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
人教版九班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是人教版九班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人教版九班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为大家供应参考。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把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力气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秀丽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心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而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二)、文学常识回顾1、诗经相关学问收集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秀丽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同学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小组合作读、思、争辩下列问题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老师预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
《蒹葭》教案设计《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低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纳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心之恋,和欲见而不得的难过、执着之情,表达的情感“哀而不伤”。
学情分析九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擅长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气氛,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爱好。
引导学生学会深切透彻的分析问题。
设计理念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朗诵古代诗词,成心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体味和审美乐趣。
”因此,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气氛,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诵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育学生感受、制造美的乐趣。
二、面向全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讨、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点拨引导,体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熟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人一辈子观。
教学重点一、朗诵。
二、品悟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明白得主人公、“伊人”的形象。
课前预备一、教师预备PPT。
二、课前学生预习,了解诗意,分组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故事,名言,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特色分析一、重视朗诵,以读悟情。
这节课重视朗诵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节拍、重音、情感的处置,通过自由读、范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二、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其中,斗胆展现,发挥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对中学生来讲,爱情那个话题比较灵敏,但也是不可回避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处置。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词灿假设星河。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重章叠句的手法,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诗意,体会古人的精神美。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欣赏歌曲《在水一方》二、检查预习:蒹葭(ji m ji耳:苍苍:伊人:溯(s ()洄:从:阻:溯游:宛:萋萋:晞(X 1):采采: 涘(s i): 沚(zh i):三、读诗悟诗:(一)初读,感受诗的音韵美。
1、听完示范朗读后,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全诗两次,读准字 音,读出情感。
2、下面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3、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 师小结: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字数相等, 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种重复歌咏的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 句”。
4、师生朗读小游戏: 请一个学生读, 老师跟着读 (音乐里叫轮唱 )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二)再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1、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2、师: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 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3、师: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 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 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 但 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 他追寻了两千多年, 让我们起立, 拿起课本, 在朗读湄(m d ):跻(j i):坻(ch i): 已: 右: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
九年级蒹葭教案
九年级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蒹葭》,理解诗歌的大意。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朦胧、含蓄的意境美。
(2)对诗歌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部总集就是《诗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蒹葭》。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三)诗歌赏析1、诗歌的意境(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芦苇苍苍,白露凝结为霜。
主人公在河边追寻“伊人”,但“伊人”却在水的另一方,若隐若现,难以寻觅。
整个画面充满了朦胧、凄清的美感。
2、诗歌的情感(1)提问:主人公追寻“伊人”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初中蒹葭教案
初中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蒹葭》;(2)理解《蒹葭》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3)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了解先秦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蒹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蒹葭》所表现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2)领会先贤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蒹葭》;2. 理解《蒹葭》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3. 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了解先秦诗歌的特点。
难点:1. 深入解读《蒹葭》的内涵;2. 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介绍《蒹葭》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蒹葭》的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蒹葭》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情感等;(2)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诗歌的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蒹葭》的欣赏之情,提高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领会先贤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先秦诗歌,进行对比学习;(2)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8.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蒹葭》;(2)选择一首先秦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下周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蒹葭》进行探讨与设计,旨在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及作者的独特情感笔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文化内涵,体会文学价值;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词汇及句型,为以后的文学阅读积累经验。
三、教学内容《蒹葭》四、教学过程1. 教材分析《蒹葭》的题材是爱情,主题是爱情的坚贞。
本文通过描写竹林中的蒹葭悠然自得,描绘出一个个春天爱情的场景,表现出爱情之间的坚定和忠诚,生动地反映出古人的爱情观念。
2. 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互动,用“爱情”、“竹林”两个主题词来展开一个短暂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了解此次阅读的主题。
(2)预读: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全文,划出生词、固定词组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
使用诸如预设问题、前瞻性问题、主题问题等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进行思考与交流,同学们依次分享自己的中文理解与英语翻译,同时进一步梳理文章的信息。
(3)讲解:以生词和重点句为主线,逐一讲解,配合语音、词汇表和短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4)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注重字符读法和语言语感的表达,在读中深入生词、短语和句型的记忆和学习。
(5)解析:通过单位式和篇章式的解析,让学生对文学形式、表现力和鉴赏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展开深度解析。
(6)作品欣赏:通过声音、形象、情感等多种途径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理解世事变化、人情冷暖所营造的感人场景,增强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蒹葭》。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诗文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诗句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题目和首句,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意义和寓意。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通过举例、引申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蒹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精选12篇)《蒹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设计【篇一】蒹葭教案《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明了。
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诵读教学。
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第二课时,重点体味情感,难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体味情感,把握语文教学情感之美。
意蕴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二、教案授课人应云云学科语文学校周王高级职业中学课题《蒹葭》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为更好学好本诗。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和翻译,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3、诵读,美读诗,能够把握重音、节奏、语调、语速,有感情的诵读。
4、深刻体会诗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
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好处。
5、培养喜欢诵读美读诗文的兴趣,领悟追求者痴迷而执著的美好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教学难点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自己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诵读法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美读全诗。
3、合作研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强调,并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四.诵读诗歌,美文美读1、请一学生读,教师及其余学生听,并给予适当点评。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古诗文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教学反思:
2.设问: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幅画中的植物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蒹葭》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时代、文化等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2.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课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重点解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探究《蒹葭》的艺术魅力。
(3)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兼葭》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蒹葭》一、教学依据《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
二、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本课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大语文观。
(二)、设计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方式。
(三)、教材分析《蒹葭》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感情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通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结合以上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把握《蒹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体味诗歌的感情基调。
2.点拨讨论法与品读法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鼓励学生多角度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理解诗歌时的作用。
4.品析诗歌语言,鉴赏美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或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四、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
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
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
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
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
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
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
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
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
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
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
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
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
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
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
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
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
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
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
“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
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
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
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
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
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
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
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
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南
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
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
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
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