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最新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课程标准(一)内容标准(1)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电影和《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生活时尚、大众传媒出现的时间和引起的文化生活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放足”、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分组搜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电影资料、报刊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生活变化的比较、概括能力。

(2)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和世界文化交流必然引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改变,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2)西方资本主义对的侵略,客观上打破了旧的封建文化、生活体系,由此培生初步运用辩证观点看待历史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知识要求上处于了解层次,但在能力上要求较高,要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这符合教科书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释读。

难点:本课的难点与重点相同,即初步理解照相、电影、报刊、出版、社会风俗方面反映的会生活近代化。

近代化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涉及政治、济、文化等各方面。

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在界近代化潮流中,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在晚清民国时期,即西洋文明冲击社会的初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风俗习惯、新潮流、新时尚,例如照相、电影、剪发辫、易服饰等等,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在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中华书局版
近代文化生活
出现或传入时间
《申报》
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照相
电影
(1)《申报》: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报纸,它保留了大量资料,
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
(2)电影发展: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中
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2、文化生活的变化给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为:装束、礼节和称谓的变化
辛亥革命以前
辛亥革命后
发式
长辫
服饰
长袍、马褂、翎顶补服
足大人等
2、社会习俗的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表现为轮船、火车、有线电报出现
近代以前
近代
传入时间
步行、马车、轿子
信鸽、烽烟及炮声
(1)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的标志是:年成立。
(2)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年铁路建成通车。
2、物质生活的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文化生活的变化
1、表现为《申报》、出版机构、照相、电影的出现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近代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包括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近代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相关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课前导学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活动方案,提前预测课堂上出现的多种情况。

生:分组开展调查,搜集资料,进行知识补充,制作小展板,撰写文章。

教学渗透1.以服装史为内容开展第二课堂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2.认识到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3.以《我看城市交通》为题撰写稿件,为城市交通建设出谋划策,启发学生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板书设计�M教学资源1.投影。

2.阅读资料《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3.阅读资料《生态城市──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漫画。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什么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尝试分析原因。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小组合作,收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实物等资料,制作成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方面及其影响。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有创新性。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学习心得,谈谈你对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真情实感、有深度。
5.结合现实生活,观察和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变化趋势,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并阐述你的理由。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有理有据、论述严谨。
1.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导:针对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误区,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4.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及其原因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对具体的人物、事件感兴趣,而对历史变迁背后的规律和原因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八年级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教案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教课要点近代交统统讯在中国的出现教课难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课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首前面学过的线索,议论回答下列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如何的趋向?(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波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向;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向;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倡导民主科学的趋向。

)设问导入:我们今日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部署学生阅读 104——109 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统统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志,按小组沟通个人见解,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新课近代交统统讯在中国的出现1、19 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令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速[交通便利 ];b、极大地促使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打劫。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适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 世纪 70 年月此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使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强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1、19 世纪 70 年月此后,传入的通信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坐”: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取国际电影节奖的电影:《渔光曲》。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学习目标】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要点】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奴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比较归纳【自主学习】分钟完成阅读教材,完成空白处,要与时间赛跑啦!辛亥革命【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

【达标检测】1.下列哪些社会习俗的变化是由孙中山下令进行的?( )①剪发辫②易服饰③改称谓④废跪拜⑤禁缠足⑥倡女权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2.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生,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令是在( )A.1912年B.1917年C.1919年 D.1920年3、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4、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B、美化人们的生活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称谓的变化:研学拓展提升一、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三、聊一聊,今天你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媒介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你对获取的信息又是如何取舍的?示学研学一由1、2、3组展示,研学二由4、5、6组展示,研学三自由展示工具的发展才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短短数百年,人类不仅能上天(飞机、航天飞机、火箭),而且能入海(潜艇),技术也日新月异………交通工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蒸汽阶段、内燃阶段、电气阶段、自动化阶段。

检学一、课后“练一练”。

二、归纳历史之最:①:我国最早架设有线电报是在:_______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后②: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③: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④: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上获奖的影片是_____________⑤: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作业一、选择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2、近代中国人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书籍B.电影C.电话D.报纸二、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1)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八年级(上)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八年级(上)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 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 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 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 原因、评价。
六、说教法
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 历史感受; 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 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2.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 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 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 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 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 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 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 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 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 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第21课《社会生 活的变化》说课 稿
一、说学情:




你对历史感兴趣吗?为什么? 你平常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 你希望老师提供哪种资料(文字、图片、影 像……)? 你希望老师怎样与你一起解决历史问题(一般 讲解、借助多媒体讲解、讨论或辩论……)? 你对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在社会生 活方面的变化有了解吗? 说说你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人们头上那根辫子 的看法(该不该剪?为什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教案 中华书局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教案 中华书局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电子备课教案中华书局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的出现。

2.《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一目为重点内容。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中国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方面发生的变迁。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3.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展示并说明所搜集的有关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资料、演示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示意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这里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并动脑筋想想,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照片和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多媒体演示:慈禧太后、溥仪的多幅照片,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拍摄地——丰泰照相馆照片、主演谭鑫培剧照,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文明茶园等老照片。

)(在演示同时介绍照片内容。

重点指出照相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关系。

)关于报纸的出现,你了解多少?哪位将你了解的有关《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教师多媒体演示搜集到的照片:军警为行人剪辫、中山装、西服、旗袍、西式裙装、女学生装、小脚、绣花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谈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社会习俗颁布了哪些法令?④你们能从礼仪和称谓上的变化体会到什么?社会习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很快的变化吗?五、作业六、教学反思: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第21课 导学案

