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应用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e7841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b.png)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浪漫主义创作的纲领,亦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
而《巴黎圣母院》正是将这一辩证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本文将从人物自身的对照与人物之间的对照两方面,浅谈该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丑对照美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正文所谓“美丑对照原则”,是指美与丑是共存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只表现优美、崇高,也应表现“丑”,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巴黎圣母院》正是雨果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人物自身存在着美丑对照,而且人物之间也构成了“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人物网。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在人物自身的对照方面,主要有三位人物,即外表丑却心灵美的加西莫多,以及外表美却心灵丑的弗比斯、克洛德。
1.加西莫多“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的红美貌地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2]在加西莫多的外貌描写中,作者几乎用尽了一切丑化的词语。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他加上了驼背、耳聋、单眼失明等残疾,这使得加西莫多成为了一个不仅丑陋,而且畸形的人间至丑。
可就是这样一个样貌丑到极致的人,却有着一颗单纯而柔软的心。
因为从小生活在圣母院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导致加西莫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性格,其核心特点可用“忠诚”概括。
前期这份“忠诚”表现为不加判断的愚忠,而在艾丝美拉达的感化下,这种“忠诚”开始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
2.弗比斯弗比斯是法国国王卫队的队长,“穿着漂亮的军装,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柄剑”[3]。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刻画人物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刻画人物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540f6a7fd5360cbb1adb14.png)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刻画人物中的运用作者:刘红兰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02期[摘 ; 要]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
小说反映的是路易十一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
笔者通过探寻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刻画、审视人物的特点,以揭示小说主题的奥秘。
[关键词] 美丑对照原则;分裂;冲突“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创作原则,也是他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则。
所谓“美丑对照原则”,顾名思义,即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的人物或意象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造成强烈的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
一、“美丑对照原则”的含义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
”这也就是其所谓的“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的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以此来反对古典主义,并被视为浪漫主义“宣言”。
雨果认为,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用夸张手法“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把他放在社会底层,然后给他一个最美好的灵魂,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它是对以前的古典主义文学只注重美,仅描写崇高的一种对立,是一种要求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
事实上,在美学领域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世界,即美与丑两极并立。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根据他的认识路线来看待物质世界而得出的,是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认识论的。
美丑对照原则遵循了对比逻辑,只是改变了事物原来呈现的面貌,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613b8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4.png)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其中,雨果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这一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描绘人物、情节和环境时更加生动鲜明。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这一原则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将重点阐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包括人物形象的美丑对比、情节发展的美丑交织以及环境描写的美丑呼应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这一原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力度。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二、美丑对照原则的定义美丑对照原则,作为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独特的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文学手法。
它并非简单地以貌取人,将美与丑划分为两个绝对的对立面,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之间的交织、冲突和转化,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这一原则下,美与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
美可能隐藏着丑,丑也可能孕育着美。
雨果通过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美学对于美与丑的单一定义,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加立体、生动,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无论是主人公卡西莫多那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的纯净心灵,还是克洛德副主教那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扭曲灵魂,都是这一原则的生动诠释。
这种美丑对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上,还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上。
