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基本原理概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尖锐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只能满足其生存和再生产所需,这部分报酬被称为必要劳动价值。

而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必要劳动价值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这部分剩余价值是源自剥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原理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劳动力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区别,以及利润的来源。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而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通过剥削劳动者实现增值的过程,产生了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公平现象,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剥削为基础的,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利润,使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这种剥削和压迫导致社会贫富不均,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呼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劳动者自由、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例如列宁进一步分析了帝国主义下剥削的特点和形式,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受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为中心,忽视了市场和资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马克思剩余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劳动价值正文: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他又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1847年7月,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

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

”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

他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尤为重要,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

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

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

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在新时代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极其抽象。

”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经济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
在竞争均衡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的利润率水平。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平均利润率的调节下,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成本加上 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
生产成本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 低界限。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
在流通领域中发挥职能的资本,主要形式包括商 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间的矛盾,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即资本积累、贫困积累的冲突以及资本 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
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总结词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详细描述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可以在 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相对剩余 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 理论
汇报人: 202X-01-02
Hale Waihona Puke 目 录•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剩余价值的分配与流通 •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与影响 • 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挑战
01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剩余价值的定义
剩余价值
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0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早期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生产关系之间所存在的主要矛盾。

尽管当今时代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生产关系之间也进入了全新的模式,但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研究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且对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涵就资本主义来看,其生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要保证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分离状态。

而这也往往造成了劳动者自身的价值需要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其所付出的劳动往往不能创造直接的价值。

这往往也可看做是资本主义形势下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而从剩余价值的理论来看其也可被分为直接剥削和间接剥削两种不同的形式。

其中,直接剥削往往指的是对经济的剥削,这里的经济指的是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通过劳动力的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对经济的剥削则值得是,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付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给予应给予的报酬;而间接剥削则针对的是社会关系层面,这里的社会关系所指的是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付出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关系。

因此,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也往往表现为经济和关系两个不同的层面,而这也间接表示了剩余价值所具有的双重性。

从现实层免来看,劳动者自身劳动力付出的过程中以经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就劳动力来看,其是一种人与生俱来便存在且能被有效利用的一种能力,其所具有的价值往往可以通过有劳动力所生产的商品进行衡量。

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一种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所无偿占有的,有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所创造出的价值,而这通常会表现为资本主义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就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深入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仍具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出正确引导。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与社会财富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与社会财富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与社会财富分配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以及剩余价值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超过其实际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无产阶级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这部分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支配了生产过程,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使其参与生产。

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出的劳动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等于其工资,另一部分则是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造成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依靠商品的交换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可以通过商品的买卖来实现。

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作为价值的体现,出售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价值由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构成,剩余价值则为资本家所占有。

三、剩余价值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了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贫富悬殊的现象。

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是资本家,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其对应的工资。

这使得少数资本家享有巨大的财富,而劳动人民则处于相对贫困的境地。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可以持续积累资本,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中,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屡见不鲜。

剩余价值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矛盾与社会不公的本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也提供了一种社会财富分配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追求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与压迫,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将成为全体人民(劳动人民)的共同财富,剩余价值的占有关系将得到彻底改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与分配问题的根本论证。

本文将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内容。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有两个,即价值和剩余价值。

价值是商品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经济属性,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而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用来满足资本家和其他非劳动者的利益。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劳动过程和价值转化过程两个主要环节。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将这部分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在价值转化过程中,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利润。

工人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而额外创造的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的根源。

仅靠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工资,远远无法满足工人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解释,揭示了资本积累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及批判然而,剩余价值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

资本家也具备一定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他们的努力也为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准确量化剩余价值的大小,只能用劳动时间的长短作为指标,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很好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难以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剖析资本主义剥削机制以及探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种形式的剩余劳动成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涉及到工人的劳动,资本家的投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

它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应的劳动价值中,超过维持工人劳动力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的那部分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并指出,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被资本家购买。

资本家将支付工人的工资,以维持工人的生计,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远远超过其获得的工资。

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投资的动力之一。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资本家可以获取更多利润,推动资本积累和扩张。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随之产生。

