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

合集下载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那么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阻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二〕体征〔三〕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2.组织病理学诊断〔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2〕病理诊断标准〔3〕病理评估〔4〕病理类型〔5〕病理报告内容3.实验室检查4.影像学检查三、鉴别诊断四、治疗〔一〕治疗原那么〔二〕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原那么2.术式及适应证3.根治性手术禁忌证〔三〕放射治疗1.适应证2.放射治疗技术3.同步放化疗的化疗方案〔四〕化学治疗1.姑息化疗2.辅助化疗3.新辅助化疗〔五〕支持治疗五、胃癌诊疗流程六、随访附件:1. 胃癌放射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差不多标准WHO实体瘤疗效评判标准RECIST疗效评判标准2. 胃癌TNM分期标准3. 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标准4. 胃肿瘤组织学分类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依照转移部位,可显现相应的体征。

显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形时,可显现相应体征。

胃黏膜活检标本中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病理诊断论文

胃黏膜活检标本中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的病理诊断论文
二、日本与欧美国家病理医师对胃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差异
一直以来,日本和欧美国家的病理医师在胃上皮内瘤变 及早期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上存在争议。 西方病理医师认 为,肿瘤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浸润至黏膜固有层才是诊断 恶性的前提,而局限在上皮基底膜内的异型增生,即使为高 级别胃上皮内瘤变,也不诊断为癌[6-8] 。 这一诊断标准的背 景是:(1)黏膜内癌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9-10] ;(2) 可避免临 床上的过度治疗;(3)浸润是癌的唯一客观证据;(4) 可避免 复杂的组织学解释。 然而,这一标准也存在缺陷:(1) 癌的 确诊并不 依 赖 于 组 织 学 改 变, 而 是 依 据 肿 瘤 存 在 的 位 置; (2)活检组织诊断癌是困难的;(3) 临床医师可能低估上皮 内瘤变的危险性;(4) 这一原则阻碍病理医师对黏膜内癌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鉴别的努力;(5) 最重要的是,这一原 则常使 活 检 标 本 与 手 术 切 除 标 本 的 病 理 诊 断 结 果 不 一 致[11] 。 临床医师低估胃上皮内瘤变的危险性,会影响临床 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高级别胃上皮内瘤 变的患者中有 60% ~81%的人在几个月到 3 年的随访中进 展为胃癌[12-13] 。 明确的浸润是西方病理医师诊断胃癌的准 则。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依据这种准则,病理医师在活检标
参考文献
[1] Ferlay J, Shin HR, Bray F, et al.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 GLOBOCAN 2008 [ J] .Int J Cancer, 2010, 127(12) :2893-2917.
[2] Chen W, Zheng R, Zhang S, et al.Report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cancer registries, 2009 [ J ] .Chin J Cancer Res, 2013, 25(1) :10-21.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和管理的研究进展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和管理的研究进展

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和管理的研究进展颜学良;艾耀伟;郭明文;田玲蓉【摘要】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以胃窦部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管理以随访或内镜干预为主.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LGIN在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目前针对LGIN的临床管理仍缺乏统一认识,且活检病理易导致病灶被低估.本文就胃黏膜LGIN诊断和管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9(024)003【总页数】4页(P184-187)【关键词】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管理【作者】颜学良;艾耀伟;郭明文;田玲蓉【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443000;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43000【正文语种】中文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死亡率仅次于肺癌[1]。

尽管近年来胃癌的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但其仍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之一[2]。

1984年Ming等[3]提出胃黏膜异型增生是肠型胃癌发生前的终末阶段,现已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

