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合集下载

温病学辨证理论

温病学辨证理论
其中以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 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 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 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亦多 昏、痉、厥、脱之变,病情较为危重。
(2)主要证候:
汗衰。
(3)病机分析: 以病邪犯阳明为例,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
多气多血,抗邪力强,故邪入阳明,正邪抗争, 里热蒸迫,而见全身壮热。温邪在里不在表,故 仅有发热而不伴有恶寒。里热亢盛,迫津液外泄 而多汗,热炽津伤而口渴喜凉饮。气分热炽,舌 苔见黄燥,脉洪大而有力。
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 迫,热盛津伤。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 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 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 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 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
上焦病变中邪陷心包的病变,可归属于营分证 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 要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 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 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的 病变,其范围较广,只要温邪不在卫表,又未深入 营血,皆可属于气分证范围。
(2)阳明热结证:
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 传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或阳明腑证。 主要症状:
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 辨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②病理: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③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
中焦温病的转归:邪盛,若正气未大伤,可祛邪外解;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可威胁患者生命。吴鞠通指出,中焦温病死证有二:“一为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为秽浊塞窍者死”。
(1)邪犯肺卫证
①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卫气受郁,肺气失宣。
③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2)肺热壅盛证
①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
②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③辨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3)湿热阻肺证
①临床表现:症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四、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脾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三焦病机及证候的传变,一般是从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病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过程,称为顺传。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好。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称为逆传。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是:初病有短暂恶寒发热,甚或寒战高热,旋即热势骤降,神昏肢厥,濒于死亡。
②病理:湿热阻肺,肺失肃降。
③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卫气营血辨证 ppt课件

卫气营血辨证  ppt课件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3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传
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4
一、卫气营血辨证
• 叶天士首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方法。 • 他依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变化,病程发 展的阶段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的 论述,将卫气营血相关内容引申发挥,形成 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 卫气的功能主要是防御机体,使不受外邪 侵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机体。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18
(3)卫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表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卫气分——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19
卫气营血病机示意图: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15
•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及整体防御功能的体
现。 • 凡外邪入侵,气必聚集病所,与病邪作
斗争。 •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
之。”——病邪结于某处,气必趋达病变
部位,以祛邪外出。
ppt课件 温病学教研室 16
• 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
• 《灵枢·营气》:“经专者,行于经隧,常
卫 气 营

最浅 较深 更深
最深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差别,可引申说明温病病变层次、
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
ppt课件
13
卫气营血分布与生化示意图:
卫——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最浅
水谷精微
卫气——脉外 营血——脉内
气——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营——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更深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温病学重点(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 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王孟英——《湿热经纬》。

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 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典著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典著

(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
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温病学
课程名称:温病学自学总学时:72
注:1、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一级基本掌握的原文;共计104条。

2、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二级深化了解的原文;共计16条
3、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三级研究拓展的原文。

共计15条。

参考书:1、《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进主编2003年1月2、《温病学全书》学苑出版社李顺保编2002年5月
~ 谢谢阅览~随心编辑,值得您下载拥有!专业│专注│精心│卓越。

《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总论

吴鞠通 ——《温病条辨》 • 集温病学之大成,溶各家学说于一 炉,使温病学的完整体系得以流传 下来 • 创立三焦辨证体系,他在《温病条 辨》中以三焦定位分期为经,以卫 气营血测机辨证为纬,以轻、平、 重分治三焦 • 重视病名规范,病证结合论治 • 总结出了许多疗效可靠的治温方剂
《黄帝内经》 • 病名—“初之氣,地氣遷, 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 厲,溫病乃作 ” • 病因— “初之氣,地氣遷, 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 厲,溫病乃作 ”,“其病溫 厲大行,遠近鹹若” • 病机— “冬傷於寒,春必病 溫”
• 证候—“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而脈燥疾, 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 ” • 治疗—“熱者寒之”、 “溫者清之 ”,药用 辛凉,咸寒、苦甘、 苦燥、淡泄 • 预后及预防—“溫病 虛甚死 ” ;“正氣存 內,邪不可幹”, “避其毒氣 ”
(二)宋—元代(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郭雍《伤寒补亡论》 朱肱《类证活人书》 刘完素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六经辨证学说对后世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 辨证有很大的启发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明、清代,形成阶段 明代——吴有性
清代——温病四大家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清代——喻昌等
吴有性,字又可,约生 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 世纪60年代,江苏吴县 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 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 表人物之一。
吴又可 ——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成为温疫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病因—创立“疠气”病因学说。自然界里一种 特异的致病物质—疠气(杂气、戾气) “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 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侵入途径—认为戾气感人,从口鼻而入,与伤 寒之邪由表入里者不同:“此氣之來,無老少 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 ”

温病学复习大纲

温病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活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活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乂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0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考核知识点】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 )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 )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丁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痈、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丁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届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蠹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蠹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届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蠹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蠹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考核知识点】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推求病因。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邪气的致病特点。

