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优秀ppt课件

微生物优秀ppt课件
目录
• 微生物概述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 • 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 •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01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难以看见或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藻类等。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类和 鉴定,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环境科学中,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 的监测和分类鉴定,可以评估环境的 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食品工业中,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 行分类和鉴定,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 质量。
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的分类 和鉴定技术,可以筛选具有特定功能 的微生物资源,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 供支持。
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微生物学已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微生物 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微生物的形态与 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01
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此外,微生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为人类生活带 来诸多便利和益处。
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自17世纪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以来,微生物学经历了漫长 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 在某些病毒中作为遗传物质。
目录
• 微生物概述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 • 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 • 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01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难以看见或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藻类等。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类和 鉴定,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环境科学中,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 的监测和分类鉴定,可以评估环境的 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食品工业中,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 行分类和鉴定,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和 质量。
在生物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的分类 和鉴定技术,可以筛选具有特定功能 的微生物资源,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 供支持。
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微生物学已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同时,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微生物 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02 微生物的形态与 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
01
微生物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此外,微生物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为人类生活带 来诸多便利和益处。
微生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自17世纪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以来,微生物学经历了漫长 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 在某些病毒中作为遗传物质。
微生物生态_PPT课件

Mineral Soils: the weathering of rock,Organic Soils: Sedimentation in bogs and marshes Soils are microbial habitats, water availability limits microbial activity
•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垂直分布:土壤表面菌少,耕作层菌多,深层菌少。
如土壤3~5cm以下至20cm最多。但各菌群分布规律不同: 藻类在表层数mm处较多,真菌在10 cm处较多; 原生动 物在15 cm处较多。
•水平分布:有机物丰富微生物多。微生物类型取决于 各种土壤中的碳源。
Terrestrial(陆地的)Environments
•关于海洋真菌
• 海洋真菌生长在各种基质上,从树木到沉积物,泥浆,土壤, 沙子,海藻,珊瑚,软体动物的钙化软骨,红树林的烂叶子,潮 间带的植物和活的动物,再到甲壳类的内脏里。
• 海洋真菌数量 Kohlmeyer :Mangrose真菌从42种(源自979)发展到200种(1997)
• 海洋药物
从海洋微生物提取的天然产物有不饱和脂肪酸 ;多 聚糖; 抗生素; 药物生物素等。
•寄 生
• 寄生:小型生物(寄生物) 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 (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 表。小生物从寄主细胞中取 得营养生长繁殖,但寄主细 胞受到损害甚至被杀死。
• 如细菌 —— 噬菌体
• 木霉寄生在蘑菇属上,从而 减少栽培蘑菇的产量。
•捕 食
• 捕食:一种较大型的 生物直接捕捉、吞食 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 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 关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转化与降解,以及微生物对 环境的污染。 •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生态模型
•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垂直分布:土壤表面菌少,耕作层菌多,深层菌少。
如土壤3~5cm以下至20cm最多。但各菌群分布规律不同: 藻类在表层数mm处较多,真菌在10 cm处较多; 原生动 物在15 cm处较多。
•水平分布:有机物丰富微生物多。微生物类型取决于 各种土壤中的碳源。
Terrestrial(陆地的)Environments
•关于海洋真菌
• 海洋真菌生长在各种基质上,从树木到沉积物,泥浆,土壤, 沙子,海藻,珊瑚,软体动物的钙化软骨,红树林的烂叶子,潮 间带的植物和活的动物,再到甲壳类的内脏里。
• 海洋真菌数量 Kohlmeyer :Mangrose真菌从42种(源自979)发展到200种(1997)
• 海洋药物
从海洋微生物提取的天然产物有不饱和脂肪酸 ;多 聚糖; 抗生素; 药物生物素等。
•寄 生
• 寄生:小型生物(寄生物) 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 (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 表。小生物从寄主细胞中取 得营养生长繁殖,但寄主细 胞受到损害甚至被杀死。
• 如细菌 —— 噬菌体
• 木霉寄生在蘑菇属上,从而 减少栽培蘑菇的产量。
•捕 食
• 捕食:一种较大型的 生物直接捕捉、吞食 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 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 关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转化与降解,以及微生物对 环境的污染。 •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微生物生态模型
微生物-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间的共生
地衣
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 (微生物间典型的互惠共生形式)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菌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菌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气态氮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 豆科植物的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长,同时,还为根 瘤菌提供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微生物的生态