通过这种对照,雨果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深感震撼的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4041d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d.png)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世纪巴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许多美丽和丑陋的对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将分析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最显著的美丽形象是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的吉普赛舞女,拥有蜜色肌肤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她充满善良和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关爱。
她的美丽和纯洁性格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骑士。
他身材矮小,面容恶心,双眼盲目,留有厚重的狰狞面具。
然而,他拥有善良的心灵,对埃斯梅拉达深深的爱慕和保护欲。
他与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凸显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冲突。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许多场景和符号与美丑对照相关。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中,有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
这代表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恶的一面。
教堂内的黑暗、腐朽和封闭象征着社会和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性的交织,也展示了美和丑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和场景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贵族和平民的对比是其中之一、贵族阶级浪费和残忍的生活方式与平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贵族和平民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丑陋一面。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丑陋的人物形象,如法克、克洛普罗、德格里戈里等,他们都是丑陋、怪异、自私和残暴的人物。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与美丽和善良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正是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深度。
美丑对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和符号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7532f07a76e58fafab003c1.png)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赵丹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不是水晶,依然璀璨。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璀璨的水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而且还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说,不仅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美与丑对比”冲击。
虽然书的内容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往往最能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被作者大大夸张及强化,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在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下,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编织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幅多彩而奇特的画面,揭露了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的尖锐问题。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是雨果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作者把人物性格剖析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人生的现实。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照是这篇巨作的一大看点。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是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位男性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描写,以及各自的强烈感情,展示出爱情、婚姻等不同层次的爱。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是靠街头卖艺为生的流浪人。
“天工的尤物”①外表光彩靓丽,本质天真纯洁,是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传播者,人性美的象征。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内外兼容美的高度统一。
当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在赤日炎炎下苦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惜,把水送到口渴难耐的加西莫多唇边。
当衣冠禽兽的克罗德强行暴力威逼之时,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不屈不饶,敢于反抗的顽强意志。
她讨厌克洛德,同时也害怕克洛德,但这并不足以使她动摇内心。
甚至在绞刑架前,她也丝毫没有妥协。
面对克洛德狰狞丑恶的嘴脸,她表现出非一般人所拥有的勇敢与坚强。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c03c39d628ea81c758f578be.png)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摘要】雨果是世界文坛的不朽作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巴黎圣母院》是他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论述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中的体现,对人物进行善与恶的剖析,使我们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现实人生。
【关键词】美丑对照;善恶;现实人生别望着脸形,少女呵,要望那心灵。
漂亮少男的心往往丑恶,有些心里不存在着爱情。
少女呵,枞树并不美丽,并不像普通树木那么美丽,但他能保住它的树叶,在寒冷的冬季。
—雨果《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原则,即在文艺作品中大量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
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巴黎圣母院》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其中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孚罗诺,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哈尔达。
而加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美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别望着脸形,少女呵,要望那心灵”,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出自又聋又丑又跛又瞎的加西莫多之口,却是发自内心的哀求、呼唤与告诫,这就是爱的体现,是外表与心灵的辩证关系。
她不比湘西世界中的翠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却是“出污泥而不染”,她就是我们为之感叹并深深遗憾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哈尔达。
