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一篇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教学对象:2019级本科学生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6.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
(5)课后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2. 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4.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增强。
四、经验与启示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
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
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思政课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国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可以通过讲述《孔子》《孟子》等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仁、义、诚、礼等。
讲述《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积极性。
讲述《孟子》中的“仁者,人也”、“人无信不立”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讲述《周易》、《道德经》等经典,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范畴。
讲述《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智慧的独特魅力。
讲述《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智慧,可以启发学生探究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通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需要教师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善于选材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法。
可以采用讲授、讲述、讲解、观赏、演绎等不同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形象直观。
教师还应注重与当代社会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智慧水平。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某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一些教学经验。
二、案例简介该案例以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介绍了如何将思政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理论教学: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思政课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思政课1. 引言1.1 为什么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课程。
如何讲好思政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当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思政课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
这些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课的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提升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具有时代价值。
这些故事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
让学生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白,只有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可以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引人入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是指那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主题,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故事。
这些故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主题丰富多彩,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比如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等。
思政课教改项目讲故事
思政课教改项目讲故事(最新版)目录1.思政课教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2.讲故事在思政课教改中的应用3.讲故事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案例4.讲故事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影响5.讲故事在思政课教改中的推广和普及正文【思政课教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思政课教改项目应运而生。
在这个项目中,讲故事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政课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讲故事在思政课教改中的应用】在思政课教改中,讲故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讲故事可以将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
其次,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通过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讲故事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案例】在思政课教改中,讲故事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案例如下:1.案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引入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情景模拟: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互动讨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政课案列
思政课案例引言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的分析,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正确行为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思政课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案例背景案例中的学生们正在上大学期间参加实习。
他们被分配到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在这家公司,学生们分别被安排到不同部门工作,从而能够获得不同的实践经验。
然而,业务开展期间,学生们发现公司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学生们面临一个难题: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情况?案例分析首先,学生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彼此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
他们可以讨论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探讨对策的可行性。
通过集思广益,学生们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形成集体行动的共识。
其次,学生们可以利用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一问题。
他们可以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并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
另外,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学生们可以通过思政课程的教学,了解到作为一名职场人员,他们有责任在工作中保护环境。
他们可以通过向公司上层报告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同时,思政课也可以引导学生们正确处理职业道德与职业利益的关系,避免出现利益冲突以及牺牲道德的情况。
最后,思政课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们可以通过思政课学习和探讨,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他们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并积极宣传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影响他人的价值观。
结论通过思政课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有效地利用思政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们在职场中积极应对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课程思政案例
《教育学》课程思政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大学教育学课程中,思政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二、案例描述《教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设置。
第一堂课上,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介绍了教育学的定义和作用,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有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有的认为是促进社会进步。
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紧密结合时事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例如,教师选择了近年来关于教育公平的热点话题,通过展示相关报道和数据,让学生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教育在社区中的实际影响。
三、案例目标该案例旨在通过将思政教育与《教育原理》课程相结合,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参与服务活动,感受教育的社会实践价值。
四、案例评价该案例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教育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案例分析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案例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核心课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重视。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力推动者,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案例描述某中学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思政课程纳入各科课堂中进行融合教学。
其中,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以《红楼梦》为例,语文老师通过课堂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思想内涵,引发他们对于友情、家庭、爱情等人生问题的思考。
通过分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设置了一些应用性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出对应的道德观点和解决方案。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组织了相关的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举办座谈会等,以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们还在班级内组织了读书分享会,互相交流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领悟。
分析和讨论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的案例分析中,高中语文课堂融合了《红楼梦》的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分析如下:1. 课内融合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有助于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培养文学素养,还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语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2. 启发思考课堂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通过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讨论,展开深入的思考。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引言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
案例背景Mr. Wang是一位中学生物老师,他在《生物与健康》这门课上积极探索如何融入思政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培养生物伦理意识,他设计了一个案例讨论活动。
案例背景是关于一位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做出突破性研究的新闻报道。
学生们将通过讨论这个案例,探讨基因编辑技术背后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思考。
案例讨论活动第一步:案例介绍Mr. Wang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个基因编辑案例的背景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他强调了基因编辑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利弊。
第二步:小组讨论学生们根据小组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小组内讨论。