相关概念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以
及微生物与自然环境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任务1 自 然 界 中 的 微 生 物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了解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的基本特 点及与其人类生活的关系
任务2 微 生 物 与 生 物 环 境 间 的 关 系
掌握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一些典型例子的原理)
空气中的微生物
LECTURE
水中的微生物
02
水中的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来自于:
水体中固有的微生物, 土壤的微生物, 生产和生活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
一、淡水中微生物
1、数量和种类与接触的土壤有密切关系 2、分布更多的是吸附在水中的动植物上及水底 3、多数能运动,有些具有很异常的形态 4、水体自身存在自我净化作用
微生物间的寄生
噬菌体——细菌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各种各样的致病菌多是行寄生生活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LECTURE
拮
抗
04
拮抗
某种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抑制它种生物的生 长发育甚至将后者杀死。
拮抗
1)微生物间的“化学战术”——
抗生菌产生能抑制其它生物生长发育的抗生素
拮抗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重 最低生长温度
要 最适生长温度
指 标
最高生长温度
微生物作为整体来言,其温度的三基点是极其宽的, 堪称“生物世界之最”。
15℃
25~37℃
55℃
对某一具体微生物来说,其生长温度的宽和窄与
它们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处的生存环境温度有关。
宽温微生物
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芽孢杆菌(15~65℃); 既可在人体大肠中生活,也可在体外环境中生活 的E. coli (10~47.5℃);
5. 厌氧菌(anaerobes)
一般厌氧菌
严格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strict or obligate anaerobes)
特点:
① 分子氧对它们有毒,即使短期接触也会抑制甚至致死; ② 在空气或含10%CO2的空气中,它们在固体或半固体培 养基的表面上不能生长,只有在其深层的无氧或低氧化还 原势的环境下才能生为5类
1. 专性好氧菌(obligate or strict strictaerobe)
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0.2巴)的条件下才能 生长,它们有完整的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
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③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是通过发酵、无氧呼吸、循环光 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等提供; ④ 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 过氧化氢酶。
常见的厌氧菌:
Clostridium(梭菌属)、 Bacteroides(拟杆菌属)、 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 以及各种光合细菌和产甲烷菌(methanogens)等。
一般的乳酸菌多数是耐氧菌,
化生专业微生物-第7章-微生物的生长(上传)

好氧菌的曲法培养;厌氧菌的堆积培养法
2、液体培养法(in liquid medium)
好氧菌的浅盘培养(shallow pan cultivation) 深层液体培养—— 发酵罐(fermenter)
Chapter7-3-环境对微生) 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环境条件的改变,在一定限度 内,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 殖等特征的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 一定极限,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高层琼脂柱、厌氧培养皿、Hungate滚管
技术、厌氧罐(anaerobic jar)技术、
厌氧手套箱(anaerobic glove box) 。
2、液体培养(in liquid medium)
(1)好氧菌(aerobes)
氧的供应是好氧菌生长繁殖的限制因 子,为保证溶解氧浓度,必须增加培养液 和氧的接触面或提高氧分压:浅层培养; 振荡培养;深层液体培养器的底部通入加 压空气;对培养液进行机械搅拌。
主要因素:营养条件、理化因素、生物因素
一、温度(Temperature)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有宽有 窄,但都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
度,最高生长温度这3个重要指标,即生
长温度三基点(three cardinal point)。
把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温
度的三基点极其宽。
根据生长温度的范围,可把微生物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定量描述液体 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 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 座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
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生长曲线可以分为: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
2、液体培养法(in liquid medium)
好氧菌的浅盘培养(shallow pan cultivation) 深层液体培养—— 发酵罐(fermenter)
Chapter7-3-环境对微生) 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环境条件的改变,在一定限度 内,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 殖等特征的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 一定极限,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高层琼脂柱、厌氧培养皿、Hungate滚管
技术、厌氧罐(anaerobic jar)技术、
厌氧手套箱(anaerobic glove box) 。
2、液体培养(in liquid medium)
(1)好氧菌(aerobes)
氧的供应是好氧菌生长繁殖的限制因 子,为保证溶解氧浓度,必须增加培养液 和氧的接触面或提高氧分压:浅层培养; 振荡培养;深层液体培养器的底部通入加 压空气;对培养液进行机械搅拌。
主要因素:营养条件、理化因素、生物因素
一、温度(Temperature)
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有宽有 窄,但都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
度,最高生长温度这3个重要指标,即生
长温度三基点(three cardinal point)。
把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温
度的三基点极其宽。
根据生长温度的范围,可把微生物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定量描述液体 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 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 座标,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
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生长曲线可以分为: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生长时期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环保上的应用
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的毒 性。
污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降低污染物含量,实现污 水资源化利用。
有机废弃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沼气等资 源,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06
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治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传播疾病
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是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常见原因,如 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细菌
