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20篇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9d5be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4.png)
《浮士德》读后感集锦15篇《浮士德》读后感1《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有名歌剧。
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荣。
它曾是马克思最宠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正如讨论《红楼梦》有“红学”,讨论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讨论《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着人类走向美好。
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担心宁的心得到满意。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游览了人间和神间,经受了很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意。
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制服自然和替群众谋福利的事业中很老并且双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灵完善的家园,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灵魂魔鬼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护送上了天堂,由于他帮助了人们。
本书分为第一节和其次节。
这本书都是在讲浮士德怎样帮助群众,又怎样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两人一齐飞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谁也不敢说读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恶,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狱,你将万劫不复,为了人类的美好·美满而奋斗吧!信任吧,你最终会飞往天堂,与思念的人在一齐美好·美满的生活下去!《浮士德》读后感2《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剧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非常喜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圆满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善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查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气和期望。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30篇)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86c04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6.png)
《浮士德》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浮士德》读后感篇1《浮士德》叙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陈旧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交换芳华和爱情。
歌德借这个体裁演绎了宽广、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欢歌。
《浮士德》内容博学多才,包含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常识;方式扑朔迷离,其中有抒发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惨剧、中世纪奥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方法、现代活报剧等等。
《浮士德》是歌德倾泻一生汗水写成的一部宏篇巨作,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寻求真理,阅历了书斋日子、爱情日子、政治日子、寻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实际的根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甚至欧洲资产阶层探究和斗争的精力进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刻画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层上升时期一个先进常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算了。
同启蒙年代的其他资产阶层思维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层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昏暗的书斋,走向大天然和宽广的实际人生,表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层思维觉悟、否定宗教神学、批评漆黑实际的反封建精力。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惨剧,则是对寻求狭窄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利,表明晰启蒙主义者开通君主的政治抱负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抱负的幻灭。
终究,浮士德在发起群众改造天然,创立人世乐土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咱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再三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模糊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喊未来的声响。
浮士德的读书心得(20篇范例)
![浮士德的读书心得(20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15d0d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a.png)
浮士德的读书心得(20篇范例)浮士德的读书心得篇1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
《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着名小说,《浮士德》现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的主要内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
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可以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但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
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
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
而浮士德就做到了。
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浮士德的读书心得篇2《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
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371be7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8.png)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
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
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
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
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
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
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
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
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浮士德阅读收获(通用27篇)
![浮士德阅读收获(通用2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9bb77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a.png)
浮士德阅读收获(通用27篇)浮士德阅读收获篇1《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一部诗剧,后来被改写成小说。
它是世界文学库里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光彩。
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得滚瓜烂熟。
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异人”,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
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发生争论,魔鬼认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骛远,永不知足,不会有好下场。
而上帝认为浮士德在追求时偶尔误入弯道,但最终会走上正途。
他们打赌;由靡非斯托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
