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一、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掌握词的特点和基本分类。

3. 培养学生对词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词的起源:(1)古代汉语词的起源(2)现代汉语词的发展2. 词的特点:(1)语音特点(2)形态特点(3)意义特点3. 词的分类:(1)实词(2)虚词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词汇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吗?词有哪些特点和分类?1. 讲解词的起源:(1)古代汉语词的起源(2)现代汉语词的发展2. 讲解词的特点:(1)语音特点(2)形态特点(3)意义特点3. 讲解词的分类:(1)实词(2)虚词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让学生分析一些词语,辨别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词的起源、特点和分类,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些词语吗?二、课堂讲解1. 针对学生在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2. 进一步讲解词的运用和辨别方法。

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词的运用和辨别方法。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词的起源、特点和分类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对词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词的构成与演变详细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方式,包括合成、派生、复合等。

高二语文:6.22《词的起源与特点》教案沪教版

高二语文:6.22《词的起源与特点》教案沪教版

二十二《词的发源与特点》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经过整体阅读、圈划、怀疑等方法,理解文章的主要看法,丰富提高自己对词这类文学体裁的认识。

2、深入文本,品尝学术性文章语言的谨慎正确。

3、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珍宝“词”的骄傲感,温故知新学致使用,增强自主研究的意识。

说明:“今世词宗”夏承焘先生的文章学术性比较强,学生初读时会感觉乏味。

文章看法鲜亮,构造清楚,学生会认为没有什么看不懂的。

高二年级学生已接触过一些词,对这类文学体裁有必定的认知,简单先入为主,认为教材的新鲜度不够。

教课这样的文章难度比较大。

因此教课目的的定位一定切合学生的需要,要有必定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到求知过程不行懒惰,领会研究的欢乐。

不是简单的了解文章的结论,而是丰富提高已有的认知,并关注思虑一些文学现象。

语文课要让学生真实沉入文本,一定增强语言的品尝,从根本上改变浅尝辄止的低效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词的发源陪伴着新乐的大批流传发展,词本来是“草根文化”,经过了文人艰辛卓越的创建性努力,最后为这类文学创建了八百七十余调,一千六百七十余体。

对优异民族文化的认可感、骄傲感的培育不可以僵硬说教,而要在教课过程中自然表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课要点与难点1、要点:(1)文章中有关“词”的三次表述;(2)词的三方面发源;(3)词的特点中的第五点:字声配合更严实。

2、难点:(1)对词的发源时间,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可供学生怀疑。

(2)词的特点中的第五点:字声配合更严实。

说明:只有抓住了词的实质特点,商讨词的发源才会有依照,研究词的特点才能瓜熟蒂落。

词的特点中第一、第二、第四这三点很简单,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清楚,点到即可。

第三点波及知识很专业,不宜过多睁开。

第五个特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并且对提高学生提高宋词的鉴赏能力有帮助,故要点讲。

鼓舞学生怀疑,怀疑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要学会环绕看法选择文中的依照,为我所用。

教课过程教课环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节讲话导1、大家在学习过程1、学生联合自己的1、学生对“词”入中,接触过许多词。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黄晓燕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而词的产生最早起源于民间,繁衍于晚唐五代,到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在宋代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

柳永、苏轼和周邦彦是北宋词坛上最重要的三位词人。

文章的题目是“词的起源与特点”,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两点来展开的。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在其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受其产生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制约的。

因此,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文体本身的特点,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把词的起源说明白说透彻了,词的特点就水到渠成,不必花费太多言辞,就可以谈得清清楚楚。

学习本文,要了解词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文章的基本方法。

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重难点概述1、作者简介(1)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一代词宗”。

长期在之江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任教,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著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2)吴熊和(1934~),上海人。

长期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所著《唐宋词通论》是一部自成体系的词学专著,在理论、方法和具体考证上都有创新与突破。

其他重要著作还有《词学全书笺校》、《张先集编年笺注》等17种,所撰学术论文汇辑为《吴熊和词学论集》出版。

2、词的体制风格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

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

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

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说:“词有与古诗同义者,‘潇潇雨歇’,《易水》之歌也。

‘同是天涯’,《麦蕲》之诗也……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如‘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即灞岸之兴也。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敕勒之歌也……”词与诗有相似处,却也大异其趣。

