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分析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太湖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政府和民间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期排除太湖的水污染。
本文就太湖水污染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调查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的形式对太湖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对湖水的采样和分析,还了解了太湖周边城市和企业是否对太湖造成了污染。
最后,我们收集了一些公众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实质和找到解决方案。
二、调查结果1、太湖水质状况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测样品处于重度和严重污染状态。
其中,磷化合物是太湖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磷化合物是植物和动物生长所必需的,但是过量浓度会进一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此外,温度、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标也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2、污染源太湖周边的钢铁、化工厂和污水处理厂都是太湖水质恶化的主要源头。
钢铁和化工工业是重要的污染源,它们的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
此外,太湖流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进程同时也让太湖水源遭受了极大的压力。
市民、游客等日常生活中的乱丢垃圾和乱排污水对太湖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公众意见我们调查了一些市民对太湖水污染的看法。
他们普遍认为太湖的水质不断恶化,导致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市民们希望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以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
同时,市民们也对太湖的环保工作感到欣慰,并向政府和志愿者表示感谢和支持。
三、解决措施1、政府的角色由于太湖水污染已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实际的措施来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大,促进太湖保护工作的实施。
各级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法规管控,制定严格的环保监管政策,将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纳入黑名单。
(2)增加环保投资,提高设备和技术水平,并对各类企业加强监管和考核,强化宣传和教育。
(3)强化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加强垃圾分类,减少生活垃圾对太湖的污染。
太湖水污染及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治理——水上种植法摘要: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关键词水上种植生物治理效益信息档案平台背景太湖简介地理: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
地位:太湖是上海、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脏”,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展的各类血管。
虽然太湖只占全国面积的0.4%,但承载人口3000多万,创造了全国11.6%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同时,太湖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现状太湖自古被许多诗人称赞,如白居易的〖泛太湖书事,寄微之〗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赵汝茪的【浣溪沙】笑摘青梅傍绮疏。
数枝花影漾前除。
太湖石畔看金鱼。
而如今,太湖因蓝藻事件而闻名。
太湖水质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9%,Ⅲ类水占30%,Ⅳ类水占1%;中营养状态面积占83%。
近几十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即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2个等级,即富营养。
富营养化图现状:太湖水污染是近几年追求GDP的产物,严重影响当地经济乃至威胁全国经济的发展,解决太湖问题刻不容缓。
由于太湖的特殊地位以及严重的污染,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污染治理问题,从1996以来,太湖就被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重点,制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及地方先后共投入百余亿,采取了一系列的治污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行流域内污染排放达标制度,重点关停污染严重企业、二、实施“引江济太”工程、三、实施太湖生态修复工程;同时,江苏省政府下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以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下决心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
针对工业点源污染
江苏推出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 太湖流域限排标准更严 最严限值比原有标准增10多倍
针对船舶污染
2008年11月5日,太湖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在常州落定后 试运行,标志着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船舶污染防治工程 基础建设全面启动。此项工程范围涉及整个苏南地区,贯穿苏、 锡、常、镇4市,计划总投资3750万元,在3年内将分两期先后建 设15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15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据介绍,已在 常州落定试运行的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规格为0.25m/h2,坐 落于常州奔牛中石化水上加油船上,配有油水分离器、空压泵、 抽水泵、废油水废机油柜等。
太湖水污染现状、原因分 析及治理措施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 里,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 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
为人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
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
“心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
治理蓝藻的方法
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耗时长投资大, 实施难度大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 二次污染
生物治藻
•微生物治理 •食藻生物防治 •水生植物抑制
物理治藻
•用船把它捞出来 •声波振动 •引水冲刷
化学治藻
总氮量自2001年开始均为上升趋势,全湖总氮 年均值范围为1.71~2.79mg/L,年内汛期、非 汛期监测结果接近
太湖污染特点
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大运河水质污染严重
PartⅢ 太湖污染的原因
太湖水污染原因、现状及治理概要
近20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 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 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 富营养为主。
高锰酸钾指数:1990—2004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除了2000年外,其它年份的高锰酸盐指 数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但是浓度增加趋势不容忽视。 总磷指标:除1990年和1991年基本满足Ⅲ水质标准外,其它年份均超标。1990—1995年,总磷 指标呈明显增加趋势;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受入湖水量偏小的影响,2000年总磷指 标浓度变大;2000—2004年,呈下降趋势。 总氮指标: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总氮已成为太 湖首要污染指标,必须从严控制。
治理蓝藻的方法
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耗时长投资大, 实施难度大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 二次污染
生物治藻
•微生物治理 •食藻生物防治 •水生植物抑制
物理治藻
•用船把它捞出来 •声波振动 •引水冲刷
化学治藻
气候
