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革命样板戏 品红色经典论文
留在民族记忆中的“革命样板戏”
![留在民族记忆中的“革命样板戏”](https://img.taocdn.com/s3/m/f2028d01f78a6529657d5301.png)
他们的立场是由于其既得利益使然,当
革”精神遗产了,也可算得上是“人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 然,这其中不排除还有一些对“有毒回
类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遗产”罢,且 深思:考察现如今人们对待“革命样 忆”的盲从者,难怪沈从文早就说过“回
说它是一座“‘文革’精神博物馆” 板戏”的价值立场,有两种表面上水 忆是有毒的”箴言;后者对“文革”没
带走了“建立‘文革’博物馆”的乌托 论是作为政治任务,还是谋生手段,至 邦之梦,而我们这些苟活着的“文革” 今时常排练和保留“革命样板戏”剧目
人们,甚至在“文革”期间喝着“革命 样板戏”奶长大的一代人,是绝不容许
历史见证人,在这巨大的历史空洞中陷 者不在少数;甚而,我们可以在现代 对“革命样板戏”有半点亵渎的,他们
了,阶级斗争的箭在弦上,革命的警钟 往往使我联想起初中课本里的那篇《社 题,强调的是“立竿见影”的效应,
时时敲打着革命人民的心扉。也许现在 戏》,如果鲁迅在乌篷船上等来的是那 但是,他老人家在九天之上也万万没
的人们难以理解毛泽东为什么会对“革 武生没有连翻几十个筋斗的遗憾只是对 有想到他所倡导的“革命样板戏”会
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脚:“使我们 步——因为我们的遗憾是恨不能拿起武 情况下永驻在老百姓的歌喉之上。这
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一九六四年七月 器上战场去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为共 是一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却是以
二十三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观看了京剧 产主义而献身。那种英雄主义的教育才 人民失去其主体性为代价的,可是又
成了一种纯美的“公序良俗”潜规则根 板戏唱词,足以勾起几多“遗老”对那 到了那些自以为十分有趣的素材,拿着
植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之中,我们的 个时代“苦难之美”的回忆;一段做唱 毒品来பைடு நூலகம்戏一把,或者说他们本身就认
近十年来革命_样板戏_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革命_样板戏_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46165b6d011ca300a6c3902c.png)
近十年来革命/样板戏0研究述评李 松**李松,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
¹参见谭解文5样板戏过敏症与政治偏执病6,5文学自由谈62001年第5期和叶橹5道理与权力6,5文论报62001年11月1日。
º参见戴嘉枋5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6,知识出版社,1995年;顾保孜5样板戏出台内幕6,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潘宗纪5走近样板戏6,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许晨5人生大舞台:/样板戏0内部新闻6,黄河出版社,1990年。
由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文革0文学的主导形式)))革命/样板戏0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冷门,随着思想禁区的进一步开放,/文革0文学以其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与丰富的意义空间,吸引着学术界探险的目光,目前这个冷门逐渐成为了热点。
带有特定时代色彩和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样板戏0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0的文艺建设丰碑。
由于它生产、成型的时代特殊性与本身鲜明的政治烙印,人们从情感好恶与道德取向出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些年在/红色经典0裹挟市场怀旧消费的热潮中,/样板戏0的许多重要精彩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关于/样板戏0的争论又一次浮出水面。
有些学者认为完全从政治角度对/样板戏0进行否定有失公允。
[1]有人认为/样板戏是一个政治历史事件0而反对肯定有政治问题的/样板戏0。
[2]辩论双方都互有驳难。
¹笔者认为,革命/样板戏0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980年代革命/样板戏0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是避而不谈的。
1980年代中期/样板戏0的研究开始起步,首先大多为偏激的情感否定,以后逐渐转向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即不宜作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简单化结论,应该在认识到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成就;1990年代中期以来,/样板戏0研究的思路、视角与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
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议论文
![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49914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7.png)
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议论文红色经典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继而迈向辉煌的厚重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聆听、传唱和研究红色经典音乐,对多形式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汲取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红色旋律中深刻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灵魂。
红色经典音乐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精神,集中表达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追求。
在革命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中,“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尽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给在黑暗中求索的中国人民带来的希望和鼓舞。
歌曲《遵义会议放光辉》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表现出全军上下对遵义会议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喜悦之情以及马列主义引领中国革命航向的重大意义。
