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1.2《雨巷》(新人教必修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2雨巷教案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2雨巷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358198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2.png)
1.2 雨巷教课设计1.理解意象,通意象来掌握境界的造2.掌握本思想内容,在堂上背熟一部分文3.领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教课要点,点)1.朦的特色2.掌握作者感情3.丁香姑娘的含4.真实做到堂背(教课方法)1.朗法:朗文,感知本文的境界美,委婉美2.启法:通画行引启3.探法:造优秀的教课氛,学生学趣(安排)两(教课步)第一(一)入新(沟通入):采纳风趣回法,学生学趣,从中入新──前些天我学校有人把一首古改了,首的名字叫“春”。
“春”被改成:“春眠不,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洒下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 氛围》上礼拜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代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学生缄默或答),大家都不知道?恩,我感觉很高,因我就知道首不是我班上的同学改的,首改的水平在人不敢恭,我大家念几句,看看你能不可以想到是那首被改:你站在 ** 楼上看景,看景的人在 ** 楼上看你,蚊子装了你的床,你装了蚊子的梦。
( ** 依据自己学校教课楼的名字自行改正)(引学生回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朦是一种追求朦境界,着重示意,着重象征,擅长意图愿表达境界的立意多元化的,而意象是指拥有某种意的物(板),大家喜“断章”首?(⋯⋯)那大家喜朦?(⋯⋯)(依据学生的回答行相的回答)(二)朗大家跟我一同看黑板(指着“雨巷”)。
大家来看在你心中“雨巷”是什么的一种景?(⋯⋯)好,大家都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在就我来看看人是怎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种“雨巷”凭什么成百年典。
好,下边 ** 同学我朗一下首,其余同学在听的候要注意找出中的“意象”,同注意几个字:圮,叹气,彳亍。
《意象是指拥有某种意的物(指着板),大家不要找了。
》(朗完后行点,可从一般准,奏重急,感情能否丰富等方面行点)(三)作家介,写作背景大家“雨巷” 首写得美不美?(美)才我也了,首是中国朦的百年典。
那么于么有名的,有能向我介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别名戴梦,1905 年出生于杭州。
高中语文 1.2.1雨巷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2.1雨巷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140a4fe5022aaea988f0f17.png)
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像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
3、演绎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老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之后)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
成名于三十年代。
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
主要的诗集有《我们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
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朗读感受,把握基调:1、听配画朗诵师:请同学们静听,听完后静静的思考,你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自由诵读全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1《雨巷》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1《雨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0f808eaaea998fcd220e7a.png)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情感目标: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学情分析:虽然本篇课文是新诗,但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三年普专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学过许多的现当代诗歌,因此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再加上悟性不错,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只是这些大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高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大专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再加上没有的升学的压力,他们惰性较强,懒于动脑,需要老师不断的、启发、引导和点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雨巷、激趣导入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由此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三、介绍写作背景四、彷徨雨巷、熟读顿悟(1)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2)同学们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
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五、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
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明确:孤独、忧伤,痛苦,惆怅,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2、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忧伤惆怅呢?(1)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2)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
思考: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青砖灰瓦。
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https://img.taocdn.com/s3/m/9c9c42b9a26925c52cc5bfed.png)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结合课文作业四中的诗句,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
学生就作业四中的诗句提问,教师解答。
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
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娇好,但易凋谢。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1. 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
(侧面)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
比如:太息,飘,油纸伞,雨的哀曲等。
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
(个性化解读)(2)“飘”不能换成“走”。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392b7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4.png)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 1.2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2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9038b02768e9950e73839.png)
雨巷教学目标:1、学习意境的赏析方法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3、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了解戴望舒,积累写作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时代很喜欢的一首歌。
(播放《丁香花》2分钟)引:这是一首什么感情基调的歌曲?明确:忧伤的。
引:一个最爱丁香花的多愁善感的姑娘,没能经受住风吹雨打,匆匆离世了,留下一个深爱的他在只身歌唱,更留给我们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遗憾和忧伤。
这是2005年的歌。
时间再倒回去80年,另一个丁香花一样的女子与戴望舒相遇于雨巷,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雨巷》。
二、介绍作者,美育激趣戴望舒(1905.3.5-1950.2.28),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他的这个笔名,和他的诗歌风格是一致的。
戴望舒是浙江人。
江浙这个地方很神奇,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最繁华的地方。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直到现在,江浙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同时,江浙还盛产才子佳人。
比如说西施、赵飞燕、王朝云、苏小小、董小宛、陈圆圆等一大批倾国倾城的美女都是出自江浙一带。
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江浙人更是数不胜数:鲁迅、周作人、朱自清。
矛盾、巴金、徐志摩、王国维、艾青、梁实秋、郁达夫、夏衍等等。
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戴望舒,也非常有才气。
他17岁就(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
19岁(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20岁(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成为文坛领袖级人物。
