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合集下载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壳变化和地质现象的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关注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形等问题。

在地质学考研中,构造地质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总结地质学考研必备的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

1. 地壳和地震带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中脊地壳。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洲际地壳和洋底。

地壳和地震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2. 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地球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以构造活动为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板块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现象、地震带的形成等。

3. 层序地层和断层层序地层是指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层序列,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来划分。

断层是地层中断开的断裂带,记录着地壳变形的历史。

4.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洲际地壳和洋壳,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大范围岩石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5. 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构造变形是指地层和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变形。

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力学原理和规律,包括构造应力、构造应变等。

6. 构造地质学的应用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地壳构造和变形对于预测地震、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对地质学考研必备构造地质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考研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地壳和地震带、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层序地层和断层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

同时,地球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构造力学等知识也是构造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我们可以为地质学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优异的成绩。

古地质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方法

古地质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方法

古地质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方法古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学科,通过对地球上古代的地质记录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古地质学的研究不仅对于认识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预测自然灾害、资源勘探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古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下面将重点介绍。

一、关键问题:1. 地球构造与地壳演化: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地壳的生成、变形和分布,在揭示地球构造演化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

2. 生物进化与群落演替: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推断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揭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3.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演化:通过对古气候指标(如冰芯、沉积物、生物硅等)的分析,可以重建过去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水、季风等要素的变化,揭示全球环境演化的规律,对于理解和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4. 地质灾害与资源勘探:通过对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生机制和危害程度,为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古代沉积岩、构造变形和矿床等地质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分布与形成机制,指导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

二、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与采样:古地质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质剖面的测量和采样,收集不同地质区域和时代的地质、生物和气候记录,从而获取全面的资料基础。

2. 试验与实验室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分析试验,获取相应的年代测定、地球化学、古生物、孢粉和气候等数据。

同时,可以进行模拟实验,重建古代地质过程,验证假设和解释研究结果。

3. 数值模拟与地质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地质、生物和气候等模型,模拟地质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化,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辅助古地质学研究的理论推断与解释。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一)补充简答题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

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

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

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

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

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

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

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

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

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

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

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

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

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

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地球表面和内部地质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学科。

大地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大尺度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球构造过程和造山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研究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地壳形态的形成,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大地构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地球板块运动:研究地球上的板块移动、对撞和分裂等地质现象。

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发生。

2. 山脉和地表形式的形成:研究山脉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包括造山运动、岩石的变形和隆升等。

通过研究山脉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可以了解地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

3. 地震活动:研究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和地壳运动。

4. 火山活动: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岩的形成和火山地貌的特征等。

火山活动是地球表面和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通过研究火山可以了解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5. 构造地质资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形态对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的影响。

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可以发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总之,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学科,它们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常见疑难问题及回答重点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常见疑难问题及回答重点

一、名词解释1.基础: 设置于建筑物底部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并向地基传递压力的下部结构。

2.崩塌:陡峻斜坡上的某些大块岩块突然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现象称为崩塌。

3.固结:土的骨架受压产生压缩变形,导致土孔隙中水产生渗流,孔隙中水随着时间的发展的发展逐渐渗流排除,孔隙体积缩小,土体体积逐渐压缩,最后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常称为渗透固结、简称固结。

4.压缩变形:土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体积缩小称为压缩变形。

5.次固结沉降:指在荷载长期持续作用下,作用于土骨架上的有效压力使土结构矿物颗粒间接触点产生剪切蠕变,水膜进一步减薄,骨架进一步压缩,导致孔隙体积进一步压缩而产生的沉降。

6.矿物的解理:矿物受到外力的作用,其内部质点间的连结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7.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8.渗透性:土被水渗流通过的性能称为渗透性。

9.流网:等势线和流线在平面上相互正交的两线簇,若按一定间距绘出,则形成相互垂直的网格,称为流网。

10.静止土压力:若挡土墙具有足够的刚度,且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上,墙体在墙后土体的推力作用下,不产生任何移动或转动,则墙后土体处于弹性平衡状态,这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11.节理:节理也称裂隙,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为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2。