透过这些红色旋律,可以从不同侧面把握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历程,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红色音符中深刻感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为民情怀。
音乐本身就是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而歌,这一点在海量的红色音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中“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四海不能忘”,旋律婉转凄美、如泣如诉,唱出了无数苏区百姓对红军的恋恋不舍。
歌曲《为了谁》以1998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救灾英雄战士为讴歌对象,以“你是谁?为了谁?”的系列发问,深情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军民团结的鱼水情深。
在广袤的音符海洋中,这些鲜明闪耀的红色音符共同构成了一首首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初心赞歌,生动再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征程。
从红色节奏中深刻感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
红色经典音乐取材于党的百年历史,总与红色历史坐标紧密相连,与重大事件密不可分。
大革命时期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中“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营造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信心和前赴后继、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0b1c1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2.png)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革命样板戏是中国近代戏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和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样板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在,革命样板戏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特定的时期所需的一种戏曲形式,而是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是戏剧文化永续发展的保证。
革命样板戏通过它的先辈、文艺工作者、影片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承。
作为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必须通过传统戏曲教育、革命样板戏的研究、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不断传承该戏曲形式。
同时,经验传承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从往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对于保持戏曲艺术特点以及师徒之间的传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发展是戏剧文化创新的动力。
革命样板戏虽然是中国近代戏剧中的一种特定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主题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革命样板戏的发展中,创新是必要的。
传统样板戏的独特艺术形式、剧情手法、音乐形式、舞蹈等方面的元素可以借鉴,但在搭载不同主题、氛围的故事时,形式与叙事应该有所变化。
此外,更广泛的参与革命样板戏的人员、文化贡献意识以及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维系与表演方式等方面均需要对以往的模式和格局有所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传承的基础是承继当下传统,从多种方式建立起戏曲市场,让人们重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而发展则是戏曲手法运用的独特创新。
在长时间的传承中,如果不能及时发展进步,戏曲形式可能会变得过时、萎靡不振。
反之,如果发展脱离传统的根基,可能会失去戏曲艺术的特色与魅力。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展现出革命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革命样板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戏剧市场的需求,更多的人在研究和演绎革命样板戏形式,致力于将传统戏曲艺术不断提升和普及。
期盼着在不久的未来,革命样板戏能更好地在艺术舞台上流传,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样板戏与视角
![论样板戏与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3059f65e45c3b3567ec8b9c.png)
论样板戏与视角一”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制造出的文艺怪胎。
作为政治需要的样板之戏已经寿终正寝,但作为戏剧本身的”样板戏”并没有死亡。
巴金先生在文革后再听到样板戏的唱腔就做恶梦,可见样板戏对”牛鬼蛇神”曾经达到怎样的”威慑”作用论文。
但到了九十年代,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几部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一度以”红色经典”的面目出现在舞台上,欣赏者对样板戏的解读已经毫无阶级斗争的功利色彩,却带着对往昔英雄主义情怀的诗意缅想。
在另一些文艺作品中,如张建亚导演的电影,样板戏的片段则成为滑稽模仿或反讽的对象。
可见,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历史语境中,关于样板戏的阐释有着相当多样的解读空间。
但尚活跃在我们文艺集体记忆中的样板戏,关于其人物形象设置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探讨却一再停留在样板戏作为被阴谋家利用的工具文艺的解读水平上,而不是进一步追问,样板戏的形象设计和叙事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为什么会成为工具文艺的典型呢?许多人都认为样板戏的失败在于以阶级斗争作为叙事主线,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这些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剧目中,以阶级斗争为叙事主线并不能成为降低其艺术质量必然理由,因为导致这些战争的实质就是阶级集团的不同利益无法协调所导致的,浓墨重彩地叙述阶级斗争同样可以创造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
