爱同样也可以是美好的,更是占有一定比重的美好。

值得注意的是,被爱并不仅仅是情感的支持,更多的时候,它更需要一份无条件的、坚定的支持,这将对我们日后的成长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谦虚,感恩,理解和尊重我们爱人的感受和想法,始终牢记被爱的真正含义和其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被爱比爱更幸福,因为它能带给我们许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意义上的支持。

当我们感受到别人的爱是无条件的,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和关心时,我们会感觉到被全然地接纳和支持,这也将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

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

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

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觉醒自由与爱亲爱的日记,今天我怀着无尽的兴奋和期待开始记录我的故事。

我要告诉你,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日记,而是我发现自我、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征程。

作为一个女性,我渴望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追求着奥秘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一直以来,社会将女性当作婚姻的工具,将我们塑造成家庭责任的履行者。

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成为理性的思考者和自由的追求者呢?我决心打破这一刻板印象,赋予自己独立的意识和行动力。

无论是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规范还是男性的掌控,我都不会被动地接受。

我渴望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努力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和有思想的女性。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的聪明和独立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

比如,我的良师朋友艾玛,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的文学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她告诉我,女性觉醒的关键在于教育和自我认知。

我们需要不断地向内挖掘,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争取。

我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通过笔端的思考和抒发,突破束缚的枷锁。

文字,让我能够思考、表达和倾诉内心的声音,它们不再将我局限于一个被动的角色。

我写下了对爱情的憧憬,对社会的鞭挞,对自由的渴望。

我的作品被出版社接收,并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与赞誉,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

而在这个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也深深陷入了爱的漩涡中。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意外地邂逅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男人。

他是个知识渊博、富有文艺气质的人,他打破了我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我们卷入了一段动人的爱情,充满了自由和共同发展的可能。

但爱情如同这个世界的经纬线,即使最初如梦似幻,中间也会经历曲折和欢喜。

与他的相处让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

爱情的自由并非取之不敢求,而是需要平等和尊重的基础。

我无意沉溺于消极的情绪,因此,我必须找到勇气去继续追求自由和幸福。

在这段感情的挫折中,我渐渐明白,女性觉醒不仅仅是从社会的束缚中解脱,更是要学会独立和坚强。

从宝黛爱情看林黛玉的自我实现及自我毁灭

从宝黛爱情看林黛玉的自我实现及自我毁灭
注释: ①董晔. 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 20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3. 49. 2: ②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③张玉娟. 林黛玉的双重人格综述. 文教资料, 2005. 73. 36: ④曹小晶. 素心无奈天上月—— 《红楼梦》 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77. , ( : ⑤⑥何玉兰. 古典文学中女性自我意识个体化过程初探. 乐山师 专学报 (社科版) 1998,2) 34-36. , ( : ⑦解青松. 论薛宝钗的道德人格——从宝钗看传统伦理对女性的 要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2) 18. ( : ⑧⑨刘宏宇. 论薛宝钗人格的自我实现特征.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2002,1) 40. ( : ⑩龙双, 王欣. 林黛玉的人格初步研究. 安徽文学, 2007,7) 2. ( :
经 典 重 释
从宝黛爱情看林黛玉的自我实现及自我毁灭
◎王 欣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龙 双
湖北・荆州 434023 )
摘 要 在爱情追求中, 林黛玉把自我实现视为一种生存的状态, 她在爱情上的自我实现, 是她在达到较高层次需求之后 所具有的一种动机与人格的综合。而林黛玉在封建的时代背景之下, 她走不出时代的局限, 走不出婚姻的悲剧, 一场婚姻 的悲剧, 造就了她自我毁灭的悲剧。 关键词 林黛玉 自我实现 自我毁灭
注释: ①爱的教育・作者序言. 本文使用 《爱的教育》 王干卿译本, 人民 文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 如有引用夏丏尊译本, 则在文中注明. ②王泉根.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 重庆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版, 第 107 页. ③爱的教育. 夏丏尊译本. 译林出版社, 1997 年 3 月版, 1 页. 第 ④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 王庆节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 版, 276 页. 第

事业和爱情两者都重要的句子

事业和爱情两者都重要的句子

事业和爱情两者都重要的句子
事业和爱情是许多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事业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就,而爱情则关乎个人的幸福和情感满足。

如何在事业和爱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人一生的探索和挑战。

以下是十个关于事业和爱情两者都重要的句子。

1. 事业和爱情是人生的两个重要支柱,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个人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2. 事业和爱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奉献,只有平衡二者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3. 事业的追求使人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而爱情的陪伴则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情感的滋养。