在一片灿烂辉煌的诗的百花园中,词并不鲜艳,但它毫不气馁,上承于诗,下沿于曲,虽晚于诗出现近一千年,却积极吸取各种养分,在花前月下中日益滋养成熟,至宋代终于成为可以与诗分庭抗礼的一朵奇葩,和诗同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词的起源关于词的起源,大致可从三个角度入手:诗与词的关系、词的长短句式之渊源、音乐与词的关系。

近人吴梅在《词话丛编序》中说:“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

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

”这段话既阐述了词的起源,又概括了词的发展,比较全面、科学,深受学界认可。

词,兴起于民间。

《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所谓“胡夷里巷之曲”就是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

这些音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音乐融合,从而被改编为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当时,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他们为使唱词与音乐节拍配合,创作改编了一些曲词。

这些曲词长短不一,也就是词的雏形,也叫“曲子词”。

这些曲子词侧重于言情,其情辞浅近通俗,题材、意境都有自己的特点。

后来,燕乐继续发展,并形成一个规则,即须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等等。

而这些歌辞的文字部分逐渐形成一种依乐谱填词歌唱、字数固定、格律化的长短句。

中唐以后,这种形式被众多文人青睐,用其进行创作。

文人的加入使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开始广泛流传,最终成为现如今通称的“词”。

从敦煌曲子词中可以看出民间词比文人词要早几十年。

《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辞有短有长,都是配合音乐演出要求而变化其形式,说明词的源头之一应该是燕乐歌辞。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第一章:词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汉语词汇的演变趋势理解词与语言的关系1.2 教学内容词的定义与功能词的起源与发展汉语词汇的演变过程词与语言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的演变过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与语言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起源与语言的关系1.4.2 讲解词的定义与功能,阐述词在语言中的重要性1.4.3 介绍词的起源与发展,分析汉语词汇的演变趋势1.4.4 分析具体词汇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词的演变规律1.4.5 总结词与语言的关系,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二章:词的特点2.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基本特点理解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词的构成与特点2.2 教学内容词的分类与特点词的构成与特点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词的语义特点与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特点与分类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的构成与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特点与分类2.4.2 讲解词的分类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构成与特点2.4.3 介绍词的构成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构成规律2.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功能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的语法作用2.4.5 总结词的语义特点与特点,强调词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第三章:词的构成与演变3.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构成规则理解词的演变过程分析词的构成与演变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词的构成规则与特点词的演变过程与规律词的构成与演变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构成规则与演变过程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的构成与演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构成与演变对语言发展的影响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构成与演变3.4.2 讲解词的构成规则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构成规律3.4.3 介绍词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分析具体词汇的演变趋势3.4.4 分析具体词汇的构成与演变,让学生了解词的演变规律3.4.5 总结词的构成与演变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四章:词的语法功能4.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法功能理解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作用分析词的语法功能对语言表达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特点词的语法功能对语言表达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法功能对语言表达的影响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4.4.2 讲解词的语法功能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法作用4.4.3 介绍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功能4.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功能,让学生了解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作用4.4.5 总结词的语法功能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五章:词的语义特点5.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第六章:词的语义特点5.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义特点理解词的语义变化分析词的语义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5.2 教学内容词的语义特点与规律词的语义变化与原因词的语义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义特点与变化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的语义变化与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义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义特点与变化5.4.2 讲解词的语义特点与规律,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义特点5.4.3 介绍词的语义变化与原因,分析具体词汇的语义变化趋势5.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义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的语义作用5.4.5 总结词的语义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七章:词的语用特点7.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用特点理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分析词的语用特点对语言交际的影响7.2 教学内容词的语用特点与规律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与特点词的语用特点对语言交际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用特点与规律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用特点对语言交际的影响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用特点与规律7.4.2 讲解词的语用特点与规律,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用作用7.4.3 介绍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用功能7.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用特点,让学生了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7.4.5 总结词的语用特点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八章:词的语感特点8.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感特点理解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分析词的语感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8.2 教学内容词的语感特点与规律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与特点词的语感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感特点与规律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感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感特点与规律8.4.2 讲解词的语感特点与规律,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感作用8.4.3 介绍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感功能8.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感特点,让学生了解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8.4.5 总结词的语感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九章:词的语法规律9.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法规则理解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分析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与特点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9.4.2 讲解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法作用9.4.3 介绍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功能9第十章:词的语法规律9.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法规则理解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分析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与特点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9.4.2 讲解词的语法规则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法作用9.4.3 介绍词在不同语法结构中的规律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功能9.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法规则,让学生了解词的语法作用9.4.5 总结词的语法规则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十一章:词的语用规则11.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用规则理解词在不同语用情境中的作用分析词的语用规则对语言交际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词的语用规则与特点词在不同语用情境中的作用与特点词的语用规则对语言交际的影响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用规则与特点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语用情境中的作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用规则对语言交际的影响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用规则与特点11.4.2 讲解词的语用规则与特点,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用作用11.4.3 介绍词在不同语用情境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用功能11.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用规则,让学生了解词的语用作用11.4.5 总结词的语用规则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十二章:词的语感培养12.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语感培养方法理解词在语言感知中的重要性分析词的语感培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词的语感培养与方法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与特点词的语感培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语感培养与方法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语感培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语感培养与方法12.4.2 讲解词的语感培养与方法,阐述不同类型词的语感作用12.4.3 介绍词在语言感知中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感功能12.4.4 分析具体词汇的语感培养,让学生了解词的语感作用12.4.5 总结词的语感培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强调词汇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第十三章:词的教学策略13.1 教学目标掌握词的教学策略理解词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运用分析词的教学策略对语言教学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词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运用与特点词的教学策略对语言教学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汇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运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词的教学策略对语言教学的影响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13.4.2 讲解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阐述不同类型词的教学作用13.4.3 介绍词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运用与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词的起源与发展: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其起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词的知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词的知识(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词的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词作学习的兴趣性,为进一步学习词作兴趣铺垫。