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 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 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 变幅介于29.5和38.0℃之间,历年平 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 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 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
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 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的 GDP和16.7%的财政收入。太湖地区城 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 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重要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太湖污染治理面临三大难题本期提示: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去年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是,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太湖也同时承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伤害,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目前太湖流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水质型缺水,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等问题。
不久前,记者参加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赴太湖流域采访,发现这些问题涉及管理机制、部门利益、治理盲点等,本文所列举的“三大难题”只是众多难题中的突出难题。
难题之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谁管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
盛泽是全国著名的化纤和真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使它扬名天下。
然而,由于该镇众多印染企业排放的污水通过支流注入古运河,使“邻居”嘉兴深受其害。
记者随后乘一艘汽船沿古运河逆流而上。
船行到支流清溪河和排泾港入运河的河段之间时,眼前的运河水用“乌黑发臭”形容毫不为过,船尾的漩涡成了污水团。
据了解,按照要求,到今年底苏州出境水质应当实现《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规定的水质目标,即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三类,氨氮达到四类,总磷达到五类。
但按照目前的趋势,吴江市副市长王永健向记者坦言:这一目标难以完成。
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应通过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探索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建立两省协调机构等手段寻找解决途径。
江苏于今年6月5日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核心制度就是水质交接责任制:对出境水质超出规定目标的,由上级政府通报批评,对造成环境污染或水功能退化的,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下游造成水质功能不达标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游政府给予相邻地区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重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通过对太湖流域几处水域的观察、走访、调查,发现这几处水域较前些年有了改观、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污染治理措施仍有不足。
提出关停污染、发展治污,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原因;治理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
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
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 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水质现状以前的太湖水质很好,我们采访横扇镇社区委员会钱见鸿书记时,他曾说道:“我可以这么说,我太湖的儿子,喝其水长大,游泳,洗澡,洗衣服洗菜等等,水质极好,爱护就是我们的命根。
”而“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
”横扇居民也说道:“那时的水非常清,非常好喝。
太湖水质调查报告
太湖水质调查报告太湖水质调查报告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湖州市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太湖的水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太湖水质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其现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太湖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导致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
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采集水样、测量水质指标、分析水样中的污染物等。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相关专家和当地居民进行了访谈,以获取更多信息和意见。
2. 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太湖的水质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导致的。
其次,太湖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此外,太湖的水体还受到了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主要原因分析太湖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活动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引发富营养化现象。
其次,工业活动也是太湖水质问题的重要因素。
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城市污水的排放和土地开发也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 解决方案针对太湖水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控制农田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活动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其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工厂的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减少有机物和重金属物质的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最后,加强太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维护太湖的生态平衡。
5. 建议和展望为了解决太湖水质问题,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外,公众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
太湖水污染现状
太湖水污染现状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总面积3.69万平方千米,正常水位下水面面积2340 km2,平均水深1.89m,蓄水量44.3亿m3,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6.6亿m3,换水周期约为300天,环湖出入湖河流共有一百多条,其中入湖河流约占60%。
太湖具有饮水、工农业用水、航运、旅游、流域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
然而近些年来太湖的污染持续恶化,那么,太湖水污染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流域水质逐年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九五”以来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计划,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
1987年,太湖已有1%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五里湖湖面和小梅入湖处;有10%的水面水质达3级,主要分布在三山、马迹山、大浦港至乌溪港和胃港至光福的太湖沿岸水域;89%的水面维持在二级水质,主要分布在湖心地区水域。
由于水质退化,太湖的营养化程度加重,经常发生绿色“水华”。
从湖内氮、磷的营养成分分析,其指标均在中一富营养和富营养化水平。
1960年总氮值仅为0. 23毫克/升,1980年为0.85毫克/升,而1987年已达1.43毫克/升,1987年为1980年的1.6倍,为1960年的6.23倍;总磷值1981年为0.02毫克/升,1987年为0.046毫克/升,1987年为1981年的2.3倍。
以氮、磷指标评价,太湖的中一富营养化和富营养化的面积已占太湖总面积的90%以上。