4. 在事业方面取得成功可以为爱情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而爱情的支持和理解也能够激励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5. 事业和爱情的平衡需要个人的智慧和协调能力,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环境。

6. 事业和爱情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个人明确优先级和目标,才能避免陷入矛盾和冲突。

7. 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选择并不容易,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指引,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8. 事业和爱情的平衡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可以让个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9. 事业和爱情都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需要追求卓越和持久的执
着,才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10. 事业和爱情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调整和适应,才能在不同的生活阶段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事业和爱情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追求的重要领域。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都需要个人的努力和智慧来平衡二者,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希望以上句子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和探索事业和爱情的关系,为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概述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概述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26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概述○张敦丽(新疆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摘 要】 马斯洛有许多丰富的思想,众所周知的是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最终指向个人的自我实现问题。

马斯洛提出的核心概念包括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在行为特点上表现为专注、活在当下,坦诚面对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爱独处,在内心深处抵制文化;在爱情上诚实地面对伴侣;用约拿情节解释自我实现的受阻,将自我实现思想运用到牢骚和管理上。

【关键词】 马斯洛;……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需要层次【基金项目】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2020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认同对大学 生责任担当的影响:感恩的中介作用”(JY2020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敦丽,新疆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虽然马斯洛在心理学上拥有丰硕的学术成就,思想理论乐观积极,但马斯洛的家庭生活并不美好。

马斯洛的童年生活不幸福的,父亲酗酒,母亲性格冷漠残酷,和母亲在一起感受到是孤独和痛苦,基本得不到母亲的关爱,母子关系极其恶劣。

青年的马斯洛因为相貌而感到自卑,后来受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启示,希望克服环境带来的制约,最大程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受训背景是分不开的,也与当时特定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1]。

既然我们希望人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那么什么是良好条件呢?自我实现的人与未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又有哪些区别呢?他的众多理论思想中,最想解决“什么是自我实现”“如何帮助个体达到自我实现”“创设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有助于个体自我实现”,本文是对自我实现的思想的总结概括[2]。

一、核心概念马斯洛思想中广为人知的思想是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论”,其核心概念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和“良好条件”。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爱情(1ove)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以下我们介绍的内容专指这种狭义的爱情。

(一)爱情的主要特点(1)一般来说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2)爱情是在个体生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5)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它是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指标。

(二)爱情与喜欢的关系关于爱情与喜欢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鲁宾(Z.Rubin)曾作过专门研究,指出爱情与喜欢有质的不同。

他还编制了测量喜欢和爱情的量表。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爱情与喜欢有四点不同:(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3)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4)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虽然爱情与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

前面所讲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与互补、邻近与熟悉等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三)爱情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1.冲动爱情这种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

它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性与恋爱 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资料

性与恋爱 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资料

爱的种类博爱,母爱,父爱,友爱,情爱,性爱,……爱情的心理学理论爱情态度理论Rubin(1970)开始将爱情定义成对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之後,使得爱情得以并入人际吸引之社会心理学主流内,并能使用一般测量方法研究爱情.他建立了爱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欢量表(liking scale),发现爱情与喜欢有质的差别,而其爱情量表中包含叁种成份∶1.亲和和依赖需求2。

欲帮助对方的倾向3.排他性与独占性爱情观类型理论加拿大社会学家John Alan Lee(1973)经由文献收集及调查访谈两阶段的研究,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形态∶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谊之爱(storge)、依附之爱(mania)现实之爱(pragama)、利他之爱(agape)爱情关系的依附风格理论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Bartholomew&Horowitz,1991)认为个体婴儿时期与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形成持久且稳定的人格特质,对个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自然流露出来.叁类型的依附风格理论安全依附(secure style):与伴侣的关系良好、稳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会害怕且逃避与伴侣的亲密。

焦虑(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时常具有情绪不稳、极端反应的现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侣的关系是互惠的.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发现,叁种不同爱情依附风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约占56%,逃避依附约占25%,而焦虑依附约占19%》,与婴儿依附类型的调查比例相当接近,而且成人受试者的爱情依附风格,可以从他们对其与父母关系的主观知觉来加以预测;因此他们认为成人的爱情依附风格,可能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取向。

