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题演练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C.天下为公D.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答案 C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BCD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B.C.D.解析 B项“只为”为绝对化表述,排除。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第12单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4·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B. 本质为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
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2. [2014·广东高考]《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
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 [2013·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 第十三单元 考点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十三单元考点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密码原创)下图书影中的书名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南宋朱熹为《四书》集注,从此《四书》地位高于《五经》,成为儒家经典。
答案:C2.17世纪兴起的早期启蒙思想,在18世纪并未中断,甚至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依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思想先驱。
其政治思想最有可能被维新派所吸取的是( )A.废“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经世致用D.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再结合四个选项,A项主张与维新派主张最为接近。
答案:A3.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进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于( )A.西汉B.北宋C.元朝D.明清解析: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在后世成为了理学的经典。
答案:C4.(2012·江苏南京)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材料信息“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
可判断出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
然后结合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其观点类似,可以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5.(2011·北京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高三历史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测试题(含答案)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三历史复习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校高一学生准备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他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解析:本题考查对陆九渊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C
2.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A项强调个人修养的仁及发奋立志;B项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尊严;C项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
D项则是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
答案:D
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考点探究练习 3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
’吾多见其丧天真矣。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解析:依据材料“‘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
’吾多见其丧天真矣。
’”,可知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是有要求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可知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
答案:C2.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能体现心学思想,故A项错误;“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C项错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3.“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开始融合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
这表明李贽(C)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B)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3.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B)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4.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
”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
”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B)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5.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B)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6.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淄博高三诊断)唐代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多元发展B[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说明为了证明唐朝统治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作用,与考察科目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传播,有益于文化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故D项错误。
]2、(2017·张家口高三模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A、追求以仁为核心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A[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目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自由与享受,故A 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宽泛,排除。
] 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一种反动。
理学“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思想和压制人性B[“汉唐儒学”也有强调三纲五常内容,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本原,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伦理道德根植于人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目,故B项正确;“谶纬神学”主要体现在西汉以后,所维护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儒学自从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后,就有束缚人思想和压制人性作用,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
基于此,他主张( )A.格物致知B.正心诚意C.学以致用D.知行合一2、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C.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3、“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4、“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5、《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判断该作者应是( )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A.社会的进步B.理学的兴起C.女权的发展D.教育的发展8.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内外有别B.注重风水迷信C.侧重地理因素D.彰显教化功能9.在宋明儒家的眼中,“天理”是( )①宇宙本原②儒家典籍③君王圣谕④伦理纲常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C.天下为公D.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答案 C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BCD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B.C.D.解析 B项“只为”为绝对化表述,排除。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提升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当时()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D材料中“浮图”代指佛教,材料中“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意思就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2. (xx •广东百校联考)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 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 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天理” “最高范畴” “凡事皆有理”等信息可知,二程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故选C A确立于汉武帝时期,B确立于明中期以后,均排除,D中“统治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 (xx •保定摸底)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A. 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 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推崇C. 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 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C董仲舒新儒学宣扬“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他只是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 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A. 〝有治法然后有治人〞B. 〝天下为主,君为客〞C.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2、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严重开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实际化.思辨化的进程③封建的伦理品德行为规范构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肉体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巨匠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团体,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功用以及防空方法;第二团体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第一团体〞是〔〕A. 朱熹 B. 陆九渊C. 王阳明D. 黄宗羲4、〝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越〕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资料说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如今〔〕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制了人的特性开展D. 促进了文明教育普及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怜悯,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资料以为增强品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C. 格物致知D. 穷理格物6、有学者以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状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后天缺乏,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以下对此观念了解正确的选项是〔〕A.〝新的经济形状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意味时代开展趋向的思想学说C.〝后天缺乏〞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有启蒙作用7、以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招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剧增的主要缘由是〔〕A.民主统治的增强B.商品经济的兴盛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8、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树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江苏专版)课时检测:(二十五)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五)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选C材料意在说明“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C项符合题意。