风化作用:地壳表面的岩石由于风、电、雨和温度等大气应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

风化作用指的是岩石中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

13.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表示某地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与震中的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以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影响。

14。

渗流:土通过水中连续孔隙流动称为渗流。

15.流土:在渗流向上作用时,土体表面局部隆起或者土颗粒群同时发生悬浮和移动的现象。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改进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构造地质学是自然地理和空间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构造地质学研究以地质作用、构造形态、构造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构造序列、构造发展历史,识别地质构造序列,探讨构造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构造发育的基本规律,揭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构建构造地质学理论,从而更好地揭示地质环境和资源概况,促进建设发展。

就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说,日益发展的社会和科技进步,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研究强度较弱,教学质量跟不上学科发展,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充实、系统。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选择适宜的主题,涵盖构造地质学知识,如构造地质概述、构造地质形态、构造地质格局、构造地质特征、构造地质运动、构造地质演化等。

此外,在涉及到某些信息比较全面的构造地质课程时,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熟悉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服务。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跨学科而行。

在讲授构造地质学内容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采用投影仪、影像、声音、网络等,使构造地质学课程具有视觉冲击力,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结合实践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取样、野外实习、技术操作等,让学生体验构造地质学的实质性,真正学会知识并掌握技能;采用学习讨论法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其分析、推理、判断和发展能力。

最后,应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探索构造地质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构造地质学与地质动力学、构造地质学与矿物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等。

只有在跨学科视角下完全认识到知识的构成和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新西兰A lp ine 断层是一条著名的走滑断层, 一些学者曾估算其水平位移值和伴生的上升 速度。据A dam s C J〔7〕, 如全部位移发生在白垩纪以后, 则为 480 km。赵越等〔3〕转引 T ipp et t J M 和 Kam p P J 的估算值, 10 M a 以来右行平移了约 350 km , 伴生的上升速度为 215 mm a 和 > 10 mm a; A dam s 估算晚更新世至现代的上升速度为 7~ 14 mm a。这条断裂以水平运动为 主, 是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斜向俯冲引发的, 斜向俯冲的水平值反映向北运动速度为 9 cm a (表 2) , 其活动期的平移速度当以每年厘米计。
速度矢量① 速度 (cm a)
1013
1010
315
310
910
印度陆块 N 12°E
610
地 质 历 史 时 地质时限 45M a 至今 20M a 至今 160M a 至今 120M a 至今
期 平 均 水 平 方 向
NW
NWW
NWW
NWW
速度矢量 速度 (cm a)
10127
11100
2197
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的速度是一个仍处于探索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
课题。可是, 通过有关地质构造等实例分析, 结合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的板块运动的速度, 可以 认为构造变形和构造作用的速度是很高的, 据 Sp encer 引自M axw ell J C 的报道, 宾夕法尼亚 州板岩中的板劈理是在沉积物尚未固结时产生的;M oo re J C 和 Geig le J E 还报道, 从阿留申 海沟和墨西哥湾大陆隆起上采得的更新世岩芯, 变形强烈并有劈理发育〔10〕。 所以构造变形速 度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为快速。 正如 Hodges K〔9〕总结 1993 年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研 究进展中指出的“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可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非常迅速地发生。”“脱颖而出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演化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大地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探讨了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组成、结构和演化。

本文将围绕大地构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它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约为20-70公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约为5-10公里。

地壳的结构是不均匀的,不同区域的地壳结构和厚度有所差异。

地壳的结构和组成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起着重要的影响。

2. 地壳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地壳的扭转和地震。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的扭转是指地壳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形变。

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它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构造学的核心问题。

根据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地球的初生地壳和现代地壳。

地球的初生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构成;现代地壳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后的地壳,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4. 地幔的结构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00公里。