爱斯美哈尔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有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810c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9.png)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雨果运用了大量的对照手法,以突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映衬出人性的善恶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首先,在小说中,最明显的对照手法体现在主角埃斯梅拉达和费迪南这对情侣之间。
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吉卜赛女孩,她拥有着纯洁的灵魂和善良的心灵。
与之相对的是费迪南,他是一个丑恶而残忍的残疾人,对埃斯梅拉达心怀不轨。
他们之间的对立反映了美和丑、善和恶之间的对照关系。
通过这种对照,雨果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和多样性,呼吁读者慎重对待他人,并珍惜纯真与善良。
其次,在小说中,雨果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要男性角色:忒修斯和克洛德·福洛洛。
忒修斯是一位聪明、善良的才子,他努力追求真理和自由。
克洛德·福洛洛则是一位善于欺骗和控制他人的丑陋牧师。
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对照突出了他们性格的差异,反映了真理和虚伪、自由和束缚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照,雨果暗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两个教堂的对照。
圣母院代表着宗教的权威和传统,是法国文化的象征。
而伯爵草坪教堂则代表着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这两个教堂之间的对照,体现了宗教和人性之间的冲突和和谐。
雨果通过对照,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文化传统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最后,小说中还运用了对照手法来表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
贫苦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对比,贵族与小市民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小说的重要线索。
雨果在小说中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
总之,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对照手法。
通过对照,他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吁读者关注他人的内心,珍视美好的品质。
同时,对照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透过小说的镜头思考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略谈《巴黎圣母院》的对照描写艺术
![略谈《巴黎圣母院》的对照描写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b8b32116c175f0e7cd13703.png)
张玉枝 汪少明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2期 本文字数:2543 小 中 大
摘要:本文认为,雨果在其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写作中,通过对对照描写艺术的巧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使其成为影响世界的不朽之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对照描写艺术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愚蠢、残暴和下层人民在遭遇各种不幸时所表现出来的纯朴和善良的对照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王朝统治的反动性,讴歌了人民群众的高尚与善良。反映了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凸显了作品的反封建、反宗教的人道主义主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在小说情节的组织中,作者通过巧妙地在悲剧情境中插入喜剧场面的手法,融悲于喜、化喜为悲,通过悲与喜的反复交织,形成一种鲜明的艺术对照,大大地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于1831年的《巴黎圣母院》,以娴熟的对照描写手法,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中善与恶、美与丑、爱情与欲望、贫穷与富有、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矛盾冲突。该作品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反封建、反宗教的人道主义主题,成为欧洲文坛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雨果的对照描写手法在《巴黎圣母院》创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创作实践上打破了传统的“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滑稽”这一传统教条,通过悲中有喜、悲喜交融的创作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真诚与虚伪、欢乐与悲伤等对立要素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复杂性,无情地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反动性。三是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世界的两面性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由扭曲的社会所造成的扭曲了的人的灵魂,批判了那种对人类心灵带来可怕摧残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总之,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理想,所倡导的对照艺术的创作原则及其特点,在其《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得到了集中而又完美的体现。
举例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
![举例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https://img.taocdn.com/s3/m/085584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a.png)
举例论证雨果的美丑对照观雨果的美丑对照观是指他在作品中通过对美与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现象的反差,进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
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来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观。
1.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贫穷与富裕的对照,描绘了法国社会的丑恶面貌。
贫苦的冉阿让与富有的提斯达利特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社会阶级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2.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卡西莫多与埃斯梅拉达的美丑对照,揭示了外貌对人们评判他人的影响。
卡西莫多因为丑陋而被社会所拒绝,而埃斯梅拉达因为美丽而备受追捧。
3. 在《海上劳工》中,雨果通过对船员的丑陋形象的描写,暗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
船员们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展现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本性。
4.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法国革命中的美与丑的对照,表达了对自由、正义和人权的追求。
一方面,革命者为了追求平等和自由而奋斗,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革命中的暴力和混乱也凸显了人性的丑恶。
5.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教堂的美丑对照,反映了宗教的力量和腐败。
教堂作为美丽的建筑,代表着宗教信仰的美好一面;然而,教堂内部的腐败和虚伪也揭示了宗教的黑暗面。
6. 在《九三年》中,雨果通过对巴黎市民和军队的美丑对照,展现了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以及军队对人民的镇压和暴力。
