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精品文档
病害循环的原理
侵染源
01
病害循环的开始通常是病原菌通过某种途径(如气流、水等)
侵入寄主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繁殖和扩展。
传播途径
02
病原菌可以通过气流、昆虫、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物上,形
成新的侵染源。
流行条件
03
病害循环的流行条件包括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以及植物的品
种和生育期等因素。
病害循环的影响
01
使用生物农药
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等控制病原菌 繁殖和传播。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病害防治,如井冈霉素、 春雷霉素等。
增强作物抗病性
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 统
通过诱导作物产生抗病性,提高作物对病害 的抵抗力。
保持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05
病害循环的研究展望
病害循环的分子机制
04
病害循环的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病害具有较高抵抗力的作物品种, 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作 物的抗病能力。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病原菌的 积累和繁殖。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 殖。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
传统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育种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将具有抗病性状的相关基因导入其他植物品种中 ,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初始期
病原物接触寄主
病害循环开始于病原物与寄主 的接触,这种接触可能是偶然 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一、名词解释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
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第九章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
概念: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从上一生长季 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 过程。
➢不同于病害的生活史; ➢不同于侵染过程(病程); ➢了解病害循环的目的:选择最薄弱的环节
进行治理,切断病害的循环
第一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 概念 初侵染 (一次) 再侵染(多次)
➢多循环病害(polycylic disease): 病害在 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如马铃薯晚疫病 、稻瘟病、禾谷类锈病;
➢单循环病害 (monocyclic disease): 有些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 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等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 ➢土壤(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病株残体 ➢肥料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许多真菌病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传播(细菌和一些真菌病害) ➢生物介体(昆虫、线虫、真菌等传病毒) ➢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几类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西瓜和棉花的枯萎病:土传病害 • 小麦的腥黑穗病:种传病害(局部侵入,
系统侵染的病害) • 植物的白粉病:气流和雨水传病害 • 蔬菜根结线虫病:土传病害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
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第九章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植物检疫;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原理。
第九章病 害 循 环
3、土壤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有以下两种
情况:
(1)以休眠体、休眠孢子在土壤中
长期存活 (2)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1)以休眠体、休眠孢子在土壤 中长期存活
存活期限决定于土壤环境条件。
土壤温度低,病原物易处于休眠状态,
存活期就比较长。
这种场所越冬的有:
鞭毛菌的休眠孢子囊、卵孢子 黑粉菌的冬孢子 列当、菟丝子的种子 线虫的胞囊、卵囊
主动传播的范围和距离是很有限的。
被动传播
借外界动力远距离传播。外界动力
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如真菌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 细菌借雨水、昆虫传播 病毒借各种生物介体传播
被动传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气流传播 二、雨水传播 三、生物介体 四、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五、人为因素传播
及无性繁殖材料; (2)农产品的包装物,填充物; (3)农事操作及工具等(如病毒 汁液摩擦传染、环腐病切刀传染)。
人为因素传播病原的特点:
(1)距离远; (2)不受时间、地理条件限制; (3)无规律。
限制病害人为因素传染的最好 途径是:植物检疫。
史: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 所引起的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 全不同。(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 史基本相同,而各种黑粉病的病 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 研究病害的病害循环,是 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 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 定的。
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涉及的三个 问题:
1、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2、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3、病原物的传播
(2)野生寄主、转生寄主
a.TNV、CMபைடு நூலகம்可在多年生野生寄主上越冬; b.苹果锈菌在桧柏上越冬;
第九章病害循环
概念:
每一种侵染性病害都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 展阶段,使病害和病原物得以发展和延续。 这种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
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 特征拟定的。 植物病害循环不同于植物病害的生活史。生 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
质,胶质遇水膨胀和融化以后,接种体才能从子实体或植 物组织上散出,随着水滴的飞溅和水流而传播。鞭毛菌的 游动孢子是由雨水传播的。 2、灌溉水也能传播病害,灌溉水能够携带病菌的孢子、
菌核、病原线虫等移动,如烟草黑胫病菌、白菜软腐病菌、
水稻白叶枯病菌等,应当避免串灌和漫灌。
3、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米远。 4、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的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灭 当地菌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得一定的 效果。
3、借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防治比较困难,因
为除去注意消灭当地越冬的病原体以外,更要 防止外地传入的病原物的侵染,有时就有必要 组织大面积联防,能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采 用抗病品种最为有效。
二、雨水传播
1、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的分生
孢子多半都是由雨水传播的,因为这些子实体之间含有胶
二、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及影响因素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方式
1、休眠(dormancy or resting)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垣 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2、腐生(saprophyte)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 冬、越夏。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3、寄生(parasite)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粉菌。 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越夏和越冬。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关系一、侵染过程1. 接触寄主:病原物首先需要接触并附着在寄主植物的表面,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刺激。
例如,病原菌的孢子或菌丝可能会被风、雨、露水、昆虫等携带并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2. 侵入寄主:在接触寄主后,病原物会通过各种方式侵入寄主体内。
这可能包括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等)进入,或是利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入。
病原物的侵入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3. 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一旦进入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开始繁殖并扩展。
这可能包括在寄主的细胞间或组织内扩展,破坏寄主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及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等。
病原物的繁殖和扩展速度通常受到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的影响。
4. 产生繁殖体:在寄主体内,病原物会形成各种繁殖体,如分生孢子、菌丝等。
这些繁殖体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次侵染寄主植物或在环境中繁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二、病害循环1. 初侵染:初侵染是指病原物第一次侵入寄主并繁殖的过程。
初侵染通常发生在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和侵入后,并在寄主体内产生可见的病症或症状。
初侵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2. 再侵染:再侵染是指病原物在寄主体上繁殖后,再次侵入寄主并继续繁殖的过程。
再侵染通常发生在初侵染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再侵染是导致病害流行和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病害流行:当病原物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同时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会迅速扩展和流行。
这通常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如湿度、降雨、温度等)和社会因素(如农业操作、人口流动等)的配合。
病害流行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病原物的种类、数量、环境条件以及寄主的抗病性等。
4. 终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寄主的抗病性也逐渐增强,病害逐渐减轻并趋于消失。
城市绿化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城市绿化病害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1. 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就是侵染过程,可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1)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开始,到病原物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人机构为止,称为接触期。
在接触期病原物除了直接受到寄主的影响外,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植物表面渗出的化学物质、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拮抗或刺激作用等。
这一时期是病原物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是防止病原物侵染的有利阶段。
(2)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建立稳定寄生关系为止,这一时期称为侵入期。
①侵入途径和方式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因种类不同而异。
直接侵入:一部分真菌可以从健全的寄主表皮以主动的方式直接侵入,如树木根腐密环菌以根状菌素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都可以通过植物体表的自然孔口如气孔、皮孔、水孔、密腺等以被动的方式侵入,如松针褐斑病从气孔、松树溃疡病从皮孔侵入。
伤口侵入:植物表面各种伤口如剪伤、虫伤、擦伤、落叶的叶痕等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门户。