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间,与已对追求感到厌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说,他可以让浮士德永不安宁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要用鲜血做抵押,一旦有一天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
浮士德同意了。
他在魔鬼的帮助下,喝了巫婆神奇的魔汤,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先后经历了美好的爱情,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的追求,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
结果都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心满意足地倒地而死。
然而浮士德的灵魂,并没有被靡非斯托抓进地狱,而是天使们奋力从魔鬼手中救出浮士德,护送着送上了天堂,因为他最终投身于替大众谋幸福这一崇高的事业。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把它改写成小说其实是一种冒险,因为谁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它。
书中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手法。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浮士德》,笔者于是斗胆冒险试一试。
在改写过程中,笔者尽量扣紧诗剧原有的情节和文字,以免破坏它原有的内涵和美,只在可以想象的地方稍做渲染。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25b45d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c.png)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浮士德》读后感篇1《浮世德》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现实社会下存在的矛盾、无奈、悲惨……书中讲述了5个都市少年,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秘密,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爱与恨的印记。
池海翔这个总被人家称作是怪物的男孩,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惨痛。
最后,他还是成功了,站立于万人之上了。
纪澜一个矛盾的女生,不愿与最好的朋友滕夕分开,却背地里把滕夕的书桌推翻在地,让书本掉在地上。
然而,她又赶忙捡起书本,用双手擦干净。
滕夕的突然昏倒,让纪澜紧张不已。
她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存在的原型,因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嫉妒对方比自我优越的条件,从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虽然,她是矛盾的。
但,她还是选取那宝贵的友情,纵然滕夕已离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终还是爱着滕夕的。
而滕夕,有着出众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实的家境,这一切都使人羡慕。
这样完美的女生,却爱上了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男生。
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感情是没有界限的。
直到最后,滕夕的离去,她的心里仍然只有他的存在。
那个叫烟焰的男孩。
烟焰,其实本质是好的。
可由于,父亲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跑,家里就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抢劫,都是为了他的家,为了滕夕。
然而,当他明白那个肇事司机是滕夕的父亲后,他茫然了。
他不明白该如何去应对滕夕,他想对滕夕说:别走,等我出来。
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直到她的离开。
烟焰只能算是个知途迷返的孩子。
最后一个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惨的。
从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妈收养。
但是,他厌恶姨妈那异样的眼神。
于是,觉得自力更生。
可他所谓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酒吧里当妓。
他被那些肥肉横生的老男人私养着,做着一些肮脏的事情。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eb26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c.png)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20篇浮士德读后感(一):《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
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
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
可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
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可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终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
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
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
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
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
)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
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
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6a66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3.png)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5篇)浮士德篇1今天,我看了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写的一本书,书名叫《浮士德》。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浮士德十分信仰上帝,有一次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发生争论,于是他们打赌:由靡非斯托去问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先后经历了爱情、对宫廷中的权力财富,以及对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花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心满意足地倒地而死。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定要有面对诱惑的勇气和决心,不要轻易听取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清它的本质,最终,正义还是永远可以战胜一切邪恶的。
浮士德读后感篇2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
《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着名小说,《浮士德》现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的主要内容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
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可以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但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
浮士德阅读收获(精选17篇)
![浮士德阅读收获(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ef96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9.png)
浮士德阅读收获(精选17篇)浮士德阅读收获篇1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
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
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
现在我就把我的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
原来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
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
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起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
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
接着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
接着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
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己也最终被丢进牢里。
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终于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
