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思·博顿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论

合集下载

浅析艺术史的分期

浅析艺术史的分期

“ 现代” 这一个 阶段 。这 是一种为 了叙述方便较 为传 统 的划 分方法 , 但是这种划分几乎忽略 了很 多历 史细节。 艺术史的 进 一步命名又是根据政 治、 宗教 、 文学、 社会或者 艺术 的某一 个特征 来确定 的 , 以艺术通史分 期名称 和数 目都没有 统 所

《 意大利 文艺复兴导论》 1 9 ) ( 89 中描述 了绘 画与雕塑从 1 世 5
研 究方 法 , 索各种 分 期理 论 之 间 的联 系 和发 展 。 探 关 键词 : 术 史 循 环 理论 艺 线 性进 化 理 论 形 式 主义 理 论
在 当今 艺术史研 究中, 艺术史 的分 期通常被分为 古典 、
中世 纪 、 艺 复 兴 和 巴 洛 克 这 四个 阶 段 。 后 两 者 也 可 合 为 文
来命名 , 一般 都 是 1 、0 92 世纪 的 艺术 史 家使 用这 种 方 法 。
沃尔夫林在他 的《 艺术史的原则》 里确立 了五对 原则和 概念 : 第一 , 线条与块面 ; 第二 , 平面或平面形体 与后退或对
角深度形体 ; 三, 闭形 式与开 放形式 ; 四, 第 封 第 多重性与整
活 的力 量 决 定 的。 然 而 沃 尔 夫林 的模 式有 一 个 致 命 的缺 点 ,
循环理论是 西方 思想史 中最为古老 的历 史阐述理论 , 至 今 仍在艺术史 的研 究 中流行。循环论是 由生物论发展 而来 的, 即单一 的有机 物 有其 固定 的生命 周期 : 生, 产 成熟 , 衰
人文 研究
A R T D UG A T I N E S E A R C H E O R
浅析 艺 术 史 的分期
口徐凡
摘 要: 笔者 通 过研 究艺 术 史 的各 种 分 期理 论 , 以比较 列 举 法 为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17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提倡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本文将对17世纪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17世纪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这个时代,欧洲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在17世纪,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开始受到重视。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其中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他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以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知识。

另一位对17世纪教育影响较大的思想家是荷兰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得真理,强调教育要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17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时代,宗教的力量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教育仍然主要由教会控制,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宗教信仰和教义。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经典文学和神学研究,培养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而在新教国家,教育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荷兰的伦勃朗(Hugo Grotius)和瑞士的皮埃尔·卡勒皮 (Pierre Charron)等思想家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除了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的教育实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许多国家,教育开始向广大人民普及,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和教士。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教育资源的增加。

同时,一些重要的教育机构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得到了发展和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发展史

课程论发展史(一)课程卡发的科学化运动博比特分别于1918年、1924年出版《课程》、《怎样编制课程》。

1923年,查斯特出版《课程编制》。

他们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股追求“功效”和“唯科学主义”的潮流。

在工业管理领域产生了科学目标管理的经典模式泰罗制。

这种思潮促使了课程编制科学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二)博比特的课程论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他的课程本质观既然落脚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那么课程的内涵是极广阔的。

即包含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未受指导的经验,也包括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受指导的经验。

这两个方面自然是密切联系的,教育应兼顾二者。

在课程发展史上,博比特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

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总结为“活动分析”。

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方法既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与课程本质观的体现,也反映了“泰罗主义”对课程开发领域的影响。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5个步骤。

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即把广泛的人类经验划分成一些主要的内容。

博比特在1924年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十大领域。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即把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再进一步分析为更为具体的活动。

他主张把各活动领域所包含的几个较大的单位找出来,然后再将其分析为较小的单位,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发现可以履行的恰当的具体活动。

第三、课程目标获得。

即把从事每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清楚而详尽地陈述出来的过程。

课程目标,即指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由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分构成的。

艺术启蒙教育理论

艺术启蒙教育理论

艺术启蒙教育理论艺术启蒙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引导儿童对艺术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培养其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培养其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感。

艺术启蒙教育理论是指对艺术启蒙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原理性进行总结和概括的理论体系。

首先,艺术启蒙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艺术启蒙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情感,使他们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快乐、满足和成长。

其次,艺术启蒙教育理论注重以游戏为载体。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需要,艺术启蒙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各种游戏形式的艺术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激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达到艺术启蒙教育的目的。

另外,艺术启蒙教育理论倡导以体验为主导。

儿童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和体验的,艺术启蒙教育应该注重营造丰富多彩的艺术环境和氛围,让儿童通过观看、聆听、动手制作等方式,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潜能。

此外,艺术启蒙教育理论倡导以启发为导向。

教师在艺术启蒙教育中应该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

最后,艺术启蒙教育理论倡导以实践为主线。

艺术启蒙教育应该注重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感知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艺术的快乐和成就感。

总之,艺术启蒙教育理论是对艺术启蒙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原理性进行总结和概括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游戏为载体,以体验为主导,以启发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旨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艺术启蒙教育理论的贯彻实施对于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2)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2)

公共艺术教育论文(2)公共艺术教育论文篇二《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进程》摘要: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又称公共艺术教育)。

文章主要探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美育进程——从知道到懂得,即从积极的方面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从兴趣点确立到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功利化问题,及之后审美经验的积淀、转折这一整个进程。

