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首都城市建设特点

杭州——南宋迁移后的首都,迁移后,人们在杭州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建改造。使得杭州今日成为六大古都之一。今就南宋都城建设的几个特点进行研究。

杭州古城平面图

1.适应城市升级,规划都城标志

杭州,自隋朝设置以来,一直是钱塘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为州府级。绍兴八年,南宋确立临安为首都,城市的性质和等级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从州府级上升到国都。由于对城市的升格,对于原来的城市规划,城市布局和城市建设都必须加以调整与改进,使之符合作为首都的规

格要求。

南宋之前,杭州城市的平面布局结构,由于地形限制,一直是南北长,东西窄的腰鼓式形状,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以及铺席市场区。南宋定都后以原来的的布局结构为基础,作较大的调整与改进。规划者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作为国都的主要标志建筑,也就是必须突出皇宫,太庙,朝廷官署,御街等赵氏政权的标志建筑集团和选择与建设。

据史料记载,规划的大致工作如下:

(1)以州衙为基础,扩建皇宫。

据南宋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四所列宫内殿堂名称统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有大殿30,堂33,阁13,斋4,楼7,台6,亭90等规模之大,超过汴京皇宫范围。今以宫殿大门为例说明:丽正门,是皇宫的南正门。初名“行宫之门”绍兴十八年( 1 1 4 8 年) 改名丽正门。据宋代文人戴土埴《鼠璞》记述:“丽正者本取重离丽正之义。”丽正门的建筑与装饰,已是十分富丽的。据南宋杭州文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大内》载:“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

右列阙,待百官待班阁,登闻鼓院检院相对,悉皆红权子,排列森然,门禁严禁,守把钤束( 管束)人无敢辄人仰视。”

杭州清波门

( 2 ) 朝廷中枢官署( 三省六部枢密院) 建设。

它位于皇城之北,也是一处周围数量之规的官府大院,气派也十分宏丽。大院之前有六部桥,是官府大院的入口处。最初,中枢官署是以两浙转运司署f 相当于省级机关) 扩建而成的,规范较小。绍兴二十七年(1 1 4 7年) 又以显宁寺( 又作福宁寺),拓展了军政大院。而原两浙转运司迁径涌金门南,即略运司路( 即今劳动路一带) 。大致范围,以今六部桥以西,直至青平山、宝莲山麓一带方圆数里之地。军政二府大院正门朝南,正中是室宇高耸的都堂,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与机密院首脑办公与商议国家大政的会堂,又称都堂。都堂之南是思堂,是尚书省六部尚书( 部长)办公与商议政事的会堂,又称政事堂。周围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二十四司( 相当于省厅级),司下分案,计有上百案( 相当于处级),这些办公室分布在政事堂之旁。二府的官吏人数约有近千人。其他朝廷官署如御史台,

谏院,九寺( 如太常寺),禄寺,大理寺,司农寺,太府寺与五监( 国子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都水监)与南宋行在太学,武学等,众多机关,大多分布在都城南部,中部一带,大多与民居,店铺杂处。

吴山俯瞰临安

( 3 ) 太庙的建设。

祭祀赵氏政权的先祖的祠庙称为太庙,也是大宋朝廷的标志之。南宋庙位于瑞石山麓( 今太庙巷) 。据《咸淳临安志》载初建于绍兴五年( 1 1 3 5年),绍兴十六( 1 1 4 6年) ,绍熙五年( 1 1 9 4年)景定五年( 1 2 3 2年),咸淳元年( 1 2 6 5年)曾进行多次扩建与维修。太庙正殿七楹,周分十三室,每室祭祀一位皇帝,两边配享功臣。太庙祭祖,礼仪极为隆重。每年四孟( 每季度的首月)和至冬,朝廷都举行祭享礼。每逢三年孟冬之日,皇帝还要亲自主祭;皇帝新登位,也要亲自到太庙主持享礼。

(4 ) 御街的建设。

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贯穿京城南北的大道,又名天街。南宋京城御街,长约十里,故又名十里天街。它是都城规划与建设布局的中轴线,南起皇宫北边的和宁门外(即今凤山门附近),北至武林门前的中正桥( 又名斜桥),由数万幅宽石板铺设而成,宽敞豁达。因提仅

供皇帝通行与禁止臣民通行的大街,故百姓俗称“十里禁街”。它是朝廷象征性建筑之一,是经过精心标志的工程。如登上吴山顶俯瞰京城,这条十里天街,宛如一条由皇宫抛向城北的彩带,更加衬托出气势宏伟的皇宫与奇异壮丽的京城。这条御街由朝廷都水监所属的街道司管辖,官长叫“勾当官”,一般由大使臣或三斑使臣充任。据《宋史·职官志》载:若车驾( 指皇帝) 幸行御道,街道司要会同东西八作司,派兵卒二百余人,修整路面,排除污水。

都城巷子风情

2.打破坊市旧规,发展城市经济

南宋以前,杭州一直是东南地域中心城市,有江南大郡、东南形胜第一州之誉。而州府城市的传统格局是市( 商业区) 与坊( 居住区) 严格分开。“坊”,或称“里”,即居民住宅区,一般是一百户上下;四周建有围墙,一般是前后开二门,供坊内居民白天通行,晚上关闭;由专人监守,不得随便出入。“市”,四周也有围墙,一般多是二个坊的范围,是市民商贸的场所,四边开门,供人通行。市内店铺按物货不同而分行排列,相当整齐;市之当中为望楼,上有官吏监视,负责市内管理与治安。县城,仅一个市,州城为二个市,都城才允许多市。“市”的开放经营时间也有严格规定,如先秦时期,据《易经系辞》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后来开市,关市时间有所进步,错开贸易。市内分为三部分:中间为大市,日中进行交易,东边为朝市,早晨贸易,西边为夕市,傍晚交易。交易时间,限于白天。唐代规定:“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会( 开市),日入前七刻击钲( 锣) 三百下散( 闭市) ”。唐未五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开始冲破这种坊市分割的旧格局,并逐渐在发展。至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步伐大为加快。日本学者称这种变化为城市中“革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进步。可以说汴京的变化,奠定了变革初步基础而南宋都城临安彻底打破了坊市分开的旧制,出现了店铺通布大街小巷的繁荣景象,可以说完成了这场改革的任务。具体表现如下:

(1) 坊墙拆毁,形成以坊内道路“巷”为中心。

坊内巷,或东西巷,或南北巷,或十字形巷,为轴线,两边民房与店铺相间混杂;坊内的巷与大街( 路) 相接,形成纵横交错大街小巷的网状的道路。购物十分方便。

(2)出现了大街小巷店铺遍地开设的现象。

(3)御街两旁,出现了店铺林立的景象,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南、中、北三大商业闹市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