一些病原细菌和许多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往往由伤口以被动的方式侵入,如立木腐朽和皮层腐烂病由伤口侵入。
另外,植物病毒侵染植物的唯一途径就是微伤口。
在病毒、细菌、真菌这三类主要病原物中,病毒和细菌都只能以被动的方式借助外力侵入寄主,只有真菌能以主动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植物。
此外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在侵入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主动性。
②影响侵入的条件湿度对于侵入的影响最大,真菌除白粉菌外,孢子萌发的最低相对湿度都在80%以上,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和能动的细菌在最适于水滴中侵染。
温度主要是影响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速度。
在病害能够发生的季节里,温度一般能满足侵入要求,而湿度则变化较大,常常成为病害能否顺利侵入的限制因素。
(3)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称为潜育期。
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专业《病害循环讲稿修改》
病害循环讲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病害的循环,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首先要有侵染来源,即病原物存在,再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
因此,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即病害发生开展的周年循环,包括病害的活动期和休止期。
有人称作侵染循环。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病害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以及病原物的传播。
一、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实际上就是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并引起下季再度发病的问题。
一般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就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病害初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是其侵染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潜育场所比拟固定集中,较易控制和消灭。
因此,掌握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方式、场所和条件,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而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种: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
1.田间病株病株的存在,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
无论在多年生、两年生、或者一年生的作物中,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其不同的方式,在田间正在生长的田间病株的体内或体外越冬或越夏。
两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病株不仅是当年的病原物来源,往往也是病原物休眠越冬的场所,如柑橘溃疡病、枝干锈病、溃疡病、根癌病等。
大白菜软腐病可以在田间生长的芜菁属寄主上越夏,冬季在窖藏的种菜上越冬。
此外,病原物还可在野生寄主和转主寄主上越冬越夏,所以,处理田间病株,清洁田园,铲除杂草等都是消灭病原物初侵染源、控制发病的重要措施。
2.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菌核、菟丝子的种子线虫病的虫瘿等都可以混在种子内越冬越夏,还有不少病原物可以潜伏在苗木、接穗、块根、块茎等繁殖材料中越冬越夏,带病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是病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等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病害循环医学
3、再侵染的有无可以划分病害类型
(1)单病程病害, 如小麦黑穗病。 (2)多病程病害, 如马铃薯晚疫病。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概念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 活场所。 病原物渡过寄主休眠期而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 染。
?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 来源。
?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 的季节性有关。
二、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方式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1. 休眠孢子: 如根肿病的 休眠孢子囊 、霜霉病的 卵
孢子、镰刀菌的厚垣孢子, 接合菌的接合孢子 进 行越夏或越冬。 这些休眠孢子贮藏的营养物质较 为丰富, 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 2. 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 如油菜菌核病。 3. 无性孢子 :如稻瘟病、玉米小斑病等。 4. 病原细菌或细菌团 ,如水稻白叶枯病。 5.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 如CMV。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的概念
?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是指病害从前一 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 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
? 各种植物病害的病害循环是不同的。
?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应 具备哪些条件及环节?
二、 再侵染
1、再侵染的概念: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新一代的孢子 或其它繁殖体,经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再次侵 染.
2 、再侵染发生的几种情况: (1)有些病害 无再侵染 ;如小麦散黑穗.
(2)有再侵染,但对病害蔓延已无大的影响 .如 小麦赤霉病、粟白发病等。
病害循环
4. 土 壤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
要场所。
(1)病原物的休眠体可以在土壤中长期 存活。如鞭毛菌的休眼孢子囊、卵菌的卵 孢子、黑粉菌的冬孢子、菟丝子和列当的 种子以及线虫的胞囊或卵囊等。
(2)在土壤内营寄居性和习居性的真菌、 细菌。
二、 再侵染
1、再侵染的概念: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新一代的孢子 或其它繁殖体,经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再次侵 染.
