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述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研究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研究步骤:1. 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一章内容,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探讨地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并展示研究成果。
3. 教师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
- 研究评价:- 学生讨论与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答案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在其上活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现象、地理要素和地理规律,关注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测量为主。
- 近代地理学:主要以地形地貌和地理区划的研究为主。
- 现代地理学:主要以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为主。
- 当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主。
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等。
-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等。
-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有密切联系。
-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学科有重要结合点。
第二章: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研究内容:1.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包括的主要要素2. 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3.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研究步骤:1. 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二章内容,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要素的作用。
2.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实际例子。
高中地理必修一探究活动参考答案整合
必修一地理教材活动题参考答案(课本第8页)我们所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不是。
不论我们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只能观察到银河系的一部分。
具体的讲,由于银河系的半径为5万多光年,太阳系距离银河系约为2.6万光年,我们人类肉眼在天空各处看见的个别恒星全都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来自银河系这条带状弧上的光,都是源自银河系平面上肉眼不能解析的恒心和其他天体累积的光亮。
(课本第19页)(2)地球表面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
议一议,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无相关性?有相关性。
理由: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没有考虑地面的大气状况,但即使考虑不同纬度地区上空大气状况的差异,其与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还是有很大的相关性。
实际上,从低纬到高纬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分划出热带、温带和寒带,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相似。
(课本第29页)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对化石的研究使科学家能够解释和描述地球历史。
来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为我们提示了地球生物怎样随时间演化。
化石是显示古环境的证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气候变化)对化石的研究能帮助地质学家发现能源资源。
(如石油地质学家利用化石确定某些地方是否埋藏有石油) (课本第31页)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
辽宁南部近10000~8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
2)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地质年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时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
(课本第36页)1)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
震旦纪(近100万年) 石炭纪至二叠纪(约100万年) 第四纪(约180万年)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特点?古生代末期气候寒冷潮湿,中生代末期气候干燥炎热3)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三十二)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三十二)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也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少取决于经过大气的厚度及大气的组成成分。
左图为某地11月5日、6日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对左图显示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前后最高作出解释:____。
(2)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____(强于、弱于)11月6日,据右图信息推断其原因可能为____。
(3)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4)11月5日昼夜温差____(大于、小于)11月6日,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其原因:____;____。
答案:(1)正午前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2) 强于 11月5日天气晴朗,11月6日天气转阴(云层较厚,反射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3)地面的长波辐射(地面辐射)(4) 大于 11月5日较6日相比,天气晴朗,云层较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云层对大地保温作用弱,近地面气温低解析:本题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某地连续两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及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温日较差的因素等知识。
考查学生整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1)在一天当中,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大小有关,正午前后大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故正午前后辐射最强。
(2)读图可知,11月5日太阳辐射总体强度强于11月6日,相邻两天的大阳高度差异是很小的,不会造成该地前后两天大阳福射强度差异这么大,故云量多少是影响这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11月5日天气晴朗,云量少,11月6日可能为阴雨天气,云层厚可能是导致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大阳辐射减弱的主要原因。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十六)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十六)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的4-5月份,白天9时至午后14时之间,在晴朗和风速不大的条件下,观察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目标物时,往往出现强烈的颤动现象,近地层犹如受着火炉的烘烤一样,热气腾腾,当地群众把开垦地上这种光学现象称为“地气上升”。
春季呼伦贝尔草原开垦地出现地气上升现象时,能把开垦地土壤中的细小颗粒物带出并形成扬尘,严重时扬尘可发展到数十米以上,使大气浑浊度升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下图为白天(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③____④____。
(2)推测白天开垦地和草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答案:(1)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2)白天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开垦地高于草地。
白天地面温度开垦地高于草地;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开垦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高。
解析:本题以呼伦贝尔草原地气上升现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③箭头来自于地面,表示地面辐射;④箭头来自于大气,且箭头射向地面,因此可判断是大气逆辐射。
(2)结合图示信息可看出白天地面温度开垦地高于草地。
原因:开垦地区多为裸地,土壤中和空气中水气含量少,比热容小,升温快,草地地表植被覆盖率高,近地面空气和地层中水汽含量多,比热容大,升温慢。
同时开垦地地表裸露,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吸收较多,温度较高。
由于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开垦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高于草地近地面空气平均温度。
小提示:2、“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传统民居的穿堂风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穿堂风”是一种大气的________(水平、垂直)运动,其产生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力。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各节配套习题含答案