市民们的热情和勇敢体现了美好的一面,而军队的残暴和专制则显示出社会的丑恶。
7.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恩约尔与波尼娅的美丑对照,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
恩约尔作为一个善良、慈悲的人物,代表了美好的一面;而波尼娅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角色,代表了人性的丑恶。
8.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对斯塔西奥与弗罗洛的美丑对照,揭示了爱情与欲望的冲突。
斯塔西奥对爱情持有纯洁和美好的看法,而弗罗洛则是一个追求欲望和权力的人物。
9. 在《海上劳工》中,雨果通过对船长和船员的美丑对照,展现了领导者的责任和船员们的懦弱。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6e38138ee06eff9aef80731.png)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课题名称: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10111300084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2 年8月23 号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王亚楠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祟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永共。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
因此,雨果认为成熟的浪漫主义文学,是用美丑对照来描绘的文学,而不是为了表现丑而描绘丑的,而是为了表现美而描绘丑的。
《巴黎圣母院》就是这种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文学典型,“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到了极致。
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运用雨果是19 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美丑对照原则”是其一贯倡导的创作原则。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1]。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艺术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的。
本文将从人物间的美丑对照、情节与场景的美丑对照以及社会背景的美丑对照三个方面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人物间的美丑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主要通过中心人物的美丑对照、各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表现出来。
(1)中心人物的美丑对照。
雨果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2]。
美好的东西总要伴随着丑陋的东西而存在,在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出来。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 就是以美的代表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洛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现开来的。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f2bc47bbf61fb7360b4c65cc.png)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对照摘要:美与丑看似矛盾斗争,而又相互依存。
每个人对美与丑的看法各不相同。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美与丑,以及美、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美并不一定是玩味蒙娜丽莎的微笑,或是考量维纳斯的断臂,而是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美丑美与丑的关系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所谓外在美,是指对象的外在形式的认识;所谓内在美是指对象的内在本质的看法。
人的外在美是通过肉眼直观地看到的外在形象所体现的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
吉普赛少女爱斯梅达拉的外表可谓美丽绝伦,她的美丽深深地吸引着卡西莫多、副教主克洛德、弗比斯等人。
然而外在的美虽然是人物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决定性的方面,人的美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美。
一表人才,英俊潇洒的弗比斯其实是一个虚情假意的风流伪君子。
或许一开始人们会觉得他是一个具有英俊外貌的人,但了解他之后,没有人会从内心感叹他的“美”。
人的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
内在美是抽象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通过人们外在的言行来体现。
爱斯梅达拉不仅有美丽可人的外貌,还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
当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的人绞死的时刻,只要有人愿意和他结婚,他才可以免于一死,这时爱斯梅达拉毫不犹豫的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了他;当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被绑在柱子上在烈日下受鞭打示众,因口渴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她不计曾经卡西莫多对她的粗暴行为而给他喂水。
这样的高尚的品格、善良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才是真正的美。
内在美才能使之美上加美。
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
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有表现丑的事物,又可以有表现美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关系,又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
由于丑的存在,更衬托出美的更美,同样由于美的存在,也可以使丑的更丑。
(完整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完整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f7f092f5335a8103d220c8.png)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它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同时,雨果也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正反两组人物互相映衬,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加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通过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梅拉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而加西莫多却恰恰相反是个极其丑陋的人,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
雨果采用高度夸张的手法,用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个人物外貌的对比来阐释他的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 同时加西莫多外表的丑也更鲜明地反衬他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崇高。
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其实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表现善与恶的对立。