2、再侵染发生的几种情况: (1)有些病害无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 (2)有再侵染,但对病害蔓延已无大的影响.如
小麦赤霉病、粟白发病等。
(3)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发生若干 次再次侵染。如稻瘟病,麦类锈病等。
病害循环的组成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初侵染 3、再侵染 4、传播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初侵染 1、初侵染的概念: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
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
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许 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发生若干次再 次侵染。
流传播。
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只有几十 米远。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 灭当地菌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 得一定的效果。
3、生物介体传播
昆虫、螨、某些线虫和鸟可以传播植物病害。 昆虫、螨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生物介
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系最大。 类菌原体存在于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所以它的传
2. 杂草、转主寄主 如烟草野火病可以于杂草上越冬。梨锈 病可以在转主寄主桧柏上越冬。
病害循环课件
有利于提高防治效 果,减少农药使用 量和环境污染;
02
病害循环的生物学基础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描述病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包括菌丝、孢子等。
病原物的生长发育
阐述病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阶段。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的概念及类型
介绍抗病性的定义、抗病性的类型等。
04
病害循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病原物的分离与鉴定
01
02
03
症状观察
根据病害症状的特点和分 布,初步判断病原物的种 类和发病部位。
显微观察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组织中 的菌丝和孢子,以确定病 原物的种类。
分离培养
将病组织中的病原物进行 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物 ,以便进一步鉴定。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
接种实验
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提高 植物的抗病能力。
消灭越冬菌源
通过清除病残体、处理种子等措施 ,减少越冬菌源的数量和传播。
加强栽培管理
通过合理的施肥、灌溉、除草等措 施,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轻病 害的发生和流行。
定期使用药剂
针对不同的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 制定合理的药剂使用方案,控制病 害的流行。
病害循环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病害循环特点
病害循环具有周期性、连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同时也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 化而发生改变。
影响因素
包括环境条件、寄主抗性、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
病害循环研究的意义
有助于了解病害发 生和流行的规律, 为科学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
可以为研究新的防 治策略和措施提供 理论支撑和实践经 验。
将病原物接种到寄主植物 上,观察发病情况,以确 定寄主的抗病性。
病害的侵染和循环
发病期
• 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 是病征出现时期,通常又称产孢期。
• 1伴随病状的产生而产生,锈病、黑穗病 • 2死亡后,表现病征 • 3病原物在干燥天气不产生,在潮湿天气产生:霜霉、疫 霉 • 4不产生病征。
病原物的传播
•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在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怎样传播到 后一季作物上,以及在田间如何进一步传播扩散等。
初侵染再侵染
• 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 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 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 染。
潜育期
• 概念:指病原物侵入后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 状的阶段。 •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内进一步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 是寄主植物调动各种抗病因素积极抵抗病原危害的时期。
潜育时间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与寄主状况有关,不同寄主植物,或同一 植物,的不同发育期,以及营养条件不同,潜育期都不同
病害循环
•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过程只是整个病害 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要素
•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 病原物的传播 • 初侵染在侵染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 作物收获以后,病原物在何处存活,包括越冬的场所和越 冬方式以及越冬的存活事等。
病害的侵染过程和循环
侵染过程
• 侵染过程 :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 的过程。 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接触期(侵入前期)
• 概念: 是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 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 • ①被动活动:是指病原物从休眠场所依靠各种自然动力( 气流,水流及介体)或人为传带,被动地传播到植物感病 部位或其周围。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与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在寄 主体内扩展蔓延,引起寄主发生病害的过程。
一、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起到产生侵入机构止
主动接触 被动接触
病原物自己的活动 风、雨、昆虫传带
二、侵入期 开始侵入——建立寄生关系止 1、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不一定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各种因素都 利于病害的
发生
病害严重发生
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第四节 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病害大面积普遍而且严重发生,
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怎样预防病害流行?
