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学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ae476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5.png)
信息工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信息工程学是一门涵盖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信息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有效地协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三、教学内容1. 信息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信息论基础- 信号与系统- 计算机网络-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库原理2. 信号处理与分析- 信号采集与处理- 信号频谱分析- 信号滤波与增强- 时域与频域分析3. 图像处理与识别-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分割与匹配- 图像识别与分类4.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概念与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原理- 自然语言处理5. 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处理- 物联网概念与应用- 传感器网络技术- 大数据存储与处理-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实验课程:安排相关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的质量。
3.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信息工程学导论》2. 《数字信号处理》3.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4. 《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授课时的通知为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b13fc3b4fe4733687f21aa1e.png)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
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全面、涉及硬件内容,系统性强,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理解有点难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组成原理对建立计算机整体概念,因此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了解它的发展的新技术、新动向,从而为学生以后在各类计算机上从事开发和应用的需要。
掌握: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层次结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与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
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有关的新技术。
理解重点:运算器结构、存储系统的管理方法、指令格式、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控制、外围设备通信控制方式。
难点:运算方法及运算器、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主教材、辅助教材、CAI、网络教材、试题库、实验教材综合使用,力求形成理论、抽象、设计三过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4、如条件许可,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的知识(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1.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文字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8ac0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a.png)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大纲介绍本文档是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本教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档将详细说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教学内容本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主题: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2.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常见算法(排序算法、查找算法)•树结构与图结构3.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常见编程语言(C、Java、Python)•开发环境搭建与使用•基本的编程技巧和调试技巧4.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基本概念•SQL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5. 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网络安全•Web开发技术6.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7.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基础•三维图形学•图形图像算法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2.理解并能够应用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问题,具备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3.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能够使用开发工具进行程序开发和调试;4.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5.掌握网络技术与应用,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安全知识;6.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管理进程和存储资源;7.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图像处理和三维图形绘制。
本教程的课程安排如下:课程内容学时第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 2第二课数据结构与算法 4第三课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4第四课数据库系统 3第五课网络技术与应用 3第六课操作系统 3第七课计算机图形学 4第八课综合实践项目 5结语本文档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大纲,详细介绍了本教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
希望通过本教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案手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教案手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351ca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f.png)
教案手册: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是一份旨在帮助教师规范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文件。
作为信息时代的代表,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必修课程,涉及面广,应用不断拓展。
在这个背景下,制定一份全面、具体的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课程的实际目的和教育效果,也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
通过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页设计、编程语言、多媒体制作、网络安全等。
这些内容广泛、复杂,针对初中、高中生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有条理的讲解和演示,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根据授课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法、网络学习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织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技能。
四、评价标准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评价标准是评价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