地幔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岩石,包括岩浆和岩浆岩。

地幔的结构是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形成的,同时地幔中存在着大量的熔岩和岩浆,这些物质对地球的热力和动力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地幔的运动地幔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动力系统控制的。

地幔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岩石圈的运动和对流运动。

岩石圈是地幔中温度较低的层,它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运动是地幔中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物质相变和熔岩岩浆的运动形式,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动力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3)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3)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3)胡经国十六、全球造山带分布1、环太平洋造山带;2、特提斯造山带(地中海构造带);3、乌拉尔-蒙古造山带;4、北大西洋造山带;5、北冰洋造山带;十七、威尔逊旋回1、胚胎期胚胎期,大陆地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上拱,岩石圈破裂,形成裂谷,如东非裂谷带。

2、幼年期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开始出现洋壳,形成陆间裂谷,如红海。

3、成年期成年期,洋盆扩大,洋中脊形成,出现成熟的大洋盆地,如大西洋。

4、衰退期衰退期,随着海底扩张,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行,洋盆缩小,边缘发育沟-弧体系,如太平洋。

5、终了期终了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靠近,发生碰撞,边缘发育年轻的造山带,其间残留狭窄的海盆,如地中海。

6、遗迹期遗迹期,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形成年轻的造山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两大陆交接处是已消逝的洋盆遗痕,往往留有已消逝大洋的洋壳残片,如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一线。

十八、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

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比肩,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1、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先生创立的,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有关的地质构造现象的科学。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的问题有许多学派,但是其中主要的是活动论和固定论、垂直运动论与水平运动论之争。

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和注意的问题1

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和注意的问题1

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和注意的问题特点:本学科实际资料多、观点、假说、学说较多,内容较复杂、综合性强、领域广阔、对象全球性构造,时间漫长的学科。

注意的问题:①正确对待各种学派及观点;②弄懂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思想;③注意存在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地壳的结构和厚度都极不均匀,地震波速度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都十分复杂。

上地幔:从莫霍面延伸到400Km左右的不连续面。

顶部是0-50Km的高速层,为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其下为厚约150Km 的低速层。

低速带底至400Km左右纵波速度缓慢增加,地幔是相对均匀的,上地幔常见地震波速度的横向变化。

过渡带:从400Km到1000Km左右,是上地幔与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区。

它的特征是地震波速度梯度大于正常梯度,并在几个深度范围内显示出特别高的速度梯度。

波速的这种变化可能由物质的几个相变化引起,即相变为更紧密的堆积矿物。

过渡带中P波横向变化不大,但S波仍有较明显的横向变化。

下地幔:从1000Km左右延伸到2900Km的古登堡面,除底部200Km速度梯度近于零外,地震波速度以正常缓慢而均匀地增加为特征。

波速的横向变化也较少。

表明下地幔的物质相对比较均匀,是更致密的区域。

外核:从核-幔界面延伸到4700Km左右。

外核不传递S波,P波速度以正常梯度缓慢增加,说明外核处于流体状态。

过渡层:厚约5000-5200Km左右。

P波速度在该层顶部和底部突然增加,出现不连续的跃变。

层内速度梯度近于零,推测此层为从液体外核向固体内核过渡的一个稍具有刚性的区域。

内核:从5200Km左右到地心。

P 波速度在内核边界上突然增大,并出现较低的横波波速,表明内核是固体。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它是地球最外面的像脆性固体一样的坚硬外壳。

(厚50-150Km)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250Km左右。

软流圈的顶部是地震波低速带,它是塑性较高,强度和黏度较低,容易蠕动变形而能够缓慢流动的区域。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摘要: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演变应当具备科学性、前沿性,我国在相关学科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陆岩石圈构造地质一直困扰着相关领域的发展革新。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在相关领域的研发、研究力度,但是从综合研究成果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相关领域仍然相对较为落后,还存在较多不足。