2000年引入上皮内瘤变概念,并使用二级分类标准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4-5]。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恶变风险高,目前临床上按早期胃癌标准进行内镜切除或外科治疗;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具有部分可逆性,进展风险低,故临床和相关指南多推荐定期重复活检或内镜下治疗[6-7]。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LGIN在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目前针对LGIN的临床管理仍缺乏统一认识,且活检病理易导致病灶被低估。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胃的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上皮内瘤变包括腺瘤的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也包括其它非腺瘤性(幼年性息肉、
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时出现的异型 增生。
结直肠黏膜的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 一种轻度的上皮异常,对应1-2级上皮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其细胞学和组织结构 具有恶性特征的粘膜病变,但没有任何浸润间质的证据,包括重度异性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医学释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食道、胃的上皮内瘤变
医学释义
医学释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指上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改变、遗传学上以基 因克隆改变、生物学上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并发展为浸润性癌为特征的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 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癌(固有膜)但未侵及黏膜下层。
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 细胞累及上皮层的下2/3至全层,P16呈弥漫连续阳性
D.鳞状细胞癌 SCC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需要结合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病毒检查、阴道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联合 使用来进行。
体格检查 妇科体格检查报包括双合诊及三合诊。 宫颈细胞学检查 采用阴道窥器通过从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刮取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目前常采用液基 薄层细胞学检查(TCT)。 HPV-DNA检测 HPV指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DNA检测是通过检查是否感染HPV及其复制活跃程度来判断。 阴道镜检查 当上述筛查发现异常时,医生将酌情进行阴道镜检查,了解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的情况,并对可以部位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为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最可靠的检查办法。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作者:邱元胜刘启明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的95例经过胃镜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采取常规病理切片检测,并同术前的胃镜活检诊断结果相比较,分析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效果。

结果:术后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9 3例患者诊断为胃癌,其中早期胃癌32例,进展期胃癌61例;术前胃镜活检结果显示,早期胃癌33例,进展期胃癌6 2例,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没有患者发生严重不适或者大出血情况。

结论: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效果确切,准确率较高,可减少胃癌等疾病的漏诊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临床病理诊断;诊断效果上皮内瘤变是一种上皮浸润前肿瘤性变化,并分为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

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指的是患者结构及细胞学异常,且扩展至上皮上半部,甚至是全层。

同时,疑似粘膜内癌和浸润癌也被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症中Ⅲ。

随着胃癌病变趋于年轻化增长,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于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5例经过胃镜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术后病理切片检查,分析未经活检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在本组研究中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5例经过胃镜活检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7例,年龄为36~71岁,平均年龄为(56.65±7.47)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器质性病变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和有胃镜检查禁忌症者,95例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关键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内镜精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内镜检查对患者胃癌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内镜活检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检查详实,其通过病例活检与图像显示能够对患者胃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但受图像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内镜对胃早癌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漏诊与误诊与几率。

内镜精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过程中,对此文章就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中的筛查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普通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6例进行内镜精查复诊,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进行筛查。

5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25)岁。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检查仪器:在进行内镜精查的过程中选择普通白光内镜与电子胃镜、NBI放大内镜。

胃早癌诊断标准:早期胃癌症状较少,主要以胃部疼痛、胃部灼热、贫血等因素为主要诊断依据,同时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八尾建史提出VS诊断依据,V以微血管结构为代表,根据放大胃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管径粗细、排列与分布情况将微血管机构分为规则、不规则与血管消失三个主要类型。

S以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为代表,根据胃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大小、排列与分布同样将其分为规则、不规则、消失三大主要类型。

同时以胃癌和周围黏膜间分界线为主要诊断类型。

内镜精查。

对经普通内镜确诊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复查,采用普通内镜与内镜精查两种形式,对患者胃部白光内镜下的胃部微血管结构与胃黏膜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等胃早癌的诊断探查。

内镜精查根据VS诊断标准进行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中阳性代表胃早癌、阴性为非癌性病变。

2020指南共识解读-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2020指南共识解读-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目录萎缩性胃炎、肠化、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共识解读 (1)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1)1、萎缩与肠化(CAG) (2)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 (2)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 (2)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与胃癌关系密切的一种病理状态,很多朋友查出来后忧心忡忡,不知道何去何从;临床上医生对于如何处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 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