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现代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但地球早期大气的成分却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现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现代大气中的氧气,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A.二氧化碳被微生物分解B.生物分解有机物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火山喷发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②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③臭氧可以大量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④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C 2.C[第1题,一般认为,现代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2题,臭氧吸收的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
](2021·湖南常德高一期末)跳伞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
据此完成3~4题。
3.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大气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4.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 )A.气压越来越低B.呼吸越来越困难C.温度越来越高D.温度先下降后上升3.B 4.D[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现存最高跳伞纪录约为4.1万米,所以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的高度处在平流层。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平流层、对流层,最后达到地面。
其中平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最高跳伞纪录保持者下落过程中温度先下降后上升,D项正确、C项错误;随着海拔的下降,气压越来越高,呼吸越来越通畅,A、B项错误。
]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3章+第3节 海水的运动和答案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识记海浪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潮汐的成因及人类的应用特点。
4.理解洋流的分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海浪1.海水运动基本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的主要类型(1)常见海浪:由风力形成,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的巨浪。
(3)风暴潮:强风作用下导致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的急剧升降。
3.海浪的影响(1)影响人们在滨海及海上活动。
(2)海啸和风暴潮给沿岸带来灾害。
(3)塑造海岸地貌。
1.含义: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3.变化规律:⎩⎨⎧ 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白天为潮,夜晚为汐。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
4.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港口建设与航运、潮汐发电等。
三、洋流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海水温度)⎩⎨⎧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2)影响海洋航行。
(3)影响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与净化。
(1)海底地震都会带来巨浪,形成海啸。
( ) (2)潮汐能与波浪能来源相同。
( )(3)在潮间带进行海水养殖,必须研究潮汐规律。
( )(4)世界著名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寒暖流交汇。
( ) (5)下列洋流中,属于西风驱动形成的洋流是( )A .北赤道暖流B .秘鲁寒流C .北太平洋暖流D .日本暖流提示:(1)× 海底地震可能会引起海水波动,甚至形成巨浪,即海啸。
(2)× 潮汐能是天体间的引力能,而波浪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3)√ 潮间带在潮涨时被淹没,潮落时露出水面,在此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研究潮汐变化规律。
(4)× 世界著名渔场有的是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有的则是因上升补偿流的出现而形成的。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各节配套习题含答案
第1节植被(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植被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 )A.森林B.盆栽C.一树花枝D.几株灌木2.下列属于人工植被的有( )①原始森林②荒漠③农作物④城市绿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A 2.B[第1题,由材料可知,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如森林、草原、经济林等。
第2题,农作物和城市绿地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为人工植被;原始森林和荒漠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为自然植被。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
读图,完成3~4题。
3.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4.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长白山天池湖畔B.重庆嘉陵江沿岸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D.武夷山九曲溪边3.A 4.C[第3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
第4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森林B.草原C.沼泽D.荒漠6.b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5.B 6.C[第5题,图例所示区域主要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植被类型应为草原,其中a表示温带草原,b表示热带草原。
第6题,热带草原对应热带草原气候。
]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拍摄的主要植被照片。
读图,完成7~8题。
①②③④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8.③是香樟树的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7.D 8.D[第7题,读图可知,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
地理必修一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一参考答案地理必修一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基础,主要涉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等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地理必修一的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1.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2.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由固态地壳、液态海洋和气态大气三部分组成。
3.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得地球赤道稍微膨胀,极地稍微扁平。
4.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地点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
第二章地球与地理环境1. 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的宇宙空间相互作用。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它的辐射能量通过大气层传递到地球表面。
2.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空的气体包围层,它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物和地理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3.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地球上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变化和传递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4.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上的自然环境1. 地球上的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洋、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地球上的地形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情况。
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形特征组成。
3.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天然资源,它由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
土壤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植被是地球表面上的植物群落,它对地球的气候、水文循环等起着调节作用。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各异,如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方面。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活动题参答案全册
第一章行星地球一、教材第4~5页活动答案1.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分析图表使同学们认识到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其他行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1)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2)公转轨道倾角相差很小,近乎在一个平面,具有共面性;(3)八大行星的偏心率数据较小,非常接近圆形,具有近圆性。
2.3.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地球在物理特征方面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可以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二、教材第9~10页活动答案对照两图我们可以看出:(1)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少。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要远远大于亚寒带针叶林。