爱斯梅拉达是善的化身,她代表着光明和自由, 代表着真善美, 而克洛德副主教却是极恶的代表,他“严峻、沉着、阴郁、狡黠”,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的本能,是情欲的燃烧,这种长期被压抑的情欲一旦蠢动就表现为罪恶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2acc0b92a45177232e60a2e7.png)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伟大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即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宣言。
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他认为有了美丑的对照,美才更能给人以震颤心灵的力量。
《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本文将从环境对比、情节对比、人物形象对比三个方面浅析“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环境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圣洁同中世纪平民生活的阴暗、凄凉对比作者整整花了一章的笔墨来描写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无疑今天仍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虽然它“阅尽岁月”但仍是“风华不减".首先写到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正面,从三座尖顶拱门到二十八座列王神龛再到玫瑰花窗再到拱廊最后到塔楼,作者用十分细腻、真实的文字记录了圣母院的英姿。
文中还多次提到圣母院中的雕像,那些雕像大气磅礴,,雕刻的十分细致,栩栩如生.虽然在时间和人为的破坏之下,圣母院已经不那么精致,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读者心目中壮丽圣洁的形象。
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平民生活的阴暗、凄凉.在整个巴黎城中,充满了鳞次栉比的阴暗小屋,这当然不可能是贵族、大人物的住所,只能是平民的栖身之地,尤其是“奇迹大院”,更是巴黎阴暗面的集中写照。
这里的人都是恶棍、妓女、乞丐、流浪者、失足学生、强盗,这里的房屋“风雨剥蚀,蛀虫累累,破相变形”,没有人过着正常的生活,这是“一个蛇行蚁聚的世界,陌生、畸形、闻所未闻,光怪陆离。
"巴黎圣母院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在感叹圣母院的壮丽圣洁的同时也对中世纪平民的生活唏嘘不已。
二、情节对比:两个法庭、两个国王、两个王朝的对比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个法庭的对比。
在诗人格兰古瓦不小心闯进了这些乞丐、恶棍、妓女的大本营——奇迹大院时,众人认为他触犯了他们神圣的领土,要对他处以极刑,然而戏剧性的一幕是他们有一条规矩是“在绞死一个男人之前,先得问问有没有女人要他”,最终诗人因爱斯美拉达而获救,他们结婚的年限还是通过摔瓦罐来决定的,这完全体现了一种人情美,这群“下层人”用一种极富人情味的方式放过了诗人的生命。
[知识]《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知识]《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e1ee9c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4.png)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述雨果对于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一)情节场景的对照①情节上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所有情节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
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
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
②场景的对照: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有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
也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
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
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
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1、她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在《巴》中,女主人公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和里的高度统一。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应用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079ffeb84ae45c3b358ca4.png)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就是法国浪漫主义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她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这本书就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四百多年前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
丑陋的卡西莫多被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收养,长大后成为教堂的撞钟人。
克洛德自从偶然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她的美丽诱惑得无法自拔。
虽然克洛德知道这就是教会禁欲,但神魂颠倒的她还就是指使卡西莫多抢走了爱斯梅拉达。
途中被国王骑兵队队长弗比斯所救,并鞭打了卡西莫多。
但由于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送水给喝,使得卡西莫多很感激她,并不断报答她。
天真的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
失去爱斯梅拉达的克洛德怀恨在心,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她被判死刑。
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在圣母院中,诗人甘果瓦引诱救爱斯梅拉达的乞丐与卡西莫多大战。
同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并拥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
2特色:《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1.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与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就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就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与人格力量就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她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与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48796e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7.png)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首先,小说中最明显的对照是教堂和城市的对照。
教堂是小说中的核
心场景之一,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而城市则象征着物质欲望和世
俗的现实。
教堂和城市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堂的庄严肃穆、虔
诚的氛围与城市的繁华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雨果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
描写,传达了对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强调。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两个主要角色的对决来展现对照。
这一对决是埃
斯麦拉达与夸西莫多之间的斗争。
埃斯麦拉达代表了邪恶、黑暗、毁灭的
力量,而夸西莫多则代表了善良、光明、拯救的力量。
两个人物的对峙和
冲突使整个故事的紧张高涨,突出了善恶对立的主题。
通过这种对比,雨
果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永远在人类社会中的斗争。