关键词:美育;兴趣;功利化;审美经验一、艺术教育与美育艺术伴随人类历史洪流已经走过几千年,无论是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还是德国作家席勒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游戏说”,或是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支持的“表现说”,都一再证明了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密不可分。

而教育起源论也向大众展示了教育乃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本能反应,与人类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在教育学科设置上,艺术教育又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非专业艺术教育又称为公共艺术教育。

本文所主要探讨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美育培养为基准,不以传授专门技能和知识,也不以艺术为求生技能的艺术教育学科,其教育功能主要是大众美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实践,美育包含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大众美育功能主要包含三点:第一,以兴趣为核心,不以传授专业技能知识为目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脱离社会功利性一面,主要从人文情怀角度阐述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第三,鼓励自我审美修炼,从学习创作中获取审美经验,得到圆满。

这三点在某一程度上也形成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

二、兴趣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兴趣能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能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最初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素养,此所谓“知道”,这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真正兴趣的创建,是引导其建立自身主观的兴趣点,从最初的“表象直观兴趣”演变为“思考主观兴趣”,这是兴趣培养的根本意义。

这比拿新鲜、有趣的事物来引起关注而产生的短暂兴趣更为重要。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发展相关人物及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发展相关人物及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发展相关人物及观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几位相关人物及其观点的介绍:1. 杜威(John Dewey)2. 伯爵学派(Bourdieusian approach)伯爵学派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创建的一种教育学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提倡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减少社会不平等。

3. 布鲁纳(Jerome Bruner)布鲁纳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著作《行动、意义和文化》对教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构建主义”的概念,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意义解构的过程。

他强调学生应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积极构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4. 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 School)格拉斯哥学派是由苏格兰教育学家詹姆斯·凯伊(James Kay)和戈弗雷·麦迪(Gordon Macdonald)所领导的一群教育学者所形成的研究团体。

他们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学会学习、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提出了“主动学习”的概念,认为学生应该自主控制学习的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马尼夫斯基(Lev Vygotsky)马尼夫斯基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著作《思维与语言》和《学习与发展》对教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了“协同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与他人互动的过程。

他强调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些人物的观点和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使教育者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他们的贡献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进。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相关理论问题
对自身与环境相互依赖性的理解,并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书以为,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即: - 不断帮助儿童建构能使自身内部关系和谐健康的各种经验; - 不断帮助儿童建构能使人际关系和谐健康的各种经验; - 不断帮助儿童建构能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健康的各种经验。
第四节 模仿学习与幼儿的创造性表达
一、 艺术教学中的模仿与创造
(一) 模仿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实践活动 模仿首先是自身的创新,创新往往是模仿的动力。模仿经常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必然是模仿的 超越。在这种关系里,模仿和创新原本就是对话的、和谐一体的。 (二) 创造是一种“有中生有”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当场鼓励幼儿创作还是日后再挑战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这些可贵的模仿积累必然会 成为孩子们创作时的源泉。 (三) 模仿和创造都是“社会共建”的实践活动 模仿和创造从来不是对立的。没有必要将模仿和创新的关系相互对立,知道怎样才能够使模仿 和创新的关系和谐一致时,模仿和创新才有可能保持对话的、和谐一体的状态。
第三节 循序渐进与幼儿的有效学习迁移
三、 主动学习
当“为迁移而学”变成学习心理的核心口号时,教学便进一步关注如何将“教”转化为引导和鼓励幼儿学 习,帮助幼儿在不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后,逐步形成“为迁移而学”的主动学习态度和能力。 原来由自己掌控的学习目标、任务、标准交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有机会不断形成学习的 自我责任意识。这个意识其实就是: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第五节 身心舒适与幼儿的自律性发展
当自由最终成为孩子们自己不断发现新秩序、创造新秩序的努力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时,或换 句话说,当孩子们通过不断发现新秩序、创造新秩序而获得自我解放时,自由和秩序的价值也 就完全地和谐一致起来,幼儿生活、学习的自律态度和自律能力也就逐步成长起来了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读教育的艺术有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成为自信、有思考能力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而近来读到了纽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玛丽莲•考茨的一本书《教育的艺术》,令我受益匪浅。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艺术是从何而来?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其实很早,在古希腊的时间里,柏拉图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是一种艺术”的说法。

柏拉图将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修补与补足,人要有修炼自己的能力,追求思想的升华。

几千年过去了,教育也发生了巨变,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时代所面对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

但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教育的艺术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更加生动、活跃以及富有所趣。

教育的艺术有哪些体现?教育的艺术有很多体现,可以从教材的准备,教学的方法,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参与等方面来体现。

教材准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这些教材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年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我。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师不是严厉的法官,而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领路人,要常常寻找兴趣点,制造小小的惊喜;要在教学中创造小小的变化,让学生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自由和体验;在教育中使用的手段,可能是音乐、绘画、游戏、跳舞或等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而不是只使用传统的教学。

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强,这都是教育的艺术所要实现的。

课程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设置课程时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教育是一个由人到人承担的过程,课程是一个由思想到思想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需要真正地了解世界和人生。

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不仅对课程内容要有所创新,而且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要全面,让每个学生学生到能力的极限。