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2.(2018·苏州调研)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言论() A.主张“格物致知”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强调“心外无理”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C材料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心”字,主张“心外无理”,很明显是陆王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该哲学流派在方法论方面的主张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而“格物致知”则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故A项错误,C项正确;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较先前的程朱理学更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锢,故B项错误;陆王心学亦是对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3.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
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
”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解析:选C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同时材料中“东林首领顾宪成”表明是明朝,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排除。
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A.主张“格物致知”B.反对“天人合一”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主张克服私欲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地没有我的灵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25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广东十校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全新的创造”是指有别于以往的思想观点,是这一时期全新的创造,依据所学可以看出这是指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答案 B2.《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据题干可知,孔子的“克己复礼”就是克服私欲归于“仁爱”,后半段所说的“克己复礼”指的是“克服私欲也就能复归于天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一致,但是受到后天欲望的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选B。
答案 B3.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朱熹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理”是世界的本原B.格物才能穷其理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解析理解题干的内涵,题干大意是克制私欲就能复“礼”,这样就“事皆天理”,德也就归于自身,这就是为仁,故D正确;A、B、C在题干中无从反映,排除。
答案 D4.“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答案 C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题演练【高考题组】高频点1 宋明理学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
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选D。
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
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3.(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选C。
宗法血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按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财产、权力、土地等的制度,周公和孔子之间无法看出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故A说法错;仁政理念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就开始深入人心了,故B错;陆王心学未能成为主流思想,故D错。
4.(2013·福建文综·T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选D。
A,“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无法体现核心思想,错误。
B,“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具体体现,错误。
C,“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内容,错误。
D,教育后人先明辨善恶是非,再以所知践所行,体现了“理性”的生活秩序,正确。
5.(2013·广东文综·T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选D。
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
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外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这一做法的,因而选D。
高频点2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012·广东文综·T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选A。
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题干中的“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的假设是“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的前提,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加强了君权。
因此,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B项排除;C、D两项无从反映。
2.(2012·浙江文综·T38)(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解析】本题相对简单,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所学知识对应,以概括性语言表述。
答案: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模拟题组】1.(2015·临汾月考)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
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解析】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从题干中“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的信息分析,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拓展延伸】玄学(1)含义: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2)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3)实质: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4)基本特点: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杨泉等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5)影响与评价: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抽想理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
因此魏晋玄学使中国哲学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的探讨大大发展起来,尽管许多概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过,但魏晋玄学家却给了它们以新的意义。
此外在命题、理论及其方法上魏晋玄学也有了极大发展。
【加固训练】(2014·呼伦贝尔二模)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
其中③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解析】选C。
程朱理学是在北宋时开始兴起的,与③所在时期不符,故A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学说,故B错误;解读图片可知③所在时期是隋唐时期,相对应的儒学发展状况是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形成三教合一潮流;故C正确;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发展状况,与③所在时期不符,故D错误。
2.(2015·成都摸底)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解析】选D。
结合史实可知A是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的文化性格”的作用,故A错误;B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故B错误;C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本性的关系,也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故C错误;从D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正确。
【拓展延伸】理学的发展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
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经孔子、孟子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他们自己则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因此又称其为“道学”。
理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
理学以道体(所谓道体就是指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道理,即形而上的存在)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成圣为目标。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明末至清代,理学受到了批判,逐渐走向衰落。
3.(2014·青岛模拟)“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解析】选B。
朱熹认为天理在社会上的表现是“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纲常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表明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B正确。
4.(2014·广安模拟)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 )A.万物皆有天理B.“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D.天人感应思想【解析】选B。
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就是天理、良知,故B正确。
C、D与材料无关。
5.(2014·昌平模拟)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他是( )A.李贽B.黄宗羲C.王夫之D.顾炎武【解析】选A。
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故A正确。
6.(2015·武汉调研)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 )A.理学背离“五经”原旨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解析】选C。
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理学背离“五经”原旨,故A错误;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错误;材料中“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论语》,圣人之语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