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常识[新版].ppt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 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下面以明清 科举考试为依据,对所涉及的一些常识作一些介绍。 • (一)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
•
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 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 “入泮[rù pàn]”(进官办学校)学习。 • (二)乡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二级。 •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jiè yuán]”。 • (三)会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三级。 •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 “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 (四)殿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 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就叫“连中三元”。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 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喜 中 了 举 人 , 报 喜 人 挤 了 一 屋 里 。 ”
邻 居 道 : “ 范 相 公 , 快 些 回 去 你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
明清的科举考试明清时代是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代,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同时也越来越繁琐。
于唐宋相比有许多新发展。
一、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明代以前,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获得生徒资格,是参加科举的条件之一,但生徒并非唯一资格。
非有学校出身者,也可以由乡贡参加考试。
明清时期,学校仍分国家和地方两类。
国家学校称为国子监;地方学校有府、州、县学。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其学生统称监生,但监生根据其出生不同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之分。
举监——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贡监——各地推荐的秀才;荫监——高级官员的子弟以荫任入监者;例监——富家子弟捐资入监者。
国子监的学生待遇和地位都很高,可以直接出来做官,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但要做高一些的官,可以参加进士考试。
进士及第比监生入仕声望更高。
府、州、县入学者也要进过入学考试。
共分两种:童生试——学生入学前的选拔性考试,由县和府举行。
及格者称为“童生”,意为小学生。
这是科举道路上的第一关。
如果有人投考一生,直到头白始考中,也仍称童生。
院试——在府或直隶州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或称“进学”考试。
由省学政主持,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称院试,考生资格须是童生。
由于府、州学有固定的录取名额,童生不能全部入学。
只有考试优秀者方能进入府、州学。
府、州学的学生,成绩优异者由国家发给伙食补助费,称禀膳费,这些学生被称之为“禀生”。
有些地方学校,可以视地方条件在规定名额之外,在增加一些非禀膳生名额,称为“增生”。
初进学者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禀生”、“增生”、“附生”,此三种人皆是民间俗称的秀才。
明清时期尊重读书人,秀才见知县可以不必下跪,遇有刑事诉讼,亦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
二、实行三级考试有了秀才的身份就有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明清正规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首先是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常规定在逢子、卯、午、酉年举行。
因考期在八月,故称“秋闱”。
乡试有各省主持,在各省的贡院举行。
科举制PPT课件
•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 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字 明法 明算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2、进士科
时务策 天宝以后加试诗、“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报考人数最多,录取也最严。考中进士的 仕途升的较快,唐朝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
•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只限于用经书中 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 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 经致用。
• 宋神宗时,实行三舍法取士
•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 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 等级。上舍上等可以直接受官,上 舍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上舍下等, 可以参加京城省试
• 童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参加乡试
•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 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 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习
未入学者称童生 “七十老童生”
童试合格:进学(中秀才)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末, 称为附学生员
SUCCESS
THANK YOU
2019/8/10
• 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 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 ,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 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 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 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 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 级。
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由于科举制 本身的弊病,舞弊现象越演越烈,科考 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 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常识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下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对所涉及的一些常识作一介绍。
(一)院试
又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二匕”)。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
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ppt课件
童生
府试:知府主持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县试:县令主持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童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初级入学考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 喜 邻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中居 了道
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
举: 人“
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范 报相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
喜公 人,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挤快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了些 一回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屋去 里你
!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明试清科。举考试常识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明清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取士教学课件
• 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对内容的要求则更加苛刻。 作者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必须要“代圣贤立 言”。所谓“代圣贤立言”,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 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 说“四书”中的“义理”。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 远游。”(《论语·里仁》)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 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 “孝道”,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 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 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的 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 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写文章时 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背了要 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 例如本书“八股文选读”中韩菼的《子谓颜渊曰》一篇, 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孔子弟子)谈话的口吻。写 文章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 术修养,很难写好。
八股文取士
明太祖首创八股取士,要求 阐述经义的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 形式,并且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 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 准答案。
八股文也称“时文”或“制艺”,每篇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思破开,承题 是承接破题的意思进行说明,起讲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是起讲后入手之处;自“起股”至“束股”才 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八股文讲究章法 和格调,是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从教育角度看,它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严 格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因为在内容上它要求作者 代圣贤立言,在形式上必须按固定格式和字数填写, 毫无自由发挥余地。故八股文自产生之日起便遭到 人们的非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试岁
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试院试: 童生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员(秀才)的入学 第一级:童试
考试,是读书士子
的进身之始。参加
童童试试仅包为括考县取试一、个府试、院试三 官方学校生员资格,
以求进入官方国有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学校。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
乡
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
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
科 试 廪生
生员
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州、
增生 (秀才)
附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 更高一级的乡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府学试政: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县知主试府持:
县主令持童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
考试分为乡试、会
试、殿试三级。
报
邻
喜
居
人
道
挤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部曲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清代科举钦定榜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哪一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我认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大。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创造。
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学习资料
童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初级入学考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院试:学政主持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童生
府试:知府主持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县试:县令主持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 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 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 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 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 场。
完整版ppt课件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征辟 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做官
任子制: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后保举子弟 出任郎官
(四)魏晋南北朝
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完整版ppt课件
3
中国的科举制度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完整版ppt课件
15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 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 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 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 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 了很大的效力。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完整版ppt课件
三甲:同进2士5 出身
乡试发榜
完整版ppt课件
26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公 人,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挤快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了些 一回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屋去 里你
!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恭 ”
5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 喜 邻
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中居 了道
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
举: 人“
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范 报相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
1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
2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 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6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
7
;.;
8
童试
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
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
;.;
初级入学考试 4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
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一辈 子也没有通过“童生试”,因 此被戏称为“老童生”。
3
第一级:童试
第三场:院试
乡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
名提督学院 ,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 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学政主持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称“廪生”。
童生
府试:知府主持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县试:县令主持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科试Biblioteka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
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
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州、 岁试
廪生 增生
生员 (秀才)
附生
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 更高一级的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