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不断剥夺和压榨,工人们面临的收入不足和剥夺的问题,社会也会出现剪刀差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只有破除工人剩余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的现象,劳动者才能够真正得到应有的报酬,社会主义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对资本家的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充分阐发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体制和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较为适合的发展道路。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商品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三重表现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总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劳动时间的延长,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剩余价值是指综合考虑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得到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资本家通过生产资本的投资,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劳动者变得越来越多余,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不断增加,而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却相对滞后,造成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还可以对其他经济制度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不存在剥削,但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主要用于社会发展和公共福利,但社会管理者对剩余价值的配置和使用方式仍然存在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重视剩余价值的问题,以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存在和其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为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浅谈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 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 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 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 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 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和灭亡。
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案例:
• 1、一个工人1小时生产100单位的产品,工 资100元。技术提高后,其他参数不变,工 人1小时生产200单位的产品,工资仍然只 有100元,这多生产出来的100单位产品就 是剩余价值。 • 2、你以单价10元每件购买了一批货物1000 件,然后以每件20元的售价卖出,就产生 每件10元的利润留成,1000*10=10000元 ,这种过程就产生剩余价值。
• 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 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 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 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 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 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 程,即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 和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在价值形 成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仅够补偿劳动 力价值。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 动时间,在这部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用来补偿劳 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部 分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即剩余 价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 时间,就能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 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 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思考:现在社会还有剩余价值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本文将重点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从资本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1. 商品和劳动价值理论首先,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了解商品和劳动价值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是指劳动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劳动价值是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工具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价值。

可变资本是指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它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3. 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而资本家占有部分创造的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创造主要涉及到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劳动者剩余劳动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中不生产自己工资所需要的价值,而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4. 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再生产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通过将商品出售获得利润,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则指资本家将获得的利润再投入到生产中,从而实现再次创造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批判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对于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及意义PPT课件

剩余价值学说的形成及意义PPT课件
THANK YOU
2020/9/30 10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
3、阐述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原理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 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劳动 工具和生产原料所构成的那部分资本,只表现为简单的物质要素或劳动条件,表 现为供劳动者使用的使用价值。【不变资本】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4、创造剩余价值的途径
科学规范和激活剩余价值的生产引进外资企业,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 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引进外资,把社会资金和闲散货币 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和生产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利润最大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 和体制创新,增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 产品,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大发展。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 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资本的有机构成公式: C:V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
4、分析了地租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形式,是平均利润 以上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 三者之间的阶级关系。
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初步研 究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他首先把资本运动分解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货币——商品”阶段,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商品同资本家 的一定货币相交换;(属于流通过程) 第二个阶段:“商品——货币”阶段,资本家用换来的劳动力使资本的价值 得以保存和增殖。(属于生产过程,资本的价值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 的。)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的根本所在。

了解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涉及到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这种价值包含着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将工人必要的劳动时间定义为用以生产劳动力的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超过这个必要劳动时间的部分。

而剩余价值则是这个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所得。

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即工人的劳动力,来用以生产商品。

工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并不等于他们所能创造的价值,而是少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

这种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用以扩大生产和积累资本。

这种剥削,使得工人无法获得他们真正应得的价值,从而导致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危机。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剩余价值的占有,使得工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报酬,从而导致了工人的消费能力不足。

这种消费不足会造成生产商品无法得到充分的销售,从而导致了过剩生产和市场的危机。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会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

这些危机和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也是马克思主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兴起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读后感金融系 2011010462 杜省英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对于资本论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

马哲

马哲

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学说《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它详尽论述了当时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过程。

马克思的毕生哲学研究都暗含有阶级倾向性或者价值倾向性,这渗透于他的每一哲学结论中。

一、从经典著作来看剩余价值理论的含义表述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恐怕要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

重农学派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首次进行系统阐释,提出“纯产品”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源于农业,是一种纯自然的给予,这实际上是他们的剩余价值学说。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利润学说中的合理成分,却未考虑不变资本的因素,致使把利润与剩余价值等同。

约翰·穆勒“还在拙劣地重复那些最先把李嘉图学说庸俗化的人的陈腐遁辞”,这些经济学家大都就利润、地租的特殊形式考察剩余价值,基本未触及到它的本质,反思其原因自然与其阶级立场有关。

马克思扬弃了之前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准确区分劳动与劳动力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种区分也正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

“剩余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经济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和定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此理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二、从微观逻辑层面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首先,价值立场对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家就惯常有一种思维模式,即力图寻找一个基点而后展开整个逻辑体系。

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作为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详尽地研究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在分析剩余价值时看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剩余价值不仅仅是个经济学概念,还是一种价值判断,劳动者创造价值,原则上就应拥有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出现了异化现象。