人性化的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

人性化的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

确 认一个 前提 :每个学 生都有 能力 画出好 的 作 品来 ,从而使 学生 首先建立 起一种 自信 , 而 不 是 像 以 往 那 样 认 定 学 生 不 会 画 , 而 由老 师教他如何去 画。 欲给 学生一 滴水 ,老师先 要有 一桶水 , 尤 其是在 当 今知 识更新 非常迅 速的年代 ,为 更 好 地 适 应 教 学 工 作 , 教 师 要 全 面 掌 握 各 种 知 识 。 了 解 学 生 的 发 展 规 律 , 掌 握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帮 助 学 生拓 宽 学 科视 野 的 广 度 ,努 力为学生 创造信 息多元 ,富于 弹性 的教育 空 间,提供 开放包 容的教 育环境 ,才 能帮助他 们 成 长 为 可 持 续 发 展 及有 创 造 性 的个 体 。 四、培养 学 习兴趣 ,体 验成功 的喜 悦 , 让学生充满 自信 培 根说 : “ 奇是知识 的萌 芽 ”。也就 好 是说 ,兴趣 是学 习知识 的主 要动 力 。美 术学 习 也 是 如 此 , 浓 厚 的 兴 趣 能 引 发 学 生 强 烈 的 创 造 愿 望 : 反 之 , 对 很 多 事 情 缺 乏 兴 趣 的 人 很 难 了 解 更 多 的 知 识 。 因此 ,教 学 内容 应 力 求构 思新颖 ,趣味 性强 ,能充分 调动和 激发 学生 学习积 极性和 主动性 ,培养和 保护 学生 学习 兴趣和信 心 ;运用科 学合理且 有趣 味的 教 学 方 法 , 吸 引 学 生 ,让 他 们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习 ,激 发起 他们对 美好事物 的表现 欲望 和创
幸福和 快乐 ,信心 与勇气 都来 自成 功 。 要 让每 个学生都 有机会 获得学 习的成 功,体 验 到 成 功 的喜 悦 ,从 而 使他 们 愿 意 学 习 。 “ 验 ” 是 每 个 学 生 成 长 过 程 必 需 的 , 学 生 体 只 有 在 参 与 过 程 中 ,亲 身 体 验 成 功 、 体 验 挫 折 、 体 验 合 作 、体 验 挑 战 , 才 能健 康 发 展 。 正 如苏霍姆 林斯基 所说 : “ 一个孩 子 ,如果 从 未 尝 过 学 习 、 劳 动 的欢 乐 ,从 未 体 验 克 服 困难 的经历— —这是他的不幸”。 作 为教师 坚信每 个学 生都能获 得成功 。 尤 其 对 那 些 学 习 暂 时 有 困 难 的 或 存 在 某 些 方 面发 展障碍 , 以及 能力和 水平相对 较低 的学 生 , 我 们 更 应 该 鼓 励 、 帮 助 、 信 任 他 们 。相 信 学 生 ,就 是 相信 未 来 。 相信 学 生 的本 性 是 良好 的 ,相 信 只 要 教 育 得 法 , 他 们 将 来 一 定 比我 们 更 有 作 为 。保 持 快 乐 与 自信 , 抛 开 包 袱 , 只 有 在 这 种 情 形 下 ,人 的 身 体 机 能 才 会达 到最佳状 态 ,大脑 也会变 得灵活 机敏 , 学习效 率 自然 上升 。在 美术 教学 中,老师应 首先启 发学生敢 于创新 、善于 成功 。其次 , 应 当为 学生 的发展提供 一个更 加开放 的教育 环 境 。在这个环 境之 中,一切 为了学 生发展 的 需 要 , 尽 量 给 他 们 留 出 自 由 支 配 、 自主 发 挥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 让 他 们 有 可 能 展 示 自 己独 特 的 才 华 , 探 索 适 合 于 自 己发 展 的 方 向 和 方 式。 五 、通 过 关 心 和 爱 护 学 生 , 与 学 生 建 立 起 良好 的 师生 关 系 这 是 沟 通师 生心 灵 的 一 条 重要 渠道 。 我 在教 学中体 会到 ,教 师不仅 仅是在 向学生 传 授 知 识 、 完 成 教 学 任 务 ,还 必 须 在 长 期 的 教学过 程中与 学生建立 起深厚 的师生 感情 , 要 对学 生的思 想、学 习、身体 、生活 等各方 面 给 予 关 心 和 照 顾 。要 对 学 生 倾 注 巨 大 的 热 情 , 想 学 生 所 想 , 急 学 生 所 急 , 解 学 生 所 难 ,关心学 生 的身 心健康 ,做学 生的知心 朋 友 ,使师 生之心息 息相通 ,从而 建立和培 养 互 相谅解 的 良好关 系 。教 师应真 诚地对 待每 个学生 ,这样 学生才 能真诚对 待你 。教师 只 有以诚相 待 ,才 能真正 建立起 良好 的师 生 关 系 ,才 能 更 好 地 做 好 教育 教 学 工 作 。 二十一世 纪是 知识经 济的时代 ,教育 人 本 化既是知 识经济 时代 的需要 ,又是 2 l世 纪 教育 的主 旋律 。今后 的艺术教 育将会 随着 时 代变化而 发展 ,因此 ,重新 审视如今 的艺 术 教育模式 ,结合 国情进 行一些 新层次 的教 育研 讨 ,作 为规划 未来教 育的依据 ,看来 是 十分必要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家西方思想汇总部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家西方思想汇总部分