3.温热病邪:是由冬季感受寒邪,未立即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而形成的一种温邪。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2.1.2. 3.1. 2.3. 4. 5. 6.1. 2. 3.4.5.1. 2. 3. 4.5.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卫气营血分布与生化
卫、气
脉外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较深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水谷 精微
脉中
营: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更深
营、血
血: 营气者,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化以为赤, 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最深
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卫-人体防御功能。 气-人体脏腑的功能及整体防御机能。 营-维持机体功能的精微,有营养机体作用。 血-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转归:⑴邪退转出气分
⑵邪从营入血
4、血分证
血分证的形成:营分传入血分
卫分或气分传入血分 血分伏热自发
病理特点:热毒入血,动血耗血,瘀热胶结
常见证候:身热,躁扰,或神昏谵妄,出血,斑
疹密布,舌深绛。
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急性出血,斑疹密布,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上焦:肺、心(心包) 中焦:脾、胃、胆、大肠 下焦:肝、肾、膀胱、小肠 脏腑三焦划分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主讲:葛文华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 理和主要证候。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运用。
何为辨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数。 • 肝:高热,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 膀胱:发热,少腹疼痛,尿频、急、痛、赤。
• 气分湿热: •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而不为汗衰。 • 辨证要点: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 1. 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 2.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3. 掌握“卫气营血”与“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辨证 ---- 清·叶天士创立 • 卫气营血 ----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和化生的先后不同 ---- 温病的层次、阶段,以及病情轻重程度的差别。
模拟病例(一)
• 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 • 卫气同病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 温病是否发生传变以及传变的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传变方式有异。 如风热病邪在卫之邪易传入肺,再传至胃,但也可发生在卫之邪直接传入心包的“逆
传”。暑热病邪伤人疾速,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湿热病邪传变较慢,多呈渐进深入,病邪 多久留气分,化燥化火后亦可传入营血分。
• 转归: ⑴ 邪从表解。

⑵ 邪从卫入气。

⑶ 邪从肺卫逆传心包。
(二) 气分证 • 定义:温邪入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包括半表半里)。 • 形成:1. 卫分传入;2. 邪犯气分;3. 伏邪从气分发出;4. 营热转气。 • 病理: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 常见证候: • 壮热——邪盛正旺,邪正剧争 • 不恶寒反恶热——邪已入里 • 汗多——里热蒸腾,迫津外出 • 口渴欲冷饮——灼伤津液 •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气分热盛的表现
• 常见证候: • 发热——温邪入侵,卫阳奋起抗邪邪正相争。 • 微恶风寒——卫阳受遏,失却温养 • 头痛——阳热上扰 • 无汗或少汗——邪郁肌表,开合失司 • 咳嗽——肺气失宣 • 口微渴——温病易伤津液,病初即见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温邪在表
•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 证候特点: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 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 证候特点:病变广泛,类型较多
邪在气分所涉及病位及其表现: • 肺:气分主症加咳嗽或气促,胸闷痛,痰黄或如铁锈色。 • 胃:气分主症加面赤、呕吐。 • 脾: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腻,脉濡、滑。 • 肠:午后热甚,腹胀满或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舌红,苔燥或腻,脉滑数,或实有力。 • 胆:寒热往来,身目发黄,胸胁苦满或痛,口干,口苦,脘痞腹胀,舌红,苔黄腻,脉弦
气的来源:
气 先天之气 水谷精气 自然清气
元气 宗气 中气 营气 卫气 脏腑之气
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卫 •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 功能:
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 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 营:行于脉中,使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的功能。 • 《灵枢·邪客》: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 证候特点:可外传气分(透热转气),也可内传血分。
• 转归:

⑴ 邪退,遗留营阴耗伤证。温邪深入血分,引起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所出现的证候类型。 • 形成:1. 营分邪热未能透转气分而深传血分;2. 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越期传入血分;3. 伏
四是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如治疗及时恰当,可祛除病邪而不发生传变。误治或失治,或伤及正气,或助热恋邪,则可
促使病邪深入内陷,而使病情恶化。
传变形式
1、邪自表入里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邪从里达表 伏邪 透热转气 3、不按次第传变 同病
顺传:温邪→卫→气→营→血 逆传:邪从肺卫→营分心包
二是感受温邪的毒力大小,对传变也有影响。 如《温疫论》中所说的“毒气所钟有厚薄”。感邪较重的,病情较重,传变也较迅速;感
邪较轻,传变较少或较慢。
三是不同类型的体质,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 同一类温病,所感受的是同一种温邪,但传变情况也可各不相同。如素体阴虚火旺者,
感受温邪后,更易耗伤阴液,热势更盛,传变迅速,在病的后期易出现阴虚之证。素体阳 虚者,在感受温邪,特别是感受湿热病邪后,较易损伤阳气,病之后期易出现“湿胜阳微” 的变化。
• 气分证的转归: • ⑴ 邪退病愈。 • ⑵ 邪入营血。 • (3) 邪退津伤
(三) 营分证 • 定义: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的证候类型。 • 形成:1. 气分邪热未清,或气分湿热化燥化火,传入营分;2. 肺卫之邪径陷心营。
3. 伏邪自营分发出。4. 温邪直犯心营。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邪始自血分发出 。 • 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
• 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 辨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谵狂,多部位急性出血,
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险。
血分证病例尿血、便血
• 转归:⑴ 邪退,遗留营血耗伤证。

⑵ 内闭外脱,甚或死亡。
• 血: • 循于脉中,周行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 卫气分以功能损伤为主,营血分以物质损伤为主。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一)卫分证 • 定义: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的证候类型 • 病理: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