异化通俗地说表现为:人与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劳动资料、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对立,不但不能印证其本质,反而成为一种凌驾性的强制力量。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残剩价值理论摘要:残剩价值理论残剩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临盆过程中所创造的被本钱家无偿占领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本钱家阶层不付任多么价物就占领的价值额的一般情势.残剩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重要包含残剩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残剩价值的临盆和分派或转化等理论.症结字:残剩价值,临盆过程,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科学地揭示残剩价值的来源和本质,症结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离开来,并且根据价值纪律说清晰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别性质.本钱家购置到劳动力这一特别商品后,同临盆材料联合起来进行临盆.工人在临盆过程中,不但能再临盆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如许本钱家才有利可图.于是,残剩价值的来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残剩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残剩劳动创造的并被本钱家无偿占领的价值.马克思在揭示了残剩价值的来源和本质之后,又考核了残剩价值的临盆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剖析本钱主义临盆过程的特点入手,揭示了本钱主义临盆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器具体劳动创造应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残剩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本钱主义临盆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经由过程对劳动过程中不合要素的不合感化的剖析,又把本钱划分为不变本钱和可变本钱,用于购置临盆材料即原料.帮助材料.劳动材料的那部分本钱,经由临盆过程其实不转变本身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本钱.用于购置劳动力的那部分本钱,在临盆过程中转变了本身的价值量,是以叫可变本钱.因为代替可变本钱进入临盆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效劳动创造出有效产品,把在临盆过程中消费的临盆材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因为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临盆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出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残剩价值.本钱自身内部的这种差别,反应了不合本钱在残剩价值临盆过程中的不合感化,凸起了可变本钱在残剩价值临盆过程中的特别感化.科学地说清晰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核残剩价值的相对量——残剩价值率,即残剩价值与可变本钱之比,或称残剩劳动与须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本钱的抽剥程度或工人受本钱家抽剥的程度.残剩价值率就是本钱榨取工人心血的测量器.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刻地考核了残剩价值临盆的两种根本情势.他指出,工作日就是本钱家花费他所购置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光,它由须要劳动时光和残剩劳动时光或者说由工人临盆他的劳动力的抵偿价值和临盆残剩价值的时光所构成.抵偿劳动力价值的须要劳动时光相对来说是一个必定量,而临盆残剩价值的时光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固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不是漫无边沿,它只能在必定的界线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线的,它的最低限度不克不及和须要劳动时光相等.在本钱主义临盆方法基本上,须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毫不克不及是它的全体,不然本钱主义也就不会消失了.是以,本钱家老是千方百计地延伸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残剩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心理和道德的界线,超出这个界线,本钱主义临盆过程也就无认为继了.本钱追逐残剩价值的愿望是无尽头的,一旦本钱获取更多的残剩劳动的愿望不克不及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克不及在须要劳动时光之外依附绝对延伸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克不及经由过程绝对残剩价值的临盆办法得到知足时,本钱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须要劳动时光,以知足其贪心的愿望.马克思指出:“我把经由过程缩短须要劳动时光.响应地转变工作日的两个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临盆的残剩价值,叫做相对残剩价值.”缩短须要劳动时光就是下降劳动力的价值,而要下降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进步工业部分的临盆力或社会劳动临盆率.马克思虑核了财产革命的全过程,把本钱主义临盆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略协作.工厂手工业和机械大工业的临盆.他指出,恰是榨取残剩价值的原始推进力,本钱主义临盆才一步步进到大机械临盆阶段,从而为本钱主义轨制奠基了物资技巧基本,使本钱主义轨制最后克服封建轨制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本钱家也借助于机械增强了对工人的抽剥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械的从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核了本钱家对工人增强抽剥的两种办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本钱主义临盆成长的汗青过程相一致.在本钱主义临盆方法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响应的物资技巧基本,不克不及不靠手工工艺的临盆办法,本钱家要增强残剩价值的临盆,就只能采纳比较原始的抽剥手腕——延伸工作日,即靠绝对延伸劳动时光以增强残剩价值的临盆.跟着本钱主义机械大工业的产生和成长,手工劳动慢慢被代替,本钱家便重要采纳增强相对残剩价值的临盆办法——缩短须要劳动时光,依附技巧进步和增强劳动治理,从而在必定的工作日时光内,下降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须要劳动时光,以相对延伸残剩劳动时光.关于绝对残剩价值临盆和相对残剩价值临盆这两种残剩价值临盆办法的关系,绝对残剩价值的临盆构成本钱系统的一般基本,并且是相对残剩价值的起点.而相对残剩价值是以特别的本钱主义临盆方法为前提的,这种抽剥办法更隐藏.更奇妙.更具有本钱主义特点.绝对残剩价值临盆和相对残剩价值的临盆其实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合的汗青时代而截然离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临盆残剩价值的办法是同一的,延伸工作日恰是大工业的特有产品.并且相对残剩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伸到超出工人本身生计所必须的劳动时光以上为前提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残剩价值临盆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临盆率进步到可以或许把须要劳动时光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概况上看,本钱主义临盆残剩价值的两种办法是看不出来的.残剩价值临盆出来后,还要在本钱家间进行分派.残剩价值的分派理论是马克思残剩价值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本钱主义临盆方法中,呈如今人们面前的利润和残剩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饰着残剩价值.因为残剩价值只同可变本钱有关,利润则表示为本钱家全体预付本钱的比例.这也就使残剩价值转化为利润,残剩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临盆价钱,其成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来源就完整被掩饰起来,价值决议的基本也被掩饰起来.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临盆价钱纪律的基本上,进一步商量了利润的朋分问题.因为商品本钱自力化为贸易本钱,所以作为残剩价值转化情势的利润便朋分为财产利润和贸易利润,这种情势的朋分是受平均利润率安排的.作为本能机能本钱家,因为借用泉币本钱而以酬报情势付出给假贷本钱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示为利钱.马克思在说清晰明了利润的朋分之后,还考核了本钱主义在农业中的成长和地租问题.他指出,本钱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本钱家交给地盘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那部分残剩价值,表现地盘所有者和农业本钱家配合抽剥农业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揭穿批评了“本钱——利润.地盘——地租.劳动——工资”如许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实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本钱主义分派关系的转化表示情势.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残剩价值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本地位:(1)与资产阶层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进献是证清晰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本上,马克思创立了残剩价值学说;(3)在残剩价值学说的基本上,马克思揭示了本钱主义临盆的本质及本钱主义临盆方法的内涵抵触,并由此得出了本钱主义必定消亡.社会主义必定成功的结论.归纳综合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本钱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汗青纪律的基本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光鲜的阶层立场.为工人阶层争夺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独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评了本钱主义轨制下劳动的异化和本钱家榨取残剩价值的罪行,并由此得出了本钱主义必定消亡.社会主义必定成功的汗青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个中一个根本不雅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并且是活劳动.这一不雅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辩中受到挑衅.争辩的核心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资临盆要素,诸如地盘.机械.天然资本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辩中,有的作者从保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标动身,旁征博引,使本来简略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精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累赘照样翅膀”的问题.从争辩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来看,本身认为有三个问题须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示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接洽又相差别,一旦混杂,极易得出貌同实异的结论.残剩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巨大发明,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巨大功劳.马克思发清晰明了残剩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层对无产阶层抽剥的机密,说清晰明了本钱主义产生.成长和消亡的活动纪律,指出了无产阶层的汗青任务——颠覆本钱主义轨制.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残剩价值论赐与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端,以此为中间成长起来的;残剩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