此外,在小说中,雨果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描写,也展现了社会各阶层
之间的对立。
贵族和平民、法官和医生、神职人员和劳动人民等各阶层和
职业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对比揭示了社会阶级和职业间存在的
不平等和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总之,在《巴黎圣母院》中,维克多·雨果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
通过教堂与城市、人物之间的对立、社会阶层和职业之间的对立,以及传
统与现代的对立,展现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这些对比营造了
小说中紧张的氛围,深化了故事的主题,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7ef8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7.png)
《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书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对照手法。
对比对照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来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从人物对照、情节对照和环境对照三个方面,阐述《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运用。
首先,在人物对照方面,《巴黎圣母院》运用了一系列对照人物,如主人公埃斯梅拉尔达与石匠克洛普被塔拉科比德的激进教义所吸引,但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立场和情感。
埃斯梅拉尔达代表了美与善,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充满了爱和同情心。
克洛普则代表了恶与邪,他冷酷自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埃斯梅拉尔达高尚的品质和克洛普的罪孽。
此外,书中还运用了宗教人物与世俗人物的对照。
例如,书中的大主教费罗尔代表了宗教势力与传统价值观,而篡位者克劳德·福罗洛则代表了世俗权力与腐败。
这种对照表现了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通过这些对照人物的塑造,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宗教与世俗的不同面貌。
其次,在情节对照方面,《巴黎圣母院》通过对比来突出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埃斯梅拉尔达与名为昂贝鲁的贵族间的爱情故事。
埃斯梅拉尔达有一颗纯真而忠诚的心,她对昂贝鲁深情厚意,但昂贝鲁却只把她当做一种玩物。
这种对比突出了悲剧的主题,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善良和信任往往被背叛和伤害。
此外,在环境对照方面,《巴黎圣母院》运用了对比来描绘巴黎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
小说中描绘了巴黎圣母院的庄严与宏伟,与穷人区的肮脏和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照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综上所述,《巴黎圣母院》中巧妙运用了对照手法。
人物对照突出了正邪、宗教与世俗的冲突;情节对照揭示了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矛盾;环境对照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这些对照构成了小说的重要元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08.《巴黎圣母院》对照手法的运用
![08.《巴黎圣母院》对照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c1eed88bd63186bcebbc27.png)
主标题:《巴黎圣母院》对照手法的运用副标题:文中大量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何作用呢?关键词:小说,艺术手法,对比,分析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的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次具体操作,很好地实践了他的对照的美学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最为典型的要算是美与丑的对照,爱斯梅拉达的无与伦比的美与加西莫多出奇的世所罕有的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加西莫多外表的丑陋与心灵的崇高又是一个对比,弗比斯的外表美而内丑与马加西莫多的外丑内美又是一个对照,关于这两人的对照,雨果自己说得好“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丑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
”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再取一个“道德上畸形的最可厌、最可恨、最完全的人物”,“还加上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这便使他的罪过更加突出”,这样的一种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有力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一下子便跃然纸上,其审美效果是鲜明的突出的。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遵循了美丑对照的原则,在情节安排上,作者也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在作品中,作者共写了三次法庭审判,两次是法国法庭的审判,一次是奇迹的审判,在法国五月法庭的两次审判,一次是审加西莫多,一次是审爱斯梅拉达。
审判加西莫多的审判官是一个聋子,他“审判从来不需起诉,但判得一样恰如其分”。
因为“一个法官只要装出一幅倾听的样子就够了。
”他闭上眼睛审判,又耷又瞎,“这正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法官所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
”对加西莫多甚至连罪都没问,就以他应答市长不当而被宣罪,在审判爱丝梅拉达时,法官们根本不听旅馆里有关黑衣人的证词,却一致认为爱斯梅拉达在使用巫术,并荒唐地审讯爱斯梅拉达的小羊,并以此为根据,判定爱以妖法巫术进行猥亵和谋害的罪名,在严刑逼供之处屈打成招,爱和她的小羊被判处绞刑。
浅谈《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谈《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9f3a303968011ca30091b4.png)
浅谈《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内容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
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
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主要体现在故障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对比这几个方面。
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美丑善恶对照《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一部代表作。
作品以15世纪法国路易十一时代的封建王朝为背景,以巴黎圣母院及其广场为中心舞台,演出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在创作上最基本得艺术风格:美与丑,善与丑的对照,他通过运用了鲜明对比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分析《巴黎圣母院》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这一原则(一)社会的美与丑对照首先是场面之间的描写: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健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
首先是环境与事件的对照。
在作品第三卷,作者撇开情节的主线,插入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起圣母院的建筑史和巴黎城市的鸟瞰图来。
这似在中心情节之外,却又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和背景。
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和圣洁: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是石头的交响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像神的创造一样又有力又丰富,仿佛具备两重性格——永恒又多变”。