教育方法: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快乐和兴趣教育 ,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就教育对性格的塑造来说,强迫训练并不符合道德法
则,同时也是一种徒劳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教育名言 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 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 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最早系统论述
教育思想 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
教学方法:首次论述直观性【金科玉律】、系统性、量力性

、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育目的:宗教目的-永生;现实目的-学问、德性、虔诚之

人【个人本位论】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 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著作:《政治学》、《论灵魂》
教育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把灵魂分为“非 教育思想 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里 士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 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 善之人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名言
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 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博物馆教育学第三章理论基础

博物馆教育学第三章理论基础

博物馆教育学第三章理论基础第三节博物馆教育学得理论基础上面,我们就博物馆教育学与其她诸学科之间得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

那些理论对我们进行博物馆教育有帮助就是有帮助,但本身还不能成为博物馆教育得理论基础得。

可能我们对太多得理论有些晕头转向,一时还无法消化理解。

这个要有个过程,培养理论思维要循序渐进,要保持兴趣。

下面,我们就博物馆教育得理论基础做陈述。

博物馆教育得核心或者特征就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就就是学习,所以,学习得理论就就是博物馆教育学得理论基础。

在当代,最有影响得,被学术界所推扬得关于学习得最新理论就就是建构主义。

起源: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新得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得兴起就是近20年来得事情,但建构主义得思想并不就是什么新鲜事物。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得原因方面,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就是教育上最早得建构主义者。

”按照建构主义得观点,苏格拉底得“产婆术”,无疑就是建构主义教学得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得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得建构主义色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瞧作就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得最早提出者。

其后,在皮亚杰得认知理论得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得性质与认知结构得发展条件等方面得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与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得探索,维果茨基创立得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得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得“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得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得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与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得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与费耶阿本德等人得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得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得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得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得重要思想源泉。

当代世界中的艺术家教育--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朱迪斯·伯顿访谈(一)

当代世界中的艺术家教育--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朱迪斯·伯顿访谈(一)

00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我们的学生和过去不再一样了吗?我想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与之相随的就是我们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是很不一样的。

可以想想,今天的学生相比五年前,在很多方面已经大相径庭了。

现在走到艺术院校的很多学生,往往都经过了高中的学习,但在高中时他们的学习方法往往是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他们学会的就是别人提出问题后,记住老师告诉他们的所谓正确的答案,在他们记下之后会参加考试,但是考试的目的是来测验别人告诉他们的这些正确答案,如果记住的多分就高,如果记住的少分就低。

换言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所谓的学习,考察的只不过是一个记述、复述事实的能力,而没有涉及一个学生对世界进行反思,进行个人解读的能力。

当然,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好处是肯定存在的,它能帮助学生记住很多的事实,但我们也都知道,人的记忆是会衰退的。

在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之后,学生走入了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因为他们的思维定式,他们与别人的评比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个问题上谁记住的答案更多”,或“对于一个问题我有没有记住所谓正确的答案”上。

但在大学的生活当中,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对于很多的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且对于很多问题的解读也不是只有唯一、固定的视角。

在大学的教育过程当中,很多的学生们都会听到老师告诉他们:“你们要学会去询问,去创新,去创造,要有想象力,要有思辨的能力,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要进行深入的反思”。

但这些技能是孩子们在高中的时候根本就不具备的。

所以,上了大学之后,他们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因为过去他们的学习轨迹一切都是有定数可言的,但现在他们面前所面对的是未知和不确定性。

因此,有不少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因为不适应而出现精神崩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在美国,包括在中国,一些孩子因为这些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在学术上,艺术上的个人身份应该如何界定,这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身份危机”。

教育艺术随想录_记录

教育艺术随想录_记录

《教育艺术随想录》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对《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概述 (3)2. 阅读《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意义和目的 (4)二、教育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6)1. 教育艺术的定义 (7)2. 教育艺术的特征 (8)3. 教育艺术的价值体现 (10)三、教育艺术的实践原则 (11)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2)2.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13)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4)4. 倡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15)四、教育艺术的教学方法 (17)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9)3.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4.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21)五、教育艺术的评估与反馈 (22)1. 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3)2.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4)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6)六、《教育艺术随想录》中的教育理念与启示 (27)1.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29)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念 (30)3.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 (31)七、对未来教育艺术的展望 (32)1. 科技发展对教育艺术的影响 (34)2.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艺术创新 (35)3. 教育艺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36)八、结语 (37)1. 对《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总结与反思 (38)2. 对未来教育艺术发展的期许与展望 (40)一、内容概览《教育艺术随想录》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教育艺术的理论探讨、教育艺术的方法实践、教育艺术的评价与反思以及教育艺术的未来展望。

在这部著作中,陈鹤琴先生从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艺术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

陈鹤琴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明确了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指出教育艺术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教育智慧,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效果。

论鲁道夫·斯坦纳的艺术化教学理念

论鲁道夫·斯坦纳的艺术化教学理念

鲁道夫·斯坦纳 (Rudolf Steiner) 的艺术化教学理念是一种基于人类精神发展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艺术和人类精神的发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斯坦纳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元素,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灵上有更深的理解,有更高的需求。