他们将讨论以下问题:1.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2.基因编辑技术对医学、农业和环境领域的影响有哪些?3.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如果存在,应该如何解决?4.基因编辑技术应该如何合法化和规范化?5.学生们个人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第三步:小组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
Mr. Wang在总结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基因编辑技术如何与社会发展和伦理标准相适应。
教育意义通过这个案例讨论活动,Mr. Wang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了生物课程中。
学生们在思考基因编辑技术的同时,也思考了其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们全面发展,不仅懂得科学知识,还能够从伦理和社会角度思考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界限。
思政课典型教学案例
思政课典型教学案例思政课典型教学案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2.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欲望。
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
2. 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案例,例如:某学校举办了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的应用”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表演、展览、演讲等形式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就案例中学生们的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思考,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效果。
拓展与创新:教师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思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延伸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社区服务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实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意识。
思政故事详细教案
思政故事详细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思政故事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思政故事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其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中的重要作用;2. 学习分析思政故事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手册和教材;3. 一些经典的思政故事,如《孔子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著名的思政故事,并向学生解释思政故事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思政故事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思政故事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讲解(15分钟):1. 介绍思政故事的分类,如道德故事、人生故事、历史故事等,并分别解释其特点和意义。
2. 分析一些思政故事中所包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政故事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或创作一个小短剧,展示故事中所传递的思政价值观。
3.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思政故事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思政故事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创作思政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2. 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思政故事和经验。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思政故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布置一篇小论文,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思政故事中所传递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思政故事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其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优秀教学案例高校思政课
优秀教学案例高校思政课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论学习、实践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
这个教学案例以《莲花》为核心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欣赏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对人性及人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了解《莲花》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分析《莲花》中的人性和人生主题,并展示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花朵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对花朵有什么感受?花朵在人们心中代表着什么?”学生可以就此进行自由讨论,以激发他们对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2.文学作品介绍(10分钟)教师介绍《莲花》的背景和作者贾平凹,并通过引用书中的章节,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精彩之处,强调作品所揭示的人性特点和表现的悲情。
3.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莲花》中的人性和人生主题,并形成小组分享。
建议教师提供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引导:-作品中的人性特点有哪些?如人性的善良、自私、贪婪等。
-作品中反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的?-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他们在面对命运的选择时做出了怎样的抉择?4.整合和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整合和总结。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总结出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5.个人思考和书面表达(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思考为基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用来总结自己的观点,对于《莲花》中的人性和人生主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6.作品赏析(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文章,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赏析,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可以扩大分享的范围,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7.课堂反馈(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就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反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领悟,通过这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思考方式。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校长管理论文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达毅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理解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原则之一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学生阅读教材后,我讲了如下故事:超市,一名初中女孩在小食品柜台前,随意扯开包装吃自己喜欢的食品。
监控录像中保安发现后,过去及时制止,将这个女孩带到收银台,要求她支付拆开包装的商品。
她没有钱。
于是保安找来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小偷”字样,用带子挂在女孩的脖子上展览示众达两小时。
导致大量顾客围观。
问题一:保安的做法合适吗?小女孩的什么权益受到侵犯?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非常高。
基本的观点有:小女孩的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
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
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
小女孩的行为确实不当,理应受到惩罚,根据法律规定,她造成的损失由家长予以赔偿,而不是通过这种侵害她的人身权利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二:如果你是超市老板,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超市对于违法的顾客,没有处罚的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打110报警,由警察根据超市的录像,对小女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学生理解就很容易。
在此基础上我讲了第二个故事:在一个旅游城市,一名外国游客突发疾病,情况危急,他的同伴招呼一辆出租车,把病人送到医院。
这位的哥很热心,一路狂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了医院。
医生说太及时了,再晚十分钟就有生命危险。
新闻媒体对这个事情进行了采访报道。
全市对这位的哥的行为表示赞赏,因为他的行为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就在大家欣喜之余,的哥收到了警察的处罚通知。
因为他一路闯了五个红灯,罚款1000元。
思政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思政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思政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案例教学的定义与特点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或虚拟情境的学习法,通过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体、情景化、真实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基于这些特点,案例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案例教学设计的原则1.选取典型案例:教师应该选取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的典型案例,以充分展示道德和思辨问题。
2.关联热点话题:案例教学应与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紧密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多样体现:可以选取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案例,以展示多元化的思考和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多元化的道德问题。
4.案例分析能力培养:案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价值观。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步骤1.引入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给学生呈现一个描述性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预先思考问题。
2.案例分析: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价值观冲突等,可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
3.问题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4.讨论与辩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案例分析的互动讨论。
可以探讨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思辩和交流。
5.理论联系:引导学生将案例中的问题和理论知识进行联系,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和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6.总结与反思: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是否可行。
五、案例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1.充分准备: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要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确保自己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
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案例分享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进课堂教学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享一些关于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的经验和做法。