无锡市太湖沿岸由于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近几年来夏季经常有兰藻滋
生,严重影响水质。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一、本文概述二、太湖水污染现状分析工业废水排放:太湖流域的纺织、化工、造纸等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废水的排放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经过雨水冲洗进入河道,最终流入太湖,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污染。
生活污水排放:太湖周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也是导致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太湖后,不仅会恶化水质,还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植物过度繁殖等问题。
富营养化问题:太湖西部水域营养过剩,出现了营养型污染,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绿色“水华”,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质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流域水质逐年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根据相关数据,太湖已有较大面积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并且有部分水域的水质已经达到中一富营养和富营养化水平。
太湖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改善水质,保护这一宝贵的淡水资源。
三、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工业污染:随着太湖流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充分处理直接排放至太湖,导致水体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农业污染:太湖流域农业活动频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径流中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太湖后,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华,破坏水生态平衡。
生活污染:随着太湖流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病原体,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加剧了水污染问题。
水土流失:由于流域内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表层土壤,还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进一步加剧水污染。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一、引言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不仅是江苏省重要的饮用水源,还承载着众多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
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湖泊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方法,以期为当地水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水污染形势及原因1.水污染形势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蓝藻暴发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超标。
大量污水直排、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显著加重了太湖水体的污染程度。
2.水污染原因首先,太湖流域人口众多,各类活动导致的污水直排和农业面源污染成为重要原因。
其次,农业的过度施肥和过度使用农药,使养分和农药超出太湖承载能力,导致其富营养化和蓝藻暴发。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直接排入太湖,严重污染湖泊水质。
三、综合治理方法1.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采取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合理调度水资源供应,降低流域水污染风险。
2.加强污水处理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提高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水质要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科学施肥制度和减少化肥使用。
3.控制工业废水排放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尾水回用。
4.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建立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监管,完善环境排污许可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形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
5.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太湖流域水环境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培养更多的水环境专业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率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四、治理效果评估治理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对水质指标、蓝藻浓度和有害物质含量的监测,评估综合治理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与治理
高锰酸钾指数:1990—2004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除了2000年外,其它年份的高锰酸盐 指数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但是浓度增加趋势不容忽视。 总磷指标:除1990年和1991年基本满足Ⅲ水质标准外,其它年份均超标。1990—1995年, 总磷指标呈明显增加趋势;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受入湖水量偏小的影响,2000年 总磷指标浓度变大;2000—2004年,呈下降趋势。 总氮指标: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总氮已成为太 湖首要污染指标,必须从严控制。
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 ,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 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 、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 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 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 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 素物质。
船舶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 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
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
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
温
经济
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
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
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太湖地
区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
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
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
太湖水污染现状、原因分 析及治理措施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 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 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能上 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 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
太湖流域污染
太湖流域污染源类型目前,太湖流域水污染主要直接来自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及河道船舶污染。
太湖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程度加深,对水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用水量的上升,农业方面化肥的大量使用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在整个流域非点源污染中占了越来越多的份额,面源污染成为污染的“主力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难度。