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它们 主要来自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
也有人为污染源。
空气真菌
空气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它们在空气中飘浮,有时会引发
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疾病。
病毒
病毒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微生物,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可引起人类
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分解方式
微生物通过分泌酶将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 再进一步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03
生态意义
分解有机物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转化物质
1 2 3
转化物质
微生物能够将一些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将 氨气转化为硝酸盐、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等。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其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 特征,微生物可被分为细菌、真 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等不 同类型。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体积微小
繁殖快
微生物的体积非常微小, 通常在微米级别,因此
肉眼难以观察。
微生物具有极快的繁殖 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
第7章微生物的生长(简)

连续培养原理
原理: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数期后期时, 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
方式流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能 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连续流入 新鲜培养液
单批培养 恒浊法 恒化法
lg细胞数(个/ml)
连续培养
单批培养
④衰亡期(decline phase) 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 出现了“负生长”。其中有一段时间,活菌数呈几何级 数下降,故有人称之为“对数死亡阶段”。 这一阶段的细胞,有的开始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 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菌体 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有的细胞内多液泡,革兰氏染色反应的阳性菌变成阴性 反应等。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 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在微生物学情况进行测定
1、培养平板计数法 2、膜过滤培养法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三.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认识延迟期的特点及原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采取的缩短lag phase 的措施有: ①增加接种量; (群体优势----适应性增强) ②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在种子基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 某些成分。 ④选用繁殖快的菌种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使待分 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数量上升 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富集培养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
《微生物生态学》课件

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家就开始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随后,随着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的 认识逐渐深入。
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微生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者开始关注微生物在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现代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 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利共生
01
两种微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营养物质,
共同生长繁殖。
偏利共生
02
一种微生物因共生而受益,而另一种微生物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
寄生关系
03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
营养,并对寄主造成一定的损害。
寄生关系
内寄生
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另一种 微生物体内,如病毒、细 菌和原生动物等。
在极地、高山等低温环境中,存在着 一些能够在低温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 物,如冰川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具有 适应低温环境的特殊代谢机制和生物 化学特性。
在高盐环境下,如盐湖、盐碱地等, 存在着一些能够在高盐浓度下生存和 繁殖的微生物,如嗜盐菌等。这些微 生物具有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结构和 代谢机制。
生物体内环境中的微生物
生态意义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使得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得以循环利用 ,维持了生态平衡和地球上生物圈的 稳定。
微生物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
06
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污水 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234(土壤、大气、水体)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
(一)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
1、种类:多数是嗜盐菌 2. 分布 水平分布:沿海带,海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温度 适宜,每毫升海水含菌10,0000个。外海带,每 毫升含菌10~250个。
海洋微生物的水平分布内陆气候、雨量、潮汐的影 响。
垂直分布:
表层(0~10m):藻类 中层(5~50m):兼性厌氧微生物 底层:厌氧菌及硫酸还原菌 3.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表7-2 以细菌总数评价空气的卫生标准(单位:个/ m3)
清洁程度
细菌总数
最清洁的空气(有空调) 清洁空气
普通空气 临界环境 清度污染 严重污染
1~2 〈 30
31~125 ~150 〈 300 〉 301
最好的措施是绿化环境和搞好室内外环境 卫生。有些工业部门需要采用生物洁净技术 净化空气,多用备有高效过滤器的空气调节 除菌设备,它既达到恒温控制又可提供无菌 空气。 生物洁净室也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数国家 采用美国1967年颁发的航空宇宙局(NASA)标 准。该标准要求严格,对民用生物洁净环境 要求可能过高。
三、空气微生物的卫生标准及生物洁净技术
空气是人类与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极重要因素,也是传 播疾病的媒介。为了防止疾病传播,提高人类的健康 水平,要控制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
目前,空气还没有统一的卫生标准,一般以室内1m3 空气中细菌总数为500~1000个以上作为空气污染的 指标。空气污染的指示菌以咽喉正常菌丛中的绿色链 球菌为最合适,绿色链球菌在上呼吸道和空气中比溶 血性链球菌易发现,且有规律性。
土地是天然的生物处理厂,可用土地法处理废水、 生活污水,易被微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经土地处 理后得到净化。 进行土壤灌溉时,要十分小心,要注意: (1)要根据物质和植物的特点,合理灌溉; (2)不能超过自净容量; (3)不能用含有有毒或难以降解物质的污水。 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富集,最 终会影响到人类自己。