一、案例一:课堂演讲在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演讲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关社会热点的题目进行演讲,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在演讲结束后,老师可以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可以选取“青年志愿者精神”作为演讲的主题,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演讲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二、案例二:实地考察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社会公益机构或者社会关注的一线工作者,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的不平等、贫困和环境问题,激发出他们内在的社会责任感。
实地考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们分组去调研社会问题并撰写报告,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案例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思政教育进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环境保护、支教支援等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和反思,帮助学生提炼出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们可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和思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出扎实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四、案例四:现场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现场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思政课教案袁隆平
思政课教案袁隆平教案标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政课教案——以袁隆平为例教案目标: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和贡献,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视频、图片或简短故事等方式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和贡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研究和杂交水稻的成果,让学生了解他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 强调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袁隆平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提问引导: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如何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如何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 开展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就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4. 拓展活动(15分钟)- 小组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展板、PPT或其他形式,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
-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佩之情,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社会责任。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结合课堂讨论和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小组展示和个人短文的质量和内容。
3. 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佩之情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是否提升。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科普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英语教育》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英语教育》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本文介绍了一些优秀的《英语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一:以英语国学为载体的思政教育
某学校的《英语教育》课程将传统文化与英语研究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英语国学经典,通过研究和翻译传统经典著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这一做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二:英语公益活动的思政教育
某中学的《英语教育》课程将公益活动与英语研究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英语教学志愿者活动。
通过与社区居民交流和互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口语和表达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这种思政教育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实践英语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三:以英语新闻报道为切入点的思政教育
某高中的《英语教育》课程通过引入英语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和时事热点,并引导学生就相关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让学生了解和参与社会问题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关注度和判断力。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英语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思政教育方式既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结起来,《英语教育》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
只有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青年。
思政课教改项目讲故事
思政课教改项目讲故事(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思政课教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2.讲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3.思政课教改项目中讲故事的具体实践4.讲故事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影响5.未来思政课教改项目的展望篇1正文思政课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
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思政课教改项目,希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讲故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讲故事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讲故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
在思政课教改项目中,讲故事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或社会现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讲述故事,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解读理论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践证明,讲故事对思政课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讲故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同时,讲故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当然,讲故事只是思政课教改项目中的一个方面,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篇2 目录1.思政课教改项目的背景和意义2.讲故事在思政课教改中的应用3.讲故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效果4.思政课教改项目的未来展望篇2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小学音乐思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号召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在我国,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案例以小学音乐课堂为载体,通过《红色旋律,传承红色基因》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案例实施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整理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资料,制作成PPT;(2)邀请一位退休老红军或相关人士担任嘉宾,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3)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或纪录片,感受红色文化。
2. 课堂实施(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首红色歌曲《歌唱祖国》,引导学生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红色历史。
(2)红色故事分享邀请嘉宾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如《雷锋的故事》、《小萝卜头》等。
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3)红色歌曲欣赏教师播放《红色娘子军》、《映山红》等红色歌曲,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同时,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
(4)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如:①合唱红色歌曲,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歌曲的气势和力量;②分组编排红色歌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③创作红色歌曲,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3. 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等;(2)鼓励学生参加红色主题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拓宽红色文化视野。
四、案例评价1. 学生方面: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红色历史,增强了爱国情怀,提高了音乐素养。
课程思政方案及应用实例
课程思政方案及应用实例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课程思政方案及应用实例,以帮助教师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案例,将有助于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课程思政方案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4.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 国家政治制度和法治理念;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3. 高尚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4. 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包括:1. 讲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2. 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社区实践,提供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些课程思政的应用实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案例一:政治思维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或领导人演讲,引导学生理解政治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政治思维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思维的能力。
案例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或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需求。
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其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案例三:道德教育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道德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案例四: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关注科技新知识和创新成果。
通过创新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结论通过合理的课程思政方案和应用实例,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作者:————————————————————————————————日期: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校长管理论文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达毅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理解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原则之一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生阅读教材后,我讲了如下故事:
超市,一名初中女孩在小食品柜台前,随意扯开包装吃自己喜欢的食品。
监控录像中保安发现后,过去及时制止,将这个女孩带到收银台,要求她支付拆开包装的商品。
她没有钱。
于是保安找来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小偷”字样,用带子挂在女孩的脖子上展览示众达两小时。
导致大量顾客围观。
问题一:保安的做法合适吗?小女孩的什么权益受到侵犯?