本文对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问题引言:当前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仍然存在研究滞后的现象,无论在理论创造还是在实践应用环节仍然存在相应的不足,当前面对新经济发展态势,我国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研发创新力度,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评估,重点对构造变形、地块变位、碰撞、盆地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来促进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完善。

一、构造变形与地块变位的研究新时期在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研发探究过程中,需要明确相应的探究重点和要点,在其中落实对构造变形以及地块变位的研究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在相关研究工作中需要对板块位置的变化情况进行重点分析评估,在此期间可以对古地磁场,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区域的层级环境作为基础,实现精细化的研究。

具体来说,在对板块运行研究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运动方向、速度有一个较为直观、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在板块儿运行期间也需要分析局部所产生的构造和变形情况,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岩性不均匀或构造边界限制问题,从而给相应的构造形变造成局部变化影响。

但是从整体结构上可以看出,当前的构造变位主要是控制构造变形,如果只关注对小型结构研究分析那么会导致相应的研究结果不具备完整性、代表性,同时也无法将大区域的构造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出现乱套构造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实施大地构造研究管控的过程中,如果只关注大地构造,那么会脱离实际,对于当今学术界而言,在大地构造控制以及构造变形研究管控工作中应当采取具备代表性以及可靠性的模型结构,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将工作重心放置在大地构造与小构造的研究板块,简而言之,相关学者以及科研单位据需要既需要对小型构造形变进行分析、评估,同时还需要对大区域的大地构造进行思考探究,而在实际探究管理期间也应当加大野外地质探讨力度,同时相关研究者也需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借助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实现对传统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转变,促进构造地质学进一步发展、延伸。

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而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构造。

在博士学习阶段,地质学的专业知识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本文将对博士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主要涉及大尺度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变形形式和机制、地震学等。

在博士阶段,研究者往往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知识点: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基石。

它提出了地球表面被若干个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板块所覆盖,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概念。

博士生需要对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有深入的认识,并能熟练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各种现象。

2.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能够提供大地构造变形的重要线索。

博士生需要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传播规律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以更好地解读地震数据和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

3. 大地构造变形:大地构造变形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博士生需要熟悉常见的地壳运动类型,如伸展、挤压、走滑等,以及其对地表地貌的影响和地球内部构造的意义。

二、构造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力学行为和应力分布的学科。

它与岩石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密切相关,对于解释和理解构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博士学习阶段,以下知识点是必备的:1.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是指地球表面任一点受到的应力状态。

了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于解释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生需要掌握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应力场特征,并能基于应力场模拟预测构造演化过程。

2. 岩石力学基础:岩石力学是构造地质力学的理论基础。

它研究岩石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揭示岩石变形行为和破裂机制。

博士生需要掌握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理论模型,以便研究构造地质现象和解释实际地质问题。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2)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2)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2)胡经国十一、地质力学基本特征地质力学(Geomechanics)的基本特征如下:1、实践观点任何一种地壳构造运动的正确假说都必须能够完满地说明客观地质现象,必须接受客观地质构造实际的严格检验;地质构造是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主要研究客体。

2、本质观点各种地质构造大都是力作用的直接结果。

它们都有一定的力学属性和力学本质。

查明地质构造的力学性质就成为首要的基础性工作。

3、联系观点任何地质构造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必定有其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成带相伴出现的地质构造现象的总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

十二、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步骤1、鉴定结构要素的力学性质;2、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不同序次结构面力学性质的转变;3、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范围;4、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5、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6、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型构造体系反映的应力活动方式;7、构造模拟实验。

十三、三重基本概念地质力学的三重基本概念,是指构造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

1、构造要素构造要素,是指在地质体中的基本构造形迹或标志地质构造存在的基本单位。

2、构造地块构造地块具有一定综合结构形态;属于一定构造体系的地质块体,常由地壳物质组成或由地壳结构构造的均一性以及具有明显界限反映出来。

根据规模大小、影响深度、结构形态和活动强度,构造地块可以分为块垒地和褶皱地。

3、构造体系构造体系,是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构造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地块或岩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每种构造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必定有不可分割的伴侣成群出现)十四、构造体系三大特征1、定型性具有共同组合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标准构造型式;2、定位性所属构造带常在一定部位出现,其配置符合一定规律;3、定向性各类构造体系多沿一定方向展布。