(3)以上两个结论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来说,太阳辐射越多的地区,生物量也越多。
(4)热带雨林森林常绿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树干藤本植物缠绕。
树林中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
亚寒带针叶林树种比较单一,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不像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繁多。
三、教材第11页活动答案(1)呈波状起伏变化,两个相邻波谷或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约11年,即周期大约是11年。
(2)大致相同,大约每50年间有4至5个波谷或波峰。
(3)可以。
四、教材第15页活动答案1.可选用地球仪或乒乓球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选用地球运行仪或手电筒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五、教材第16页活动1.绘画出三条特殊纬线。
2.描绘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
3.画出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六、教材第23页活动答案2.地球上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吗?3.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4.海水为什么会不断运动?5.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教材第29页活动答案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 )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
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
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
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堆积B.流水侵蚀C.冰川堆积D.海浪侵蚀2.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1题,河流阶地主要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
由图可知,河流阶地的物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形成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与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侵蚀作用无关,B项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南岸阶地地势高,主要是南岸地壳抬升作用较强,南岸阶地沉积层厚度略小于北岸,故南岸的堆积作用较弱,A项错误。
平水期流量稳定但流速较慢,对河岸冲刷相对较弱,B项错误。
洪水期过后,因大量泥沙淤积使得河漫滩增高,C项正确。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河水流向,且河水东流可能会造成南岸侵蚀后退,D项错误。
2.C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多次洪水不断堆积形成的,是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长堤。
读天然堤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推断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A.黄河中游B.黄河下游C.长江上游D.长江三角洲4.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侧任一层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陡,外侧缓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3题,天然堤应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小,有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附近的河床两侧。
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多形成河口三角洲,不易形成河漫滩;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最容易出现天然堤。
第4题,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天然堤。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九)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九)综合题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
材料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2·年)。
材料三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导致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
(2)太阳辐射是地球____、____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中辐射能力最强的是____。
(3)新疆虽然纬度较高,但却是我国光伏电站建设的理想地之一。
请简要说明新疆建设光伏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 全球变暖中生代古生代(2) 大气运动水循环可见光(3)新疆晴天多(降水少),可利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新疆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建设光伏电站占用耕地少。
解析:本题以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材料,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新疆开发太阳能条件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保存在在地层中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是蕨类植物繁盛时期,中生代是陆地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所以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上煤炭形成的两次重要时期。
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体循环运动、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50%。
(3)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晴天多,雨天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新疆地区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大,可利用土地多,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
必修一地理书参考答案
必修一地理书参考答案必修一地理书参考答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参考一些答案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必修一地理书的一些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体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
3.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它的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4.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5.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6.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不同。
7.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它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8. 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9. 地球上的陆地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则主要是海洋。
10.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数。
2. 人口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增加量与初始人口数量的比值。
3.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4.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5.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6. 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交往频繁的地区。
7.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8. 城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就业机会多等。
9. 城市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等。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在减少,尤其近年来减少趋势明显。
在减少幅度和影响因素上存在着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示意图(单位:亿焦耳/平方米)。
(1)描述图中曲线L东段和西段走向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简述图中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大的主要原因。
(3)推测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东段呈东西走向,受纬度的影响;西段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气污染严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西部地区近年来云雨天气增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解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载体,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图中曲线L东部和西部走向明显不同,东部大致呈东西走向,说明东部的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不大,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同一纬度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是该区域靠近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读图,甲纬度较乙更低,其太阳高度角更大,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其次,甲位于青藏高原(阿里高原,俗称“高原中的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注意材料信息“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强,排放的废弃物更多,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雾霾天气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最新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 )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
