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背景
初中教材的许多课文,文章写作的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而学生的思想实际又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由于这一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难以体会到作者或文章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也很难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并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下列问题。
2、提出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常用繁琐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案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只是一个摆设,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教育就要把握既要教文又要育人这一基本点,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又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呢?我在教学《背影》一文的第二课时中做了初步的尝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这篇文章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的代表篇目,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中蕴涵的父子深情,理解文章选取的独特角度,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上节课疏通字词、理清全文结构和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落实德育目标。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是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2、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初步具备领会散文的能力,又由于学生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这对于这些农村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很难让他们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的思路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和感悟作品中那份浓浓的亲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三、研究过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爱。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难点:
文章写作的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本节课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德育教育。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朗读、讨论、质疑以及播放音乐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营造氛围,突破难点。(六)教学实践:
第一次教学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次背影,你们知道是哪四次吗?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答)
明确:①难忘背影(思念父亲) 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提问: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次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研读第六段(朗读、讨论)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明确第三次背影写得最详细,表现在课文的第六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
(1)朗读第六段
(2)交流、讨论
①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点名学生回答,找出后全班齐读)
②问: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回答)
③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的??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示:找动词、形容词)
明确:从衣着、体态、走路姿态、动作等方面(板书),紧扣“背影”找出的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爬”、“探”、“攀”、
分析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即真切地体现了
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板书: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
动作:探、爬、攀、缩、微倾
(3)再次朗读望父买橘的文字。(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2、关键句的品味:
(1)提问:前面我们通过第六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回答)
(提示:寻找送别过程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
(设计意图:这些句子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面对这样的爱,做儿女的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那么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表现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结)(设计意图:通过找出关键句、思考,理解其中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提示:寻找文中作者的四次流泪)
板书:
①第一次:目睹家境-----悲哀
泪 ②第二次:望父买橘-----感激 ③第三次:父子离别-----不舍
④第四次:再现背影-----伤心
三、情感迁移
翻开语文课本插图,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1)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这幅画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欣赏这幅画,结合课文,说说他的感人之处。
(2)小组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播放音乐,营造气氛,感受父爱)
五、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
教学成效与反思:
体贴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