十五、沉积盆地类型和特征1、裂陷构造环境的盆地(1)大陆内裂谷盆地这种盆地内的主要沉积物以普遍发育火山活动为特征,主要为大陆环境的河湖相碎屑沉积;晚期可能有海水入侵,形成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互移动,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失。
拉张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板块边界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东非大裂谷
噶 尼
( 6500km )中段


挤压型边界
(1)受到挤压而破碎,以至熔融,刺激深部岩浆涌出,带来 火山活动;
(2)被挤压的岩层,也会张裂和隆起,发生断层作用及褶曲 作用;能量通过火山和地震等活动爆发;
(3)俯冲到软流圈,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与沟-弧-盆体系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与剪切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全长超过65000千米
海洋演化,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 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太平洋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 欧亚板块(含波斯板块) 非洲板块(含索马里板块) 澳印板块 南极州板块
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边界——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
拉张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互相分离的板块之
间的边界。
挤压型边界(辐聚型板块边界或汇聚型板块边界):互
相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六)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
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

构造地质学思考题1-8讲

构造地质学思考题1-8讲

第一讲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课件P23+P29)2、为什么说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应用,越来越能够把地球构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本P1)3、研究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哪些?请举一至二个与生产实践有关的例子。

(课件P33)4、简述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何谓“倒序法”?(课件P44)5、构造研究涉及哪四个方面问题?哪方面的研究是基础?(课件P53)6、通过本课程学习和训练要求得到哪些能力训练?(课件P54)答:1.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各种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各部分岩石(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变形(包括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2.技术的引入,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许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涉及到多尺度、多层次,多体制,多因素或多成因,多类型的构造的全方位动态研究的广阔领域。

3.(一)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二)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1)指导找矿(2)水文地质(3)工程地质(4)地震预报(5)环境地质4.无法实验再现——“将今论古”(“倒序法”)5.“三学一史”: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构造动力学、构造演化史。

几何学研究是基础,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方法,演化历史是目标。

6.(1)观察构造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强。

(2)分辨构造的能力:掌握各类构造的基本特点和识别标志。

(3)分析构造的能力:用倒序法分析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形成环境、变形条件和变形机制。

(4)处理构造的能力:对所收集的各种构造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从不同层次、不同机制、不同世代、不同环境、不同体制等方面分类构造,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格架、构造序列和演化模式。

第二讲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1.层理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如何识别?(课本P3-P4上)2.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的沉积岩层原生构造有哪些?如何判断?(课件P12-P31)3. 软沉积物变形的主要类型与形成机理?(课本P8-P9)4.走向、倾向、倾角、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课本P11-P12)5.V字型法则的主要内容?(课件P49-56)6.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课本P16)答:1.识别:(1)岩石成分的变化在成分比较单一的巨厚岩层中,要注意寻找成分特殊的夹层。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1)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1)

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1)大地构造学若干常见问题答疑(1)胡经国一、大地构造学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变形研究,是指通过对构造运动所留下的形迹(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变质构造、变质矿物)的研究,寻求地壳与岩石圈运动的力源问题。

2、地质体成因研究地质体成因研究,是指研究地层地质体、变质地质体、岩浆地质体、火山地质体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就位过程。

3、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关于壳幔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目前能够作为大地构造学理论立论基础的地球动力学理论主要是重力均衡和壳幔分异与对流。

4、地球演化史研究地球演化史研究,是指研究以前地球演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推断地球演化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大地构造学主要任务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大陆动力学(ContinentalDynamics)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已经获得的资料表明大陆与大洋岩石圈乃至上地幔的结构不同。

大陆岩石圈的生成、保存和消失过程,要比板块构造学说所阐明的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和消亡过程复杂得多。