他的教学方式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探索自己的能力。

斯坦纳还主张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如科学、数学、文学等,以增加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斯坦纳艺术化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艺术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公共艺术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公共艺术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公共艺术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导语: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对⼈的情感、创新能⼒等⽅⾯的培养要素,其作⽤更是科学教育所⽆法替代. 1从艺术本体的⾓度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 公共艺术教育是⼀种对美的感受能⼒的教育.审美活动⽆所谓对与错,审美对象亦不论类别,只要是发⾃内⼼与审美对象有关的真切感受.下⾯笔者从艺术本体的⾓度来分析公共艺术教育. 1.1艺术的特征 艺术视⾓中的公共艺术教育,即是关于艺术美的教育.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们的感情,也表现⼈们的思想,但是并⾮抽象的表现,⽽是⽤⽣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类艺术都有它们⾃⾝的特点,如绘画、摄影、雕塑、戏剧、电影等.从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来讲,其具有很⼤程度地⾮功利性、情感性、⾃由性、形象性与⽣动性.⾮功利性即表现于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提升⼈的精神⽂化境界,塑造个性⼈格;情感性在于公共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达到其感性与理性的兼容统⼀;⾃由性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对同⼀事物的感受、启发和意识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形象性与⽣动性则是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激活受教育者对所描绘物象的感受⽽获得创作的潜意识.以绘画为例,绘画教育讲究的是以绘画艺术品为中间媒介,通过引领和启⽰的⽅式将受教育者对形式的意识和情感表达出;绘画意识⽅⾯来说,引导者要使受教育者在原有观念意识在⽆意识地状态下被激起、改造,进⽽得到升华. 1.2艺术是传承⽂化的载体 艺术作为⼀种独⽴的⽂化载体,⼀直参与、推动着⼈类⽂化历史的前进,在其发展的⼤潮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核⼼地位.⽽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艺术传承的重要⼿段,则是传承⼈类⽂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理⼯科学⽣可以更全⾯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艺术以及世界范围内其他艺术⽂化的多样性,从⽽提升理⼯科学⽣⾃⾝的⽂化素养、思维逻辑和个性⼈格,使他们不断地追寻真、善、美的事物,潜隐默化地完成⽂化历史的传承责任和对⾃⾝⼈格魅⼒的升华. 1.3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艺术与科学是两种不同认识世界的⽅式,但他们的最终⽬标是相同的.在从事创造的过程中,科学是⼈类运⽤⾃然规律、定律等⽅式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本质是求真,即运⽤理性的抽象思维去揭⽰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貌;⽽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种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感性地把握世界的特殊⽅式,其本质是求美,即⼈们以感性形象思维去创造活动,反映⽣活,发泄情感以满⾜内⼼的审美需要. 虽然两者在认识和改变世界⽅式是不相同的,但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创造的⽬标上却总是异曲同⼯地实现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以及强烈的求知和审美的欲望.科学通过借助艺术的思维⽅式可以突破固有的逻辑框架,实现某些概念的飞跃;⽽艺术则借助科学的规律和理性能够突破主观化的感觉,实现情感的升华.艺术需要科学.⾃然科学的成果可直接运⽤到艺术作品中,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法可以促进艺术家⽂化⼼理结构的改变,从⽽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法的⾰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这样看来,艺术需要科学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的⼒量和智慧的引导下才能得到更长远地发展.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欧洲⽂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集绘画艺术与⾃然科学成就于⼀⾝的代表.他在数学、天⽂学、医学、⽣物学、建筑⼯程学等⾃然科学领域有颇⾼成就,在绘画领域更是技艺精湛,创作出了许多举世瞩⽬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这正是艺术和科学互相促进产⽣的强⼤效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艺术. 艺术具有启发发展⼈们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世界上许多科学创造,常常得益于艺术的启发.著名的苏联⽕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箭装置对空间的研究》中谈到,他渴望到宇宙旅⾏的理想,是受科幻⼩说家凡尔纳的启发.可以看出,艺术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亦有意或⽆意地在艺术的想象中获得启发.因此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相融,相互促进发展的. 2公共艺术教育对理⼯科学⽣素质培养的意义 如何培养创新型的理⼯科复合⼈才呢?这是⼀个很⼤难题,也许公共艺术教育是⼀剂良⽅.因为创新型的复合型⼈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还应具有较⾼的审美能⼒、⾃主创新能⼒、良好的⽂化底蕴等综合素质.正如由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和史密斯合著的《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书中所写:“艺术教育能够达到以下四种⽬的:培养⽂明感,孕育创造⼒,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和提供⼯具⽤以评估⼈们所读、所观和所听的对象.” 2.1提升理⼯科学⽣的⽂化修养 理⼯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具有相当的⼈⽂性.艺术作为⽂化的⼀种载体,它承担着传承和发扬社会⽂明的责任.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亦担负着⽂化的传播义务.各⾼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绘画艺术鉴赏课程为例,⼀般都囊括了中国美术史、西⽅美术史、艺术概论、书法等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研修,理⼯科学⽣能够更全⾯地了解绘画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和⾯貌,这可以很⼤地开拓理⼯科学⽣在绘画艺术领域的知识储藏空间,最终实现对其⽂化素养的提升. 2.2提⾼理⼯科学⽣的审美能⼒ 审美能⼒,即是⼈对美的品鉴能⼒.它是⼈对物象美的⼀种感性的解读能⼒.公共艺术教育关于审美活动具有较⼤的开放性,对任何⼀件物象美的的品评并不存在统⼀要求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之上,艺术教育可以很好地激发理⼯科学⽣突发破专业思维⽅式的定式,积极改⾰创新.同时艺术教育⿎励理⼯科学⽣充分地发挥想象⼒,⽤各⾃的个性视⾓去发现、感受、赏析、品鉴周遭的艺术或⽂化现象.再者,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对艺术⽂化知识的亲⾝讲析与传授等教育⽅式,都能够很⼤程度地促进理⼯科学⽣的审美能⼒的提升. 2.3开拓理⼯科学⽣的创新能⼒ 理⼯科学⽣⽣的创新能⼒对⾼校创新型复合⼈才培养来说是⾄关重要,⽽公共艺术教育恰可以提升学⽣敏锐的洞察⼒、丰富的形象⼒和⽆限的创造⼒,以此促进⾼校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和理⼯科学⽣创新素质能⼒的提升.直观洞察⼒是理⼯科学⽣的重要能⼒之⼀,他们认识⼀切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敏锐的洞察⼒使⼈将所有事物看作⼀个联系、有意义的整体,让⼈认识感性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积累信息的,信息越丰富、准确,越有利于对事物的认识乃⾄创新.在公共艺术教育运作过程中,通过教师带有情感的引导理⼯科学⽣对⼀些美术作品、⾳乐作品或者⽂学名著进⾏欣赏,让他们充分领略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锐的直观洞察⼒. 因为这些优秀作品都是丰富的、形象的、⽣动的,也是复杂多样的、变化⽆穷的,其蕴藏的深刻内涵,并⾮是所有理⼯科学⽣都能很快意会到,只能通过仔细地⽤眼看,⽤⽿听,⽤⼼去体会,⽤头脑去判断、分析和综合才能欣赏和体会到蕴涵在作品中的艺术家的真实情感.想象⼒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智⼒因素之⼀,是⼈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加⼯处理各种信息,构建新形象的能⼒.艺术对开发⼈的想象⼒具有很⼤的帮助,能够挖掘⼈们智⼒的潜能.这样的例⼦有很多,最典型的要数20世纪最伟⼤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公共艺术教育能给学⽣提供⼴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使理⼯科学⽣获得⼀种美的感受,达到⼀种美的体验.课堂中授教者将艺术品呈现给理⼯科学⽣,让他们⾃主地学习和交流. 在此基础之上,再让他们充分地⾃由表达⾃⼰的观点、思想、感情,发挥他们独⽴思维能⼒,保持他们思维的流动性、独⽴性和变通性,在潜移默化中开拓理⼯科学⽣的想象能⼒.艺术的魅⼒在于能够扩展⼈的⼼理空间和⼈的⼼智,激活⼈的⼼灵新感受及创造性⾏为,继⽽提升⼈的创新性能⼒.⼈的创造⼒的形成离不开⼈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的感悟,离不开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的积累.⽽公共艺术教育正好弥补这点,在培养理⼯科学⽣的个性、实践能⼒及解决问题⽅⾯具有很⼤的优势. 3讨论 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对⼈的情感、创新能⼒等⽅⾯的培养要素,其作⽤更是科学教育所⽆法替代.理⼯科⽣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军,⾼等教育对他们的创新性素质培养的质量⾼低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科技⽔平.随着国家创新素质培养⽬标的提出,加强理⼯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势在必⾏.【公共艺术与创新素质的培养】相关⽂章:1.2.3.4.5.6.7.8. 9.。

