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
学习目标:
1、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科学教育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科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2、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
3、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促进学员课程理念的彻底转变并注意付诸实施。
本章教学重点:生物课程标准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与中学语文、历史、化学、物理学、地理学一样属于中学开设的学科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科学:知识体系,认识自然世界的特有途径与方法。
例、有教师至今仍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如“观察草履虫”。
(三)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技术: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是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生产、生活问题的方式、方法、手段。
(四)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地位。
在自己阅读本节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本节有何意义?在教学中你怎样努力去实现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二、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介绍
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均包括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因此初中课标把“面向全体学生”列为第一个理念。
①传统学生观
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从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
这种师道尊严是等级主义的表现,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消极,其影响在我们身上仍然存在。不消除这种影响就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②新课程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b.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即是不成熟的人,是完整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是不依教师的意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是责权主体
③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
a.“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b.“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中学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家。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①科学素养的含义
资料:自杨亚兰:这是一个我国住德国领事讲的一则笑话,他在德国12年。三人(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商人)上了火车。这时又有一人带了一个鱼缸,缸里有鱼,见无坐位了,他把鱼缸放在自己的坐位上,引起了另三人的注意。日本人说,这种鱼的生活适合怎样的水温,能否在日本生长?德国人问:这种鱼的学名是什么,属哪类,分类地位如何?中国商人说,这鱼是红烧还是清蒸更好吃?这个笑话反映了三人的科学素养的不同。
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能力结构,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科学素养中的动力结构。
③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
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
是科学素养的主干
科学素养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 智力
结观察能实践能思维
能
a.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问题1、科研的基本过程:科研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即问题→假设→推论≡实验→结论
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个假设,假设正确与否需要用实验加以证明。
比如,一个课题,光合作用在叶上进行,这是很早就证实了的。但若要你证明光合作用在叶的什么部位进行,你怎么研究?
根据光合作用需要光,看以下公式:
CO2 + H2O 光能(CH2O)+ O2
物理上早已证明,颜色深的部位接受光的能力强,因叶绿体的颜色深,故推论: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推论1:通过C14 标记,可以证明CO2被标记的C是否成为CH2O中的C,结论证明这个推论是正确的。推论2:光合作用产生的O2是否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
研究者选用水绵做实验,因为水绵的细胞大而且叶绿体是单一的。
在显微镜下,当视野在叶绿体上,在光的作用下趋氧细菌趋向视野之下,而当视野在细胞质中,则趋氧细菌不理睬。故证明叶绿提能产生O2。
问题2、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
如对韧皮部汁液的收集
b.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这个生态学原理早就被写进高中生物教科书中。但长期以来,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大量营造马尾松林,北方大量营造杨树林。直到南方松毛虫、松材线虫病和北方杨树天牛肆虐,产生这个重大失误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生物学课程缺乏科技意识教育。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生物学是农、林、医的基础,但不象物理学、化学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的概念。到20世纪后半期,说到生物工程,联想到的只是基因工程、酶工程等高新产业,对传统产业部门,则未在生物学课程中引进生态工程等现代概念。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