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

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

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1)与证据等级(表2)。

三、定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是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plasia),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atypia)。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008・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Response [ J ]. Cell Cycle ,2007 ,6 ( 8 ) :931 -942.[6 ] PALATTY P L, AZMIDAH A , RAO S , et 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sandal wood oil and turmeric based cream prevents radiodermat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a pilot study [J]. Br J Radiol , 2014,87 (1038 ) : 20130490.[7 ]梁键,黄露•复方紫草地榆油外用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观察[J].内科,2014,9(3) :306-307.[8 ]王小璞,李学,王珍,等.溃疡油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3) :2030-2032.[9 ]康宁,宋凤丽,李京华,等.加味四妙勇安油治疗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2) :35-39.[10]徐彦,杨巍娜,赵世恩.三黄膏联合蜂蜜防治乳腺癌术后放射性 皮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4,25(19) :1789-1791.[11] 彭瑞娟,李冬梅,黄石群,等•紫草液喷雾剂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ID 度及以上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 15) :3074-3075.[12] 吴博,鲍沈平,范成龙,等•复方芦荟凝胶对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 (21 ):122-125.[13] 朱中成,魏志江,王明,等.自制中药油外涂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放射性皮炎42例[J].河南中医,2016,36 ( 8 ):1383-1385.(本文校对:孟旭芳 收稿日期:2020 -05 -08)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No. JKC201958 );南京市谏水区研究课题(No. LW201903)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46)通讯方式:E-mail ;2905360242@ qq. com吉如意'陆敏2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镜及病理的重视及日渐深入了解,自癌前病变中独立出现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也逐步受到重视,而中医药对其防治有着独特优势。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标本已经成为综合医院病理科的最常见标本类型之一。

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意见。

一、基本概念和分类[1-4]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以及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本共识涉及的胃肠道息肉状病变仅限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

1.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胃腺瘤;(2)胃底腺息肉;(3)增生性息肉;(4)错构性息肉: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相关息肉等。

2.结直肠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类型与胃相同。

二、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理诊断[5-6]1.胃腺瘤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

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由于两者可以通用,以下简称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驱病变。

多见于胃窦,也可发生于胃的其他部位。

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对于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 病例,临床医生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疑似上皮内瘤变 的病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 先选择ESD手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 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术前活检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开展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对不同部位的上皮内瘤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随着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其在上皮内瘤变诊断和预 测中的价值,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级差异对比
分级标准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标准是评估病变恶性程度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比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病理的分级 差异,可以发现分级标准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完善分级标准提供依据。
分级差异分析
在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由于病变的异质性和取材局限性,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分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对分级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上皮内瘤变是指上皮组织的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未突破 基底膜向下浸润。
分类
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慢性炎症、感染、遗传、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术前活检病理分析
活检方法与取材
活检方法
包括内镜活检、穿刺活检等,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 的活检方法。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随访研究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随访研究

tenp tnsi d f et n ocpct i s( 0 0 ) n gicn ieec a ntdbtent e r hma n l w e ae t n ie n dsoi y n i fr e p g P< . 5 ,ads n iat f rnew s oe ew e pse te dee i f df y y a — rt ,eoi n l ae ,ey e aadsal l r r i n ao l r( 0 0 ) C n ls n E oh ga l a d rs ea de vt e v e d rt m n hl w uc ,e s eads l w uc P< .5 . o c i sp aelo h o e ov hl e uo w
A F l w ~u td n E o h g a L w —ga eI t e i e a N o l i C E i e O i —yn oo l p Su y o sp a el o r d nr pt l l epa a a h i s H N S 一 ,Z U Qn g u ,HU N AG Z og— u ,e a Dp r e tfG s one l y h hn h a t 1 eat n at et oo ,te . m o r r g f o i lfP t nCt,P t n3 10 ,C ia s t u a i H pao i y u a 5 10 hn i
t n s c nime y e o h g a n o c p o Ma c 0 o Ma c 0 4 we ef l we p t l r h 2 0 i t of e r d b s p a e l d s o y f m r h 2 01t r h 2 0 r ol d u l Ma c 0 9, a d t e rg lrt f e r o i n e u a i o h y i ah l gc lc a g swa n lz d Re u t U d re d s o y, lso sd s p e r d i ain s lw —g a e i t e i eil t p t oo ia h n e sa ay e . s s ls n e n oc p e i n ia p a e n 8 p t t , o e r d n r p t la a h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上皮内瘤变可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

