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期末复习提纲1 城市和城市规划1.1什么是城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基本特征:✧人口特征:人口密度高,规模大,城市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现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的集聚强度高,建设规模、密度大。

1.2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特点: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地域性、实践性。

2.城市发展2.1 城市起源地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1.美索不达米亚;2.埃及;3.印度河峡谷;4.中国北方;5.中美洲2.2 公元5世纪之前世界主要城市名称(只出选择题)✧古埃及: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城、阿玛纳城✧两河流域:乌尔城、巴比伦城✧古印度:莫亨约-达罗城、哈拉巴城、华氏城✧古代美洲: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提卡尔城✧古希腊:克里特、迈西尼、圣地建筑群与卫城、雅典卫城、米利都城、亚历山大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庞贝城2.3古埃及城市卡洪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平面图古埃及人信奉人死后的“永恒世界”,所以其建设的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为修墓地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也形成了古埃及的一种特殊的城市。

其中,卡洪城最为著名,代表了古埃及奴隶制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

卡洪城的形状为380m ×260m 的长方形,内部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据推测,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的西部为奴隶的居住区,东部北侧排列着十几个大庄园,东部南侧大概是供自由民劳工、手工业者、商人等生活居住的地方。

城中的建筑物主要用棕榈枝、芦苇加粘土或土坯等非耐久性材料建成。

2.4《周礼·考工记》对周代王城空间布局的描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 中”;“对这些集中点进 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 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 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 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 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 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 分离渐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 演过程.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l、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 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 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 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 置和面 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 系三者 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 展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 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 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 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 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 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 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 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 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 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城市规划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的概念,城市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它本身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

对城市的理解基于以下三个前提:城市是相对农村而言的;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角度或特征触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2.城市的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特征职能特征建设特征3、城市的类型按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按职能分类首都、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工矿城市、交通枢纽、特殊职能城市、一般县市。

按布局形式分类块状带状星座状组团状大都市连绵区4.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四个阶段(P11)“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时期: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相对分散”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初期“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5.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其表现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农村景观——城市景观农业经济活动——非农经济活动农村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化概念涉及4个方面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P13)单一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PU=P/U复合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市化的阶段规律(S型曲线)(P13)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型选择题15×2’=30’填空题10×2’=20’名词解释4×4’=16’简答题4×6’=24’分析题1×10’=10’附加题内容复习(第⼀章)1古今中外关于城市的定义和说明古:城:是⼀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种⼤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侵略市——交易场所,⼈⼝集聚之地。

西⽅:⼩村---- 村庄--- 镇----城市---⼤城市,⼤都市现代城市: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了巨⼤的变化,城市的概念也因⽽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的多样性产⽣的原因。

现代城市的理解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农村⽽⾔的;2、城市的定义是⼀个综合的概念, 从任何⼀个⽚⾯的⾓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的。

(古代城市、现代城市)共同点:(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1、城市集聚了⼀定的数量的⼈⼝2、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式有别于农村3、城市是⼀定地域范围内的中⼼4、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态环境5、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定义:依据⼀定的⽣活⽅式和⽣产⽅式,把⼀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腹地上的政治、经济、⽂化的中⼼。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集中发展、相对分散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城乡融合;城市随产业⾼层次化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及两者互动;农业⽂明、⼯业⽂明、⽣态⽂明城市产⽣的前提条件:农业⽣产⼒的发展、剩余粮⾷的出现;城市产⽣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城市的发展,⽬前⼤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的社会发展阶段:早期城市:农业⾰命,出现剩余产品。

现代城市:⼯业⾰命,⼤规模的⼯⼚化⽣产;⼯⼚规模不断扩⼤(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率的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 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 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5. 城规之父一一希波丹姆一一米列都城6. 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 m2o人口约30000-35000人。

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

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

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 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将这些部分巫新看机地统•迅来强调他匸Z闻的相斤依颇件和关联性,2为物底空间只是彭吨城IIJ :牛.活的一项变臺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llj'P的枠群休、礼突交往模式和政治姑构。

3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

《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

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星级】城市规划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老师总结)——裴永磊Alan