样板戏的成败不在于写不写阶级斗争,而是如何写阶级斗争,《杜鹃山》的阶级斗争与《海港》的阶级斗争比较,《杜鹃山》的阶级斗争叙事与其故事发生背景就比较吻合,而《海港》中的关于阶级斗争叙事则虚假生硬,那个暗藏在海港内部的阶级敌人其”伪装”水平之劣、阶级敌人的”破坏力”之低不能令人感觉到故事”改编”者的力不从心。
在我看来,样板戏最公式化之处不在于写阶级斗争,而在于每一部样板戏都无条件地设定了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中心的角色等级制度,于会泳总结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的”三突出”原则就是这个角色等级制度的依据。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0d8261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5.png)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近年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丰功伟绩,激励人民继续前进。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将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塑造成形象,并以此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
在创作中,剧作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的深入研究,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展示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讴歌他们的英雄壮举。
借助传统的表演技巧和音乐形式,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伟大和英雄人物的伟岸。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剧作家常常通过情节和对白的安排,凸显革命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敌斗争的坚决态度。
他们通过戏曲的唱腔、动作和表演技巧,展示了革命者的斗争过程和心路历程,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内心挣扎和奋斗。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强调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感。
剧作家们通过精心构思的情节安排和角色塑造,引导观众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思考和感受。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打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使观众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的也注重与时俱进。
剧作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他们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通过精心编排的表演和灯光音响效果,使戏曲艺术更具现代化魅力。
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题材戏曲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论罗怀臻2021年“红色三部曲”剧作
![红色题材戏曲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论罗怀臻2021年“红色三部曲”剧作](https://img.taocdn.com/s3/m/58017f3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f.png)
红色题材戏曲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论罗怀臻2021年“红色三部曲”剧作罗馨儿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采和运用,时间早、规模大、成熟度高。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领域,就涌现出大量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进步作品。
新中国成立至今,革命文艺传统代代相传,植根在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艺术工作者实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剧作家罗怀臻的三部红色题材戏曲作品集结登台,分别是淮剧《寒梅》、扬剧《阿莲过江》和京剧《换人间》(以下简称“红色三部曲”),再加上他2019年的舞剧编剧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在全国巡演且一票难求,一时间,形成一股来自罗氏的红色“疾风”于舞台上劲吹,蔚为大观。
罗怀臻在多个场合都强调,“现代戏曲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品质概念”,倘若以品质为标尺来衡量“红色三部曲”的剧作及其现有的舞台呈现,1可以获得对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新站位的启发性思考。
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空间是很广阔的,不仅为了响应政策文件与重大节庆,也不只体现在题材、情感和风格的层面。
红色题材戏曲作品,应当是我国舞台艺术系统内最先进生产力的成果,应当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下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与过去的红色文艺作品有承接发展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有吸取和生发的关系,并且在文学、美学、艺术、技术方面高于大部分现代戏曲作品的平均品质。
罗怀臻的2021年“红色三部曲”罗怀臻剧作中最撼动人心之处,在于他在精妙的戏剧结构和强烈的情感冲突中,凸显了人性中最具有戏剧张力的部位,以及戏剧性中最令人不敢逼视的部位。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https://img.taocdn.com/s3/m/bde2b31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0.png)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一曲激昂的音乐
把我们带回到了激情如火的岁月
在53年前,
1967年5月23日,
“革命样板戏”开始推行。
革命样板戏
是经过全国无数
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千锤百炼产生的!
是毛主席时代的凯歌!
是工农兵的凯歌!
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艺极品!
是中国几代人创造出的最辉煌的成就。
进入二十一世纪,
样板戏被称作红色经典,
不断重排、重演。
一部部革命样板戏,
一部部歌舞艺术片,
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歌颂着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
很多朋友都说,
“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存留在记忆当中!”