微生物学课件ppt完整版

医院感染
分为内源性感染(由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由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引起的感
染)。
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局限于某一部位,而全 身感染则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 ,多由耐药菌引起,治疗难度较 大。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无菌操作
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要保 持无菌操作环境,避免杂 菌污染。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 种方法、培养条件、观察 结果等。
实验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 材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类、面 包、酸奶等食品。
03
02
农业应用
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植物病害、促 进作物生长等。
生物能源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生物柴 油等可再生能源。
04
2023
PART 05
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
REPORTING
微生物的免疫机制与特点
先天性免疫
通过遗传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 屏障、吞噬细胞等。
病原学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病 原微生物种类。
免疫学检查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等免疫学原理检测病原微 生物及其产物。
2023
PART 06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REPORTING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与器材
培养箱
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用于培养微生物。
分为内源性感染(由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由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引起的感
染)。
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局限于某一部位,而全 身感染则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 ,多由耐药菌引起,治疗难度较 大。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无菌操作
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要保 持无菌操作环境,避免杂 菌污染。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 种方法、培养条件、观察 结果等。
实验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 材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类、面 包、酸奶等食品。
03
02
农业应用
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植物病害、促 进作物生长等。
生物能源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生物柴 油等可再生能源。
04
2023
PART 05
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
REPORTING
微生物的免疫机制与特点
先天性免疫
通过遗传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 屏障、吞噬细胞等。
病原学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病 原微生物种类。
免疫学检查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等免疫学原理检测病原微 生物及其产物。
2023
PART 06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REPORTING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与器材
培养箱
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用于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基本知识》ppt课件

自然界中各类环境适应性分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功能
包括氮循环、有机物分解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生态
如淡水、海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探讨高温、低温、高盐、低氧等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存机制。
人体内外环境中共生关系探讨
01
人体正常菌群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如肠道菌群对消化、免疫的贡献。
02
在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缺氧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呼吸,产 生乳酸或酒精等代谢产物;在高温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产生耐热性酶和蛋白质,以适应高温环境。
04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DNA和RNA
1 2
DNA作为遗传物质 大多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它们携带 着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转录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遗传信息 被转录成mRNA,为后续的蛋白质 合成提供模板。
翻译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遗传信 息被翻译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突变类型及影响因素
基因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 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这些突 变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与细菌相比,真菌的 细胞结构更为复杂,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真菌的繁殖方式
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如芽殖、裂殖等。
病毒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
病毒的结构
包括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部分病毒 还有包膜结构。
微生物学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 生长速率常数:每小时分裂次数,用R表示。
右图表示的是一个细胞经 过若干代分裂后的情况。 如图可见,每经过一个代 时,细胞数目就增加一倍, 呈指数增加,因而被称为 指数生长,这就是单细胞 群体生长的特征。 即: X2 = X1•2n
LOGO
生长曲线的制作
生长曲线的制作:
接种
适温培养 定时取样测 定生长量
一、测生长量(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LOGO
1、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来, 然后烘干(干燥温度可采用105℃、100℃或80℃)、称 重。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而一个细菌细胞 一般重约10-12~10-13g。
Contents
LOGO
1 第一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 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 4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 1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一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LOGO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 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 称纯培养。
牛奶
37 26
S. lactis
乳糖肉汤 37 48
Azotobacter 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 葡萄糖
25 344~46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组合
37 792~93
Nitrobacter agilis(活跃硝化杆菌)
组合
27 1200