这是一部用石头砌成的历史,是永恒的见证者。
而当时的巴黎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之宫,赏心悦目,圣洁而又美丽。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就是法国浪漫主义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她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这本书就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四百多年前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
丑陋的卡西莫多被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收养,长大后成为教堂的撞钟人。
克洛德自从偶然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她的美丽诱惑得无法自拔。
虽然克洛德知道这就是教会禁欲,但神魂颠倒的她还就是指使卡西莫多抢走了爱斯梅拉达。
途中被国王骑兵队队长弗比斯所救,并鞭打了卡西莫多。
但由于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送水给喝,使得卡西莫多很感激她,并不断报答她。
天真的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
失去爱斯梅拉达的克洛德怀恨在心,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她被判死刑。
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在圣母院中,诗人甘果瓦引诱救爱斯梅拉达的乞丐与卡西莫多大战。
同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并拥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
2特色: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与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就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就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与人格力量就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她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与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就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就是巴黎城市与圣母院与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就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就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就是善良,真诚与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就是自私、冷酷与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
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
了一个充满绚烂与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表现:
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就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造原则,也就是她在文艺理论与美学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则。
顾名思义,所谓“美丑对照原则”即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中几个代表人物: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
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她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与心灵的高尚美好。
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她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
毕竟在她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就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就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3主要对比就是:内心外表、言行、个人与社会、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的不同表现等。
在书中,美与恶的对比就是非常强烈的,而当这种对比在人的外表与内心中形成时,就更不就是一般的强烈了。
副主教弗罗洛,这位上帝在人间传道的使者,在光辉的法袍下却居然掩藏着比下水道里的烂渣还要龌龊的心灵,这就是外表所谓的道德极高尚与其内心人性极丑恶间的极鲜明对比;弗比斯队长,英俊潇洒如斯却就是个玩弄感情的流氓,最后甚至还反过头来陷害、追捕爱斯梅拉达,在外在的正义、光辉的完美形象与放荡无耻的内在心灵间又形成了强烈对比;伽西莫多虽也就是身心反差巨大,但与弗罗洛与弗比斯不同的就是,她的身心美丑刚好反了过来,虽然她的外貌极尽丑陋、残疾,但她的心灵及人性却几乎就是这些人里面最完美的,包括她对爱斯梅拉达的爱,都就是如此的真、善、美。
这些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给人的感觉可能不就是非常真实,但给人心灵所带来的冲击却绝对就是非常强烈的,它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自己,重新来剖析、审视自己,正视自己身上的反差。
《巴黎圣母院》始终围绕着人物、社会之间的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的对比展开。
三个性格、相貌、身份地位不同的主人公: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自私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与外表丑陋、内心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间发生的故事,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要情节。
爱丝梅拉达就是善良美丽的象征。
她纯洁善良、品格坚贞。
她从内心的善良出发对待任何人。
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救了她一命;对于受刑的卡西莫多,她送水给她喝。
她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
表现了雨果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与教会邪恶势力的憎恨,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卡西莫多就是“善”的化身。
她外表虽然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善良、知恩图报,就是一个富有情感与正义感的人。
她对爱丝梅拉达的爱就是混合着感
激、同情与尊重的柔情,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纯洁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的自私欲望。
雨果通过她的形象,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伦理。
克洛德就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她就是宗教邪恶势力的代表,阴险毒辣,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出于淫欲指使卡西莫多抢走爱丝梅拉达;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拉达;出于恼怒而将爱丝梅拉达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她又就是宗教禁欲的牺牲品。
原本克洛德对爱丝梅拉达真实的爱,因为它被禁欲极度扭曲的人格,而在痛苦中变成邪恶、自私、不惜一切的占有欲。
雨果不仅她过她讽刺、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禁欲制度,也表现出了对受到禁欲欺压者的同情。
《巴黎圣母院》告诉我们,一个人就是光明还就是黑暗、善良还就是邪恶、美丽还就是丑陋真正在于这个人的内心,而外表就算再美丽,也只不过就是一层“糖纸”。
美丽的“糖纸”里包着的说不定就是苦涩的“咖啡糖”;但或许一层普通的“糖纸”里,包着的却就是甘甜的“牛奶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