评价标准包括考试成绩、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
评价要科学公正,不应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软件,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
应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多媒体教学和虚拟实验等教学活动,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是中国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旨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保持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
![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https://img.taocdn.com/s3/m/f680aa8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d.png)
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必修1-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教科版(2019)- 课程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 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介绍2. 办公自动化-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格式设置- 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公式运算- 演示文稿软件的制作和展示技巧3. 网络与互联网- 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设备- 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4.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维护5.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编程语言的选择和使用- 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和实例演示相结合- 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 课堂作业和实验设计-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 作业和实验报告- 期末考试四、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教材:《信息技术必修1教科版(2019)》- 辅助教材:计算机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以上为《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的内容和安排。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掌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40531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1.png)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大纲Skil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urse of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编号:0809113004学 分:3.5总学时:5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目的: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 计、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win7操作系统和五个常用的软 件(IE, Outlook Express , Word 2010 , Excel 2010 , PowerPoint 2010)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 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 能和作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 )的初步知识;掌握 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 设计方法;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数据库的基 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win7操作系统;磁盘文件管理能 力;文档处理能力;电子表格绘制处理能力;幻灯片制作能力;网页制作和Internet 使用能 力。
二、教学内容理论总学时:32学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存储与处理。
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分类与防治。
重点: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存储与处理。
难点: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 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 能,了解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计算机的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
掌握操作 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790c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a.png)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处理和计算科学领域。
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核心课程1.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计算机科学:涵盖计算机编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运行原理。
3.信息处理:涉及数据库系统、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1.实验室实践:学生将在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任务,包括编程实践、算法实现、系统分析等。
2.课程设计:学生将分组完成实际项目,锻炼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3.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增强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四、考核与评估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2.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和实习表现进行评定。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材和参考书目,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2.在线资源: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在线题库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3.教学团队: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六、教学管理与支持1.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支持:提供全方位的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七、毕业要求学生需完成所有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9c498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0.png)
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大纲第一章:课程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还会概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主要列举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