爱情成份理论斯腾伯格Sternberg(1986)爱情叁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论.他认为爱情包括叁种成份:亲密(Intimacy)是指与伴侣间心灵相近,互相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属於爱情的情感成份;激情(passion)是指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属於爱情的动机成份;承诺(commitment)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份是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诺,属於爱情的认知成份。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范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范文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

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

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

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

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

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教育也是一种需要,是人类融入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寻求自我尊重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更是安全和生理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接受教育。

学生接受教育,他只是把教育党做一份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不能深刻意识到,教育与他意味这什么。

如果上帝说凡是不接受教育的人,都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想没有人会敢不学习。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是最高层次的实现自我价值,而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学习的人将会被社会抛弃,被时代遗忘。

很多家长教育学生就说: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怎样怎样。

这其实是给学生树立起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为老自己远大前程而努力,到后来社会对他的诱惑越来越大,那些现实的需要,逐渐超越了虚无缥缈的自我实现,因此很多学生越到后面学习的动力越不足,尤其是现在的“读书无用说”,更是给学生在思想上增加了负面影响。

【实现】自我实现者的15种心理特征

【实现】自我实现者的15种心理特征

【关键字】实现"自我实现者"的15种心理特征:(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

与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

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

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

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

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

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动机与人格》读书报告

《动机与人格》读书报告

《动机与人格》读书报告摘要: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

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智商高达194的天才。

《动机与人格》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

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需要层理理论自我实现动机人格这本现当代全世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人格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了解人格对动机的影响,动机对人格的作用力,从而明白拥有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同时也通过这本书让我更加充分的了解了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各个对后世影响极深的理论,尤其是早有了解的需要层次理论。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总共包含十八章的内容,即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在第一部分“动机理论”中包含第一到第六章。

第一章“动机理论引言”主要介绍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人、作为动机状态典型的饥饿、手段和目的、无意识动机等17个关于动机的命题,从不懂的角度说命令动机的理论,并且任何一个合理的动机理论都应该把它们包括进去。

第二章“人类动机理论”中谈到了,基本需要的层次、基本的认知需要以及基本需要的特点,马斯洛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所有的人类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生理需求开始到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满足”探索了贯穿心理因素与主管生活、性格结构的一条线索。

第四章“重新考察本能理论”在这一章里,马斯洛总结了在行为主义学者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任何人对人类行为的详细观察都显示出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特点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特点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特点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者的积极人格给予了很高的特征描述:很多有道家的意味,但对于爱情的描述却是国内所有遗著中所没有的,所以拿来借用一下,希望对自己的爱情及同一轨道中人有些帮助吧1 自我实现者与所爱的人相处时,表现得很坦诚、自然、自在、甚少自我防卫,他们觉得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可以也应该赤裸裸的表现真正的自己,无需对伴侣掩藏自己的瑕疵、缺点或生理上的任何缺陷。

而他们这样做,一般都能得到对方深刻地理解与由衷的接受2 自我实现者爱着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所爱,他们有着爱的力量和被爱的魅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并且爱得自由自在,决不卷入到纷争、威胁和抑制中去3 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中认为男女是一体的,尤其在人格上既独立又一体4 自我实现者在其爱情关系中,能够接受对方的独特个性,尊敬对方和肯定对方,希望对方成长,他们对其配偶的成就感由衷的自豪,丝毫不存在嫉妒之心5 自我实现者不是为了获得爱情的良好效果才彼此相爱,而是源于自发的钦慕,就像我们在被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打动时所经历的那种一无所求的敬畏和惊喜,是受对方的吸引而不是受到驱动,他们爱,是因为他们是爱他人的人,他们的爱情中几乎没有费劲、紧张和努力6 在自我实现者的爱情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和既尊重他人又极其自爱两者的融合,他们既互相需要、极其亲近、又十分容易分开,他们从对方那里获得极大的乐趣,但又极其洒脱达观,愿意接受长期的分离或死亡,经过最强烈、最令人心醉的爱情生活,他们仍旧能保持着原来的自我,仍然能够主宰自己,以自己的标准来生活,利己与利他、加强个性与超越个性,爱己与爱人等二元对立在他们身上并行不悖7 他们对伴侣有一种极好的感受力,更容易与性爱伴侣结成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并非无所不知,但在爱情中他们的感受并不盲目,他们真诚的钦佩在伴侣身上发现的自己所不具备的技艺和才能,但很少为漂亮,好看等外表特征所吸引,他们讲究彼此适合、体贴入微、讲究善良、彬彬有礼和良好的伙伴关系。

马斯洛简介

马斯洛简介

一. 简介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伟大的先知。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却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