【星级】城市规划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老师总结)——裴永磊Alan

★苏州大学城市规划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终极版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产业结构——非农业)②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人口更多)③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职能——中心)=========================================================================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产业结构)(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是城镇化的推动力。

(农业)===========================================================================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

==============================================================================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1)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应限制城市的自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机构管理)(2)城市经费可以从房租中获得(经费)(3)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发展的)(4)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绿地)===================================================================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城规划概论课复习资料整理

城规划概论课复习资料整理

城市规划概论课复习题整理——男寝1018版第一次课:(赵万民院长课)1.城市的物质空间构成包含什么?土地周边环境(山体河流) 建筑绿地环境2.“三位一体”是什么?建筑—园林—城市三者的再统一,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这既是对建筑本原的回归,又将现代建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举例说明中外城市建设的特点。

(摘自刘廷婷版)这个自己论述吧~主要写一下我自己那天记的,中国城市讲究人建筑的和谐,注重环境.中国的城市是方城,讲究严格的对称,轴线尽端讲究对景(就是风水),层层递进,建筑与园林的和谐(人工与自然的平衡),有完整的水系 (举北京的例子最贴切).国外的,那天上课讲例子的是希腊雅典卫城还有法国巴黎,反正自己找个代表城市呗西方城市巴黎(梁艳供稿)(1)开敞丰富的城市轴线。

主轴线是东西走向,平行于塞纳河。

以其开敞和丰富多彩的面貌显示了法兰西王朝的财富和文化,这和北京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封闭性完全不同。

它的特点是:①城市主轴线与塞纳河平行,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和绿地,使城市空间开朗明快。

而北京城的皇家园林、水面在封建时代对公众是封闭的。

②除主轴线外,还有许多副轴线,这些副轴线通向市内许多广场和建筑群,形成了许多对景和借景。

③轴线上串连着很多名胜古迹、花园、广场、林荫道,它们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2)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

巴黎旧城区除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外,还有不少有名的公园和花园。

在许多古建筑前、广场上又有不少绿地相陪衬。

这些绿地面积不大,但却都经过精心布置。

从一张巴黎绿化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巴黎旧区绿地星罗棋布,真不愧为著名的花都。

至今巴黎每人平均绿地面积已达24平方米,比北京大 4~5倍。

(3)精心规划和建造的广场建筑群。

巴黎旧城在几百年的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宫殿、府邸、寺庙、教堂和其它公共建筑,并由这些建筑形成了广场建筑群。

这些公共建筑和古迹质量都很好,并且在城市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要点
二、综述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思想有哪些? ①城市集中主义: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并为人们 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②城市分散主义:把目前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相互关联 的有功能的集中点”,用保护性绿地将其隔离。 ③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在中心城区周围形成一群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 独立城市单位,但又是该中心城区的派生产物。 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有效的城市规划必须从更大范围的区域规划着手进行。 2、《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内容是什么?其异同点是什么?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1)《雅典宪章》: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其中居住为首要功能,城市规划应该 处理好这些功能。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城市规划 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2)异同点(略) (3)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A.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向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 B.功能分隔→系统综合; C.描绘终极状态→循环过程; D.专家意志的表达→公众参与的鼓励
第五章 城市规划基础之三——思想理论
一、名词解释 城市美化运动:为了恢复城市中心区的良好环境以创造更大的吸引力而进行一系列改善城市景观 环境的运动。(背景: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城市中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环境的不满使其迁至郊 外,从而郊区化明显,内城逐渐衰败。) 公司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资本家出资兴建了一些小型城镇来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这些 城镇建有完整的居住区和配套的公共设施,道路系统较为完善,并配有公共的绿地空间。(背景: 机器化的大生产使得城市中聚集了更多的工人。) 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 不应超过这一限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考试复习大纲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3卫星城(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4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6城市性质定义: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定义: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城市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9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

10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邻街面的界线。

1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12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3工业用地定义: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第一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实施2新石器时代:固定居民点形成。

金属时代:城市出现.3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4古代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5古埃及—“卡洪城” “卡洪城”是古埃及一种特殊的城市,它是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城市产生于城市发展。