那个火红的年代虽已过去,
但是,这些回忆与陪伴,
这些经典的样板戏永远不会过去!。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
![歌曲演唱艺术论文——党的女儿](https://img.taocdn.com/s3/m/d39b5dd8ad51f01dc281f1fa.png)
《党的女儿》观后感何谓经典?经典是艺术家、观众和时间一起塑造,经过岁月考验与观众检验,仍然能够流传下来的。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便是这样一部接近经典的力作。
近日,总政歌剧团为纪念建党88周年,倾力复排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被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和国际歌剧节压轴戏,在国家大剧院连演3场,反响强烈。
有关领导称赞该剧“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歌剧《党的女儿》诞生于1991年,由阎肃等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作曲,彭丽媛首演剧中女主人公田玉梅。
该剧讲述的是:1935年,江西苏区杜鹃坡。
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杜鹃坡一片白色恐怖。
刑场上,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遭叛徒马家辉暗算,被七叔公误解,重新点燃桂英心中熄灭的革命之火,揭露叛徒马家辉嘴脸,最后为保护乡亲和游击队再次落入敌手。
田玉梅携7岁女儿鹃妹子豪气凛然,视死如归,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慷慨就义。
有人说,这部剧是中国式的“贞德”传奇,它表现了生、死、爱这一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以生活和艺术的真实,给观众以心灵震撼。
《党的女儿》自上演以来,便以其鲜明深刻的主题、扣人心弦的情节、优美动听的音乐和精湛娴熟的表演,饮誉大江南北,演出近3 00场,成为我国民族歌剧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创造了当代民族歌剧的演出奇迹。
此次总政歌剧团复排《党的女儿》意蕴深远。
首先,今年是建党88周年,复排演出该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配合当前我军进行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教育,引导人们回顾我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用田玉梅、桂英等共产党人的形象来激励人们树立信念,追崇高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其次,该剧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戏剧剧目之一,是中华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人物鲜明准确、音乐起伏跌宕、剧情扣人心弦,构成了该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冲击力。
重现这部歌剧不朽的艺术魅力,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播高雅艺术,培养新一代的歌剧观众,无疑是具有责任意识和战略目光的长远之举。
《红色娘子军》的改编与“红色经典”特征
![《红色娘子军》的改编与“红色经典”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eed3a430722192e4436f65a.png)
《红色娘子军》的改编与“红色经典”特征“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史实,建国以后,以“红色娘子军”的史实为素材,文艺家们先后创作了报告文学、地方戏、电影、芭蕾舞剧和电视剧的《红色娘子军》。
作为“样板戏”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要是以电影《红色娘子军》为基础改编的。
本论文着重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改编特征,说明这样的改编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揭示这样的改编特征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政治环境间的关系,进而探究《红色娘子军》的特征与“红色经典”特征的共通性,全文分五部分:引言:对已有的有关《红色娘子军》的研究成果作综述,说明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红色娘子军》的改编差异着手,探究《红色娘子军》的形态特征和文艺政策及政治环境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红色经典”的特征。
第一章:梳理《红色娘子军》的生成和改编过程,理清了这一过程中涉及“命名”和版权的诸多史实,简要介绍了报告文学、琼剧、电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生成年代,各自的故事情节特征及其在观众中的影响。
第二章:细致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改编时和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异同,具体列举了增加标语和语录、删去银毫及重逢等暗示爱情的情节、改动娘子军连歌等十处改编环节,进而指出这些环节的改变,使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更加深化升华、思想情感更加纯正、表现形式更加直白易懂,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第三章:从作品与现实联系的宏观层面上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又具有以下特征:具有传奇性的现实革命题材、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的表现形式、明朗昂扬的艺术风格等,这些特征和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政治环境紧密相关。