一、词的产生和发展1、词的一般定义词是一种合乐歌唱得新体诗。

它的名称很多,因它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唐代也被称为“曲子词”,又因为它和乐府一样可以配乐歌唱,所以又称它为“乐府”,因它的句式参差,故又称之为“长短句”,另外还有“诗余”“琴趣”“歌曲”“乐章”等名称。

2、词的一般特点:词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的,它与近体诗在形式上有五点不同:其一,词调。

也就是大家能看见的词牌。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沁园春》等,成为词调。

词调依曲为名,而不根据词意另立词题篇名。

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各各不同,这也是因所有曲调的节奏旋律各不相同而来的。

其二,分片/阙。

一首词大都分为两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上下两片为多。

“片”,就是“遍”,乃音乐名词,乐曲一段称为一遍。

一首词分为几段,就是由几段音乐组合成完整的一曲。

其三,押韵的位置各不相同。

每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其四,句式长短不一。

作词大用长短句式是为了切合乐调的曲度。

第五.字音配合更严整。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求音律和谐。

3、产生词最初产生于唐代初期,它开始是民间传唱的一种曲子词,后经文人模仿创作,逐渐变成了一种新体诗。

它的产生与唐代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

一方面唐朝政治统一,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再者地主豪门士大夫夜夜笙歌,阁楼酒馆林立,歌姬乐工甚多,他们大传燕乐,歌唱词曲,促进了词的产生与发展。

再者燕乐流行,广为传唱。

第三就是诗体发展的结果。

4÷词的类型来源:民间曲子词诗客曲子词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慢词)风格:婉约豪放5、词的发展发展道路:主要依据词语音乐的关系如何,贯穿了两宋300多年的历史,成为影响词风的因素之一。

表现有二,一是创制新调,要求歌词与音乐密切配合,二是恢张词体,革新歌词书写的内容。

发展脉络:唐五代和北宋初年-―令词发展极盛时期李煜宴殊父子欧阳修北宋中期到南渡――词风大变革时期苏东坡开境/柳永创制长调/周邦彦融合南宋前期的壮怀高唱――慷慨偾世辛弃疾陆游陈亮晚宋的哀感低吟――感喟哀时姜夔吴文英等二、各时期词简述(一)敦煌曲子词词最在产生于民间,大量无名氏之作保留了词德原是面貌。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

