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第一部分姓名称谓一、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020届高三专题复习文化常识
12、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1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20、《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
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23、天干地支纪年方法:换算方法方法一:1、公元后的纪年换算按下列顺序记住天干、地址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0) 1 2 3法则:①天干在前,地支在后②天干就是公元纪年的末尾数字③公元纪年除以12的余数为地支例:2006 尾数6→丙 2006/12余数2→戌所以2006年为丙戌年注意:(1)如果某一年尾数为0或该年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天干之第10位“庚”和地支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为庚申年。
25、【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
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2020高考100条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知识100题(附答案)A.空穴来风B.三人成虎(B)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A)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这里的婵娟是第三种。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C)屠苏,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A)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
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A)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如关羽、妾维;黑色的脸谱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如包拯、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绿色的脸谱表粗豪暴躁,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表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B)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2020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归纳
2020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归纳1.国子学是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专门提升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2.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民族,古代诗歌中经常提到的“羌笛”这一乐器就起源于古羌族。
3.古代的爵位分为若干等,如“楚国公”、“燕郡王”等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4.“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___、___的妻子。
5.“知”表示主持、管理的意思。
如“知高平、潍二县”就可以翻译为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6.“中官”指的是“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7.“典试”是科举测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___主持山东的科举测试。
8.“星变”指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认为将有凶灾。
例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9.“陛辞”是临行前向皇帝告别。
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0.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11.“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12.“___”是南宋皇帝___的庙号。
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13.“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测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测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14.“字”是古人成年时所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5.“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16.“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7.“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18.“崩”是古代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
19.“尚书”是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文化与文学常识。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全国Ⅰ卷1.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2.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2019)3.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019)4.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5.《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8)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2018)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寝堂前东边的主阶,表示皇帝即位,登基。
(2018)8.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9.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7)10.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而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2017)11.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2017)12.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13.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14.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016)15.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但不可以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016)16.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17.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2015)18.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015)19.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2020届文化常识72题
• 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合乎 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一般考查的主要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地理名词、官职的变 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干 支纪年、历法、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分类整理,强化记忆。
• 7.D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指国 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 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 11.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 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地理知识,D项,“古代称我 国西藏及其以西地区”不正确,“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 中“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意思是,根据 西域书记载,罗汉(名叫)诺矩罗的,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 9.B
• 。题中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知识点】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大全
【知识点】2020常考文化常识大全今天分享的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面宽、记忆量大,成为了学习难点。
更有许多学生基本上靠“蒙”来进行回答。
文化常识的积累没有捷径,靠得就是每天的坚持,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回报的!古代重要作家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教材选其作《观沧海》。
2. 诸葛亮,字孔明,被誉为“智圣”,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出师表》等。
3.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我们学过他的《赠从弟(其二)》。
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4.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其五)》《桃花源记》。
5.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
我们学过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
6.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
我们学过他的《答谢中书书》。
7.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他的诗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学过他的《竹里馆》《使至塞上》。
8.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教材选其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活泼,风格豪放飘逸。
教材选其作《行路难(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等。
10.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2020高考文化常识大全
文常小宝库之教育科举科举制(一)科举制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歌诀:童生入学考秀才,举人还数解元棒。
会试礼部考会元,院乡会殿层层考。
殿试皇帝来策问,殿试揭晓传胪仪。
金榜题名入仕途,进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称鼎甲,状元榜眼加探花。
二甲三甲各若干,两甲第一曰传胪。
连中三元人不多,同榜进士皆同年。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有时也委派大臣主管殿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文常小宝库之教育科举科举制(二)【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2020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附答案
2020 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 25 题编者:精选练习,巩固知识,学习有针对性。
1.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 谥号。
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 宗法。
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 庙号。
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太子。
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 年号。
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三从四德。
遵循 “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 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 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 “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
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
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 五常。
仁,义,礼,智,信。
D.七庙。
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5.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
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 “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 里正。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
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6 .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2020高中文化常识类类清
高中文化常识类类清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点拨《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
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
“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出让帝位。
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点拨“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
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
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点拨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点拨“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点拨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
《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点拨“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
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才)、孝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2020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16.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
()
17.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18.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
1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
20.“出”在古代一般是指朝廷的官员到地方就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古代文化常识——学校与科举
21.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22.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2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2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2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
2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27.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8.“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2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
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探花、榜眼。
()
3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与历法
31.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32.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33.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每月三十叫“晦”。
()
34.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对应二十四小时计时法,四更就是1:00—3:00。
()
35.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36.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37.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
38.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
39.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40.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古代文化常识——宗庙与祭祀
41.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
42.斋戒,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
43.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
44.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华山主持。
()
45.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
()
46“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
47.稽首,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
48.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4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50.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