以现实革命题材呈现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正确道路,从中提炼出远大的思想主题和革命理想,并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以多样形式将此直白易懂地表现出来,从而教育人民、鼓舞人民。
这既是当时的文艺家们自觉不自觉地对现实文艺政策和政治环境的迎合与适应,也是当时的一种文艺创作思潮。
样板戏满分作文
![样板戏满分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85808b8e9951e79a8927f6.png)
样板戏满分作文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家喻户晓,八个样板戏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唱两段。
20世纪70年代,大大小小的单位被要求学会唱歌,学会表演,学会扮演英雄人物。
我们学校不在其中,积极排练剧中的优秀片段,俗称剧芯。
在学校教音乐的徐老师很忙。
放学后,他留下了几个形象好、声音明亮的青年音乐家,跟着徐老师学唱歌。
高传单,毕业于徐老师中央音乐学院,因为家庭出身,被分配到我们儿童学校教音乐。
她是白色的,笑的时候和不笑的时候有两个小酒窝,很漂亮。
一副白眼镜很刺眼。
弹钢琴时,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手推着眼镜。
她人很好,不说什么正经话,很少批评学生。
同学们爱她,爱上了她的音乐课。
她不仅在课堂上生气,当他们知道她不坚强时,他们自然不怕她。
音乐教室在教学楼对面,要经过大操场。
在一排平房里,教室前面有一个小花池,里面有玫瑰、玫瑰、牡丹等花卉。
我们知道是徐老师种的,她自己开发了这片小花田。
她喜欢花,更喜欢音乐。
有时,她能听到平房里传来的歌声,歌声随着鲜花飘扬在操场上,给人一种壮丽的遐想。
不久,我们听说徐老师要结婚了,新郎是厂里的技术员。
同学们讨论我们应该给徐老师一份结婚礼物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尊重。
当我们把一大束鲜花放在她面前时,她开心地拥抱着我们,脸上充满了幸福,她不时地推推眼镜。
她看着窗外,知道了这些花的来历,水池里的花已经到了。
我听说外宾要来参观工厂,让我们的儿童学校给一个样板戏节目。
我们必须赶紧排练。
为了履行这个义务,徐老师特意为我和另一位女同学开了一个厨房。
我演,女同学李演铁梅,一字一句教,一字一句学,很认真。
同学们鼓掌,羡慕,羡慕,无论如何。
表演的时间终于到了。
舞台灯光明亮耀眼。
台下的观众像黑企鹅一样摇摆。
播音员踏着木地板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了整个礼堂。
我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以下《红灯记》节选将由少年派革命文艺宣传队表演”我几乎崩溃了,面前只剩下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
不知道怎么上台,也不知道唱什么,台下一片笑声。
“你为什么说谢谢妈妈就像谢谢爸爸一样?”徐老师一本正经地说,没有了往日的笑容。
平心而论“样板戏”论文,艺术论文论文,论文
![平心而论“样板戏”论文,艺术论文论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525e657fd5360cbb1adb0d.png)
平心而论“样板戏”论文,艺术论文论文,论文平心而论“样板戏”要平心而论“样板戏”,前提是得把“样板戏”和“样板戏现象”剥离,不要把“样板戏”和江青等人围绕“样板戏”所搞的一系列政治阴谋混同起来,不要把“样板戏”和极左的文艺政策及“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局面混同起来,甚至不要把“样板戏”和后来完全服务于某种政治图谋而匆忙臆造的几个“革命现代京剧”混同起来。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剥离,就是要从艺术暨戏剧艺术的角度,以能代表“样板戏”艺术成就的剧作为依据,评判“样板戏”。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样板戏”的排演集中了当时最好的技术条件(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编曲、最好的舞美等等),因而今天从“技术”(表演)的角度指责“样板戏”的并不多见,主要是在“观念”(思想意识、艺术品味)的层面否定“样板戏”。
就目前来看,摆脱了政治情结的干扰而从艺术暨戏剧艺术的角度否定“样板戏”的意见,主要有两种:1.“样板戏”中没有“人”,其“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虚幻的、概念化的,缺乏人性的真实性和丰富性;2.“样板戏”是无视京剧艺术特点的“瞎胡闹”,其所引入的革命斗争题材、西方音乐形式、现代舞美技术等等,破坏了京剧艺术的“韵味”。
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否一定得有人性的丰富性?以是否具有人性的丰富性来衡量艺术形象的成败得失,是现行文艺批评的一个主流性标准。
文艺理论中的“典型说”,是这一批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承认,文艺史上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确实是具有人性的丰富性的。
从亚里斯多德推崇荷马笔下集勇猛和柔情于一身的英雄,到黑格尔认为“典型”应具备“坚定性、明确性和丰富性”,都显现了西方文艺史上人们对此类艺术形象的赞赏和认同。
这种源自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传统的“典型”创造及“典型”观,还被今人具体化为所谓美与丑、善与恶、刚与柔、灵与肉、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的“二重组合原理”。
因而“典型”所具有的人性的丰富性,其实也就是人性的两面性。
不难看出,这种注重艺术形象的人性的丰富性及两面性的批评标准,本来不过是源自西方文艺传统的一种批评话语。
满腔热情 千方百计——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
![满腔热情 千方百计——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1add7f2856a561252d36fa0.png)
,
,
在毛 主
革 命样 板 戏 的经验 是极为 宝 贵 的 席 文艺 路线 的心 血结 晶
,
。
它 是 广 大革 命 文 艺 战 士
,
十几 年 来 努力 执 行 毛 主
。
是革 命 文 艺创 作 取 得成 功 的 切 实可 循 的 经 验
近 几 年大 量 的 文