工业点源污染近几年来,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工业点源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食品加工、化工化学原料及制造等轻工业领域,其再生长过程中常排出面广、量大、含污染物质多、组成复杂的工业废水,绝大部分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湖,是水体主要污染源,不仅因其常含有大量悬浮物、硫化物、重金属而难以降解,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水体发黑变臭等现象。
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增加,污染排放量也相应增加,而在产业转移中,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乡镇和农村,是的污染控制更加困难。
此外,未得到妥善处理的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其中所含有害成分经雨水淋洗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间接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生产伴随性等特点,往往以分散的形式分布于广阔的土地或水体之中。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和水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农业、渔业及畜禽业也相应地加快了发展速度,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除了来自农村生活污水之外,主要还是产生于农、林、牧、渔的初级生产活动中,一般会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包括经营规模、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决定性影响,其主要来源有: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养殖产业的未妥善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农业生产残留物等。
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具有时间滞后性和潜伏性,通常不是同步进行,多在暴雨等气象事件之后以扩散的方式进入水体,其发生的地点和传输路径具有随机性,不容易识别和监测。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来说都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挑战之一。
太湖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却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方法。
二、太湖流域的现状太湖流域位于中国东部,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三个省市,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然而,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调查统计,太湖流域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情况严重,水质已经达到或接近IV类,其中IV类是不能供生活饮用和工业用水的。
三、水污染的原因1.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通过流入河流和地下水体系,最终进入太湖流域的水体中,导致水中的氮、磷等有害物质超标。
2.工业污染:太湖流域发育着众多的工业区,这些工业区的废水排放对流域的水质造成了巨大影响。
工业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危害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3.城市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密集地,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厂无法完全处理所有污水,一部分污水会直接排入太湖流域,导致水质下降。
四、水污染的影响1.生态系统破坏:太湖流域的水污染严重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或迁徙,影响了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2.人类健康风险:太湖流域的水污染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的健康。
长期饮用水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肝癌、胃癌等。
3.经济发展受限:太湖流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水污染导致了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衰退,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综合治理的方法1.加强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工业和城市部门的监管,严禁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规范工业废水排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等。
2.农田绿色改造: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
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 ,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 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 、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 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 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 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 素物质。
船舶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
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
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
经济
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
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的
GDP和16.7%的财政收入。太湖地区城
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
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重要
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
总氮量自2001年开始均为上升趋势,全湖总氮 年均值范围为1.71~2.79mg/L,年内汛期、非
汛期监测结果接近
太湖污染特点
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大运河水质污染严重
PartⅢ 太湖污染的原因
二次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
船舶造
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的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
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 水是生命 之源, 水的质量与生命健康休戚相关, 而蓝藻爆发不 是突发性的, 它是污染日积日累的结果。
防治藻类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就有化学除藻, 但我认 为, 如非迫不得已, 最好不要采取化学除藻, 因为蓝 藻繁殖很快, 一旦优势种群形成, 即使用药除藻有效, 但过1~2天又会大量繁殖出现, 而且化学除藻容易给 水体带来二次污染, 不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 ,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 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 、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 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 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 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 素物质。
船舶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 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
加大财政支持和多元投入 治理太湖
或许新方法的诞生能对太湖蓝藻 的治理有所帮助
自动吸藻器正在吸取厚达 5厘米的微囊藻水华
投入小白鲢、鳙鱼等鱼种 ,用以吞食、消化蓝藻
重力斜筛自动脱水设备 在对滇池蓝藻水华进行 脱水处理
❖ 防治水污染的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 这是解决问题的根 本, 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严格控制水中氮、 磷含量,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不良趋势。