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
第一部分告一段落。
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
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
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
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
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
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
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
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
在这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
有关浮士德读后感优秀(精选20篇)
![有关浮士德读后感优秀(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95c3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0.png)
有关浮士德读后感优秀(精选20篇)有关浮士德优秀篇1这些年,我自己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必须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用心读一本经典。
正巧,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笔还可以,那就先易后难吧。
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内容后,再细细的拜读原著,效果不错。
谈几点自己肤浅的体会: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本书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主要塑造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个是代表恶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
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博士,长年枯燥的书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魔鬼与上帝打赌:上帝认为,虽然人类会不断的犯错,但他们是积极进取、永远向上的。
而魔鬼则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权势、财富、名誉……能引诱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
于是,魔鬼与浮士德签约:浮士德活着时,魔鬼永远是他的仆人——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永远做魔鬼的仆人。
于是,人、恶魔、天使、幽灵、普通民众……在人间、天国与地狱间,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诱惑与反诱惑的如梦似幻般的悲喜剧。
恶魔靡非斯特能说会道,还能声情并茂的唱歌。
他语言诙谐、生动,满嘴尽是鲜活的俚语、俗话,油腔滑调的俏皮话迭出,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极尽能事。
他机智、聪明,善于应变,也许用狡猾一词来形容更为贴切——毕竟他是恶魔呀。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底层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将深得皇帝宠爱的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们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以至于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丑恶嘴脸;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朝廷进行了尖锐、粗野的讽刺。
魔鬼常常正话反说,真亦假来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
通过神气活现的魔鬼,《浮士德》对大学课程的僵化、学者的迂腐、教会的黑暗与教士的虚伪贪婪、官员们无官不贪、皇帝的昏庸无能、封建专制的荒.唐腐败……进行了无情的讥讽与批判。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精选28篇)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精选2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aff2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1.png)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精选28篇)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篇1诗体杯具《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
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
刀刀说:“在某一天欢乐,在某一天忧伤。
”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
”可见,世上没有人能够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
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
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并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于今日“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齐,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
他们二人之间的主角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我愿望都能实现,自我的人生平安欢乐一些。
可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
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浮士德读书收获(六篇)
![浮士德读书收获(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df40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9.png)
浮士德读书收获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
你们一定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但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
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
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
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
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子;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
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但是人和魔鬼不同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
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浮士德读书收获(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
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
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
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此文来源于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
大学生《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大学生《浮士德》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e0d93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46.png)
大学生《浮士德》读后感范文大学生《浮士德》读后感【一】《浮士德》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
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
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
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
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
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选8篇)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5152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a.png)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选8篇)浮士德个人心得篇1《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
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
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个人心得篇2《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充满着悲剧色彩。
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