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非常高。
基本的观点有:小女孩的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
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
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
小女孩的行为确实不当,理应受到惩罚,根据法律规定,她造成的损失由家长予以赔偿,而不是通过这种侵害她的人身权利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二:如果你是超市老板,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超市对于违法的顾客,没有处罚的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打110报警,由警察根据超市的录像,对小女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学生理解就很容易。
在此基础上我讲了
第二个故事:
在一个旅游城市,一名外国游客突发疾病,情况危急,他的同伴招呼一辆出租车,把病人送到医院。
这位的哥很热心,一路狂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了医院。
医生说太及时了,再晚十分钟就有生命危险。
新闻媒体对这个事情进行了采访报道。
全市对这位的哥的行为表示赞赏,因为他的行为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就在大家欣喜之余,的哥收到了警察的处罚通知。
因为他一路闯了五个红灯,罚款1000元。
问题一:警察对该司机的处罚有道理吗?
学生的观点有两类。
一类认为,的哥的做法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表现,其行为提升了当地的形象,违反交规是情况所迫,出于无奈。
学生的另一类观点是,的哥的举动是一种善举,但他确实违反了交通法规。
善举不能抵消过失,不能因为善举而不受到法律的处罚。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终于认识到,任何人的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的违法行为也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进一步理解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案例揭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今日说法案例:现年50岁的王先生日前遇到了一件令自己感到极其不舒服的事情。
他70多岁的老母亲在法院起诉他未尽赡养义务。
49年前,王先生的父母离异。
法院判决他母亲每月给付抚养费五元。
可是王先生的母亲一去再没有音信。
49年后,他的70多岁生活贫困仍然孤身一人的母亲找上门来要求王先生尽赡养义务。
邻居们坚决反对他去赡养母亲,理由是他母亲从他一岁时离家后就没有尽过任何抚养义务。
请问:王先生有赡养他母亲的义务吗?
学生们都知道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
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是很积极的。
仍然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不赡养。
因为他的母亲没有尽抚养的义务,现在王先生也可以不尽赡养的义务。
在我国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
学生在教材中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另一种观点:王先生必须尽赡养的义务。
理由是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都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带有强制性。
可是这不是与教材的理论相矛盾吗?
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王先生的母亲不尽抚养义务,王先生有要求母亲履行抚养义务的权利。
即使王先生年纪尚小,法律规定可以由他的父亲代为行使权利。
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父亲没有行使。
49年后,他的母亲有权要求王先生履行赡养自己的义务。
而王先生对自己年迈的母亲也有赡养的义务。
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重点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故事:一个深秋的黄昏,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飞去。
有只小雁觉得同大伙一起飞行太慢,于是它离开大伙独自飞行。
天黑了,它饥渴交加,刚落地准备找点儿东西吃,忽然听见“叭”的一声,一个猎人向它射击,幸好子弹擦羽而过。
它又立即起飞,勉强飞过了一座大山。
它以为大山过后就是南方,哪知仍是关山重重,只好落下来休息。
刚着地,一只老虎闯出树林,它又勉强飞到小溪旁,刚想
喝口水消消干渴和疲劳,树林中突然蹿出一只狐狸,这下它吓瘫了身子。
后悔不该离开集体,但为时已晚。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
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离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做“离群的小雁”。
课的最后展示视频: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在南海守礁二十年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思政课结束了,学生还沉浸在课堂的思辨之中,学生相互说的还是权利义务关系,还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
教学在延续,思辨在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