导致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 有病原物存在 • 有感病寄主存在 • 环境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
导致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特点 无病征,主要表现为抑制性病状和
坏死性病状 变色、矮缩、坏死、落花、落果、
落叶、萎焉枯死
田间发生特点 1. 发病普遍,发病率高 2. 受害程度较一致 3. 病害在田间分布均匀或具方向
性,如日晒灼伤 4. 当致病因子消除后,病害停止
发展,并可能恢复正常
侵染性病害
真菌病害 细菌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寄生性种子 植物病害
病害诊断的方法与步骤
(3)确诊病原物
A.根据症状
症状独特的病害
B.根据症状与镜检 病部病原物
症状相似的病害
C.根据柯赫氏原则
新的病害
炭疽病
霜疫病
炭疽病
霜疫病
考赫氏原则
考赫氏(Robert Koch) 根据前人的看法和 自己的经验提出来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病 害的病原物的一项原则。
是植物病害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可帮 助研究者在进行病原鉴定时对于所得的结果作 出正确的结论。
《病害循环》课件
不同季节的病害发生情况不同,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某些真菌病害容易发生和 流行,而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某些细菌病害则更容易发生和流行。
病害循环的地域性
病害循环的地域性是指病害在不同地区 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存在差异。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病害具有较高抗性 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 济、最有效的途径。
轮作换茬
通过合理轮作换茬,可以 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 农作物生长,提高抗病性 。
化学防治措施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 药剂,避免盲目用药。
多循环病害
需要在寄主植物和其他生物(如 昆虫、线虫等)之间完成病害循 环。
按传播方式分类
气流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气流传播病原,如花粉、孢子等。
雨水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雨水传播病原,如细菌、真菌等。
昆虫传播病害循环
通过昆虫传播病原,如病毒、细菌等。
03
病害循环的规律
病害循环的周期性
病害循环的周期性是指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以年 为单位循环发生。
和传播。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病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研究病害循环有助于提高公众
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意识。
THANKS
和流行。
02
病害循环的类型
按病原分类
1 2
3
细菌性病害循环
由细菌引起的病害,通过细菌的繁殖和传播造成危害。
第九章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1(5-31)
• Podosphaera sp. 叉丝单囊壳属, 引起桃白粉病。
• Phyllactinia sp.球针壳属, 引起臭椿白粉病。 • Blumeria sp.布氏白粉菌, 引起黑麦草、早熟禾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的病原 单囊壳菌的有性和无性阶段形态
三、发病规律
1、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株或枯枝落
冬孢子直径33-62×14-28μm
萌发为 担孢子
冬孢子遇水胶化萌发, 产生担孢子,冬孢子萌 发适温15-23度,需要 水膜。
冬孢子直径33-62×14-28μm 担孢子直径10-15× 8-9μm 性子器:120-170 μm 锈子器:长5 mm - 10 mm , 直径 0.2 mm ~ 0.5 mm 锈孢子:18~20 μm×19~ 24 μm
病斑扩展 3下-4下 担孢子侵 染梨树 遇雨冬孢子萌发 气孔、气孔或直接侵入
3、病原形态
叶正面
性子器Βιβλιοθήκη 叶被面锈子器性子器
性孢子器扁烧瓶 形,埋生在叶片 正面表皮下;
锈子器
锈孢子器丛生于 叶片背面病斑上, 细长圆桶形。
锈子器
性子器
受精丝 性孢子
性子器:120-170 μm 性孢子:
锈子器:长5 mm ~ 10 mm ,直径 0.2 mm ~ 0.5 mm 锈孢子:18~20 μm×19~24 μm
苹-桧锈病
三、病原菌及其特征
桧柏锈病(海棠锈病等)的病原菌有梨 胶锈菌和山田锈菌(两种。 其中梨胶锈菌 造成梨锈病(pear rust),山田锈菌引起 苹果锈病(apple rust),桧柏是这两种锈 菌的转主寄生。
1 、分类地位
• Ainsworth 分类法( Ainsworth et al,1973) • 菌物界 • 真菌门 Eumycota •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 • 冬孢菌纲Teliomycetes • 锈菌目Uredinales • 柄锈菌科Pucciniaceae •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梨胶锈菌G.haraeanum Syd. • 山田胶锈菌G.yamadai Miyabe
概述第九章病害循环.ppt
演示课件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和土壤习居菌(soil inhabitants)两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病残体 一旦腐烂分解,病原菌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属于这种类型。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中可 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中繁殖。腐霉 菌(Pythium) 、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 (Fusarium)多属于这种类型。
田间杂草:多种病毒病和细菌病。
带病寄主:保护地内的寄主(黄瓜霜霉菌)、转
主寄主等。
演示课件
(二)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小麦粒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 子、麦角菌的菌瘿等; 种子表面:小麦腥黑穗病; 种子内:小麦散黑穗病菌。
苗木: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果树 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 病等 ;
演示课件
(四)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 体中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TMV,也能在 残体中存活一定的时期。
病株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 源。
演示课件
(五)粪肥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 的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 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 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该类病害多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如小麦锈 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晚疫病、白粉病 等。
第九章病害循环