第三章: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详细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基本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2. 操作系统基础:教授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操作;3. 常用应用软件:指导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图形设计等常用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4. 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网络安全防范知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与演示结合: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2. 手把手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时,积极指导和解答疑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3.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教学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日常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2. 作业和小测验:布置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3. 期末考核:设立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资源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推荐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教具: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3. 在线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使用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拓展计算机知识。
第七章:教学安全与伦理本章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计算机教学中的安全与伦理教育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使用安全: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防止电脑病毒等安全威胁;2. 信息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保护个人隐私等;3. 网络伦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7d5a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b.png)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三、课程学分:4学分五、授课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信息利用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今后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1. 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信息的概念和特性、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传播与利用、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等。
2. 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应用等。
3.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等。
4. 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软件测试与维护等。
5.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概念与原则、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防范、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网络攻击与防御等。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课外阅读与讨论、小组合作与项目实践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项目成果等。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验考核,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九、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XXX主编,XXX出版社。
1. 《计算机科学基础》,XXX著,XXX出版社。
2. 《数据科学导论》,XXX著,XXX出版社。
3. 《软件工程导论》,XXX著,XXX出版社。
4.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XXX著,XXX出版社。
十、考核标准:学生需达到以下指标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1.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2. 能够运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具有一定的信息分析与综合利用能力;4.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具有扎实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65e077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b.png)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检索、数据处理、计算机编程等技能,具备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概念和原理。
2.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常用办公软件如文本编辑、电子表格和演示软件的使用技巧。
3. 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查询语言。
4. 网络与互联网: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网络协议,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
5.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了解网络攻击和防范措施。
6. 编程基础:学习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控制结构,培养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
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交流与分享经验。
四、考核与评价本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和期末综合考试。
学生要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课堂表现将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期末综合考试将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1.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2.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3.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4. 《计算机编程基础》六、备注本课程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资源将由授课教师提供,学生应按要求配备相关硬件和软件设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该大纲仅供参考,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50cf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b.png)
计算机教学大纲范文1.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计算机教学1.2课程代码:COMP10011.3学时:36学时1.4学分:2学分1.5先修课程:无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3.1计算机基础知识3.1.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3.1.2计算机的组成部分3.1.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1.4计算机的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3.1.5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3.1.6计算机的安全和伦理问题3.2计算机应用基础3.2.1常见应用软件的介绍和使用方法3.2.2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3.2.3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3.2.4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3.2.5图形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3.2.6网络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使用技巧3.3编程基础3.3.1编程语言的概念和分类3.3.2算法和流程图的基本概念3.3.3编程环境的搭建和使用3.3.4基本的编程语法和数据类型3.3.5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的使用3.3.6数组和函数的概念和使用4.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