二
_
.
.
.
.
一
七`
-
老
二
乞创 作实践 证 明
,
革 命样板 戏 通 过 一 批 闪 跃 着 毛 泽东 思 想 光辉 的 英雄 形 象 的 塑 造
,
使
工 农 兵真 正 成 了文 艺 舞 台 的 主 人
实 现 了 工 农 兵 在 文 艺 舞 台 上 对 资 产 阶 级 的 专政
,
。
这一
,
深刻 的 变革
不 仅促 进 了文 艺 革 命 的 进一 步 发 展
,
。
一谈
“
似乎 也 知 道 些
,
但仔 细 一 研 究
又 了解 得 很不 深 刻
,
。
再 加 上社 会 主 义 时
“
期 还 存 在 着 阶级 和 阶级斗 争 术 私有
种
,
许多 资 产 阶 级 法 权 以 及 法 权 观 念
,
如
。
名利 思 想
因此
,
”
、
艺
等等
不可 避 免地要 对 我 们 的 一 些 作 者 产 生 着很 深 的 影 响
。
,
对 革 命样 板戏经 验 进行 了
一些 比 较 系统地 学 习 和 研 究
下 面 谈 的 只是 初 步 收 获
选择一首红色经典音乐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选择一首红色经典音乐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963501c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2.png)
选择一首红色经典音乐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作于1980年。
这首歌曲生动活泼,时代感强,洋溢着热烈的青春气息,充满奋斗豪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刚刚从藩篱中解放出来的中国青年,目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激情飞扬,用歌唱表达时代心声,立志为“四化”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
沧桑巨变,岁月有痕。
四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印刻着那一代青年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当代青年要志存高远,强化使命担当,阔步迈向新征程,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扬起理想风帆,重整行装再出发。
理想是灯,信念是塔。
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指引人生航向。
1921年, -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从嘉兴南湖出发,驾驶一条飘摇不定的“红色小船”,开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之旅。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接力奋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当代青年要勇敢地担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斗争中,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重整行装再出发。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擦亮青春底色,砥砺奋进再登攀。
生逢伟大时代,青春更加精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擘画了2035年远景目标,发出了进军”第二个一百年”的动员令,这是一幅美丽中国的全景图,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面对"惹人的春光”,紧跟时代步伐,奏出最强音符,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时代业绩,这是青春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二十年”过去,他们已到迟暮之年,留下了“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辈”的美好回忆。
当代青年要擦亮青春奋斗底色,发扬“八十年代新-辈”实干苦干的精神,争做干将闯将,到艰苦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再立新功,增光添彩。
红色经典文学论文2900字_红色经典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红色经典文学论文2900字_红色经典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127b1ac31b765ce0408140e.png)
红色经典文学论文2900字_红色经典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红色经典文学论文2900字(一):“红色经典”文学现代性扩张的美学审视研究论文摘要:“红色经典”文学的现代性扩张主要从重构和建构两方面体现,其中被引入了很多的现代化思想,这也使“红色经典”文学当中的审美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在现代性扩张中,人们采用解构式的改编方式来戏说“红色经典”文学里的英雄人物,这一现象说明了人们的美学审美在向娱乐化、肤浅化方向偏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
关键词:“红色经典”文学;现代性扩张;美学审美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的实践能够有效的促进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的发展。
现代性所涉及的领域有很多,如:经济、哲学、审美、文学、政治等。
这也使在各个领域有了不同的现代性特征。
我国文化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形式以及风格上,更加贴近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文化内容上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而文化现代性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审美活动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一些商业活动相互结合,使艺术逐渐商品化。