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内容摘要: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载体,在通识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为艺术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文章重点解析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阐述了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体验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帕卡德教授,他认为大学应该给青年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

其后美国的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奠定了现代通识教育基础。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越要强调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一、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启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

艺术教育能引导一个人自觉地完善道德、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并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创造力。

从狭义的概念来说,艺术教育主要是艺术知识、艺术技巧、艺术鉴赏与创作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对应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单纯的专业教育把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通识教育针对专业教育的弊端尤其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而强调广博性、共同性,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豪瑟尔与另一位著名艺术家贡布里希不约而同地认为:“伟大的艺术对生活所做的解释,竟然能使我们更为成功地应对混乱的事态,能让我们从生活中汲取一种更令人信服的现实意义。

[教育创新通过艺术创新而教育]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什么的创新

[教育创新通过艺术创新而教育]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什么的创新

《[教育创新:通过艺术创新而教育]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什么的创新》法国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欧仁・尤内斯库曾这样谈到他的工作:“在我身体里沉睡的激情可能会爆发,然后再得到控制。

狂乱的激情或者喜悦的喷发伴随着我,随时准备爆发和燃烧火花。

对我来说,我是能量、火焰、熔岩;我就是一座火山。

” 激情曾经激励了尤内斯库的创造,激情的火焰可以推动任何伟大文化成就(的产生),让这燃烧的、潜藏着的愿望火焰去建造,去改变,去创新。

如果没有激情。

就没有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改变文化、让生活更为美好的对新事物的想法、研究和追求。

激情是创新的起点,但它必须以支持和影响发展的过程、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补充,通过这些过程和教育,激情可能被表达出来,天赋转化为成果,研究指向引导发展和进步的创新。

最近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命保护国际科学会议将其(用短语)表达为“激情如何缔造创新”。