4.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软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能力。
4.4作业和项目:布置作业和项目,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5.考核方法5.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
5.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5.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和编程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4课程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实际项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6.参考教材6.1《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6.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6.3《编程基础与实践》7.参考资源7.1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行实践操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ca28b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8.png)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课程性质和目的1.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使其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运行原理,掌握常见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熟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基本应用技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论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计算机体系结构2.1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和功能2.2 计算机指令系统和执行过程3.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3.1 基本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3.2 基本算法设计和分析方法4. 操作系统原理4.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4.2 进程管理、文件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等5.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5.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5.2 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6.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5.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组成5.2 数据库设计、查询语言和应用四、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2.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3.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基本应用技术,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方式和方法1.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3. 强调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2. 辅助教材:2.1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程》;2.2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2.3 《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2.4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2.5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d0d56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7.png)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应当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该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等。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层次结构,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2. 编程基础编程是计算机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如C、C++或者Python,并掌握基本的编程概念和技巧,包括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
通过编程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等,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常见的算法,如排序算法、查找算法等,并能够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4.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SQL语言,能够进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查询。
5. 软件工程基础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通过软件工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
计算机教学大纲
![计算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9364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4.png)
计算机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供更好的计算机教学,制定一份全面的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编写一份完整的计算机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4.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 计算机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原理- 数据结构和算法- 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基础2. 计算机应用技术- 办公软件的使用- 图像处理与设计-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3. 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 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 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 个人隐私保护与数字著作权意识4. 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算法设计与分析- 逻辑思维与思维导图- 程序设计思维与问题求解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技术。
2. 实践与操作:提供计算机实践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 项目与实训: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项目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实际应用能力。
4. 讨论与互动: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2. 作业与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 项目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实际应用项目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4. 考试评估:通过理论知识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框架。
