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一章: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三)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阅读思考回答〔思考与讨论〖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学生讨论后回答1〕〔板书〕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随堂问答评价,以期即时检测学生已有知识、新获知识
1.人的体温总能维持在什么范围内?人在寒冷与炎热的环境中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人静脉注射蒸馏水可能的后果?人血浆渗透压约为多少?人的血浆渗透压平衡是如何维持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江西师大附中朱延平
案例名称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目
生物
课时
1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2节的内容。是继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之后,对内环境的进一步学习,将具体学习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本节既是第1节的延伸,也是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稳态的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稳态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且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都要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去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会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本节知识属于了解层次。但为了更好的讲解“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此节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将第二章第3节中的两个具体实例“人体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节”提前到本节中讲解以便使知识的生成更流畅。当然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高中生物 第一章第一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一章第一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

(2)组成(存在与,约占)体液细胞外液(存在与,约占)2.阅读教材P3页及下面补充内容完成下表,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

补充: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以及和细胞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下面两图总结。

()4.内环境:。

几个注意问题:①、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吗?②、血液和血浆一样吗?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④、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但不是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

⑤、不同细胞的内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分析教材P4资料,回答讨论题1、2。

讨论题:1、。

2、。

归纳:1、血浆中约90%为;其余10%分别是:,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各种、、等。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自我检测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2、内环境中不含()A 血浆蛋白B 尿素C 抗体D 呼吸酶3、血浆中的水来自()A 组织液B 血浆、消化道C 淋巴、组织液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4、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 )A.2层B.3层C.4层D.6层5、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本节小结: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将红细胞置于清水或高浓度溶液中,细胞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红细胞会发生那样的情况呢?分析教材P4资料,回答讨论题3、4。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考点展示核心素养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细胞内液细胞膜组织液毛细血管壁血浆――→淋巴循环左右锁骨下静脉淋巴毛细淋巴管壁3.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口腔上皮细胞组织液4.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人体内细胞外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2)内环境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3)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4)膀胱内的尿液、汗腺导管内的汗液、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都不属于内环境(√)延伸探究1.血液、血浆、血清的关系是什么?[提示]2.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区别是什么?[提示](1)细胞液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液体。

(2)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

(3)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还有脑脊液等。

3.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尔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手上容易起泡,你知道泡内的液体是什么吗?时间长了,泡就会逐渐消失,泡中的液体到哪里去了?[提示]组织液,由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时间长了,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

4.如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提示](1)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质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方面: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生答师提示〕1.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思考回答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思考〗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

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自主学习】(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分为和。

细胞内液存在于,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约占1/3,主要由、和组成。

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图):(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水(90%)、无机盐(约1%)、(7%~9%)、血液运输的物质(各种、、、等)。

组织液、淋巴:除含外,其余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近中性,为。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是,一般维持在。

(四)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该过程需要各个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和。

(五)内环境的动态变化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和在不断发生改变。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

如人的体温,会因、的不同存在微小差异,但始终接近37度。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

(六)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正常的发挥催化作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纤维素B.尿素C.激素D.维生素3.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组刘香梅【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教材铺呈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内环境,认识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本节是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教材提供了插图、表格数据,应充分利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三种细胞外液的相互关系2. 渗透压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得内环境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内环境?引入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引出本章引出本节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2.体内细胞呢?2.1出示初中实验,静置的加入柠檬酸钠的血液,上层是血浆。

学生得到感性认识: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2.2出示图片,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手脚磨出水泡,其中的液体是什么?2.3出示图片,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

3 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知识梳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错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①血浆:血液中除错误!血细胞外的液体.②组织液:存在于错误!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错误!细胞间隙液.③淋巴:错误!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液,也叫错误!淋巴。

(3)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错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主要由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2)内环境各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作用:是错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错误!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关系?提示: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区别?提示:3.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提示:没有.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5.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因为它们不属于体内的液体,也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典题分析题型一体液种类及其关系[例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B正确;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只有②,C错误;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D正确。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设计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稳态与环境》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内容。

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我只选择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讲解。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由浅入深,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体液中细胞外液是重点掌握知识,内环境是本节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组成及其三者间的动态联系,但要在掌握细胞外液概念基础上。

二、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处于心态转变时期,相对高一开始更注重学习,但还注重课堂的生动性、逻辑性。

人体内环境知识较抽象,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或已有知识,给学生想象的依据及空间,对延伸和拓展知识要准确、趣味、生活化。

前概念调查反映90%的学生不知道细胞外液的成分,对细胞生活的环境,只知道有血浆,不清楚一些生命现象与内环境稳态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说明体液的组成●描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解释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的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自我介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净.【节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新课学习: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与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Array做。

☆内环境就是,主要包括。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物质交换包括:☆体内不同细胞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其他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3.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无机盐含量,蛋白质含量☆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和度上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渗透压是指,☆大小取决于。

☆溶液浓度与渗透压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含量有关;无机盐中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相当于渗透压;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性,pH为,与等离子有关;如:人体剧烈运动时血液pH的调节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剧烈运动产生较多的乳酸、碳酸等):NaHCO3+CH3CHOHCOOH(乳酸) CH3CHOHCOONa(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血液pH不致降低) ☆影响血液PH稳态的主要因素与摄食和机体代谢状态有密切关系。

③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左右知识回顾:1.肺泡、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结构。

2.血液的成分。

3.淋巴系统组成。

概念辨析:1.泪液、消化液、唾液是体液吗?2.血液与血浆如何让区别?3.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液的区别?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3. 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A.组织液B.淋巴C.组织液和淋巴D.血浆和组织液5.血浆中的水来自()A 组织液B 血浆、消化道C 淋巴、组织液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6.内环境中不含()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B 酶、甘油、维生素C 麦芽糖、淀粉、乳糖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7.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 淋巴循环受阻8.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 血浆增加B 组织液减少C 组织液增加D 淋巴减少9.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一种:A 直接交换;B 间接交换;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10.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A.血浆中尿素过多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C.血糖含量过少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1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多选)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环境交换物质12.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多选)A 组织水肿B 组织发生脱水C 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D 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13.右图所示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请据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B ,C ,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六、学生活动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1、什么叫体液?2、血液全是体液吗?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4、什么叫细胞内液?5、什么叫细胞外液?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0、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13、人体注射胰岛素可看作进入内环境吗?14、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15、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输卵管、输尿管和膀胱等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吗?教师结合教科书中的图讲清讲透上述问题。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二、细胞外液的成份[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4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7、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8、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人的食物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

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

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5问题。

教师结合下图归纳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四)作业布置1、教材P6练习。

2、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

(五)板书设计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的概念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二、细胞外液成分水:90%左右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蛋白质:7%——9%左右其它物质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温度2、正常人血浆的PH值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

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

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解决方法]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

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 同教学重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

3、完成实验。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