24岁(1929年4月)扬名天下妇孺皆知,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跟大家分享戴望舒的人生履历,特别标识出他的年龄,实际上是想激励大家。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5f45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2.png)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濛,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例句分析a:反复辞格的使用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强调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形式上使语调舒缓)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2《雨巷》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2《雨巷》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2d47f55b7360b4c2e3f646e.png)
《雨巷》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36’,3min)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
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3min)(一、二总13min)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1.好,时间到。
高中语文: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2《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d1aa850866fb84ae45c8db3.png)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4、讨论明确: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生1: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高一语文教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教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e1e5c9733d4b14e852468de.png)
《雨巷》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㈠说教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
《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
第一单元还选取了毛泽东、郭沫若、徐志摩几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使学生能够受到诗歌美的熏陶。
㈡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③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介绍与《雨巷》相关的资料,能够开阔眼界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①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③通过介绍《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发散思维。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②通过推荐《雨巷》的衍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感情。
㈢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营造与课文一致的氛围。
②导读与诵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到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③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重难点,在意向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高中语文第2课雨巷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2课雨巷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31794631711cc7931b7161e.png)
高中语文第2课雨巷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分析意象,品悟意境之美。
自觉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问题情境设计:1.字音字形辨识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2.词语辨析①彷徨彳亍踌躇寂寥3、自读课文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
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思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三、《雨巷》第一节选用了哪些描绘情感的词语来表达诗人当时的心绪?重点词语的含义:①“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四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五.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你有什么看法?六.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七.《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堂训练: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描述了这位姑娘的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整?这什么?教学反思:参考答案“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课堂导读】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62f7f60722192e4436f642.png)
《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巧设情境法;2、诵读感受法;3、联想创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二、关于作者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雨巷》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雨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雨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ab70ad25ef7ba0d4a733b67.png)
《雨巷》一、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二、背景知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三、练习巩固1.请同学为下列字词注音: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2.表现手法简介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3.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4.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54530b7be1e650e53ea993b.png)
《诗两首》导教案《雨巷》导教案学习目标:1.经过意象的剖析,掌握境界的创建;2.剖析艺术表现手法,领会不一样手法产生的不一样成效;3.品尝语言,掌握不一样词语带来的不一样感情偏向;4.在朗读中整体感觉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剖析是要点2.剖析新诗的意象,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贮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 1905— 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 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第一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更名水沫书店,第一版《新文艺》月刊。
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 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 年回国。
次年创立《新诗》月刊。
1938 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 年,日本占据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时令。
1949 年回到内陆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 年因气喘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害的光阴》《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还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不论理论仍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着重诗意的完好和明亮,在形式上不故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先期的代表作 , 他曾所以而博得了“雨巷诗人”的雅。
这首诗写于 1927 年夏季。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惧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破灭与难过,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模糊的希望。
高一语文 学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 学案 1.2《雨巷》(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64e182fa300a6c30c229f5c.png)
《雨巷》说课稿一、前词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
(板书课题)《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3c77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7.png)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篇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
