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地方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地方教案(精选五篇)

五年级上地方教案(精选五篇)

五年级上地方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五年级上地方教案五年级上地方教案第一单元黔山秀水贵州在祖国的位置,懂得“黔山秀水”的含义,看看贵州为什么被叫做山的王国,体会贵州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和宜人气候的精彩和可爱之处,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贵州在哪儿2、山的王国教学目标:了解贵州在全国的位置,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1、教学贵州在哪儿贵州在全国的位置,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

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74.6万。

现辖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4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和毕节、铜仁2个地区,88个县(市、区),省会是贵阳市。

2、教学山的王国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

山中还有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贵州人民生存的根。

贵州境内的山脉主要有西北部的乌蒙山、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中部的苗岭和中西部老王山五大山脉。

韭菜坪是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3米,它是贵州的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这里是佛教圣地,有日出、云海、佛光、瀑布“四纸”。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海拔1444米,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娄山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海拔2178.8米,在苗族人民心中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是“神”山。

老王山也叫郎山,地处六枝特区,主峰海拔2127米。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景观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传统3. 家乡的名人故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第1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讲解、讨论)第2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第3课时: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讲解、讨论)第4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5课时:总结与反思(小组分享、总结发言)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图书资源:介绍家乡的图书、故事集、名人传记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

3. 讲解家乡的人文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人故事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一、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土人情5.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4.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在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和风土人情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计划详述1. 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第5-8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第9-12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第13-16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第17-20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4. 教学资源准备:图片、视频、实物、实地考察地点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家乡的自然环境:观看家乡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的公园、湖泊等自然景观。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五年级地方教案(共五篇)

五年级地方教案(共五篇)

五年级地方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五年级地方教案第学习目标:1课在灾害面前1、了解地震、洪水、泥石流、雪崩等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

2、初步掌握一些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3、通过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地震自救演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自然灾害的有关资料活动过程:1、揭示课题:在灾害面前讲述贾师傅的回忆,唐山大地震的后怕。

2、提出问题:贾师傅的话,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发?3、学生反馈交流。

4、你还知道哪些地震或其他灾害来临前的征兆呢?5、讨论在灾害面前自护自救①.不能慌,就近找掩体,保护自己②利用地震间隙,消除火灾隐患③在人多地方听从警卫指挥④不坐电梯⑤其他6、讨论其他灾害的自救自护措施。

①小组合作②温馨提示7、课外延伸刊出板报模拟演习1 第2课当我们面临恶劣天气学习目标:1、了解雷击、台风等灾害和灾害性天气的危害。

2、初步掌握一些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措施。

3、通过资料收集活动,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灾害性天气情况的资料气象知识活动过程:一、呈现资料,恶劣天气的危害数据二、讲述浙江的天气情况特点春季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主要气象灾害在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夏季高温多雨,台风雷暴大风频繁秋季冷暖变化大、台风、暴雨、阴雨大雾冬季晴冷少雨、空气干燥三、揭示课题本地最主要危害天气表现为雷电、台风讲述近年来的雷击真实事例,说明普及恶劣天气中的自我保护知识已经刻不容缓。

四、提出问题讨论探究1、在雷雨天气中,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安全呢?讨论交流:①不能在屋顶停留②不要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

③不要使用金属柄的伞④不要接近水管、暖气管等裸露金属物⑤不要使用移动通信设备⑥不要在户外游泳、球类活动在室内要注意①关闭门窗②不能使用没有防雷设施的电器设备。

2、台风中的自救自护知识1.及时收听天气预报2、不要靠近窗和广告牌五、趣味抢答六、课外延伸上“天气在线”网站,愉快冲浪,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美丽的家乡第一课自然美景看不够教学目标: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家乡的哪些地方有美丽的景点?生说自己去过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

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师:其实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看不够、说不完,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的自然美景。

(板书课题——自然美景看不够)二、说说家乡美,感受家乡美1、小组讨论,感受家乡美景。

(播放家乡九龙岩、唐生智故居的视频短片)2、说说家乡自然美景,争当优秀小导游。

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三、说说家乡新变化1、交流典型事例,说说家乡的变化2、让家乡更美师:则哪有那个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家乡的美景,你快乐吗?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你去欣赏美景的时候,用相机记下来。

第二课家乡风情教学目标:1、欣赏家乡优秀文化传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2、认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继承,了解家乡大地的风情。

3、围绕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自己观点,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系科,了解家乡民俗家乡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来介绍自己了解的民俗?二、了解健康饮食,感知绿色生活谈到饮食,我们家乡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特色菜,你们能举出两例吗?(出示图片:白菜炖豆腐、东安鸡、永州血鸭)(课件展示几种家乡菜)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健康饮食?是啊!自然的恩赐无所不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天然材料创造我们的绿色生活。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方历史概况1. 学习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分析历史变迁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地方地理特色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

2. 探究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三章:地方风土人情1. 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

2. 学习家乡的语言、方言特点。

第四章:地方特色产业1. 了解家乡的支柱产业和发展现状。

2. 探究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原因。

第五章:地方文化名人1. 学习家乡的文化名人及其成就。

2. 分析文化名人对家乡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3. 学生对地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地方文化》。

2. 参考资料:地方志、地方文化网站、相关学术论文等。

3. 实地考察:地方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特色产业基地等。

4.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图片、音频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六章:地方历史故事分享1. 让学生分组搜集家乡的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家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

第七章:地方特色美食制作1.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教授家乡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

2.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制作地方特色美食。

第八章:地方民俗表演1. 让学生学习家乡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如舞蹈、戏剧等。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艺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旅游资源【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5课时教学时间分配:地方特色文化介绍(3课时)、地方历史名人(2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课时)、地方特色美食(3课时)、地方旅游资源(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实地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二、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我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代表例子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历史、地理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地特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第二章:地方历史名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品质。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就地方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地方历史名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名人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

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

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

(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

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

(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教师小结:节约是一组数据,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体现,节约更是一种可以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的选择。

行动延续我建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这种节俭精神得以延续。

教学板书: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对节约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节约用水等的好多方法,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二、探索和调查1、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我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2、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3、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师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为什么?4、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5、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6、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7、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8、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9、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回顾和解释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板书设计:一切都在运动中参照物教师——讲台位置改变农用三机——树自行车——房屋行人——房屋……教学反思: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否则就很难充分利用教材来为教学服务。

《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预计效果:预计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二、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二)、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

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

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三)、回顾和解释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教学设计:运动移动(简图)转动(简图)滚动(简图)移动+转动振动(简图)摆动(简图)教学反思: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物体运动的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许多运动是由两种运动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和茎》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幻灯课件等四、教学过程(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大葱和菠菜。

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3、学生讨论后汇报;4、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

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5、在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6、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

7、汇报比较结果。

8、学生判断图片中的植物是直根还是须根,说一说理由。

(幻灯片)(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2、学生回答。

3、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4、小组讨论。

5、汇报实验方案。

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小结巩固:1、说一说,什么是主根,什么是须根。

2、举例。

《根和茎(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知识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带根的各种植物、幻灯课件等;四、教学过程(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2、小组讨论。

3、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2、学生交流。

3、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水竹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有什么变化?4、你能预测它的茎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发言。

5、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

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