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饮酒》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一、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二、初读诗歌:全班自由朗读2次。
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
注意节奏、语气。
什么节奏?什么语气?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
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
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男女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
三人分别朗读。
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
三、品读《饮酒》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屏显:的菊花的南山的山气的飞鸟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4 诗词五首1.积累古诗词,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重点)3.赏析诗歌,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背诵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养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热爱读诗吧,它会为你的心灵添彩!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浓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五言律诗《春望》。
3.字词积累结庐.(lú)喧.(xuān)东篱.(lí) 烽.火(fēng)搔.(sāo) 簪.(zān)4.自读前两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5.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6.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饮酒(其五)》(一)听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诗词五首》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
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实际的意思是
目凄然。
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是我们今天所要学.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燕脂”
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
,殷勤问我归何处。
“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
—心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
24 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其作品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极高。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其诗现存1400多首,广泛地反应了唐王朝从盛而衰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其诗被称为“诗史”,让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三吏”“三别”等。
2.背景资料《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都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
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
此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24 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3课时陶渊明《〈饮酒〉(其五)》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诗词五首课题诗词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登高》《春望》《闻官军收某某某某》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浑(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销(古义:销蚀今义:出售)一词多义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将自将.磨洗认前朝(动词,拿起)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与东风不与.周郎便(动词,给予)陈太丘与.友期(连词,和,跟)寒霜重鼓寒.声不起(形容词,沉闷而不响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形容词,寒冷)殷勤殷.勤.问我归何处(形容词,情意恳切)青鸟殷勤..为探看(副词,频繁,反复)词类活用城春.草木深(名词做动词,到了春天)铜雀春深锁.二乔(名词做动词,囚禁)文言句式倒装句:采菊东篱下(宾语前置,应该是“东篱下采菊”)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诗词五首》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饮酒》(其五)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
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春 望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注意“搔(s āo)、簪(z 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春望⎩⎪⎨⎪⎧望⎩⎪⎨⎪⎧⎭⎪⎬⎪⎫所见:寄情于景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盼⎩⎪⎨⎪⎧⎭⎪⎬⎪⎫所盼:家书万金所思:战休国安思亲忧国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一、导入新课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雁门太守行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赤 壁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
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渔家傲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可取之处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