3.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 LOGO
该法适合菌浓较高的样品。
例:大肠杆菌一个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100ml培
右图表示的是一个细胞经 过若干代分裂后的情况。 如图可见,每经过一个代 时,细胞数目就增加一倍, 呈指数增加,因而被称为 指数生长,这就是单细胞 群体生长的特征。 即: X2 = X1•2n
LOGO
生长曲线的制作
生长曲线的制作:
接种
适温培养 定时取样测 定生长量
一、测生长量(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
LOGO
1、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来, 然后烘干(干燥温度可采用105℃、100℃或80℃)、称 重。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而一个细菌细胞 一般重约10-12~10-13g。
Contents
LOGO
1 第一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 2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 4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 1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一节 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LOGO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 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 称纯培养。
牛奶
37 26
S. lactis
乳糖肉汤 37 48
Azotobacter 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 葡萄糖
25 344~46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组合
37 792~93
Nitrobacter agilis(活跃硝化杆菌)
组合
27 1200
3.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 LOGO
该法适合菌浓较高的样品。
例:大肠杆菌一个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100ml培
微生物生态(共36张PPT)

量很少(10~103/ml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 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 菌和紫细菌等。霉菌中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可生长于腐烂的 有机残体上。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水面生长。
11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清水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 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
Nacl中。
7. 抗辐射微生物 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25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生物 间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 系分为:
26
一、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 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1、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营养。 2、土壤覆盖阻挡了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杀伤。 3、满足了微生物对水分的要求。 4、土壤pH值范围-之间。 5、温度、季节与昼夜温差不大。 6、土壤颗粒空隙间充满着空气和水分。 7、适宜的渗透压。
6
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 以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 能专性生活在pH 10-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
下的微生物。
5.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 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均为原核微生物。
24
6.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
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一般Nacl浓度 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30%
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a
3
微生物生态 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
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
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
类的研究,开发应用微生物制剂,生态农 业、生物能源、生态平衡、智治理环境污 染
a
4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a
10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Fermentative microbial
flora)
是指对新鲜有机物很为敏感在有新鲜有机物 进入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物 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类群。如格兰氏阴 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 根霉、曲霉、木霉、镰刀霉等
有新鲜有机物时发酵性微生物区系占优势。 衰退后,土著性微生物区系重占优势
采样 测定
饮用水消毒常用方法:加入液态氯或 次氯酸盐
a
16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空气中只能短时间停留,就要落地, 大部分死亡,包括一些人体病原菌, 但结核、白喉 ,炭疽等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流或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抗性 比较强。能传染疾病。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 其分布是世界性的。
万个/克土),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为主,
它们以其它微生物和有机物碎片为食,对其它几类
微生物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数量分布: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a
7
影响因数
例如:
有机物含量(水平)、 湿度、pH、土壤类型、 深度、施肥、季节;
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 数量
施肥对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的影响
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所含 的微生物的数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件7微生物生态

11
4
草甸土
黑龙江亚沟
7,863
29
23
嵝土
陕西武功
951
1,032
4
白浆土
吉林皎河
1,598
55
3
滨海盐土
江苏连云港
466
41
0.4
12
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特点
①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 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 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 同而有很大变化。 ② 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 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 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 步减少。 ③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 次位放线菌和真菌。
16
4. 土壤生物修复
—— 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 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 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 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修复工作的步骤:
① 调查本底资料; ② 制定治理方案,进行适当的可行性试验; ③ 技术实施。
17
土壤修复技术的关键因素 ① 微生物种 ② 微生物营养 ③ 溶解氧 ④ 环境因子
地点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暗棕壤
黑龙江呼玛
2,327
612
13
棕壤