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
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
温
经济
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
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
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太湖地
区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
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
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
展的各类“血管”。
Contents
1
太湖的简介
2
太湖污染的历史和现状
3
太湖污染的原因
4
前人的治理方法
PartⅠ太湖的简介
地理
❖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 ❖ 具体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 主要水源︰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
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
总氮量自2001年开始均为上升趋势,全湖总氮 年均值范围为1.71~2.79mg/L,年内汛期、非
汛期监测结果接近
太湖污染特点
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大运河水质污染严重
PartⅢ 太湖污染的原因
二次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
船舶造成的水体污染
污染源
农业面源污染
城市化带来的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的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
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
❖ 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洩长江,以娄江、
吴淞江、黄浦江为主,黄浦江为最大洩水河道
气候
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
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
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
温年变幅介于29.5和38.0℃之间,历
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
❖ 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对污染物的稀释吸纳能力
自
净 能
网围养殖
力
削 弱
泥沙淤积与沼泽化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用水量大量增加湖区用水过度,导致湖 泊萎缩,土地沙化,水质下降,环境变差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矛盾加剧
社
未形成健全合理的水权、水价及水市场机制
会
因 素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落后,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 短期经济利益
太湖水污染现状、原因分 析及治理措施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 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视为人 体的话,无论从其地理位置、轮廓还是战略功能上 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 脏”,纵横交错的河网,就是维系该地区生存、发
在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到太湖中的 饵料中只有30%被鱼类利用,其余 的沉入湖底,污染水质。在这30% 被利用的饵料中,有91%的氮磷流 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生活污水
太湖水域捕鱼的船只众多,现在的 捕鱼船多是用柴油作为动力,燃烧 不充分,产生的气态颗粒污染物随 风飘落到太湖中,污染水体。 另一方面,船只老化,废油滴漏严 重,覆盖水面,较难自净,加剧了 太湖水体的污染。
贯穿苏、 锡、常、镇4市,计划总投资3750万元,在3年内将分
两期先后建设15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15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
据介绍,已在常州落定试运行的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规格为
0.25m/h2,坐落于常州奔牛中石化水上加油船上,配有油水分
离器、空压泵、抽水泵、废油水废机油柜等。
治理蓝藻的方法
❖ 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 物理方法耗时长投资大, 实施难度大 ❖ 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二
全湖高锰酸盐指数自2003年以后增加较快,变 化范围4.05~5.80mg/L,年内汛期、非汛期监 测结果接近。
全湖总磷自2003年以后明显增加,年均值范围 为0.064~0.104mg/L,年内汛期、 非汛期监测 结果接近
全湖氨氮含量年均值范围为0.18~0.55mg/L,年 内氨氮浓度非汛期明显高于汛期
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PartⅡ太湖污染的历史和现状
无锡鼋头渚[yuán tóu zhǔ] 曾是最佳观湖景点,但蓝 藻成祸,游客已经不能与 太湖水亲密接触了
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 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 的面积 占6 9 %,Ⅲ类水的30%,Ⅳ类水的占1%;中营养状态的面 积占83%,中富营养状态的占16.9%。
次污染
生物治藻
•微生物治理 •食藻生物防治 •水生植物抑制
物理治藻
•用船把它捞出来 •声波振动 •引水冲刷
化学治藻
•硫酸铜法 •也可向局部水体 投加丙玛三肽、钙 化合物、铝化合物 和改性粘土等
各种治理方法小结
太湖蓝藻的预防和综合治理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认真实施治理太湖保护水源行动
依靠专家实行科学治水
近20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 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 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 富营养为主。
高锰酸钾指数:1990—2004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除了2000年外,其它年份的高锰酸盐 指数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但是浓度增加趋势不容忽视。 总磷指标:除1990年和1991年基本满足Ⅲ水质标准外,其它年份均超标。1990—1995年, 总磷指标呈明显增加趋势;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受入湖水量偏小的影响,2000年 总磷指标浓度变大;2000—2004年,呈下降趋势。 总氮指标: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总氮已成为太 湖首要污染指标,必须从严控制。
强烈反差……
❖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创新
政策法规引导
❖ 针对工业点源污染
江苏推出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
太湖流域限排标准更严 最严限值比原有标准增10多倍
❖ 针对船舶污染
2008年11月5日,太湖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在常州落定
后
试运行,标志着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船舶污
染防治工程基础建设全面启动。此项工程范围涉及整个苏南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
肥料、农药、畜禽粪便、水产 养殖业、秸秆、村庄生活污水 、村庄生活垃圾对水体氮磷污 染贡献;农膜污染
目前,太湖流域结构性污染 十分严重,化工、纺织印染 、黑色冶金依然是重点污染 行业。 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 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 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 成的污染极为严重 。
养殖
❖ 应建立完善的藻类监测机制, 为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的数 据, 减少出现盲目治理、浪费资源的情况。
❖ 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 水是生命之 源, 水的质量与生命健康休戚相关, 而蓝藻爆发不是突 发性的, 它是污染日积日累的结果。
❖ 防治藻类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就有化学除藻, 但我认为, 如非迫不得已, 最好不要采取化学除藻, 因为蓝藻繁殖 很快, 一旦优势种群形成, 即使用药除藻有效, 但过1~ 2天又会大量繁殖出现, 而且化学除藻容易给水体带来 二次污染, 不安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科学研究 不够,缺少科技支撑
PartⅣ 前人对太湖的治理
❖ 早期错误做法 加高太湖的湖堤,建造闸门,分割湖面,修建人
工的入海通道,把自然的太湖改造成一个由几千个 闸门控制的人工平原水库改造成一个既无自然入口 又无自然出口的、水基本不流动的人工水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