第21课 导学案

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学案课型:新授执笔:吴成山审核:时芳年级:八年级下周次:第12周课时:1课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一、自主学习请你根据课本知识并访问长辈,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完成下表。

项目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供应情况色彩样式食供应情况营养问题住住房面积居住环境行交通工具出门旅游二、合作探究1、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你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是通过哪些途径找到工作的?改革开放前人们又是怎样就业的?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有何变化?说说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重要作用。

三、达标检测1、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2、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就业制度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医疗保险制度D、再就业制度5、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①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长期把重点放在工业化建设,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低②改革开放后,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们物质经济文化水平,人们经济条件好转③改革开放后,中西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激烈,形成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④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建立新的经济文化体制,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人才竞争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知识运用:请回答下面问题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在减缓城市交通堵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1。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其次十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老师过渡:XX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许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的确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妙。

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奇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学问与力量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现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加同学的感性熟悉;2、采纳历史情景法,使同学参加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同学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究。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1、中国社会消失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xx年,上海召开世博会地点:上海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有情景教学: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由于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老师:哦,那这个馆内究竟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毕竟!)老师利用幻灯片展现图片,图片的内容是:(1)轮船的进展(2)火车的进展(3)汽车在中国的消失问题: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它们在中国的消失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同学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长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消失,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进展的必定)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消失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您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21课八年级历史 第21 课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案

21课八年级历史 第21 课 《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21 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认识:这些变化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3、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二、探究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买衣服要凭,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服饰成为人们、的方式。

食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

住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和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交通工具比较紧张。

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增长都很快,开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

就业制度国有企业是“铁饭碗”。

“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职业。

、、、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社会保障城镇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城县全部建立了制度。

制度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三、达标检测1.1995年起,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A.“安居工程” B.养老保险制度 C.医疗保险制度 D.就业制度2.【2014临沂】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A.解放战争时期B.改革开放前C.20世纪末D.21世纪初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复习巩固四十一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复习巩固四十一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复习巩固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政府发布“剪辫令”,废除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政策下,拖在身后的长辫,是在( )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国民党成立后D、抗日战争胜利后【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因剪去辫子而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人物是( )A、慈禧太后B、宣统皇帝C、袁世凯D、孙中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最早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C、汽车D、飞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曰益增多,中国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它,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呼之欲出也”。

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电报B、电话C、电影D、照相【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写封书信B、拍电报C、上网D、打长途电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民国之初,中华民国大总统正式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A、平等思想B、迷信思想C、爱国思想D、科学思想【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语文增刊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C、刊登广告,便利了民众生活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概述火车、轮船、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演变的史实,认识到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2.认识到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要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
(1)交通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清朝晚期, 轮船 、 火车 、 汽车 等近代交通工具传到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开始。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 铁路建成通车。

(2)近代通讯业的发展是从 电报 开始的。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 有线电报 ,到19世纪末,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架设了电线。

电报的运用,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申报》 ,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2)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民营出版业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 商务印书馆 。

1912年创办的 中华书局 是中国近代另一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大量的图书、杂志等。

3.照相和电影事业
(1)近代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在 1844 年。

20世纪初,中国的照相业有了较大发展, 上海 等大城市有很多两三层楼的照相馆。

(2) 1896年 ,电影正式传入中国,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定军山》 ,第一部故事片是 《难夫难妻》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渔光曲》 。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1)原因: 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法令,包括 剪辫 、 禁缠足 、 变称谓 、禁烟、禁赌等。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哪些促进作用?
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1844
1872 19世纪70年代 1881 1896 1897 1912 辛亥革命后 摄影技 术传入 创办《申报》 轮船招商 局成立
出现有 线电报 建成唐
胥铁路 电影正 式传入 中国 创立商 务印书 馆
创办中 华书局 剪发辫、 改称呼、
易服饰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背景故事:1936年12月1日,南京的肖小姐收到在上海工作的大学同学——张先生的来信,邀请她到上海去游玩。

(1)肖小姐决定请假一个星期去上海,她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把消息尽快地告诉张先生?有哪些较快的交通工具可供她选择?
电报;轮船、火车、汽车。

(2)得知肖小姐答应来上海的消息,张先生非常高兴。

于是他着手制订了一天游玩的计划:上午去外滩去看洋房子,同时游览黄浦江,拍照留影;下午去上海著名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晚上就去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大世界跳交际舞。

张先生的计划中体现了哪些娱乐的新时尚?
照相、看电影、跳交际舞。

(3)12月10日肖小姐到达上海。

11日,张先生陪同她游玩了一天。

由于白天游玩累了,晚上肖小姐和张先生决定不跳舞了,而改为在戏院里看文明戏——《民国新风尚》:
场景一:三个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辫子的老人在聊天,突然来了一群革命军,动员他们把长辫子剪掉。

剪掉辫子后,一老人直说:“头上没有辫子的负担,真轻松呀!”
场景二:邮差手里拿着一封信,“先生,这是你的信件”。

穿着西服、准备去上班的某公司经理接过信件说:“谢谢你。

跑了这么远的路程,你辛苦了。


场景三:公园里,一群小女孩光着脚在草地上玩耍嬉戏。

从以上三个场景中看,国民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社会愚昧、落后的习俗?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废止缠足。

(4)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消息迅速传到了上海。

肖小姐和张先生通过哪些传媒途径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多有关西安事变的消息?
广播、报纸。

故事结局:15日,假期结束了。

肖小姐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上海的张先生,回到了南京。

每当回想起在上海游玩的快乐时光,她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探究问题二】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你认为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总的说来,西方社会习俗的引入对中国近代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它冲击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但是在引进西方习俗的过程中,这种外来的文化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盲目追求奢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习俗等问题。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