《词的起源与特点》难点分析这篇文章是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和他的弟子吴熊和先生的一本词学普及读物《读词常识》中的第一章节选来的。

《读词常识》是一本影响相当大的词学著作,不仅深受一般词学爱好者的好评,就是词学专家,如唐圭璋、张中行等,也大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为什么呢?作为一代大家,作者深谙词学三昧,因此持论中肯,本色当行。

此其一。

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根基和深刻的词学见解,却没有学究冬烘之气。

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感到举重若轻。

此其二。

他们也知道,对于浩博的词学世界,一般读者并非什么都需要。

因此,他们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详细地讲,什么该简略地讲;什么必须讲,什么可讲可不讲。

也就是说,在内容的确定上,这本书是合适的。

此其三。

而所有这些特点,在这篇课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篇普及性的学术著作,本文立论严谨,持之有故,基本上每一个观点或结论都有充足的材料作为依托和支撑。

如,为了说明词是“来自民间的”这一观点,作者不仅在第7段中以敦煌曲子词为例,从数量、作者和风格的角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分析阐述,而且在第8段中进一步摆出了《教坊记·曲名表》中的许多曲名,从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

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来展开阐述,每一部分的阐述都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虽然文章涉及的内容相当繁杂,头绪繁多,但作者抓住了“音乐性”这一最显著的特点来阐述,从而纲举目张,有条不紊,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充分显示了一代词学大家的文章风度。

这在课文分析中有所涉及,此不赘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语言很有分寸。

如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词“完全是当时一种新兴的歌诗,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点,并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传统”,但却又绝不否认词“和前代的乐府诗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

又如第7段中,在论述“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这一观点时,对于《河传》和《杨柳枝》两调所产生的社会层面是否是民间,作者很谨慎地用了“可能就是”四个字;而谈到敦煌曲子词,作者则言之凿凿地说道:“它以充分、坚实的证据证明民间创作是词的最早来源”。

词的起源与特点之沁园春教学设计1

词的起源与特点之沁园春教学设计1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彭山白裕兵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旁注的方法〔三〕情感与价值观:⑴感知伟人的个性魅力和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敢于担当的情怀二、教学重点:掌握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出来的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思想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我们预习了这篇文章,请问梁任公的演讲给了你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明确:有趣〔其它扣题的词也可以〕2、请同学们展示预习概括的每一段的段意和划分的层次,梳理文章的脉络。

〔教师订正〕明确: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第4段: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第5、6段:描写梁任公讲《箜篌引》。

第7段:描写梁任公演讲中的背诵。

第8段:描写梁任公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

第9段:交代演讲的效果第10段: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层次:第一局部〔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局部〔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局部〔10〕对梁启超的评价3、文中直接描写先生演讲的有哪些?其它段落在写什么?明确:第二局部〔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直接描写〕其它段落在简述演讲的背景和对梁启超的评价〔间接描写〕〔二〕课文分析1、结合练习一,找出给你印象深刻的语句,做好旁批,再讨论写出了梁任公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例如:“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1〕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肖像、神态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神采。

词的起源和发展(讲)

词的起源和发展(讲)
亡国之君的一曲哀歌。
▪宋词
▪ 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 词作、词派众多,名家辈出,佳 作如林。宋词与唐诗一起成为我 国古典诗歌的两朵奇葩。
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 好词章。今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收录词 人1330家,词作19900多首。
北宋:词的发展高峰(四个时期)
1、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 词的体制与题材,与《花间集》相近,清丽闲雅。 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 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2、柳永时期:开创宋慢词时代,雅俗共赏。柳永 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 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 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 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 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 了。
词的起源和发展
一、词的名称、起源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 宋代。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 “ 词 ” ,又名乐府、近体乐 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 歌曲、长短句。
唐代城市繁荣,歌楼妓馆随处 可见,处处管弦,处处笙歌,涌现 了很多乐工歌妓。他们演奏、歌唱 并创作曲词,这就促进了词的产生 和发展。唐代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 “唐音”,词就是随着这种音乐的 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
代表词人:温庭筠。“温李”。 “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他是词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作 家,他的词是文人词成熟的标志。
代表作: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 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
温庭筠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1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1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婉约词鉴赏第1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案第一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词的起源,了解词的一些基本概念[教学难点与重点]婉约为词的正宗[教学内容]一、词的起源二、词的性质一、词的起源与发展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