上皮内瘤变也就是过去常说的不典型增生,也被称为异型增生。

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指的是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只存在于上皮的上半部分,其程度相当于轻度或者中度的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散到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其程度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涉及很多器官,比如:子宫内膜、宫颈、前列腺、肠胃、消化系统的食管等。

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有着和肿瘤细胞相似的特征,同时也会有向着肿瘤细胞发展的趋势,即使这样,他也属于良性病变,如果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就可以使得病变停止,甚至出现痊愈的情况。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存在形态学上进入黏膜下层的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原位腺癌名称更为合适,而且由于上皮内瘤变比较广泛,因此黏膜内瘤变相比较粘膜内腺癌更为恰当。

目前对于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中,要避免出现过度治疗的情况,以免过度治疗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1病理诊断报告上的“上皮内瘤变”意义上皮内瘤变的正确含义是强调癌前病变本质上是由于形成上皮内肿瘤引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ia,IN)首次被名叫Richard的医学家提出,并用于子宫颈粘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

该上皮内瘤变有两层意义。

第一,上皮内瘤变不是癌;第二,上皮内瘤变是肿瘤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被称为“瘤变”(neoplaia),并不是人们常提及的肿瘤(neoplama)。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提出“上皮内瘤变”概念,并以为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得到医学界广泛应用,并逐渐替代以前不准确的名称: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

单兆伟治疗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验

单兆伟治疗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验

December2020,Vol.22,No.6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109•单兆伟治疗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经验徐苏苏I,刘建璟2,徐莹银「,许丽璇](1.江苏省南京市裸水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200;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总结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低级上皮内瘤变的经验。

单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热、瘀血阻滞,以脾虚为本,以湿热、血瘀为标,兼有阴伤,提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法,并自拟参夏莲草汤为治疗该病的基础方,随症加减,同时在临床应用中重视重视辨证辨病结合,采用"审病-辨证-治病”的临证思维;重视西医内镜下的直接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微观辨病,中西互参,用药清灵,独具匠心,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胃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参夏莲草汤;孟河医派;单兆伟;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5.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987x.2020.06.31SHAN Zhaowe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with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XU Susu1,LIU Jianjing2,XU Yingyin1,XU Lixuan1(l.Lishui District Hospital of TCM of Nanjing,Nanjing211200;2.Jiangs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western Therapy,Nanjing210029)Abstracts: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Prof.SHAN Zhaowei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with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Pro.SHAN belieres that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spleen deficiency damp heat and blood stasis block,which is based on spleen deficiency,dampness heat and blood stasis,and also has yin injury.He puts forward the treatment of4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clearing heat and dampnes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and self-made Shenxia Liancao Decoction as the basic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in clinical application,i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disease identification, and adopts the clinical evidence thinking of"reviewing the disease-differentiating syndromes-treating the disease”;the medicines are clear and ingenious,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exact.Keywords:chronic gastritis;LGIN;Shenxia Liancao Decoction;Menghe medical school;SHAN Zhaowei;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随着胃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慢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LGIN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管控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LGIN随访观察或积极进行内镜下干预的目的是及时阻断病变的进展,另一方面,也防止因活检病理诊断的局限性等造成对整体病变评估不足所导致的误诊。

所以推荐以下管理措施:(一)对于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建议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评估及精准活检。

1.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或早期胃癌,建议参考《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相关内容(推荐级别:A+:96.7%,A:3.3%;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2.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建议行内镜下诊断性完整切除(推荐级别:A+:30%,A:4
3.3%,A-:16.7%;证据等级:低质量)。

此外,欧洲指南推荐,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LGIN,应于内镜下诊断或治疗后进行根除。

另有国外相关文献报道,根除Hp 可减少LGIN切除后复发的机率,且根除Hp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进展为胃癌的过程。

因此,对于内镜下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若合并Hp感染,建议于内镜下完整切除后根除Hp(推荐级别:A+:50%,A:3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二)对于暂不存在病理升级高危因素的LGIN,仍建议在初次发现LGIN3个月后再次内镜精细检查并对可疑病变处再次活检。

此外,如合并有Hp感染,建议先行根除Hp治疗。

1.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诊断无LGIN存在,建议1年后胃镜复查(推荐级别:A+:36.7%,A:43.3%,A-:13.3%;证据等级:低质量)。