1、(1)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即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3)城市社会学:城市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4)社会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以上表述岁角度不同但有三个共同前提:①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②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③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2、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的界定:人口密度、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职业构成4、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5、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核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城市与区域关系密切,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6、世界第一批城市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以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的产生:原始人过穴居、村居开始有了不予、狩猎集中种植植物出现可农业集中饲养动物出现了畜牧业人们聚居形成了居民地产品有剩余出现了交换形成的商业居民地的演化成为城市2 现代城市十一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3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有防御要求,最初是泛指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4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出现城市仓储用的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类型增加5 城镇化含义农业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妆花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a 人口职业的转变b产业结构的转变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6 城镇化的进程的变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 城市化水平测度 a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 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a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b:“太阳城”方案c资本主义制度形成d城市矛盾突出2 城市发展的四大块 a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的和平道路》b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城市规划大纲》后改名《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3.《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4.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本质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指在城市中添加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围的农田和原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4、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5、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关系建设对土地的需要,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

7、城市环境保护: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的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8、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9、地租:报酬或收益,本质是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所索取的利润。

土地价格:是土地供给者向土地需求者让渡所有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10、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1、城市交通规划: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密切结合、相互协调。

交通规划应为决策提供足够的决策信息。

《城市规划》各部分要点复习

《城市规划》各部分要点复习

各部分要点复习城市、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概念✧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城市化概念,动力,模式✧概念(①城市中心向周围影响及扩展:②人口中城市特征的出现;③人口集中的一个过程;④人口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人口的移动从乡村到城镇地区,其结果是人口居住在城市较乡村地区的比例日益增加,以及城市行为模式与思想方法的传播。

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且表现为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动力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生产方式,城市规模与地位)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社会化生产协作、市场竞争、规模效益。

)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水平与特殊类型城市)✧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城市问题(现代城市问题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堵塞、停车、事故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城市问题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市2、极化效应3、城市规划实施4、区域规划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土地价格8、城市交通9、城市规划编制10、城镇体系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12、城乡发展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城市环境保护15、城市绿化系统二、单项选择题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A 西谛的工业城市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 物质空间决定论C 综合多功能D 大众参与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

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B 潜水和承压水C 潜水和地表水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 承载性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C 地租D 地价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A 城市主干道B 城市次干道C 各级道路D 各级支路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B 相同于C 高于D 没有关系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

人口约30000-35000人。

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

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

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

《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

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

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标在城市规划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城市规划的目的:从本质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优的人居环境。

12.永续发展概念:1需要的概念,尤其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

永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的关系: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或者说,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因此,坚守永续性城市的底线,追求和谐城市的高线,两者同样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构成了东西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13.城市生态系统内容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和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14.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①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②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③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15.传统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本构成深化②人力资本增长③技术流程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镇他们是城镇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16.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17.配第——克拉克定律基本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18. 户籍人口是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9.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x1000‰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x1000‰20.综合增长率综合增长率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的方法。

根据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Pt=P0(1+r)的n次方式中 P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r 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n 预测年限2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22.城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5年。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

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3.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②自然条件的变迁可以使城市兴起,也可造成城市的衰弱。

③自然环境条件还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形象特征。

④自然条件还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24.建筑适宜性评价,即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重修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合修建的用地。

2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2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28.城市职能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城市性质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反映,是对城市职能中的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职能一般是通过城市现状分析对城市客观存在的职能的描述。

城市性质一般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或方向带有明显的未来发展指向29.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是通过指标的制定来实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2大类、13小项。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通常是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型确定为核心的。

30.容积率的概念: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h㎡)容积率 = 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 / 用地面积)× 100%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 / 地块面积)× 100%31.街道空间D/H值控制 339D/H大于一时建筑产生远离感D/H小于一时建筑产生压迫感D/H等于一时空间的间距与高度之间有一种匀称的存在D/H大于四时相互间的影响已近薄弱D/H小于一时两幢建筑开始互相干扰再近就会产生一种封闭现象,在空间尺度上1≤D/H≤2是最佳比例D代表建筑之间的距离H代表建筑高度32.住区的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33.公共设施的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m。

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34. ①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用地35~100公顷②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生活聚居地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③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一般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居地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35.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住区规划设计的对象是居民,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