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

”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词的起源与特点详细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词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词语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1. 词语的起源和发展;2. 词语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1. 词语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解;2. 词语分类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参考资料:相关词源书籍、网络资源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词语的概念。

2. 探究词语的起源教师简要介绍词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演变过程。

3. 分析词语的基本特点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特点,如:语音、形态、意义等。

4. 词语分类教师讲解词语的分类及其特点,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分类练习。

第二课时5. 巩固词语分类教师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词语分类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

6. 讲解词语的派生和复合教师讲解词语的派生和复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构成规律。

7. 分析生活中的词语实例教师举例分析生活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词语起源、特点和分类的掌握情况;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词语知识的运用能力;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方法6. 讲解词语的演变教师通过历史文献、古代文学作品等,讲解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发展脉络。

7.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词语案例,分析其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词语的发展变化。

8. 小组讨论七、教学内容与方法(续)9.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课堂互动活动,如:词语接龙、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0.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词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起源、特点和演变过程。

《词》教案设计范文

《词》教案设计范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词》的教案设计范文。

《词》是中学语文必修的一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下面,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词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词性、词义、词形、词组等相关知识。

(3) 学会使用词典、辞典等工具,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 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词语,提高写作、阅读能力。

(2) 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能够运用创新的方法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词的概念和分类。

(2) 词性、词义、词形、词组等的相关知识。

(3) 相关词汇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 词的辨析和同义词、反义词的运用。

(2) 词汇的用法和搭配。

(3) 词类转换和词形变化。

三、教学过程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教学时间为一节课,使用交互式授课法,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讨论,发现规律,探究本课知识点。

1. 自主学习使用多媒体资料进行学生导入,让学生感受词汇的魅力,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有关词的概念、分类、特点等内容,自主探究课文,并在课上发言讲解。

2. 互动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想了解的问题,找到自己困惑的点并提出来。

教师及时指导、解答,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实践应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模拟字典查找和辨析词汇,练习如何使用词典、辞典等工具。

通过实践应用,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反思诊断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词的起源与特点

词的起源与特点

婉约和豪放两种艺术风格主要差异
• 1、题材选择方面: • 婉约词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豪放词则是抒 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无一不可入词。 • 2、表现手法方面: • 婉约词比较含蓄蕴藉;豪放词以直抒胸臆为主。 • 3、遵守格律方面: • 婉约词严守格律;豪放词常加以突破。 • 4、格调方面: • 婉约词委婉、绮丽;豪放词恢宏、沉郁。
• 《花间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的我国文学 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实一种流派。 • “花间词”自然以温庭筠为最。他是唐初开国 丞相温彦博的后裔,自幼聪明伶俐,少便能做 诗词,被时人予为“才子”。中年却能做词, 并且独出心裁,始创“花间词”。成了现代 “花间派”的鼻祖爷。 • 《花间集》中作品最多的也是温庭筠,以富丽 香艳的措词,婉媚细腻的笔致,描摹女性的容 貌体态、抒发闺情离愁,被奉为“花间鼻祖”、 “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 展趋向。
长短句与词格
• 长短句固然是因宋词大家辛弃疾的词集而叫响。 但实在是最好的揭示出词与诗的体裁差异之一端 的别称。这篇课文讲了词的五个特点,其实大多 可以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 定声”四句话来概括。(1)每首词有一固定曲调 乐谱限定的词牌。(2)每个词牌有规定的句数, 每句有长短不一的规定字数。(3)押韵位置依据 词调各不相同,押韵与平仄的字声配合比近体诗 更为严格。唯一一条不在四句话之列的是每首词 的段落可能分为一到三、四段,叫“片”、“阕” (不能误写成“阙”)或“叠”,注意两段式为 常,又叫上片、下片,上阕、下阕,也可以说上 半阙、下半阙,“半”字可以忽略不计。
诗余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开启了宋朝一代文 1、词是为了配合燕乐而产生的新的文学样式。 • 2、词的产生最早起于隋代。 • 3、词的产生最早起于民间。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3)能够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2)运用归纳、总结、推理等方法,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3)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汉字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汉字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3. 汉字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的理解与运用;2. 汉字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的分析与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图片、图表等资料;2. 采用对比教学法,比较不同阶段汉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汉字结构规律的实例;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汉字演变的影响及其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汉字的起源: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汉字的形态;2)汉字的结构规律:分析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3)汉字的演变过程: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展示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的特点;4)汉字演变的影响:探讨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 课堂练习与互动:1)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汉字,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2)学生分组讨论汉字演变的影响及其意义;3)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练习,体验汉字的结构规律和特点。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3)鼓励学生进行汉字研究的探索,如收集汉字演变的故事、参观博物馆等。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原理和演变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基本构成原理。