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
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
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六)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十六)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下图I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图Ⅲ为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在具有完整土壤分层中都具有的土壤层是____层和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
A.成土母质B.气候C.植物D.地形(3)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
草原土壤分布广泛的地区是____。
A.内蒙古地区B.江南地区C.华南地区D.华北地区(4)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腐殖质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____。
答案:腐殖质层淋溶层 A A 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潓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解析:本题组以土壤剖面图为材料,主要考查土壤的有关知识,这是新课标必修一才新增加的内容,考试的频率比较高。
(1)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完整土壤分层中没有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草原士壤中没有母质层,草原土壤中没有淀积层,而腐殖质层和淋溶层两者都有。
(2)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其它不能决定土壤的矿物成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内蒙古是世界著名的草原区,草原土壤分布广泛;江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为森林土壤。
A正确,BCD 错误,故选A。
(4)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的分解,形成腐殖质层。
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枯枝落叶的数量越多,腐殖质层就越厚;气温越高,微生物越活跃,微生物的分解越快,腐殖质层就越薄;降水量大,所形成的淋滤强度就大,腐殖质层就越薄;坡度越大侵蚀越强,腐殖质层就越薄;人类活动多,破坏多,腐殖质层就越薄。
小提示:2、读下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活动题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活动题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1.(1)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2)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相差不大,几乎在同一平面内;(3)九在行星公转轨道形状相同,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偏心率较小;(4)与其它行星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是太阳系颗普通的行星;2.(P5)(1)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比较小;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远日行星质量与体积较大;(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质量与体积等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性;第二节活动(P9)1.(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针叶林的物生量少;(3)问题(1)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有相关性,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光合作用强,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速度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上可知:太阳辐射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植物的生长,植被的生长情况是对地理环境的反映。
(4)略P11活动题:(1)1985年到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约以11年为周期的波动变化,1989年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大值,1996年太阳黑子数达到最小值;(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以约11年为周期波动变化,数量差异明显;黑子数的最大值有明显差异;(3)由上分析,可知:太阳黑子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周期约为11年;第三节P15活动1.略2.略3.(1)恒星的位置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移动极缓慢。
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转的结果;地球自转时,照相机随地球一起绕地轴转动,其结果是恒星产生了视运动。
(2)地球公转时,远点附近时速度较慢,近日点附近时速度较快。
当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走完公转轨道的一半所化时间较长,所以日数较多;同理北半球冬半年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日数少几日;P17读图思考:1.中时区以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2.中时区以东依次是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以西依次是西一区以西十二区;3.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4.伦敦位于中时区;开罗东2区;莫斯科东3区;东京东9区;纽约西5区;5.到伦敦:拔慢8小时;开罗:拔慢6小时;-莫斯科拔慢5小时;东京拔快1小时;纽约拔慢13小时;P18活动题:1.(1)读图;(2)东十二区时刻最早;西十二区时刻最晚;原因: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2、人们规定,东十二区是新的一天开始的地方,西十二区是老的一天结束的地方;(3)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1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1天;2.东西间长途飞行产生时差;同一天我国东西部日出时间相差很多;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等;高考9:00开始;P20活动题:(1)、(2)、(3)作图略P21读图思考:略P24活动题:1.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该处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2.用地震波探测;研究地壳运动及在质构造;研究岩浆活动;研究碳的同位素等;P25活动题(1)第一:地球表层不断通过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水循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释放大气辐射、地面辐射等形式与地球内部、系统外部的宇宙空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联系;第二:(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解释)地球表层各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差异,以及地形、地质差异,使各的地理环境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地域分异;(2)略P26问题研究:你的研究课题名称是:;研究步聚有: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1)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因为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返还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起到保温作用;地球表面及大气中保存的这部分热量是地理环境中许多自然现象及变化过程的能量源泉。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九)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陆风是一种呈现明显日变化特征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湖面与陆地显著的温度差异是湖陆风的成因所在。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岳阳国家气候观象台(简称岳阳站),西部即为东洞庭湖,东部为岳阳市城区,因此兼具湖区和城市气候特征,为湖陆风、湖泊与城市气候相互影响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贵代表性资料。
图1为洞庭湖区气象站点分布图。
材料二岳阳站2017年6月—2019年5月两年逐时风资料(图2)可知,u和v分量,分别代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风,西风、北风为正值,东风、南风为负值。
(1)分析东洞庭湖及周边湖陆风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归纳岳阳与东洞庭湖之间湖风变化特点并分析成因。
(3)分析岳阳市加速城市化建设对该区域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湖泊附近陆地,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增温比湖面快,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底层(近地面)空气自湖面流向陆地,形成湖风;夜间陆地比湖面辐射冷却得快,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底层空气自陆地流向湖面,形成陆风,从而出现风向昼夜交替的日变化特征。