而对于“红色经典”文学来讲在现代性上则被赋予了很多的现代性气息,并对文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构建。
一、“红色经典”文学的定义“红色经典”主要是指和革命话语主旋律一致的文学。
“红色经典”文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所以,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红色经典”文学是我国民族文化价值所在,其中不但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风范,更是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从政治层面来看,“红色经典”文学有独特的政治引领作用;从情感层面来看,在某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中蕴含着让人无法忘怀民族情感;从文学层面来看,“红色经典”文学反映了在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文学态度[1]。
二、现代性扩张分析现代性扩张是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很多的价值理念,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价值理念则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碰撞、融合所形成的。
第十二章 革命“样板戏”研究
![第十二章 革命“样板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5ea5e44afe04a1b071de1e.png)
•
复线结构:全剧共十场,山上、 山下两条情节线是交织发展的。山 下是写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深山 问苦、发动群众、积极备战;山上 是写残匪的祸害百姓和打进匪窟的 杨子荣勇敢机智地与敌人周旋、设 计宋情报;最后是山上、山下两条 剧情线汇合,矛盾中途达到高潮, 里应外合,彻底捣毁匪巢。——戏 剧结构完整紧凑,矛盾冲突波澜起 伏,全剧充满了戏剧性。
《奇袭白虎团》
• 九场京剧,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 副排长杨育才的真实事迹,讲述1950年代 初中朝联手捣毁李承晚王牌军“白虎团” 指挥部的故事。 • 政治主题是歌颂“国际主义精神”和“中 朝人民的战斗友谊”,周恩来指示:要突 出国际主义精神,要体现中朝并肩作 战。——序幕《并肩前进》、尾声《乘胜 追击》用“国际歌”贯穿,场面宏大,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军民的深厚感情等。—— 政治主题使戏剧表达产生不可避免的局限 性。
• 戏剧性主要来自中朝战士孤军深入、 “奇袭”敌军的传奇性。如翻越铁丝 网、排除地雷阵、抓舌头问口令、智 夺哨所、奇袭伪团部等,每一步都有 险情发生,“戏”的悬念抓人。 • 从京剧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是“做工” 戏、武戏。充分发挥战争题材、战斗 场面的特点,有选择地继承了传统京 剧舞蹈程式中某些成分,从现实生活 中提炼、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舞蹈动作, 以精湛的做工和富有层次感的武打形 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 二、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不了解实际 情况下,又在林默涵交给江青的中宣部关 于全国文联和个协会整风情况给中央的报 告草稿上批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 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 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 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 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 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 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 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看过革命戏曲后的感想文章
![看过革命戏曲后的感想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5a8855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5.png)
看过革命戏曲后的感想文章
革命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革命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革命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革命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革命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革命戏曲,那么喜爱革命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革命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革命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革命戏曲是我们的国宝,革命戏曲是我们的国粹,革命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革命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
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革命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革命样板戏品红色经典