第九章病害循环第九章病害循环1、教学目的掌握病害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2、重点和难点重点: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
难点: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3、教学方式使用CAI课件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叫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文献上多用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少用侵染循环。
二、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一个病害的侵染循环,必须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2、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以下各节的内容将陆续介绍上述各环节。
三、研究病害循环的意义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如果切断这个循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另外,病害循环不同,其防治措施也不一样。
这将在以后各节中详细论述。
第二节初次和再次侵染一、初次侵染在作物的生长季节中,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第一次侵染寄主植物称为初次侵染。
例如,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gualis)主要危害苹果的叶片和果实,秋、冬季节,苹果落叶后,病原菌在落叶上越冬,形成成熟的子囊壳,翌年春天,苹果萌芽、抽叶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寄主表面(嫩枝、叶),孢子萌发后侵入而引起初次侵染。
又如,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菌核在水稻收割后掉落在稻田中,经过越冬或越夏后,下一季节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
因此,如果我们能减少初侵染来源,如秋冬季节对苹果树进行修枝整形,清除枯枝落叶,深埋或烧毁,就可以减轻来年苹果黑星病的发生。
又如,对于水稻纹枯病,我们在插秧前,如果能把田边角的浪渣打捞出来(含很多菌核),深埋或烧毁,就可减轻纹枯病的为害。
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
1、休眠越冬:以休眠体在植物体 外存活,如菌核、子座、卵孢子等。
2、腐生越冬:在病株残体上或土 壤中以腐生方式生活。
3、寄生越冬:专性寄生物在被侵 染的植株内越冬。
各类病原物越冬方式不同
真菌(1)产生菌核、子座、休眠孢子等越冬; (2)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腐生越冬; (3)在病株内寄生越冬。 细菌(1)在寄主体内(如块根、块茎、种子)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 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实际上 就是在寄主植物收获后或休眠以 后病原物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场所 存活,如何渡过寄主休眠期后引 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的问题。
因此,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 所一般也就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关于越冬与越夏的问题, 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在我国, 大多数地区大部分植物都是冬 季休眠的,所以越冬的问题就 显得更加突出。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作为病原物越冬 越夏的场所,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1)病原物以休眠体混在种子间,如小麦 粒线虫虫瘿、菟丝子种子、菌核;
(2)以休眠孢子附在种子上,如小麦腥黑 穗病冬孢子、谷子白发病卵孢子;
(3)病菌潜伏在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 料内部,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丝在种胚内,马 铃薯晚疫病菌在薯块内,马铃薯环腐病在薯 块内。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初次侵染
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在整 个生长季节当中引起植物最初 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全株性系统感染的
病害只有次初侵染而没 有再次侵染,这些病害 在植物的生长期间一般 是不会传播蔓延的。
初次侵染的时间因下列情况而异:
1、因病害种类而异:不同的病害在同一植物 上,初侵染时间不同,如小麦上腥黑穗病的初 侵染在幼苗出土前,散黑穗病的初侵染在开花 期。
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病害循环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与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在宿主之间传播、繁殖和过冬等过程。
而病害防治就是通过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病害循环和病害防治是密切相关的,病害循环提供了病原体传播的机会和途径,而病害防治则是通过打断病害循环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对于一些病害来说,如果没有宿主植物的存在,病原体无法繁殖和传播,从而病害循环就会被打断,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也将减少。
因此,病害防治的关键就是切断病害循环的环节,阻断病原体传播和繁殖的途径。
这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包括选择病害抗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卫生措施、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害防治等。
通过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就是在寄主植物 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 活场所。 侵决的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 某一持定地区的寄主生长的季节性有关。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方式:休眠孢子、休
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无性孢子、病原细 菌或细菌团、病毒、类病毒、植原体。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初次侵染来源) 有: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
4、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土壤和肥料传播病原物,实际上是土壤和 肥料被动地被携带到异地而传播病原物。 肥料混入病原物,可以由粪肥传播病害。
第四节 侵染循环的种类
一、根据侵染循环完成的寄主种类分: 1、同主侵染循环, 如马铃薯晚疫病。 2、专性异主侵染循环, 如梨锈病。 3、兼性异主侵染循环,如小麦锈病。 二、根据再侵染的有无,侵染循环种类分为: 1、单循环侵染循环, 如小麦黑穗病。 2、多循环侵染循环, 如稻瘟病。
植物检疫的作用就是限制这种人为的传播,避免将
危害危重的病害带到无病的地区。 2、也有人为传播是近距离的。 农事操作与病害传播的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烟草花叶病毒是接触传染的,所以在烟草移 苗和打顶去芽、番茄整枝抹赘芽时就可能传播病毒。 病原体附着在农具或牲畜上传播也是常见的,
二、自然传播
二、病原物的越夏或越冬方式
1.