因此,有必要针对大陆的独特情况和亟待解决的大陆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建立大陆动力学理论。

美国国家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科学目标有:大陆的成因与演化、大陆地幔、地震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岩浆和火山系统、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和活动性、气候和全球变化的地球系统的历史、沉积盆地、地壳与水圈的相互作用等。

一般认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有两个支柱手段,即:野外实验室和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观测台网。

大陆动力学是地球动力学的构成部分。

地球动力学(EarthDynamics)是地球构造演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的统称。

它是在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常常与某些代表特定地质过程的名词连用,例如,化学地球动力学、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等等。

但是迄今为止,对地球动力学这一概念尚无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

根据不同学者引用这一名词的背景,似乎可以把地球动力学理解为地球上地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的统称。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学中的构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物质、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是指地球表层和地壳的各种变形、破裂、遗留下来的地貌形态、岩石形成和分布的历史过程。

研究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球科学领域里深刻理解地球演化规律的必经之路。

地球的构造演化是由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而呈现出来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是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主要包括了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等层次结构,每一层的构成、性质和状况都不同,互相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这些地球内部的因素,往往会在地面上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地形和地貌,如火山、地震、地层抬升等。

其中地震和火山爆发则可以说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地震是地壳破裂的结果,它的出现,意味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变化。

而火山则是地幔物质上升,穿过地壳、向地表喷发排出的结果,火山的形成也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带有强烈的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地质事件。

除了地球内部构造变化外,外部因素对构造演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了大气、水、风和植被等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虽然作用于地球表层,但是它们的存在和变化会对地球表层地质环境和地貌形态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气圈和水圈都是地球表面最为常见的因素。

大气圈的强度变化会影响到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岩石的化学组成。

而水圈则通过侵蚀作用,直接改变岩石和地形的性质和形态。

例如,在雪水、雨水和河流的长期作用下,坚硬的石头可以被侵蚀成各种形态的岩石。

而在陆地河流汇集成海洋时,海水的大浪和潮汐会以极其巨大的作用力,形成着各种不同形态的海岸线、海床等。

其次,风也是地球表层变化的重要因素。

风可以吹走表层的轻石头和沙子,这往往会造成沙尘暴等地质灾害。

另外,山脉的形成也与微风和大风有关。

在沙漠地形下,微风通过穿过沉积岩层,汇聚成岩沙,并沉积到沉积岩层上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沙子逐渐在大气和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地质结构,形成了沙漠中的山脉。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万天丰【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4(21)1【摘要】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自从创立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重大的难题有待解决,也有一些极具争议的课题值得探讨,尤其是大陆岩石圈内的构造地质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中断层的多期活动及其年代学的研究最为薄弱,对此必须大力加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必须将变形与变位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即应该把中、小型构造研究与大地构造研究结合起来.为促进深部能源的开发,盆地深部构造研究应大力加强.应认真关注碰撞带的定义、范围、内部结构及其与周边板块关系的研究.应扎实地推进岩石流变学与流体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作用的研究.临震预报的探索与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十分重要,可能是中国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能做的一项巨大的贡献.大陆岩石圈内各个构造滑脱面及其相关断层的研究,对于构造-岩浆活动和板内地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定量化的大陆动力学研究与深部成矿预测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笔者建议大力加强对于上述课题的研究,科研决策部门也可考虑给予大力的资助.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是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所必需的,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此课题很难有重大的突破.【总页数】18页(P132-149)【作者】万天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几个力学概念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J], 武红岭;王薇2.《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 [J], 罗金海;于在平3.关于中国构造地质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J], 万天丰4.1994年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进展 [J], Kusky,TH;宁致远5.有关构造地质学的几个问题 [J], 高万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
在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这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地质问题一直时争议的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研究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但是从整体上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落后,存在很多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就对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标签:构造地质板块
0引言
目前,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力度,对其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就对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几个重要问题,即构造变形与地块变位、盆地深部构造以及碰撞带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几点看法。