通过合理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设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130916)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0130916)](https://img.taocdn.com/s3/m/3235ff34580216fc700afdc6.png)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英文名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编号:000311/000312周课时数:3学时/4学时学分数: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文理本科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关于微电子技术、通信系统、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知识点标记为A),熟悉和了解一些相关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知识点标记为B),扩展知识内容可以由教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讲授(知识点标记为C,考试不作要求),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8学时,知识点52个)1.1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3个)1.1.1 信息与信息处理1.A信息的含义2. B 数据的含义、信息与数据的关系3.C知识的含义、信息与知识的关系(补充)4.C信息的属性(补充)5.C信息的分类(补充)6. A 信息处理的含义7. C 人的信息器官及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功能1.1.2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1. B 信息技术的含义2. C 信息技术的基本类型3. B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主要领域4. C 信息产业的含义1.1.3 信息化与信息社会1. C 信息化的概念2. C 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1.2 数字技术基础(知识点26个)1.2.1 信息的基本单位——比特1. A 比特的含义与特点2. A 比特的逻辑运算3. C 比特的存储4. B 存储器容量计量单位及含义5. A 比特传输速率计量单位及含义1.2.2 比特与二进制数1. A 二进制数的表示、含义及标识2. A 数的二进制表示与十进制表示的相互转换方法3. A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4. A 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表示及标识符号5. A 数的八进制表示、十六进制表示与二进制表示的相互转换方法1.2.3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1. A 无符号整数的表示对象、编码长度与可表示数值范围的关系2. A 带符号整数的编码方法、编码长度与可表示数值范围的关系3. B 补码表示的优点4. C Pentium中的整数类型及编码表示方法5. A 实数的浮点表示法及阶码尾数的含义6. B 浮点表示法中阶码位数与可表示数值大小的关系7. B 浮点表示法中尾数位数与可表示数值精度的关系8. C 规格化浮点数的含义9. C IEEE754浮点数表示法10. A字符编码及码长的含义11. B编码字符集的两个属性(收录字汇,编码规则)12. A ASCII编码字符集的内容(字汇个数、编码规则、存储方法)及在计算机内表示13. A图像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14. A灰度图像和黑白图像的表示1.2.4 比特的运算1. A 基本的逻辑运算2. C 逻辑运算的实现1.3 微电子技术(知识点13个)1.3.1 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1. C 电子电路使用的基础元件的演变2. B 微电子技术的含义3. A 集成电路的含义4. B 集成电路的制造材料5. B 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含义6. B 集成电路的分类(按集成度,按晶体管,按信号类型,按用途)1.3.2 集成电路制造(选讲)1.3.3 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1. C 集成电路速度与晶体管尺寸及线宽的关系2. B Moore定律3. C 当前晶圆尺寸与线宽工艺水平及发展趋势1.3.4 IC卡1. C IC卡的含义2. B IC卡的功能3. B IC卡的分类4. C 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的特点第2章计算机组成原理(12学时,知识点100个)2.1 计算机组成与分类(知识点18个)2.1.1 计算机发展与作用1.C第1~ 4代计算机的特点及划分标志2.C新一代计算机的目标3.C计算机信息处理特点(运算速度与精度,存储容量,自动执行,逻辑判断能力)4.C计算机的三种应用模式5.C计算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1.2 计算机的组成1. A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A计算机硬件逻辑结构及主要部件的功能(输入设备,处理器与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及与CPU的关系,外存储器,输出设备,系统总线,I /O接口)3.C并行处理与多处理器系统4.C计算机软件的含义(程序、数据、文档)2.1.3 计算机的分类1. B 计算机的分类方法2.C巨型计算机的特点3. C 大型计算机的特点4.C小型计算机的特点5. B 个人计算机的特点及分类6.C工作站、服务器的概念2.1.4 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计算机1.B微处理器的含义2. C 嵌入式计算机的含义3.C Pentium微处理器的发展2.2 CPU的结构与原理(知识点11个)2.2.1 CPU的结构1. A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A CPU的作用及组成部件的功能(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指令译码器)3. B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作用及简单原理(速度、大小、位置、设置原因、命中率、存取特点)2.2.2 指令与指令系统1. A 指令的含义2. A 指令的格式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3. B 指令的执行过程4.C指令的类型5.B指令系统的含义6.B指令系统兼容性的含义2.2.3 CPU的性能指标1.B影响CPU运行程序速度的主要因素2. B 度量CPU速度的单位(MIPS、MFLOPS)2.3 PC机的主机(知识点22个)2.3.1 主板、芯片组与BIOS1.A主板上内置的主要部件2. C 扩充卡与主板的连接方式3.A芯片组的作用及主要集成块的功能4.B BIOS ROM芯片中存储的内容、作用、存储特性、与操作系统的关系5. B PC机的启动过程及POST、BOOT的作用6.C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及加载的含义7. B CMOS芯片中存储的内容、作用、存储特性、与操作系统的关系8. C CMOS设置程序的启动方法及启动时机2.3.2 内存储器1.A计算机存储器层次结构中各种存储器的性能(容量、速度、成本、作用、存取限制)2.B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主要类别与存储特性(DRAM、SRAM)(PROM、EPROM、EEPROM、Flash ROM)3.B PC机主内存储器逻辑结构和有关概念(存储单元的大小、存储单元的地址码长度与存储容量的关系、存取时间的单位,主存储器与CPU的速度匹配)4.C常用内存条(SIMM、DIMM、RIMM)的规格及使用特点2.3.3 I/O总线与I/O接口1. A I/O操作的任务、I /O设备的作用2.CI/O操作的过程3.CI/O操作的任务及特点4.CI/O控制器的作用及I/O操作的过程5.BI/O总线的作用、包含的信号线类型与总线带宽的计算6.CPCI-E总线的性能7. A I/O接口的作用、类型及特点(按传输方式,按传输速率,按连接设备数量,按标准化)8.CPC机常用各类I/O接口的特性(串行口、并行口、视频接口、IDE、PS/2接口,IEEE1394)9.BUSB的作用、特性、传输速率及应用10.C1394的作用、特性、传输速率及应用2.4 常用输入设备(知识点16个)2.4.1 键盘1. A 键盘的作用、类型2. C 键盘上键的分布3. B 键盘常用控制键和功能键4.B键盘接口种类(PS/2、USB、无线)5. C 键盘工作原理(机械式,电容式,光投影式)2.4.2 鼠标器1.A鼠标器的作用、类型2.B鼠标器性能指标(分辨率,轨迹速度)及接口类型3.C windows中鼠标器的常见操作及功能4.C鼠标器工作原理(机械式,光学机械式,光电式)5.C触摸屏的作用2.4.3 笔输入设备2.4.4 扫描仪1.A扫描仪的作用、类型2. B 扫描仪性能指标(分辨率、色彩、幅面)与接口类型3.C扫描仪工作原理2.4.5 数码相机1.B数码相机的作用、特性及与传统相机的区别2.B数码相机工作原理3.B数码相机性能指标(像素数目、存储器类型与容量、其它性能指标)与接口类型2.5 常用输出设备(知识点11个)2.5.1 显示器1.A显示器的作用与组成2.A显示器的类型与主要性能指标(显示屏大小、点距、刷新速度、颜色数、辐射、节能)3.C色彩基本知识4.C CRT显示器与液晶显示器的成像原理5.B显示卡的逻辑结构及各组成部件的功能(VRAM、接口电路、显示控制电路、绘图处理器)6.B显示卡、显示器与CPU、主存的关系7.C显示卡主要性能指标(AGP、VRAM,真彩色)2.5.2 打印机1A打印机的作用2B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的特性3B打印机的主要性能指标(精度、速度、色彩、噪音、耗材、幅面)4C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2.6 外存储器(知识点22个)2.6.1 硬盘存储器1.A硬盘存储器的组成2.C硬盘存储器基本原理3.B硬盘的存储特性、信息存储格式与存储容量计算4.B硬盘读写数据过程(寻道,定位,读写)5.C磁盘存储器高速缓冲区的作用6.C硬盘存储器主要性能指标(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访问时间,硬盘吞吐率<外部传输率、内部传输率>)7.B Windows系统中硬盘操作(分区、建立逻辑盘,格式化)的作用及操作方法8.C使用磁盘注意事项9.B优盘的基本原理、存储介质、性能、接口与使用10.C移动硬盘的容量、接口、速度、优点2.6.2 U盘、存储卡和固态硬盘1. A 优盘的存储介质、性能、接口类型2. B 存储卡的形式和优点3. C 固态硬盘的介质和性能2.6.3 光盘存储器1.B光盘存储器的组成、类型2.C光盘存储器基本原理3.B