2. 3.
4.
5.
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 休眠孢子:如根肿病的休眠孢子囊、霜霉病的卵 孢子、镰刀菌的厚垣孢子, 接合菌的接合孢子进 行越夏或越冬。这些休眠孢子贮藏的营养物质较 为丰富, 抵抗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 休眠菌丝体及菌核、菌索和子座:如油菜菌核病。 无性孢子:如稻瘟病、玉米小斑病等。 病原细菌或细菌团,如水稻白叶枯病。 病毒、类病毒、植原体。如CMV。
第九章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的概念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是指病害从前一 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 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各种植物病害的病害循环是不同的。
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应 具备哪些条件及环节?
持久性病毒中的某些可以经卵传播
的昆虫介体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越冬或越夏后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可以 侵染的植物上才能发生初次侵染,在植株 之间传播则能进一步引起再次侵染。 传播是如何发生的呢?传播方式有那些?
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人为传播 自然传播 气流传播 雨水传播 生物介体传播 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三 、 越植 冬物 和病 越原 夏物 场的 所主 要
1. 田间病株(一年生或多年生寄 主) 2. 杂草、转主寄主 3.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 4. 土 壤(病原休眠体为主,土 壤寄居或习居菌) 5. 病残体(多数非专性寄生菌) 6. 有机肥料(尤其是未充分腐熟 的肥料) 7. 介体(昆虫、线虫等)
1. 田间病株
桃缩叶病菌以潜伏在受病芽鳞上的孢子可以引
如烟草野火病可以于杂草上越冬。梨锈 如麦角菌和种子混杂,在种
起第二年春季的侵染。 2. 杂草、转主寄主
病可以在转主寄主桧柏上越冬。
3.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子上越冬,马铃薯病毒病在种薯上越冬。
病菌与种子混杂, 如
米远。
对于这类雨水传播病害的防治,只要能消
灭当地菌源或者防止它们的侵染,就能取
得一定的效果。
3、生物介体传播
昆虫、螨、某些线虫和鸟可以传播植物病害。 昆虫、螨和某些线虫是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生物介 体,其中昆虫或螨的传播与病毒病害的关系最大。 类菌原体存在于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所以它的传 病介体都是在筛管部位取食的昆虫,如玉米矮化病、 柑桔顽固病和翠菊黄化病等都是由多种在韧皮部取 食的叶蝉传播的。 鸟传播桑寄生等寄生性植物。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方式;病原物的传播方 式;
病害循环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一、人为传播
1、人为的传播因素中,以带病的种子、苗 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流动最重要。 农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 关系也很大。 人为的传播往往都是远距离的,而且不受自 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它不像自然传播 那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是经常发生的,因 此,人为的传播就更容易造成病区的扩大和 形成新病区。(即病害四角关系)
2、不同植物病害、不同植物、不同环 境条件具有不同的初侵染
不同植物, 有春播、夏播、秋播的作物,初侵 染发生于春、夏、秋。
病害不同,有些发生于苗期, 有的发生于生长 期。 有的发生于生长后期,初侵染就不同。
环境条件不同影响初侵染,如在南方亚热带地 区,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病原物不存在 越冬问题,也就无初侵染。如南瓜白粉病。
(2)在土壤内营寄居性和习居性的真菌、 细菌。 例如: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
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病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方式: (1)土壤寄居菌: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 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2)土壤习居菌: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 上繁殖,腐霉属(Pyth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 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Fusarium)真菌部是 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1、气流传播
主要是真菌病害。 真菌产生孢子的数量很大,而且孢子小而轻, 很容易随气流传播。 有些真菌的子实体还有特殊的机能将孢子弹射 到空气中(核盘菌属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 其次是细菌病害中,菌脓干燥后的薄膜可随风 传播。 还有线虫也可以被风旋起而传播。