摘要:当孩子们只认识周杰伦,喜欢快男超女,盲从潮流唱不着调的网络歌曲的时候,我认为样板戏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京剧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用样板戏作为切入点,用其中人物的精神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非常适合。
关键词:样板戏;民族意识;爱国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79-01
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时代的象征,样板戏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音像资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
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
他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笔者就音乐教学中如何深入开展样板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潜移默化,从样板戏故事中品读红色经典
样板戏中的故事虽说离孩子们较远,可是一般都是情节跌宕起伏的。
很多样板戏的情节和故事内容都能像《小兵张嘎》一样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所以在音乐课间隙,我会给孩子们讲一讲《红灯记》,夸一夸李铁梅,请孩子们看一看《智取威虎山》选段,和孩子们激烈地讨论杨子荣的智勇双全;我还会身体力行,分角色演一段《沙家浜》的《智斗》,让那些红色的故事悄悄地撒播在孩子们心田。
要知道,老师近距离的范唱和表演会比媒体中任何精彩的演出更能吸引孩子,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
慢慢的,孩子们不再排斥这些所谓的“老戏”,他们发现原来这些样板戏中的故事和《小兵张嘎》一样有意思,那些可爱的,英勇的,机智的,无畏的英雄人物在戏中是那样的鲜活,
二、从易到难,从样板戏选段中唱出红色经典
对于小学生来说,京剧的曲调及其唱腔都是相当复杂的一件事物。
而且作为浙江的孩子,或许对越剧会有些接触,听说过一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路遇大姐得音讯”等经典的越剧片段。
对京剧的印象无非是那些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脸谱。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于是,一开始,我就用熟悉的京歌《说唱脸谱》入手,除了聆听《说唱脸谱》和试唱最朗朗上口的高潮部分“蓝脸的
道尔顿盗御马……”之外,我选了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容易分辨的京剧脸谱(如关羽、包拯、孙悟空、曹操等),让学生对号入座。
还自制了马鞭演示上马下马的动作让他们猜一猜,学一学,演一演,进一步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
在稍稍熟悉了京剧的曲调之后,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入手,学一学,唱一唱,演一演,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对剧中的人物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所唱的内容和现如今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是天差地别的。
在孩子们发出感叹之余,我适时提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要求,让孩子们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简单的学唱京剧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思想教育。
稍稍入门之后,我在计划中列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性强又易于学唱的样板戏经典曲目,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朝霞印在阳澄湖上》、《甘撒热血写春秋》、《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智斗》等等,根据难易程度,分高低年级有选择性地教唱普及,从样板戏中唱出爱国热情。
三、让红色经典漫山遍野唱遍
要想孩子们真正喜欢样板戏,平时环境的熏陶很重要。
我和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联系,请他们在晨间活动和中午休息时间播放脍炙人口的样板戏片段。
经过了一年多样板戏的熏陶,又开展了几次“京剧大pk”,现在,高年级的孩子不仅能随口唱出一段经典的样板戏选段,而且能绘声绘色地演上一段《智斗》,虽说算不上专业水准,可是孩子们都乐在其中。
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
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使孩子们不是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更应该了解那么多为了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
样板戏,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利用这次建党90周年的契机,举办了“我爱共产党,我爱样板戏”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学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丰富多彩的形式尽情演绎了样板戏的精华片段,既展示了孩子们的才艺,又让那些红色经典,那些甘撒热血写春秋的激情豪迈,那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爱国情操,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相信,那些红色的故事,那些经典的唱段和那些坚强勇敢的精神一定会牢牢根植在孩子们心中,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添上一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