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咏柳赏析贺知章
小学古诗《咏柳》
小学古诗《咏柳》小学古诗《咏柳》贺知章的《咏柳》传播较为广泛。
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咏柳》作者:贺知章【唐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注释:(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9)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咏柳》意思: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咏柳》写作背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为了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克服学习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一些出版社约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撰写了鉴赏古典诗词的文章,以"辞典"的方式,出了不少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辞典》、《文明清诗鉴赏词典》、《乐府诗鉴赏辞典》等。
如何阅读有关古典诗词的鉴赏文章,从而提高鉴赏水平,就成了当前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问题。
过去课文中只选过文字评论方面的文章,关于鉴赏方面的文章还没有。
编者特约请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专门撰写了《〈咏柳〉赏析》,开了这方面的先河。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整理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全部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保藏。
古诗《咏柳》原文及赏析篇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绿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
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
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
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很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周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供应丰富的养分。
主干通常在2-3米处就长出分枝。
光滑松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识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
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
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松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际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
它们也许在查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旧枝叶婆娑,绿意融融。
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
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爽超俗之感。
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郁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
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制造一个凉爽世界。
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
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
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
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
咏柳贺知章诗歌鉴赏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词句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作品赏析】这首咏物诗比喻贴切、构思精巧,以咏柳来歌唱春风的伟大力量,体现造化之功。
历来柳与离别总是关联在一起,而贺知章这首诗与之相反,生趣盎然,格调清新,读之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早春时节,寒气笼罩,春色萧萧。
阳春二月,杨柳挂丝吐叶,大地才换上新装,充满了勃勃生机。
于是,诗人敏感的心灵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明媚的春色里。
诗的首句写整个柳树的特殊形态。
人们先看到的是它被碧玉妆成,亭亭玉立的风姿。
对柳树的“碧”借“玉”来形容,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妆成”的“妆”作修饰、美化解。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立意清新,用笔灵活,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住了。
次句写柳条,它柔软,向下垂,所以一般叫垂柳。
它很像织成的绿色丝带,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枝就像她身上垂下的绿色丝织裙带,婀娜多姿,把柳树的又一特殊形态描绘得维妙维肖,真是神来之笔。
三句写柳叶,由“绿丝绦”继续联想,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上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后用第四句对问题作了回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柳树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原文】咏柳碧玉1妆2成一树3高,万条垂下绿丝绦4。
不知细叶谁裁5出,二月春风似6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白话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贺知章《咏柳》赏析
贺知章《咏柳》赏析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深情且华美的春之赞歌。
诗中,他以柳树为载体,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赋予了新柳无限的灵动与美感。
在诗的起始,贺知章用醉人的笔触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他以碧玉比喻新柳的嫩叶,形象地描绘了新柳的清丽与娇美。
而“万条垂下绿丝绦”则将柳树的柔美与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疑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句中,贺知章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描绘了春风的锐利与灵动。
而“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更是引发了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无限遐想。
贺知章的《咏柳》不仅是一首对春天和新柳的赞美诗,更是一首体现他乐观向上人生态度和尊重自然思想的佳作。
在诗中,他以柳树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他倡导人们要像柳树一样,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定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总的来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意境美的诗歌。
它以细腻的描绘、巧妙的比喻和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生命的活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春天古诗之《咏柳》简介及赏析
春天古诗之《咏柳》简介及赏析一、简介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文学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咏柳》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所作,是一首闲适抒情的诗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柳树的生机。
贺知章字季渊,自幼聪颖多才,少年时期曾随父母游历于江南水乡,对自然景色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到唐玄宗时期,他被选入进士,开始了政治生涯,并在此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咏柳》。
二、原文赏析《咏柳》全诗共有五十二个字,分为三首。
下面给大家逐句解读:1.绿波荡漾清微里,这句话描绘的是春天,春天的色彩是明亮清新的,这里利用“绿波”来形容柳叶新发时的清新明亮感。
2.红蜻蜓追飞细草间。
贺知章通过红蜻蜓在细草间飞舞的场景,来描绘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更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
3.晚来风雨散秋光,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雨后,旧枝凋零的景象。
4.百啭无人村落里。
这句是在描绘到了秋天后,人们选择了去城市居住,而在村落里,鸟儿却没人聆听它们的歌声。
5.青枫江上秋帆远,此句用江上的船云,与枫叶相呼应表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象。
6.绿柳堤边日暮斜。
又回到了春天的场景,那长长的绿柳映出了你和我的身影,耐人寻味。
三、理解与赏析《咏柳》是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传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展现出诗人强烈的感性与想象力。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景象,无论是婀娜多姿的柳树还是秋天的萧瑟感,都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同时,蕴含了对人类的哲思,寄托了诗人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感受,也有对现世生活的思考。
贺知章以红蜻蜓等自然景象,抒发对留连于自然之中的安宁祥和的向往,又以鸟儿无人听闻之心,批判了现世生活的虚荣疲惫。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思考,使得古诗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于当下生活的思考与借鉴。
总体来说,《咏柳》是一篇细腻、抒情、恬淡的古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示了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并通过对人类本质的反思希望能让人们能够理性、清醒地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贺知章《咏柳》赏析:碧玉妆成的春风颂歌