创新是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因素,这一点为大家广泛接受,无论是科学、人文学科,或者艺术领域,它们都在创新中前进。

但是,现实并没有一套将重心放在培养创新所必要的技能方面的教育体系,而我们要面对一套标准的教育体系,它(只)解决特定学科的知识需要,并且依靠在其中的研究来创新。

我们为知识而教育,而不为创新。

本文论证了创新是想法应用的结果,它来源于从个人的观察、见解和想象行为,而艺术教育为跨学科提高这些能力提供了一套体系,即创新教育体系。

虽然研究是获得能构成创新基础的新知识的过程,然而如果不考虑创造力的话,在研究过程和创新成果之间并没有集成关系。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DEST)网站,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合(OECD)之后,将研究定义为:“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增加知识储备的创造性工作”。

但它并没为“创造性工作”提供一个等价的定义。

同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甄别要素能够适用于我们在描述创新途径中所使用的各种术语。

创造力、研究、发现和创新本身都是普遍的术语,涉及诸如原创性、系统过程、新知识或者新产品的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迪思·博顿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论朱迪思·博顿博士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她的艺术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关于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地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艺术对教育的挑战等理论,是她经过艺术教育工作实践后总结形成的,也反映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对博顿博士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一定会使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工作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标签]朱迪思·博顿艺术教育思想1990年,她应邀主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专业,是该院的艺术与人文系的系主任。

其研究重点是艺术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贡献,发表了一系列题为《发展的大脑》的文章,这组文章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阅读材料。

1997年,她对艺术学习和通过艺术学习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以《艺术教育研究》(Studies in Art Education)为题发表。

2002年,博顿博士应邀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并在“全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研修班”举办了讲座。

博顿博士说:“我希望这个系列讲座将能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和引发你们的兴趣,增强你们解决在中国从事艺术教育改革的决心。

”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今天,研究博顿博士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于审视我国的艺术教育,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朱迪思·博顿说:“在美国,艺术教育可以被描述为终身教育,它是艺术、文化和经验的结合,从中产生了我们的智力和文化资本。

”在美国,许多儿童在2~6岁间将接受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通常强调的是通过游戏探索和发现而进行积极的学习,包括特别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美术、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博顿说:“世界各国的孩子都有创造艺术形象和符号的能力。

从非洲到阿拉斯加的儿童在2岁到4岁都会堆木块、捏泥巴,然后宣称他们做了‘东西’。

这种现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重要但也很神秘的一步……打开了他们自我以外世界的认识的大门。

”一旦进入小学,他们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艺术创作,有些学校聘用了访问艺术家来校与儿童一起进行诸如书籍制作、壁画绘制等创作,或者是为学校创作针对某个场地的装置或雕塑。

在中学,第一年用于一般艺术的继续学习,之后被要求选择是否继续他们的专业艺术学习或将艺术作为选修课来学习。

在美国,不是所有高中都提供艺术课程的,只有所谓“磁铁学校”(即特殊教育学校)等部分学校才提供专业艺术教育。

这种学校的学生非常可能达到很高的造诣。

对于那些不把艺术作为一门主课的普通高中采说,课程尽管可能少一些,但学生还是可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关于青年期艺术教育,博顿博士说:“我曾经用了‘可能性宝库’这一词汇来描述学校教育的最后几年中的艺术成长。

这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更个人化,更持久,但并没有终结的形式。

”博顿认为,早期艺术学习是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应当关注每一个人,并不是只关心那些极少数的天才。

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其天赋和文化背景如何,均有权利享受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教育。

在美国,师范学校的艺术和艺术教育专业一般设在艺术和人文系,该系还包括音乐、舞蹈、英语、社会研究、哲学、历史、宗教、艺术行政和文化研究等专业。

这种设置确立了艺术教育学科的人文性质,并将它同智力和文化关注的大场景联系起来,而它本身就是这个大场景的一部分。

在这里,“将文化理解成广阔多样的进程,理解成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这一活动中包括了多样化思考和表达模式,通过这一模式,意义得以建立并获得历史传承”。

希望能够提升“博学、有想象力和批判性的思想者,他们具有通过教育进行学习并在文化概念的塑造中发挥主动作用的能力。

学生们被授予了在当今快速变换的文化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取得领先地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大学的艺术教育打开了通往文化、审美、历史和生活方式的视野,还可能成为艺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一个舞台。

人们的审美观念、人文精神、智力因素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教育的作用也决定了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甚至是终身性。

上述可见,博顿博士对人的不同阶段的艺术教育提出了规律性的体认。

显然,博顿博士的艺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理论。

现代社会应当是学习型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也需不断地完善自己,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品格与心智,而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整体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促进智力发展博顿博士与其同事承担了一项研究“艺术学习和通过艺术学习”的课题。

这项研究调查了纽约康涅狄格、弗吉尼亚和南卡罗亚纳的12所公立学校4~8年级2046名学生的艺术经验。

根据学生在校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及学习过的不同艺术的范围,学生被分为“高艺术”接触组和“低艺术”接触组,研究人员在比较不同组别学生状况后发现,“高艺术”组中的年轻人比那些“低艺术”组中的年轻人在创造性、流畅、创意、精密性和抗拒封闭等层面表现更佳。

来自艺术氛围浓烈的环境中的学生在学习中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运用想象力和冒险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强。