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离经叛道的情感

离经叛道的情感

离经叛道的情感情感是人类内心最为真实而复杂的表达。

它常常打破常规,让人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离经叛道的情感,正是在传统观念框架中突破出来,突显个体的独立性和个性魅力。

本文将探讨离经叛道的情感,并分析它的意义与影响。

一、离经叛道的情感定义离经叛道的情感,是指在传统、常规道路之外,以一种不合常规的方式表达个体内心的情感状态。

这种情感可能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相冲突,或是对常规感受方式的反叛,进而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和追求。

二、离经叛道的情感形式离经叛道的情感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感形式:1. 离经叛道的爱情观离经叛道的情感在爱情观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强调稳定、家庭责任等因素,而离经叛道的情感则更注重自我实现、激情和个体需求。

这种情感的追求者往往会选择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爱情方式,表达出与众不同的爱情观点。

2. 反传统的生活方式离经叛道的情感还可能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传统的生活方式往往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而离经叛道的情感则尝试打破这些规范,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人不按常规生活,可能选择与主流观念相悖的职业、居住地,展示个体主义的追求。

3. 非传统的审美观审美观在离经叛道的情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对审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不被集体认可,因而显得非传统和离经叛道。

这种情感表达通过艺术、音乐、时尚等多种媒介,将非主流审美观注入社会,并反映个体对美的独立理解。

三、离经叛道的情感意义与影响离经叛道的情感为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带来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 促进社会进步离经叛道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僵化的传统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当传统规范束缚个体的创造力和自由表达时,离经叛道的情感能够在新领域发挥创新和引领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2. 个体自我实现离经叛道的情感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

当个体不再依赖传统框架和观念限制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我,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实现个体在情感层面的独立与追求。