辽宁沈阳
1,284
39
36
黄棕壤
江苏南京
1,406
271
6
红壤
浙江杭州
1,103
123
4
砖红壤
广东徐闻
507
39
11
磷质石灰土 西沙群岛
2,229
1,105
15
黑土
黑龙江哈尔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放线菌 数量:5~30% ③真菌 ④藻类 ⑤原生动物
表9-2 农田土壤上层15cm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微 生 物
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藻类 原生动物
9.8×107 2.0×106 1.2×102 2.5×204 3.0×104
160 160 200 32 8
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所共同组成
的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生态
系统的总和)。
二、生态平衡 定义: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
能对外来干扰进行自我调节。
生态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的,干扰超过限度,则不再具有 恢复能力。这个限度称为生态阈
限。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 物质和能量的输出 生物量增加
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群落进一步细分。 观看视频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 的残体、分泌物、排泄物等) 2.pH 3.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
3.渗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 体内,G+为2.0~2.5 MPa,G-为0.5~0.6 Mpa。 所以,土壤是等渗或低渗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 收水份和营养。
和发展。
观看视频
三、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
以,分类有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
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还可进一步细分,例 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据动态和静 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 态系统;根据生物群落分的,有动物生态系统、
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
第二篇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 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态 空气微生物生态 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
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的个体、种 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群、群落
(一)生态系统 1.定义: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内由生物与它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条件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功能单位之一(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 物质和能量的输出
生物量减少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 相对稳定 物质和能量的输出
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破坏和建立,是自然界发展的 普遍规律。每当气候、日照、季节变化,或由于 人为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旧平衡的破坏和新平衡 的建立。 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变化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 信息有营养信息、物理信息、化 学信息及行为信息等,构成一个 整体的信息网
(二)生物圈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其中包括人类,都生
活在地球的表面层。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
内有空气、水、土壤等维持生物的生命所
必需的物质,人们将这个生物有机体生存
的地球表面层,称为生物圈。
二、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数量和种类 同一土体由于微环境的通气、水分、营养等状况都存 在着差异,致使不同微生物呈立体分布。 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 壤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 ①细菌 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腐生,少数自养
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厌氧菌反之。
2.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 进行土壤灌溉时,要十分小心,要注意: (1)要根据物质和植物的特点,合理灌 溉; (2)不能超过自净容量; (3)不能用含有有毒或难以降解物质的 污水。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会在生物体内积 累、富集,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己。
四、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 1.土壤污染及其后果 来源:废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固体废 弃物、油库泄漏或农药的使用等。 污染物质:农药、石油类、重金属等。
2.分布
水平分布——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所含微 生物不同
垂直分布——同一土壤的不同深度,微 生物的分布不同
三、土壤自净和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 1.土壤自净 土壤对进入其中的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 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通过 各种物理、生化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 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土壤自 净。
4.功能: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生物生产: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初级生 产(初级生产者进行)和次级生产(其他 生物进行)。 (2)能量流动:太阳光的光能→化学能, 不断消耗→热能、动能等;能量是单向流 动的;
(3)物质循环:各种营养物质在各个组成 成分间传递、循环(物质不灭);物质是 被反复循环的;
4.氧气和水
土壤具有团粒结构,有孔隙,可以通气和保持水分。 土壤中氧气的含量要少于空气中,一般为7~8%。
5.温度
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温性,其变化幅度要小于空气。
6.保护层 表面几毫米厚的土壤,可以使下面的 微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综合以上各方面,所以说,土壤具备 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和各种环境条 件,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
土壤自净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自净容量。如 果超过这个容量,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土壤 自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 数量和活性;取决于土壤结构、通气状况等 理化性质。 土壤有团粒结构,并栖息着极为丰富、种类繁 多的微生物群落,这使土壤具有强烈的吸附、 过滤和生物降解作用。
2.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 土地是天然的生物处理厂,可用土地法处 理废水、生活污水,易被微生物降解的工 业废水经土地处理后得到净化。
光、水、土壤、 空气及其他因子
能源:太阳辐射 2.组成: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 生物代谢产物:CO2、O2、H2O、无机盐 媒质:水、大气、土壤 环境 基质:砂、岩石泥土 其他环境条件:温度、pH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一级、二级……) 分解者或转化者(微生物)。 3.结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结 构,由于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造 成生物的分布也出现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