DVD-ROM光盘片的信息记录轨道(光道),信息存储原理与读出原理、存储容量4.C DVD-R光盘片的特性及信息存储原理5.C DVD-RW光盘片的特性、信息存储原理及读出原理和擦除原理6.B DVD-ROM驱动器的功能、组成、主要性能指标(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接口)7.C DVD-RAM驱动器的功能与主要性能指标8.B DVD光盘片的类型与存储容量9.B DVD与CD的异同第3章计算机软件(8学时,知识点44个)3.1 概述(知识点10个)3.1.1什么是计算机软件1. A 程序的含义2. A 软件的含义3. C 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版权、许可证)3.1.2 计算机软件的特性1. C 软件的特征2. C 软件的作用3.1.2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1. A 软件的分类2. B 系统软件的含义、类别、功能及主要特征3. B 应用软件的含义、类别、功能及主要特征4. B 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特性比较5. B 商品软件、共享软件及自由软件的概念3.2 操作系统(知识点21个)3.2.1 概述1. B 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2. B 系统资源的类型与资源管理的含义3. B 图形用户界面的特点4. B 裸机与虚计算机的含义5. B 启动操作系统的含义,WINDOWS系统启动过程3.2.2 多任务处理与处理器管理1. B 任务与多任务处理的含义2. C Window实现多任务处理的技术(任务与窗口,前台任务与活动窗口、后台任务与非活动窗口,并发多任务方式)3. B 处理器管理的含义(时间片轮转调度策略,任务优先级)3.2.3 存储管理1. A 存储管理的含义与功能2. C 虚拟存储技术的基本思想3.2.4 文件管理1. A 文件的概念2. A 文件的组成(文件正文,文件说明信息)3. A Windows系统中目录的作用、特性及多级树形目录结构的特点4. C Windows系统中软盘/硬盘分区内的引导区、文件分配表、根目录区、数据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文件存储方式与簇的含义5. C 文件管理的主要职责3.2.5设备管理1. C 设备管理的含义与任务2. C 设备管理的基本技术3. C “即插即用”的含义3.2.6常用操作系统介绍1. C 网络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2. C Windows的主要特点(多任务、图形界面、32位)3. C UNIX与Linux的特色3.3 算法与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点13个)3.3.1 算法1. B 算法的含义与算法的性质2. C 算法设计举例3. C 算法表示与算法分析3.3.2 程序设计语言1. A 程序设计语言的含义2. A 机器语言与机器语言程序的特点3. B 汇编语言与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特点4. C 高级语言与高级语言源程序的特点3.3.2 程序设计语言的数据成分和控制成分1. B 高级语言的四种基本成分及功能2. B 数据成分及其描述、数据类型的含义3. B 控制成分中包含的三种基本结构4. C FORTRAN语言特点5. C Java语言特点6. C C语言与C++语言特点第4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12学时,知识点127个)4.1 数字通信入门(知识点42个)4.1.1 通信的基本原理1. A 通信与现代通信的含义2. C 通信的发展历史3. A 通信系统模型及信源、信宿、信道的含义4. B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含义5. C 信道的组成及类型(有线信道,无线信道,模拟信道,数字信道)6. B 通信系统中的物理设备7.A传输介质种类(金属导体、光纤、空间)及信号载体种类(电波、光波、电磁波)8.B金属导体的种类(双绞线,同轴电缆)、传输特性和应用9. B 光纤的结构、传输原理及特性10. B 光纤通信基本原理及特点11. C 光纤通信系统模型12. C 波分多路复用基本原理13. B 无线通信的特点14.C 各类无线电波的特点(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15. B 微波通信的三种方式16. C 卫星通信系统基本原理17. C 同步轨道卫星通信和中低轨道卫星通信的特点(阅读材料)18. C 模拟通信技术的含义19. C 模拟通信技术的应用(有线载波电话、无线电广播<阅读材料>)20. B 数字通信技术的含义21.B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22. C 模拟信号编码/解码的含义23. C 数字通信技术的应用(长途电话系统,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24. B 数字通信系统性能指标(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及计量单位)25. B 移动通信的含义26. C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27. B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台、基站、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的功能28. C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本工作原理29. C 漫游的含义(补充)30. C 第三代/第四代个人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目标31. B 信号调制/解调的含义32. C 模拟信号调制方法(调幅、调频、调相)33. C 数字信号调制方法(调幅、调频、调相)34. B 多路复用技术的含义35. B 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4.1.2 交换技术1. C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区别2. B 采用分组交换网构建公用数据网的含义3. B 分组交换技术基本原理,存储转发模式的优点4. B 分组交换机的作用与基本工作原理5. C 分组交换网中计算机的物理编址6. B 分组交换网中数据包传送的策略7. C 路由表的含义与作用4.2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点24个)4.2.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1. A 计算机网络含义2. B 网络通信协议的含义3. A 计算机组网的主要目的4. B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5. A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6. A 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7. B 网络的对等工作模式和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的含义(客户机、服务器的含义)8. B 网络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含义(文件服务,打印服务,消息服务,应用服务)9. B 网络操作系统的含义及功能4.2.2 局域网的基本原理1. A 局域网的特点2. A 局域网的逻辑组成3. B 局域网中节点的含义、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物理编址(MAC地址)、网卡的功能4. C 数据帧的含义及数据帧一般格式4.2.3 常用局域网1. B 常见的局域网拓扑结构2. B 常用的局域网传输介质3. C 常见的局域网共享传输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 C 总线式集线器的功能5. C 总线式以太网的拓扑结构、物理结构、传输介质6. A 交换式集线器的功能7. B 交换式以太网的拓扑结构、物理结构、传输介质8. C 交换式局域网与总线式局域网的区别9. B 以太网卡的传输速率10. B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及与有线局域网的关系11. C 无线局域网的传输介质及常用物理层协议(802.11,蓝牙802.15)4.3 因特网的组成(知识点27个)4.3.1 网络分层结构与TCP/IP协议1. A 网络互连的含义,网络互连需要解决的问题2. B 采用TCP/IP协议的网络结构结构及各层的基本功能3. C 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4.3.2 IP协议与路由器1. A IP地址的作用2. A IP地址的结构与格式3. B IP地址的格式与表示形式(二进制表示,点分十进制表示)4. B IP地址的类型及特点5. C 特殊的IP地址(不分配的IP地址)6. B Windows中主机IP地址的设置方法7. C IP数据报的含义8. C IP数据报的格式及传输处理过程9. B 路由器的功能4.3.3 因特网的发展及结构1. B 因特网的组成与发展2. B 因特网的工作模式及采用的协议3. B 因特网中主机域名的含义、域名结构、域名命名规则4. A 因特网中主机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5. B 域名系统与域名服务器的功能6. C 域名解析过程4.3.4 因特网的接入1. B 计算机接入因特网2. C 电话拨号接入因特网的方式、特点及使用的设备3. C 电话MODEM的功能、特点、传输速率、安装方式4. B 不对称用户数字线(ADSL)接入因特网的方式、特点及使用的设备5. B ADSL MODEM的功能、特点、传输速率、安装方式6. C ADSL采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占用电话线频带的情况7. B 电缆调制解调(Cable MODEM)接入因特网的方式、特点及使用的设备8. C Cable MODEM的功能、特点、传输速率、安装方式9. B 光纤接入因特网的方式、特点4.4 因特网提供的服务(知识点19个)4.4.1 电子邮件1. A 电子邮件服务的含义2. B 电子邮件的组成3. A 电子邮箱地址的格式4. C 电子邮件系统组成、使用的协议、电子邮件传送原理(邮件服务器功能)5. A 即时通信的含义和特点6. B 即时通信的工作过程7. C 即时通信的发展4.4.2 文件传输服务FTP1. A 远程文件传输的含义2. C 