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
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27篇)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2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5a1df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b.png)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它被誉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这是一部诗剧,分为两部分,共12000行。
浮士德最初是16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精选2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士德读后感1最近在读歌德的名著《浮士德》,据说是许多名人大家都推荐阅读的名作。
慕其大名之余,我开始翻抄这部作品。
已有一个月之久,仅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
但心下已对这部名著折服不已。
这里写一点自己的感受,也是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一点点收获。
我翻抄的是董问樵先生的译本,以后有机会再参阅郭沫若先生和其他大师的译本。
序幕这一章节,歌德先生便给我们抛下来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简而言之,就是艺术创作应当为了生存而迎合大众低俗的审美,还是应当追求不朽的传世经典而忽视生存的现实困境?在文中,剧作家很明显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仅仅停留在三俗的层面,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而经理和小丑,为了经济利益,完全不考虑艺术价值的问题,经理要求剧作家大胆“愚弄”大众,管他什么庸俗、高雅,只要能挣到钱,怎么挣得多怎么来!小丑也规劝剧作家,何苦跟钱过不去呢?只要动动笔杆子,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何必较真呢?剧作家却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愿意为了钱来屈尊侮辱自己的艺术创作,他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手里的笔,对得起观众们,于是,作家和经理、小丑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剧作家和经理、小丑的影子仍然鲜活在现代舞台上。
比如我们某些评分很低的电影仍然拿到了非常高的票房,而用心去创作的电影作品却不被大众理解,而在票房的竞争中铩羽而归黯然离场,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
作为影视作品,越高的票房当然意味着被大家所认可,可是这个标准是大众的口碑所能决定的吗?这个标准可以被一些昧着良心的影评人所评判吗?这个标准可以被另一些自以为是、利欲熏心、左右舆论的专业人士拐带吗?我想,时间才是一位真正的、不会说谎的评论家。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aa347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d.png)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读后感1《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的长篇诗剧,其作者是歌德。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场人生体验,更给予我许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的人。
他希望把近代科学的理性和古希腊审美的感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完美审美观念。
他认为古典与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
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一开始是上帝与恶魔的对话,恶魔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自私、贪婪,没有进取者,只贪图享乐,不应该有人类。
而上帝则认为人类是善良的,比如人类中最杰出的浮士德就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典型。
于是上帝与恶魔打赌,让恶魔引诱浮士德走入歧途。
于是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
文中的内容,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瓦普几斯节。
瓦普几斯节上的欢乐比起文章中的勾心斗角更加让人沉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心里浮士德是博学的,拥有大智慧的。
他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却依然在思索和学习。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进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类的事。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让我感动。
《浮士德》让我懂得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地学习,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
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最后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话结尾:人类的辉煌成就不外乎是进取、追求、奋进。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品5篇)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14d42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c.png)
浮士德个人心得(精品5篇)浮士德个人心得篇1别林斯基曾说:“好书是最珍贵的珍宝。
”前几日,我有幸得到一本好书——《浮士德》。
《浮士德》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打赌,由魔鬼自已去引诱一位高尚的人——浮士德,将他变成随落的人,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习。
浮士德被子恢复了青春,遨游人间和神界,他先后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有了金钱、权利、荣誉等等的事物后,仍不满足。
最后,他围海造田,为人民做贡献这一伟大事迹感动了天地。
他为人们的幸福着想,因而使上帝赢得了赌局。
我合上书,思绪万千。
我想:浮士德虽然有权有势有金钱,但他十分伟大,视权势如粪土。
只有为人类做贡献,为人民谋利,谋幸福,才让浮士德感到踏实、满足,真不愧是一代圣人!这样的人让我又想到了加一好人——中国的雷锋!雷锋一生都献身于人民。
人民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记得有一次,雷锋在火车站发现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她要去吉林,火车票与钱全丢了,这下她可为难了,站在街头哭泣。
雷锋就用自已的津贴给娘儿俩买了去吉林的火车票,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与她们告别了。
这个雷锋就像是*的主人公浮士德!我觉得《浮士德》一文就是教我们去做一个有用的人,能为大从服务的人,只有那样,人生才不会虚度,人活得才有意思,才有价值勤,才更精彩!回过头来说,《浮士德》是歌德这大文豪的一部诗剧。
它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朵奇葩!它引导人走上正确的道路——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做贡献!我相信,《浮士德》这千古不朽的诗剧将永远受人欢迎!浮士德个人心得篇2开始看了《浮士德》。
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
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现在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
2023浮士德阅读感想(精选30篇)
![2023浮士德阅读感想(精选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3351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5.png)
2023浮士德阅读感想(精选30篇)2023浮士德阅读感想篇1“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
——叶芝”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
现在看了《浮士德》,那是在我大三时,看的是歌德59岁(第一部),83岁(第二部)时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我在阅读时升起只恨不懂原文的作品,我很难给予这部作品更高的评价。
按照前言中所述,“理想的一本应当在帮助堵住比较接近原著的真谛之后,是他得鱼而忘笙,对原著产生一窥全豹的渴望。
”这大约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产生这种感觉。
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必去摘引一些心有戚戚的文字,因为全文都是那样精彩。
但这并不表明这部作品就没有瑕疵。
首先的问题是用典太多,以至于对于对希腊神话都几乎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读懂那些诗样语言背后的寓意实在有些困难,这影响了我对这部著作的理解。
更算是未能坚持一气读完的一个原因。
虽然词人中我爱极辛弃疾,但遇到通篇砌典时也只能徒呼奈何。
其次则是译本的事。
以后我要想着不去看什么“大学生必读”,哪怕是人民文学的译本也是一样!什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啊坑爹呢啊最讨厌神马价值观一类的主观教导了有木有啊解释一下概念就解释啊加上阶级教育有毛用啊搞毛啊最后是书本身的瑕疵。
还是不够完整啊。
第一幕自成体系。
第二幕虽然将故事深化了许多,但完整度明显不足。