1构造变形与地块变位研究
构造变形与地块变位中,板块位置的变化(即变位)是研究重点。

通过研究可知,变位是在研究古地磁、古生物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巨变等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板块进行运移的过程中,其方向和速度往往会有效控制住局部的构造和变形,尽管岩性不均或者构造边界的限制会对构造变形产生一些局部的变化。

从整体来看,构造变位(大地构造学问题)是控制了构造变形(以中小型构造为主)的。

如果只注重对小型的结构进行研究的话,就会稍显精细,但是如果无法与大区域的构造结合起来的话,就无法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造成“乱套”构造背景的情况出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注重从大地构造进行研究的话,就往往会忽略掉基础,脱离实际。

对于这两种研究来说,仍然存在于现今的学术界。

在今后的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将大地构造与小构造(显微构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既要扎实地大量研究具体的中小型构造变形,又要研究大区域的大地构造。

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重视野外地质工作,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也要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发展和改造传统的构造地质学,从而有效促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发展。

总之,构造地质研究应该以地质事实为基础、扎实地进行研究。

把构造变位与构造变形结合起来研究,把小构造(显微构造)与大地构造结合起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必须努力做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2盆地深部构造的研究
石油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能源,而构造地质的研究能够给予油气开采更大的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构造地质工作者应该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给予更大的关注。

为此,盆地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应该大力加强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关于油气藏、煤成气和页岩气等资源在盆地内的空间分布状况,
从目前来看,我国需要加强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通过有效运用构造地质学来对各种构造变形进行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即对含油气盆地形成过程(生、运、储、盖)中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与大小的变化、构造变形的年代学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而这也是当前的研究人员相对缺乏的内容,迫切需要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以进一步对含油气盆地进行深入研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盆地内的热演化史、岩浆活动史、构造演化史(含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史)和流体演化史等项研究,以弄清盆地内各类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作用。

站在盆地深部的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古应力场的恢复与现代应力场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

在成盆时期,其构造应力场对盆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对其形状和断掐的幅度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而生烃期的构造应力场同样也有效控制了生油层的分布。

而对于排烃、运烃时期的应力场来说,其对烃类运移方向与通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裂隙型的油气藏来说,现代应力场往往控制着烃类最后一次运移和储集,同时其也是破坏油气藏的重要动力作用。

正因为如此,积极研究大陆构造学,站在地质历史演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进行研究,积极分析其对烃类生、运、储、盖的影响,可以为我国的油气开采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3碰撞带的研究
造山带是很多学者喜欢的术语,其指的是在长时间的不断凹陷的地槽,经过一系列的褶皱、断层运动,造成了花岗质岩浆活动,其回返形成山脉地带。

然而,
如果在碰撞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相应的大范围的花岗质岩浆的侵入,这样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性隆起的出现几率,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产生山,而是易引发域性断层。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与其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如果从规范构造术语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造山带”这一术语应该严格使用,甚至可以废止。

而如果仅仅将那些碰撞带形成的晚期的在强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之后,隆起形成的山脉,称之为“造山带”也是可以的。

不仅如此,一些学者扩大了这一概念,将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也称为“俯冲造山带”,而对于板块间的陆-陆碰撞带称之为“碰撞造山带”如果以这种观点进行研究的话,那么很多地区都会划分到造山带的概念之中了。

这样一来,“造山带”的术语就失去了其应用的基础。

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该积极定义新的概念,不断增加科学研究的素材和数据以及内涵,从而促进构造学的发展。

4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构造学的发展来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断裂构造的地质等的研究,积极解决相关的问题,规范术语及其范围,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相关部门则应该给予更好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497
[2]WanTF.The Tectonics of China:Data,Maps and Evolu-tion[M].Beijing,Dordrecht Heidelberg,London and NewYork: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2011:1-501
[3] 宋鸿林,张长厚,王根厚.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1-2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