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

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

2历史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

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3依据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2]产生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2]从本质上来讲,剩余价值解释了资本主义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虽然逐步提高,但是人力资源的利用却逐步减少,造成失业率大幅度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而产生下降,而剩余价值只会来源于人力(包括脑力和物力)所以剩余价值也会随之变少,资本家所攫取的利益就会变少,而资本家的趋利本性得不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因此,资本主义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模式,在根本上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剩余价值不是像资产阶级所粉饰的那样会越来越大,满足越来越多人的要求。

欧洲的经济现状和高的失业率已经证实了这点。

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运转替代人的繁重体力、脑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得到推进。

生产自动化是对这个趋势的最恰当的指称。

生产自动化意味着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程序化的运行所替代,意味着人的劳动投入越来越少。

而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财富(使用价值)被生产出来。

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财富的生产增加的同时,采用高科技的企业利润也在增加,否则资本家不会采用先进科技。

由此引出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是:生产中劳动投入减少了,为何利润(剩余价值)却可能提高?在高科技普遍采用的形式现代经济中,劳动还是价值或利润的源泉吗?把生产自动化情况推向极致——无人工厂——这个问题传达的意思就更为清楚。

那就是,无人工厂难道没有利润(剩余价值)吗?仅凭直觉就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那么,无人工厂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是哪里来的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

机器设备的运转也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

无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

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源泉。

当前,我们来回答无人工厂利润(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讲得很清楚,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个别企业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所以:(1)从价值的本质看,价值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物质利益关系;(2)从价值量(尺度)看,价值量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

这样看来,“无人工厂”没有活劳动却仍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利润)就容易理解了。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某一家“无人工厂”是否使用工人(劳动力)而确定。

这就是说,如果社会普遍使用活劳动生产某种商品,该商品的价值就高,这与某个工厂使用劳动力的多寡没有太大联系。

相反,由于无人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个别劳动就远低于社会劳动,该商品按社会价值量出售的结果是:无人工厂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利润)。

从理论上讲,只要全社会的商品生产没有全部采用无人工厂的生产方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形成商品的价值。

通过价值这个“加权中枢”,使用活劳动的其他部门就会将自己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无人工厂的产品中。

第二,社会大量辅助劳动支持着“无人工厂”机器系统的运行。

即便抛开技术垄断带来利润这种特殊情形,“无人工厂”的运行离不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

这表现在:(1)随着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被“无人工厂”大量免费使用。

这些被免费使用的劳动成果,无疑将成为“无人工厂”的价值创造的源泉。

(2)企业独力(或联合)的专职研发机构为“无人工厂”提供了智力来源。

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专门负责攻克与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或生产工艺,并将研究成果无偿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世界市场形成商品价值形成也出现“世界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创造已拓展到世界范围。

这样看来,所谓先进与落后、有人与无人只是表明了一种相对关系,“无人工厂”其实只是人类劳动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其价值源泉应该追溯到工厂以外的人类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