难点: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构成原理。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美。

3.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的汉字,引导学生发现演变规律。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汉字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汉字演变图示。

3. 参考资料:关于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学术论文、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起源: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

3. 分析汉字构成原理:讲解汉字的基本构成原理,如象形、指事、会意等。

4. 汉字演变过程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美。

5. 对比分析:分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汉字,引导学生发现演变规律。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字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字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8.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10.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1. 汉字文化:介绍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 汉字艺术:展示汉字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词语来源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词语来源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来源,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1. 词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2. 常见词语的来源故事。

教学难点:1. 词语来源的多样性。

2. 学生对词语来源故事的兴趣激发。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词语的资料。

3. 学生查找资料的工具(如图书馆、互联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词语的来源及其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词语是从哪里来的吗?二、新课讲授1. 词语的来源a. 教师讲解词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古代汉语,二是来自现代汉语。

b. 通过举例说明,如“马”字来源于古代汉语,“电脑”来源于现代汉语。

2. 词语的演变过程a. 教师讲解词语在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如“吃”字在古代汉语中是“啖”,现在简化为“吃”。

b. 学生举例说明词语在演变过程中的变化。

3. 常见词语的来源故事a. 教师选取几个常见词语,如“长江”、“黄河”等,讲解它们的来源故事。

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词语来源故事。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词语,查找其来源及演变过程。

2.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查找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词语来源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查找更多词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整理成笔记。

2. 为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编写一个来源故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语来源的兴趣及参与度。

2. 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古文字及其与现代汉字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汉字结构、字义和字音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3. 汉字的基本特点:表意性、象形性、指事性、会意性、形声性等。

4. 常见古文字举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5. 汉字与现代汉字的联系和区别:字义、字音、字形等方面的对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

2. 教学难点:古文字的识别和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特点等知识。

2. 演示法:展示古文字样品,让学生观察、分析。

3. 对比法:比较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加深对汉字结构、字义和字音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汉字的起源:讲解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与modern 汉字的联系和区别。

3. 讲解汉字的发展:介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

4. 讲解汉字的基本特点:表意性、象形性、指事性、会意性、形声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讲解常见古文字:展示甲骨文、金文等样品,让学生观察、分析,讲解其字义和字音。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识别古文字,结合现代汉字进行对比,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学习。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文章来源莲山课件w ww.5 YK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起源及其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性文章的基本方法。

2、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词的有关知识和“音乐性”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学术性文章,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圈画关键句,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词的起源与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或熟悉的优秀词作并谈谈对词的认识。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词进入宋代以后,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宋词得与唐诗并称。

我们把中国古典诗歌之胜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词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如此之”清如许”,定有它的“源头活水”。

那么,词的起源在哪?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到词的学习氛围中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当然也不例外。

阅读第一部分了解词的起源1、圈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找出能体现词的起源的重点语句。

2、谈谈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中心句,达成学生对词的起源的认识。

提升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二部分了解词的特点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

3、了解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作来领会词的特点及词与诗的不同。

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探讨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如何从词的起源说到词的特点,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词的起源及其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性的基本方法。

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词的有关知识和“音乐性”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学术性,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圈画关键句,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词的起源与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或熟悉的优秀词作并谈谈对词的认识。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词进入宋代以后,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宋词得与唐诗并称。

我们把中国古典诗歌之胜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词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如此之“清如许”,定有它的“源头活水”。

那么,词的起源在哪?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到词的学习氛围中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当然也不例外。

阅读部分了解词的起源1、圈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观点。

找出能体现词的起源的重点语句。

谈谈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中心句,达成学生对词的起源的认识。

提升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二部分了解词的特点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