2.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再次活检病理仍诊断为LGIN,推荐行内镜下毁损治疗或胃镜密切随访;其中内镜下黏膜毁损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治疗(RFA)和氩离子凝固术APC),胃镜密切随访间期为3个月(推荐级别:A+:26.7%,A:26.7%,A-:30%;证据等级:低质量)。

(1)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的原理是通过高频交流电的作用引起组织内的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热量,从而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

内镜下RFA治疗胃黏膜病变的特点:与其他方法相比,每一次毁损覆盖面积较大,作用面深度较一致;器械接触面不产生焦痂,对周围黏膜无损伤;电流传输不通过全身,无辐射,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一般不会诱发心血管意外,安全性高;无烟雾、视野清晰、可操作性好。

RFA操作前评估:RFA操作前,建议常规使用胃镜再次对上消化道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特别是胃内提示LGIN病变处,要进行仔细评估,并保证内镜留图的数量和质量,必要时进行染色内镜下放大评估,并建议在RFA治疗前于LGIN病变较重处再次取材活检,如病变较大,一般单处病变超过1 cm时,建议标记病变边界,确保射频部位准确。

操作方法:完成放大胃镜精查后,撤出内镜,在体外于内镜头端安装射频消融电极片,进镜对病变区域黏膜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病灶表面凝固坏死、颜色变白。

一次烧灼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次烧灼前,清除表面已凝固坏死组织,胃部病变重复消融3次,功率57W,能量密度15 J/cm2,观察确定消融效果,明确无活动性出血后,退镜。

操作后处理:如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术后禁食1 d后进食流食,3 d 后进食半流食,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并给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疗效判断:术后3个月进行胃镜检查,依据在原治疗部位活检的病理结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

术后复查病理如为阴性,可于1年后再复查内镜;如复查病理提示仍为LGIN,可建议患者再次接受治疗或者间隔3个月再次密切随访;如果复查病理提示为HGIN,建议补充ESD治疗。

补充说明:对于RFA治疗前所取的活检,目的是于术前再次确认,个别患者如手术后病理回报为HGIN,建议补充ESD治疗。

术后并发症:RFA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腹痛、出血和穿孔,发生率低。

研究显示,以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作为疼痛评分依据,术后并发腹痛评分多为2~6分,以术后1~8 d为疼痛高峰期。

黏膜下注射液体垫有助于缓解疼痛:术后1周,无黏膜下注射组62.3%的患者为B级以上疼痛,而黏膜下注射组78.9%的患者为A级
疼痛;术后2周,疼痛程度逐渐缓解,无黏膜下注射组半数以上患者表现为A级疼痛,而黏膜下注射组则可达89.4%。

患者疼痛多在口服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后缓解,考虑与射频治疗造成黏膜轻度损伤有关。

RFA治疗时,对消融区域是否要进行黏膜下注射,目前尚无明确的对照研究数据。

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RFA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无黏膜下注射组与黏膜下注射组的总瘢痕形成率(56.4% vs 56.3%)及完全愈合率(43.6% vs 43.8%)相当,但无黏膜下注射组以红色瘢痕形成为主(40%),黏膜下注射组以白色瘢痕形成为主(37.5%)。

因此,黏膜下注射液体垫在胃LGIN毁损过程中,在维持治疗效能的同时,可发挥保护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作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组织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及纤维性粘连,降低对日后追加ESD治疗的不利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部位,如胃角、胃体小弯等部位,黏膜下注射后病变隆起,可与电极片贴合更紧密,更利于操作。

(2)氩离子凝固术(APC):APC是一种非接触毁损方法,其原理是将离子化的氩气喷射到靶黏膜,从而将高频电能传递到组织,使其在高温的条件下凝固。

国外文献报道,APC治疗早期胃癌及胃异型增生的短期局部复发率为4%~10%;而国内的研究则显示,APC术后1个月的复查结果提示其治疗有效率为81.8%。

3.对无高危因素的胃LGIN,若3个月后再次活检病理诊断为HGIN或早期胃癌,建议参考《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
(2018,北京)》相关内容(推荐级别:A+:83.3%,A:16.7%;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