(2)从年变化看,湖风(西风、南风)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因为夏季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增温差异大,夏季城市热岛效应更显著,夏季降水多,东洞庭湖湖泊水面大;从日变化看,夏、秋、冬季湖风(西风)在12—13时达到最强,因为12—13时城市下班交通高峰、午餐烹调高峰等与太阳辐射叠加形成城市热岛高峰,湖陆温差达到最大所致;春季由于上午降水较多、对流较强,故城市热岛中午高峰较弱,14—15时上班交通高峰与太阳辐射叠加时城市热岛最强,因此湖风最强。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化建设加重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本题以湖陆风为背景材料,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课本“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活动(P4)1.(1)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2)不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3)相同,都接近正圆。
(4)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几大行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2. (1)类地行星体积河质量比较小,如水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 5.6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如木星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远日行星中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冥王星的质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
(2)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并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第二节活动(P9)(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的结论与问题(2)的结论由相关性。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
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
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和(5)略活动P11(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
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
之后到2000年再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历经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量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活动P12(1)分析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但是变化幅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第三,周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约有11年的变化周期。
(2)分析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至少可以看出:第一,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第二,这种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子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变幅相差不大,第三,太阳黑子相对数有大约11年的变化周期。
(3)把两条曲线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但是在不同纬度和地点,它们分别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
第三节活动P152、归纳和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可以采用类似本节内容点析中列表的方法,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信息、验证假设,并与同学交流体会。
例如,列表的方法: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地球自转地轴自西向东1个恒星日(23h 56min 4s)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h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处最快,达1670km/h,南北极点无线速度地球公转/太阳自西向东1个恒星年(365d6h9min10s平均角速度1°/d。
但由于太阳略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在近日点时速度较大,大约61’/d;在远日点时速度较慢,大约57’/d3平均线速度30km/s。
在近日点时较快,约为30.3km/s;在远日点时较慢,约为29.3km/s(1)恒星被看作时固定不动的。
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这实际上时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地球运动,其结果时恒星看似运动起来了。
(2)地球公转运动时,远日点速度慢,所以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北半球夏半年)日数要多一些。
同样道理,近日点速度快,所以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北半球冬半年)日数要少一些。
活动(P18)1、(1)略(2)东12区的时间最早,西12区的时间最迟,这是因为人们规定日界线以西的东12区是地球上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所以时间最早。
而日界线以东的西12区是地球上最迟见到太阳的地方,所以时间也最迟。
(3)自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应减少一天。
自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冬至12月22日秋分9月23日活动(P20第四节:(P24)1、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活动(P31)1.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2.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
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
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
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活动(P31-32)(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
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略。
(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第二节活动(P36)(1)略。
(2)赤道与极地之间单一经向环流不可能存在。
在假设条件下由于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
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一经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活动(P39))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图中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
活动(P41)1.(1)和(2)共同回答: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2.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
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多少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
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活动(P43)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第三节活动(P45)这段话使描写冷锋天气的。
“连日大风……铁甲如冰”,描述的使此时正值寒冬季节,北风呼啸。
“彤云压阵……云势越重……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使冷分到来前,天气转坏,先是云后为雪,“那雪……已没过马膝”,此时降雪国彻骨那已经停止,说明冷锋已经过境,天气转好。
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
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雪”为证。
(P47)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
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气流上升形成降水;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出现雾天。
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
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
第四节活动(P50)(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
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
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认为因素。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活动(P60页)(1)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饮水灌溉造成的。
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
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
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济南近几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
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
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第二节`活动(P64)(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秘鲁附近海区。
该海区在秘鲁寒流的控制下。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使秘鲁渔业遭到严重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受此影响,世界有些地方连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地方则连续干旱,形成旱灾,并引发森林大火。
(3)厄尔尼诺现象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就是形成原因尚未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