气流传播的距离一般比较远,在1万-2万米 以上的高空和离开海岸600英里的大洋中都 可以发现真菌的孢子。 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传播的有效距离。 传播的有效距离是受许多因子(也包括风向 和风力)影响害循环的意义: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为 拟订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例如,苹果黑星病 初侵染来源:落叶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研究内容:子囊孢子成熟和发生的条件,根据这 些条件预测果园中子囊孢子大量发生的时间,而 后确定使用药剂的时期。 防治措施:①使用药剂保护苹果不受侵染,②消 除落叶或者用药剂直接处理落叶,消灭其中的病 菌或抑制其中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发育。③在生长 季节,还要控制分生孢子的再侵染。
5. 病残体(各种病组织、器官等)
由于有植物组织的保护作用,一般说,病原物在病残体
上的存活时间比它单独存活时比较长。具体长短取决于
病残体腐烂的速度。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
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专性寄生的病毒,有的也能在残体中存活一定的时期。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都是先存活在病株残体内,当残 体腐烂和分解以后,再散落在土壤中。
3、再侵染的有无可以划分病害类型
(1)单病程病害, 如小麦黑穗病。 (2)多病程病害, 如马铃薯晚疫病。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的概念 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 活场所。 病原物渡过寄主休眠期而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 染。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 来源。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与某一特定地区的寄主生长 的季节性有关。
第五节 侵染循环与病害控制
病害控制措施是根据病害的侵 染循环规律拟订的。 防治措施: 去掉初侵染源; 控制再侵染; 控制病原物的传播。
小 结
病害循环的概念: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 开始发病,到下—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 环的特征拟定的。 植物病害侵架循环的分析,主要牵涉到三个 问题:即(1)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2)病原 物的越夏和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二、 再侵染
1、再侵染的概念: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产生新一代的孢子 或其它繁殖体,经传播后引起的侵染称再次侵 染. 2、再侵染发生的几种情况: (1)有些病害无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 (2)有再侵染,但对病害蔓延已无大的影响.如 小麦赤霉病、粟白发病等。 (3)许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发生若干 次再次侵染。如稻瘟病,麦类锈病等。 ⊙再侵染有无及多少与病程中的哪个时期关系密切?
病株残体;肥料。
病原物的传播
主要是依赖外界的因素,
其中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 以风、雨水、昆虫和其它动物传播的作用 最大;人为因素中以种苗或种子的调运、
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
本章重点
病害循环的概念; 病害侵架循环涉及到的初次侵染和再次侵 染、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病原物的传播 的概念;
6. 有机肥料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 菌的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肥料中。 肥料如未充分腐熟,其中的病原物接种体可 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例如黑粉病菌的冬孢子、鞭毛菌的休眠孢子 囊和卵孢子等
7. 介体
有些植物病毒可以于某些昆虫体内
越冬, 如水稻普通矮缩病于介体黑
尾叶蝉体内越冬。
病害循环的组成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初侵染 3、再侵染 4、传播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初侵染 1、初侵染的概念: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 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 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次侵染,许 多植物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可能发生若干次再 次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