爱情和内在伴侣——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的爱情

爱情和内在伴侣——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的爱情

爱情和内在伴侣——客体关系理论解读的爱情于飞;王艳艳【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年(卷),期】2013(022)011【摘要】亲密关系以及爱情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从客体关系角度来看,爱情绝不是简单的对压抑性客体的替代性寻求,走入恋爱关系的男女代表着他们敢于认同俄狄浦斯父母,同时也克服了俄狄浦斯期的障碍.爱人不仅具有将无意识的色情和温柔、性和理想化的自我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在爱中吸收了攻击性.而我们的内部客体系统中也内化了父母之间的联系,这个内在伴侣关系不仅与母亲相关,而且也与父亲有关,内在伴侣的形成是俄狄浦斯时期孩子需要,孩子需要解决那些难以忍受的冲突,并期望保持父母彼此恩爱的印象.这个时候一对恩爱的夫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在恋爱中,自我各部分间的界限会变的宽松,已建立起来的动力平衡会融化.在孩子与其他的伴侣们交往的过程中,她(他)的内在客体还会进一步发展.如果青春期时能够体验到足够多的伴侣关系,这时形成一个独立而具有人际调试功能的内在配偶,是非常重要的,也会帮助一位年轻人找到合适自己人生的人生伴侣.【总页数】4页(P65-68)【作者】于飞;王艳艳【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西方爱情绝唱的内在差异——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 [J], 秦源2."伴侣式爱情"的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傲慢与偏见》的爱情类型理论分析 [J], 马瑛;龚慧剑3.人生一世觅知音唯向伴侣抒真情——从苏轼写给伴侣的诗文看其爱情悲剧 [J], 田珍平4.爱情来了,女性的自由在哪里——基于伊利格瑞的理论解读《又来了,爱情》中莱辛的女性观 [J], 史忆5.用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理论解读乔的婚姻选择 [J], 靳元丽; 谢劲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对他人的尊重
强调对他人个性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的意愿,以及对他人独一无二人格 的基本的尊重 为伴侣的胜利感到高兴 奥佛斯特里特(Dverstreet)说得好:“对一个人的爱意味着对那人的肯定 而不是占有,意味着愉快地授予他一种充分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性的权 利。” 弗洛姆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断也十分感人:“爱情是这样一种自发性的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并非那种把自己消融于另一个人中去的爱情, 而是那种自发肯定他人的爱情,那种在保存个人的基础之上将个人与另一 个人结合起来的爱情。
二、爱与被爱的能力
结论:心理健康来自于爱的获得而不是爱的剥夺。 他们有着爱的力量和被爱的能力 爱不只是单单哪一个人爱着另外一个人 爱也不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爱的多一点 就像《裸婚时代》里刘易阳和童佳倩分手时对她说的:我除了我 爱你比你爱我多 以外,我没有任何条件比你好,我今天才知道一个道理,什么叫失无所失! 爱是对等的,过多的爱,不平衡的爱反而会最终让你“失无所失”
四、对自我的超越
良好的爱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需要的认同。 其结果就是,一个人可以感受到另一个人的需要,如同他自己的需要一 样,同时他也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属于另一个人。 这种超越自我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人就会以这种方式或者那种 方式生病。应该说,嘴令人满意、最完美的超越自我的例子之一,就是 健康的爱情关系。
在自我实现者身上,性欲高潮既比在普通人身上更为重要, 同时又不如在普通人身上那么重要。它经常是一种深刻的, 几乎神秘的体验,但倘若性欲没有得到满足,这些人也容易 忍受。 在更高需要层次上的爱使那些低级需要获得了满足,更高需 要层次上的爱也使人们更加专心致志地享受这些需要。
但总的说来,在弗洛伊德提出的各种不同理论当中,最广泛地为人们接受的就是, 温柔是目的遭到了抑制的性爱。说得直截了当一些,温柔是目标转向的或乔装打 扮的性爱。当我们遭到禁止,从而不能实现性交这一性目的之时,当我们一直企 图实现这一性目的,但却不敢承认这一企图之时,妥协的结果便是温柔和感情。 但实际情况却与此恰恰相反。每当我们遇到温柔和感情的时候,我们用不着像弗 洛伊德那样把它们仅仅视为目的遭到抑制的爱。从这一前提还可以推演出另外一 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论点,这就是,如果性欲从不遭到压抑,如果每个人都可以 随心所欲地与任何人性交,那么就没有温柔的爱情可言了。乱伦禁忌和压抑―― 这一切都孕育出爱情。
尊重or歧视
两性之间的这种尊重关系的一个有趣的方面就是,这种尊重关系每每被解 释为缺乏尊重。 当一位妇女进屋时,男人总是将她延请入座,帮她挂好外套,让她先进门, 给她敬上最好的东西,一切东西都让她首先挑选。此刻所表现出的这些文 化习惯从历史和动力学上说都隐含着这样一个观点,即女人是弱者,是无 力照顾自己的,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保护,就像对弱者和低能者的保 护一样。总的来说,具有自尊心的女人对这类尊敬的标志常常感到厌恶, 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些都可能具有正好相反的含义。 自我实现的男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我实现的男人真正地并且从根本上说倾向于把女人看作伴侣,是与自己相 同的完完全全的人而不是把她们看作人类的有弱点的成员,并在此基础上尊 重和喜欢她们。因而他们从传统意义上看要从容得多,随便得多,不那么拘 泥于礼节、客套。我看到,这一点容易引起误解,我居然还看到有人指责自 我实现者对妇女缺乏尊敬。
所以,做个自我实现者吧,此刻,自我实现者爱着他人,同时也为他人所爱!
三、自我实现爱情中的性欲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性与爱能够而且在绝大多数时候的确是完美地融合在 一起的。诚然,它们是可以彼此分开的,我们也无意将两者毫不必要地混同 起来, 有人说,一个能够在没有爱情的情况下享受性快感的人必定是一个病人 自我实现的男人和女人总的说来常常并不是为了性活动而去寻求性活动,一 旦开始进行性活动时也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自我实现者的性不是柏拉图 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他们宁肯舍弃那种没有感情相伴的性行为; 但是,我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性活动在没有爱情或感情相伴的情况下至少 暂时被舍弃或者拒绝了。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一பைடு நூலகம்开放性
西奥多· 莱克(Theodor Reik)认为爱情的一个特征就是,所有焦虑不安的情绪 都烟消云散了。 #倾向于愈来愈完全的自发性,倾向于防卫、作用、尝试和努力的解除。 #亲密、坦率和自我表现也与日俱增。 #不拘礼数。这种坦率还包括让伴侣自由地看到自己的缺陷、弱点、生理上的和 心理上的缺点。
五、作为对自身奖赏的爱情 六、利他主义的爱 七、分离与个性
THANK YOU
什么是爱情?
爱是一种真切的感触 那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那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爱也是一种理性的思索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爱有时候很忧郁 你看吧 你看我心中埋藏的哀愁堆成了山 爱有时也很激昂 是云朵 是草屋 是废墟 是荒村 甚或是急流 爱可以很近很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爱也可以很远很远 君住长江头 妾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