了解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作来领会词的特点及词与诗的不同。

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探讨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如何从词的起源说到词的特点,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音乐性、文人词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读本文的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适当指导:观点严谨明确,考据翔实;结构环环相扣,层层展开;语言客观准确,宽严适度。

提升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及在精微中获真技的能力课外拓展阅读一些其他的词学著作,并做些阅读笔记。

推荐: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龙榆生《词学十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补充资料从花间尊前到慷慨悲歌——词的特点及发展蔡义江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

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

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

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

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

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

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

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

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

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

二、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而后才倚声填词的。

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

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

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

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

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

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

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它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

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就只是个别的了。

这方面,有《词名索引》之类的书可查,兹不赘述。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

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

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

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

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宛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

曲调既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

词除很少数小令是不分段的单片词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

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

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

双调词通常称段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后阕。

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

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拽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

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拽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

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

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

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

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

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

’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此外,词的押韵与诗多数是偶句押韵,少数是句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若干句一转的情况都不一样。

词的韵位,大都是其所合的音乐的停顿处,不同曲调音乐节奏不同,不同词调的韵位也各别,有疏有密,变化极多,有时一首词中韵还可分出主要和次要来。

如苏轼《定风波》,以“声”、“行”、“生”、“迎”、“晴”五个平声韵为主,而其中又夹杂进三处仄声韵为宾,即“马”与“怕”押,“醒”与“冷”押,“处”与“去”押。

这样的押韵法,是诗中所未有的。

当然,词的用韵,从合并韵部、通押上去声来看,又比诗的用韵要宽些。

至于词的字声,基本上与诗的律句由平仄互换组成相似,但变化也很多,有些词调还在音乐的紧要处,要求分出四声和阴阳来。

词最初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这一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文人词在初盛唐几乎是凤毛麟角。

到中唐白居易、刘禹锡时代,词才算略有一席之地,但所作多半是《忆江南》之类颇似由绝句形式改造而成的小令,作者填词,也只是偶一为之。

到晚唐温庭筠、韦庄,词的创作才出现了重大的飞跃。

有了一批专长于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完全成熟了。

温、韦都是唐末重要的诗人,同时又都是词的大家。

以他们为首,包括一批五代的词作者共十八人,就有五百首词被五代后期蜀人赵崇祚收录在他所编的《花间集》一书中,从而被人称之为花间派。

这些词人和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为娼家妓女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这完全适应了当时南方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这些词的唯一主题,同时词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绮靡艳丽的,因为它们都是“花间尊前”唱的歌曲。

乍一看,这个头似乎开得不好,但问题恐不能这么孤立地简单地看,要没有花间派词人的努力,没有这种为满足都市生活需要而创作流行的新曲子词的普遍热潮的形成,词这种新体裁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技巧,就不可能成熟得这么快,词对后来文坛的影响也不可能那么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要推迟。

而且说到底词的兴起,也不可避免的总会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阶段的,不管它发生在何时何地。

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能任意取舍割裂的。

不在《花间集》、不属花间派的五代词人中还有三位大词家,那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

他们一部分词与花间派的题材、风格相近,只不过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的私情密约、风流逸乐的生活,在艺术境界上,则委婉蕴藉,有明显的提高。

另一部分风格哀怨的抒情词,特别是南唐亡国以后,李煜过着“日日以眼泪洗面”的臣虏生活,所作之词,尽是伤悼身世遭遇、寄托故国之思的哀音,这就一扫“为侧艳之词”的花间风格,而以纯朴的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感受,把词境推向了唐五代词的艺术最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词的延续,虽题材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赏景等范围,如欧阳修这样的大作家,许多严肃的内容都见诸其诗文而并不写在词中,这就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题材内容对作家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论词者有词是“艳科”的说法。

另一方面,欧词与冯延巳词又常常相混,还混作二晏词,这又说明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词与五代冯延巳词在题材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柳永之前,从中晚唐到北宋初,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且已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体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是他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他是一位长期出入于妓馆教坊的落魄文人,对当时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市民的心态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加之又有诗歌才能和音乐素养,所以他的词写出来,便广为流传,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此外,长于写慢词的尚有张先、秦观等人,他们也都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作者既多,词体渐渐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