第三幕(海伦)是原来写得放入暂且不提,第四幕实在有些可惜,感觉笔力不足,幸而第五幕是之前就写就的,一下子将《浮》一书提升到了至高的境界。
倘天假年,再给歌德老先生以十年时间,那时的《浮》一书,必定能让异国读者亦能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吧。
由这本所谓“欧洲四大名著”中的最后完成之作,我不由想起了相应的一本写作时间相差不大的巨著,成书于1784年的《红楼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读后感20篇argaret的脖子上的锁子,她的岳父更紧,最终回归死亡。
虽然他深深的忏悔了这一点,但也无济于事。
福斯特和玛格丽特的感情,对海伦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深化持怀疑的态度,福斯特和海伦的戏剧第四幕一齐,也是胶水,生命和死亡相徐。
许多学者结合了歌德时代的时代,海伦是中世纪古典美的体现,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的自然美是追求美的。
事实上,美国福斯特的诗人对爱有独特的观察和崇拜。
但如果从故事的故事,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诚的,那么是因为她的死亡和玛格丽特的死亡和如何解释呢,除了福斯特的感情观是值得怀疑的,他也有一个资产阶级的冷漠,冷漠的一面。
例如,在奥尔巴赫酒窖的酒店场景中,奢侈的费斯托对醉酒的酒鬼嘲笑和伤害,站在他的一边没有反应总之,他的身体一点一点你需要探索。
第二,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在诗歌戏剧中,我一向觉得浮士德和费斯托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赌博,有时我甚至觉得浮士德是奢侈的,奢侈的福斯特在一些场景是浮士德的支持。
在魔鬼魔鬼festo的歌曲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他不再是简单的心灵的概念,肢体发展或三头怪物。
他明白浮士德的深渊,他熟悉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和巧妙运用心理学,我认为他在某些地方也是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
在天堂的前奏中,他敢于打赌魔鬼和上帝,作为一个邪恶的化身和消极的精灵,他在各个时期,神圣事物的逐渐衰落进行了无耻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的诗,我觉得他是唯一一个总是坚持理性的人,总是不自觉地屈服于世界,嘲笑教会虚伪,嘲笑法院,嘲笑大学中的教条教条,嘲笑浪漫的诗歌死亡。
例如,在快速的场景中,他总是看起来像一个很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是反对疯狂的态度嘲笑学校。
第一点,作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学的多重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斯特的内在冲突也是他和节日之间冲突内化的表现,他与福斯特的冲突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化。
虽然诗歌戏剧只是在公众的开始,魔鬼弗拉基米尔以往作为浮士德的仆人,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内部化yehao,在值得一提的实施例之外,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诱惑和诱惑这么简单。
浮士德的未来是一个危机,并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变成魔鬼的奴隶,逃离的节日是所有障碍和邪恶化身的父亲。
但,不断追求自我完善faust不仅仅从死亡的下沉,也实现了生命和梦想的价值。
邪恶在那里从负面的戏剧,但经常好的事情成为了驱动力。
三,富有的哲学含义在戏剧中,作者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十分哲学的陈述和一些哲学类型的争论,例如,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泰勒和普洛特的争论是十分典型的,它也是诗人的歌德世界的直接反映视图,这与当时丰富的哲学气息密切相关,但对作者来说,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然而,一些与我们的灵感的生活哲学的句子也是伟大的。
魔鬼常常用来扮演这样的主角。
浮士德读后感: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
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我喜欢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
你们必须会觉得我的思想有问题,可是我爱书中的魔鬼是有原因的。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
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永远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量。
梅菲斯特不是一个普通的恶魔,因为他是考官,是神通广大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欢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个性的笑容。
他喜欢一个人,就用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诉他我恨你!我就喜欢他这种直白、真诚的个性。
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洁的样貌;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
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正的魔鬼呢!也许,人人心中都会有邪恶的一面,可是人和魔鬼不一样的是:魔鬼把邪恶挂在脸上,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么,如果把邪恶藏在心里,就是纯洁、善良的吗这不是连魔鬼都不如吗正邪只在一念之间,这是《浮士德》教我的,也是梅菲斯特告诉我的。
正视心中的邪念,找回与生俱来的善良吧!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
《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
这部不朽的诗剧。
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书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从中汲取无穷力量。
朋友介绍我读《浮士德》,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歌德的这本经典名著,当我读完《浮士德》,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断奋进,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脚步。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而恶在那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推动性作用。
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提高的深刻道理。
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
也就是说,自我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向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并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
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
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
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
他一生痛苦曲折,可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
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进取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可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
完全能够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
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
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终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终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终答案无疑是进取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
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这也正是浮士德杯具意义之所在,也是歌德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剧。
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
它曾是马克思最喜爱的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的烂熟。
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一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以构成浮学这本书写的是,在天国里魔鬼头子与上帝打赌,魔鬼认为,人类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浑浑噩噩,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傻瓜,疯子,而上帝确认为,他很快就会从浑噩中醒来,成为人类的圣人,带领人类走向幸福。
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赌能够让他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但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