文件传输系统的组成、使用的协议、基本工作原理3. C 登录FTP服务器的条件及匿名账户的作用4. C 远程文件传输系统常用的文件操作及权限的含义4.4.3 WWW信息服务1. A WWW的含义、WWW系统的组成、Web服务器的功能、浏览器的功能2. B WWW的工作模式3. B 网页(HTML文档,Web文档)的含义、一般格式与制作4. A URL的含义与表示形式5. C 网页中超级链接的含义与表示(锚,书签)6. B Web信息检索工具的分类7. B WWW使用的协议与提供的服务8. C 静态Web文档、动态Web文档、主动Web文档的含义4.5 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点15个)4.5.1概述1. A 网络信息安全的含义2. C 数据完整性、可用性、机密性、真实性的含义3. B 实现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措施4. C 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安全级别4.5.2数据加密1. B 数据加密的含义与作用4.5.3数字签名1. B 数字签名的含义与作用4.5.4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1. C 身份鉴别的含义与作用2. C 常用身份鉴别的手段3. C 访问控制的含义与作用4.5.5 防火墙1. B 防火墙的含义与作用2. C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3. C 入侵检测的含义与作用4.5.6计算机病毒防范1. A 计算机病毒的含义2. B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与危害3. B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与防范措施第5章数字媒体及应用(8学时,知识点66个)5.1 文本及文本处理(知识点21个)5.1.1字符的编码1.A GB2312-80编码字符集的内容(字汇个数,排列顺序,编码范围,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及在计算机内表示2.B GBK 和GB18030编码字符集的内容(字汇个数,编码范围)、GBK子集的含义GBK1,GBK2,GBK3,GBK4,GBK5)3.B UCS/Unicode 通用编码字符集的目的及与汉字编码字符集的关系5.1.2 文本准备1.B字符输入的方法和种类2.C汉字键盘输入编码的种类、各种方法的优缺点3.C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输入、汉语语音识别输入、印刷体汉字识别输入等方法的优缺点5.1.3 文本的分类1. A 计算机文本的类型、特点、用途及它们在Windows中的文件扩展名2.A简单文本(纯文本)的含义、特点、使用限制3.A丰富格式文本的含义、特点、丰富格式文本文件的种类(RTF、DOC、PDF、HTML等)4. C 文本标记信息的内容、标记语言的含义和作用5.A线性文本与超文本的含义(文本组织结构,阅读特点)、超文本文件的应用(网页,联机帮助)6.A超链接、链源和链宿的含义7. C Windows中制作各类文本的常用软件及应用5.1.4 文本的编辑、排版与处理1.C文本编辑、排版的含义及主要功能2.C文本处理的含义及主要功能3. C 文本检索的含义4. C 文本检索系统的组成(索引数据库)、类型、文本检索过程5. C Web搜索引擎的功能与操作6.C常用文本处理软件(面向通信,面向办公,面向出版,面向网络信息发布和电子出版)5.1.5 文本的展现1.C文本展现的大致过程2.C常用的文本阅读器软件5.2 图像与图形(知识点17个)5.2.1 数字图像的获取1. A 数字图像获取的原理与主要步骤2.B常用数字图像获取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原理与性能参数3. C 数字图像的再现(显示与绘图)5.2.2 图像的表示与压缩编码1.A彩色图像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区别2. A 数字图像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颜色模型,像素深度)及与图像大小、颜色树木、图像数据量的关系3. B 数字图像数据量计算方法4.C数字图像压缩的意义和基本压缩原理5.C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6.B数字图像文件的种类、格式、特点及用途(BMP,TIF,GIF, JPEG,JP2)5.2.3 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1.C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2.B一种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主要功能3. C 数字图像的应用5.2.4 计算机图形1. C 计算机合成图像与图像的区别和联系2.C计算机合成图像的过程(建模,绘制)3.B景物建模方法(几何模型,过程模型)4.C一种常用矢量绘图软件的主要功能5.C计算机合成图像的应用5.3 数字声音及应用(知识点17个)5.3.1 波形声音的获取与播放1.A波形声音获取(模拟声音信号数字化)的原理与主要步骤2.C采样频率、量化精度、编码方法与数字声音质量的关系3.C波形声音获取设备(麦克风,声卡)的功能与组成4.C计算机输出(播放)波形声音的过程与相关设备5.3.2 波形声音的表示与应用1.B波形声音主要性能指标(采样频率、量化精度、声道数)的含义及与数码率、数字声音数据量的关系2.C两种波形声音(全频带数字声音和数字语音)的特性和编码参数3.B全频带波形声音数据量计算方法4.C波形声音压缩的意义、波形声音压缩编码标准(MPEG-1,MPEG-2)及应用5.C数字语音压缩编码标准及应用6.C波形声音文件的种类(W A V、MP3、WMA等)7. C 流媒体的含义、主要流媒体产品与播放器软件5.3.3 波形声音的编辑与播放1.C常用声音编辑软件的功能5.3.4 计算机合成声音1.C计算机合成语音(文语转换)的含义及应用2.B计算机合成音乐的含义及应用3.C计算机合成音乐表示的国际标准(MIDI、MIDI消息、MIDI文件)4. C 计算机合成音乐演奏的相关设备(声卡上的音乐合成器)和软件(媒体播放器)5.C MIDI音乐与高保真波形声音的比较5.4 数字视频及应用(知识点11个)5.4.1 数字视频基础1.C PAL制式彩色电视信号的组成和特性2.B数字视频获取设备(视频卡,数字摄像头,数码摄像机)的功能3.C数字视频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像素深度、颜色空间、帧频)的含义及与数码率和数字视频数据量的关系5.4.2 数字视频的压缩编码和文件格式1.C数字视频压缩的意义2.A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及应用5.4.3 数字视频的编辑5.4.4计算机动画1.B计算机动画的含义和基础2.C制作GIF动画和Flash动画的有关软件5.4.5 数字视频的应用1.C VCD和DVD的含义、特点和应用2.C可视电话与视频会议的含义、基本原理和应用3.C数字电视的含义、优点、传输途径4.C点播电视(VOD)的含义、系统组成与工作过程第6章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2学时,知识点7个)6.1 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点5个)1. B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含义2. A 数据库的含义和功能3. C 数据模型的含义4. B 关系数据库的组织结构5. B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含义和功能补充(知识点2个)1. C 大数据的含义2. C 数据挖掘技术教科书:《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张福炎,孙志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授课手段:多媒体课堂讲解,课程作业,各项课程有关的讲座和活动成绩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占20%,期末笔试占80%。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超级经典)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超级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e3f1ea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d.png)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超级经典)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教学内容2.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网络基础与安全- 数据存储与管理2.2 信息技术应用- 办公软件的使用- 网页设计与开发-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2.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研究- 物联网与云计算- 区块链与加密技术3.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来传授知识。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思考。
- 课外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积极参与、课堂表达等。
- 作业成绩:根据完成的课内外作业情况评定。
-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
5. 参考教材- 信息技术导论,作者:XXX-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作者:XXX - 数据库系统概论,作者:XXX6.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概念和组成- 网络基础知识与安全概念第二周:办公软件的使用- Word文档处理与排版技巧- Excel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第三周:网页设计与开发- JavaScript交互与动态效果第四周: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库基础知识与SQL语言- 数据管理与备份策略第五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研究的应用- 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基本概念7. 参考资源以上为初步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和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以授课教师的要求为准。