除此之外,他们也被他们的教师认为更加容易合作。

在具有“高艺术”安排的学校中,这些能力在其他课程学习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样的学校中,非艺术课程,如数学和语言的教师认为艺术学习对他们的学科学习有延伸效果。

在艺术内容丰富的学校中,教师认为学生们很好奇,能够用个人的方式表达想法和感觉,并不怕在他们的老师、同辈和父母面前展示他们的能力,并认为自己在学术中更有能力,自我观念较强,有较好的自信心。

可见,艺术教育所能激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创造性人才所应具备的稳定品质。

博顿博士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想象力、人文精神、良好审美观念的艺术教育范例。

博顿博士认为:“只有在艺术内容丰富且延续、管理者支持和教师胜任的学校中,艺术才会增加学习和讲课的丰富性和深度,而丰富性和深度对于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关于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博顿博士的结论是:艺术学习实际上包含了个人和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构建、交织和解读,它唤醒了能力和性格倾向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分层次的,在我们称作绘画、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建造中是统一的。

这种能力和性格倾向很多会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关键问题不是这种能力和性格倾向从艺术转移到其他的课程领域,而是它们在不同的知识领域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没有哪个学科拥有比艺术更高的优先权利,因此可以说,削弱一门学科就是削弱所有学科学习的可能性和希望。

如果艺术帮助我们通往未来,它就需要一种允许以各个学科作为总体的学习目标贡献出自己独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成为课程设置中其他学科的伙伴。

博顿博士将包括精密性和创造性思维,流畅、创意、集中的感知和想象等能力称为“智力习惯”,认为这些智力习惯伴随有一系列的个人性格倾向,如任务坚持、冒险以及学术成就感等。

这些智力习惯和性格倾向是艺术学习本身的特征,是出于需要而召唤其出现的,它的某些特点在其他学科中也是明显的。

博顿博士认为艺术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动态和互动的。

博顿说:“在艺术教学内容丰富的学校中,那里会发生跨越学科边界的对话……在来回于科学和艺术的学习中,学生们仔细观察和调查自然现象。

这既可按预定的理论进行,也可以按个人感知进行——两种类型的调查都可以提供对同一现象的新鲜理解。

”在这种涉及艺术的跨学科对话中,年轻人被允许跨越他们已知的领域,走向他们学习的新的地平线。

朱迪思·博顿博士指出,学校应该开发和提供给其学生足够数量的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面的艺术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年轻人必须被允许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跨艺术门类的学习。

学术成功所需要的智力习惯和个人性格倾向在艺术教育中得到了培养,虽然艺术学习是独特的,但通过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艺术学习便为提升年轻人智力发展作出了贡献。

艺术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艺术学习或只有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够的,他们的关系是相互获益的。

四、艺术对学校教育的挑战朱迪思·博顿博士宣称:“今天,我想挑战那些认为艺术微不足道,不是年轻人生活和发展中心的假设,并将争论说,恰恰相反,艺术应当处在良好教育的中心。

我想非常明确地提出,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艺术对塑造民族智力和文化资本都是十分重要的。

”博顿博士把艺术教育的作用提高到塑造民族智力和产生文化资本的高度的观点,是对艺术功能的再认识、新发展,提升了通常认为艺术教育仅在树立良好审美观念、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认识。

博顿博士说:“在我看来,艺术教师,也许这一点上远甚于其他专业学科,几乎普遍存在着在学校被边缘化的经验——即使是在中国,我也怀疑是这样!”博顿博士首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挑战,批评了西方教育把艺术教育、艺术教师边缘化的现象(也包括中国),通过坚持艺术对人类发展重要性的观点,强调想象力和审美感知在思想和学习中发挥的中心作用,从艺术课程设置及智力和文化资本的创建中来讨论这个挑战将对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博顿博士批评了那种流行的“受教育是由习得一种口头语言来定义”的观点。

在那里,甚至艺术也被要求把更多的时间,通过艺术史、美学或批评,用在掌握语言上,而不是用在实际艺术创作上。

事实上,文化本身也在演变和进化,从来就不是静止的。

我们创造意义的方式是情境化、由关系构成的和可交流的,并完全取决于文化资源,如文学、美术、音乐、诗歌、电影和舞蹈等。

和书面语言一样,有很多思想、观念和概念,除非是通过音乐声响、姿势、诗歌隐喻或视觉形象,他们根本不可能被建构或传达。

博顿说:“事实上,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通过不同符号系统的混合而形成的,我们用这些符号系统来编织我们的现实并建构意义。

”博顿博士着重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情境化特点以及艺术通过特殊媒介作用得以跨越地理和语言限制进行的交流。

博顿博士提到:西方工业化国家正在讨论未来劳动力的标准问题,因为他们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并成为灵活思考的思想者——这正是艺术所培养的智力习惯及思想行为技巧。

博顿博士争论说:“艺术为掌握特别的知识类型和建构特别的意义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情境,而且艺术提供给我们重要的方式,让我们去认识自己和他人探询单词和数字无能为力的可能性世界。

”在强调艺术接触、艺术实践的作用时,博顿博士引用了英国科学家、哲学家雅各布·布隆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头脑中的一切都来自实践上。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head that was not first in the hand)在说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博顿说:“我是在宣扬一种重要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它使年轻人的大脑做好准备去应付他们生活中的飞速变化的世界,一个充满差异、模糊和大量不确定性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