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雨巷》教案应该怎么做呢?教学目标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18fed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0.png)
《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必修【适用班级】:高一【教学目标】:1. 熟悉《雨巷》这首诗的篇目及作者,了解其背景和主题;2. 能初步理解和鉴赏这首诗的诗意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表达及修辞手法。
2. 难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押韵,进一步领会主题。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互动式教学3.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Step One: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堂学习的内容,探讨什么是诗歌?什么是诗意结构?Step Two:导读用幻灯片呈现诗歌标题《雨巷》三个字,让学生根据诗歌标题构思,发表各自的猜想,并提供必要背景。
Step Three:精读诗歌1. 让学生阅读全文,朗读整首诗歌,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全诗进行总体评价,感悟一下这首诗创造的意境和气氛。
3. 按照原文,逐一解读各个词句,理解其含义,探讨其修辞手法及主要意思。
Step Four: 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段诗句,并请他们在十分钟内完成对自己所分配的诗句的注释,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集起来,共同理解这首诗歌的表达和修辞特点。
Step Five:诗歌鉴赏请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对这首诗进行鉴赏,考虑以下几个点:情感:作者表达了什么感受?意境:诗歌创建的主要意境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结构:整首诗歌构思运用如何?Step Six:课堂展示请学生根据鉴赏结果,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及感受。
Step Seven:作业布置请学生思考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学论述,针对这首诗展开深入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时代和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探讨《雨巷》所表达的主题和精神内涵。
【教学反思】:针对本次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同时能够加强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进一步读懂其他诗歌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记载和蕴含的文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在诗歌教学中,组合作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新人教版必修1)语文:1.2《雨巷》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语文:1.2《雨巷》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9172b384868762cbaed521.png)
学习目标. 通过意象地分析,把握意境地创设;.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地不同效果;.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地不同感情倾向;.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地写作风格.重难点分析.诗中思想内容地分析是重点.分析新诗地意象,把握作者地思想感情是学习地难点.一、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地民族气节.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地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地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地代表..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地成名作和前期地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地雅号.这首诗写于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地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地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地情绪和朦胧地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地这种心情地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地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地普遍性地.《雨巷》运用了象征性地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地雨巷,在雨巷中徘徊地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地姑娘,都是象征性地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地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地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地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地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二、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辨识支撑(ē)彷徨(á)寂寥(á)惆怅(ó)颓圮(íǐ)彳亍(ì ù).词语辨析①彷徨彳亍“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彳亍”指走走停停地样子.三、学法指导.分析新诗也要从诗地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地不同意味..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地不同效果,结合自己地写作经验进行体会.四、问题导航.“丁香一样地姑娘”是指什么?.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为什么“丁香一样地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地画面和音乐?六、自我检测.给下列字注音俯卧撑()彷徨()寥寥无几()惆怅()风流倜傥()枸杞()颓圮().根据读音,补出字形ō()愁í()废á()阔.文学常识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地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地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地感情.②关于“新诗”地一些说法,不正确地一项是().现代诗歌地主流是“新诗”..“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地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地一种新诗体..“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地运用有怎样地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说课稿
一、前词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
(板书课
题)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作品,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让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基础上,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诵读法为主,体悟法、联想比较法等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板块:
1、激趣导入:(导入可以具体问题具体选择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这就为往后的教学作了情感铺垫。
2、加强朗读训练,赏析全诗:(说课过程中相机板书)
第一步: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第二步: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在此环节,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这就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同时,提示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三步: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此时我将相机引导插入诗人创作《雨巷》时的相关信息,做必要的创作背景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那么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
接着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感情朗读,体会创作美
一堂好的语文课仅仅有高潮是不够的,为了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我将再次指导学生把情
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至此,本课教学达到高潮,教学重难点实现突破。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升华学习
为了让学习效果达到升华,在课堂的最后我又将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三、说作业设计(或者如何反馈)结语:
(指示黑板上的板书)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教学设计,想说的很多,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展示,这次说课一定是挂一漏万的,所以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赐教,让我在这次面试能学的更多,在往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