中学计算机室教学大纲
![中学计算机室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39fb7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2.png)
中学计算机室教学大纲1. 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为中学计算机教室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我国中学阶段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设计。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 演示文稿软件的操作-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常识- 编程基础3. 教学内容3.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2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3.3 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文本的输入、编辑和排版- 表格的制作和排版- 图文混排3.4 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排版-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3.5 演示文稿软件的操作-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 幻灯片的制作和排版- 动画和过渡效果的设置- 演示文稿的放映和输出3.6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3.7 信息安全常识-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预防- 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3.8 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的概念和分类- 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编程语言和工具4.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
-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使用方法。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计算机信息》教学大纲
一、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Windows
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Windows环境下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因特网(Internet)。
具有计算机安全使用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知识。
2、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
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调上机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分配
序号内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
计算机基础知识10 30 1
的操Window15252
五笔字型输入20320
文字处20
4
30
- 2 -
演示文稿制作20 10 5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5 6 25 7
90
150
计小
240
计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30课时+10课时实践)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发展;二进制及其特点;计算机对数据的编码;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安全操作,病毒及其防范。
2、教学要点:二进制的应用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3、基本内容
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展望
2)二进制与计算机
3)ASCII码、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
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外存储器;I/O设备;基本软件。
5)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第二章 Windows的操作(30课时+10课时实践)
、教学目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逐步熟练掌Window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点Window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应用程序的数据交换
- 3 -
3、基本内容
1)操作系统的功能
2)Windows的启动与退出
3)Windows的用户界面及基本操作: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鼠标和键盘;
4)文件和文件夹
5)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6)应用程序及文档的使用(打开、运行、切换、数据交换、退出)
7)控制面板简介
第三章五笔字型输入法(20课时+20课时实践)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五笔字型输入法,会熟练输入绝大部分常用汉学。
2.基本内容
1)基本字根
2)键名字根、成字字根、笔画字根、其他字根
3)汉字输入方法(超过四个字根、不足四个字根、正好四个字根)
4)一级简码、二级简码
5)词语输入法(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多字词)
第四文字处理3课+2课时实践
教学目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逐步熟练使Wor进行文、图、表的处理
- 4 -
2、教学要点:Word 的版式设计、表格处理、图形处理。
3、基本内容
1)Word简介:Word的功能;启动、退出;窗口组成。
2)Word 的基本操作:创建文档;打开文档;输入文本;文本编辑;文档保存、保护与关闭。
3)Word 的版式设计:文字格式;段落格式;边框;底纹;样式;
4)Word 的表格处理:表格的创建;表格的编辑;格式化表格(边框、底纹、自动套用格式)。
5)Word 的图形处理: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图;使用文本框;图文混排。
6)综合实例
第四章电子数据表格(15课时+15课时练习)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逐步熟练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教学要点:工作表的编辑、图表的创建、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数据处理
3、基本内容
1)Excel简介:Excel的功能;启动、退出;窗口组成;工作簿与工作表;基本数据类型及其格式。
2)创建与打开工作簿
3编辑工作表:单元格的激活、数据输入;填充句柄的使用;单元格的编辑单元
格的复制与移动;各工作表之间的操作
4格式化工作
5公式和函数:运算符与公式;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 5 -
6)图表:创建图表;编辑图表。
7)数据处理:数据清单;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
8)综合实例应用
第五章演示文稿制作(30课时)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逐步熟练使用PowerPoint进行演示文稿(幻灯片)的制作。
2、教学要点:演示文稿的编辑、动画设计。
3、基本内容
1)演示文稿的创建及视图方式
2)演示文稿的编辑:文本编辑;插入对象(图片、艺术字、表格、组织结构图、声音、影片);幻灯片的增添、复制、移动、删除。
3)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更换设计摸板、修改幻灯片的版式、配色方案、背景。
4)动画设计
5)幻灯片的放映
6)综合实例
第六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40课时)
1、教学目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了解数据通信的常用术语、计算机网络基本概Interne与互联网)的使用浏览网页、电、教学要点:数据通信常用术语、计算机网络的组成、I邮件- 6 -
3、基本内容
(一)数据通信常用术语:信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调制与解调;传输速率。
(二)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何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
(三)互联网及其使用:Internet概述;用IE浏览网页;电子邮件。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