贺知章《咏柳》赏析:碧玉妆成的春风颂歌古诗《咏柳》是一首经典的咏物诗,通过描绘柳树的美妙形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译文二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
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
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
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意象:这句诗将高高的柳树比作“碧玉妆成”,用“碧玉”来形容柳树的嫩绿晶莹,既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手法: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柳树与碧玉相比,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翠绿欲滴的柳树。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意象: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柳枝的柔美与轻盈,将下垂的柳枝比作“万条绿丝绦”,既突出了柳枝的数量之多,又展现了其随风飘拂的轻盈之态。
典故:这里的“绿丝绦”可能暗用了《南史》中关于杨柳的典故,但化用得自然无痕,让人感觉不到其出处。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设问: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对春风的描绘。
《咏柳》的古诗解析
《咏柳》的古诗解析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柳树为题材,通过对柳树的形态和特点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两句诗首先描绘了柳树的整体形象。
诗人使用“碧玉”这个词语来比喻柳树的整体颜色,使得柳树更显得清新脱俗。
同时,柳树的枝条被形容为“绿丝绦”,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树的柔美和优雅。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柳叶的形状和特点。
诗人用“细叶”来形容柳叶的细腻和精致,并提出了一个疑问:“是谁裁出了这些细叶?”接着,诗人用“二月春风似剪刀”来比喻春风的力量,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风如何裁剪出这些细叶。
整首诗以柳树为主题,通过对柳树的形态和特点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助柳树的特点,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解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看到贺知章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大自然的美景,并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生活充满诗意和美感。
咏柳译文及解析
咏柳译文及解析
咏柳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作,以其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译文及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典诗词的韵味。
译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描绘春天柳树景象的七言绝句。
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以“碧玉”比喻柳树的嫩绿色,形象地描绘出柳树在春天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一树高”说明了柳树生长的茂盛,高耸入云。
2.“万条垂下绿丝绦”:此句继续描绘柳树的枝条,如同绿色的丝带垂落下来,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万条”表达了柳树枝条繁多的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3.“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叶想象成被人精心裁剪出来的作品,突显了柳叶的精致和美丽。
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4.“二月春风似剪刀”:最后一句揭示了柳叶之所以如此美丽的原因,是因为二月春风的神奇力量。
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裁剪出了这万千柳叶,使大
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整首诗以柳树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诗人将春天的柳树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贺知章《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柳》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柳》作者贺知章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少时即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的诗有哪些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的赏析
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的赏析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的赏析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学过许多的古诗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古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贺知章《咏柳》原文译文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贺知章(公元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是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
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他的写景诗清新通俗。
他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都是“饮中八仙”之一。
贺知章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二十首。
其中七首是祭神乐章,三首是应制诗(即按皇帝的要求写的诗),但仅仅在剩下的十首中就至少有三首堪称唐诗精品,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他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写柳的精品,特别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他的《回乡偶书二首》,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发自心底,感人肺腑。
特别是其中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每一个从小学过唐诗的人都能背诵,而其深情厚意却非人人都能完全体味得到。
公元695年,贺知章进士及第,后来官至秘书监。
在大约公元706年前后,他与包括张若虚、包融在内的一批江南来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词俊秀,名闻上京”。
天宝元年(公元742)时,李白与道士吴筠一起在剡中隐居。
吴筠奉皇上诏书进京,李白也因吴筠举荐而一同前往,后来被授予“翰林供奉”。
其间他们拜访了贺知章。
李白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给贺知章看。
读了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含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贺知章赞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读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后,贺知章禁不住扬起眉毛对李白说道:“公非人世人,岂非太白星精耶!”读过了李白的诗文后,贺知章感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咏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咏柳体裁:诗题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名字:贺知章年代:唐代描述: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翻译: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原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这细细的嫩叶不知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又灵巧似剪刀般的春风。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
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
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
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赏析二:思想内容《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优秀7篇)
咏柳贺知章唐诗鉴赏(优秀7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咏柳古诗贺知章篇二《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贺知章古诗《咏柳》赏析
贺知章古诗《咏柳》赏析-作者简介- 篇一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
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
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全唐诗》存诗十九首。
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译文及注释篇二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咏柳古诗贺知章篇三《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古诗今译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咏柳 贺知章解析
咏柳贺知章解析一、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字词解析1. 碧玉- 原指碧绿色的玉石。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将柳叶比作美女身上的碧玉装饰,一方面写出了柳树的清新、嫩绿,另一方面也给柳树增添了一种灵动的美感。
2. 妆- 装饰,打扮。
“妆成”就是打扮好的意思,把柳树当作一个精心打扮后的美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 丝绦- 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形象地描绘出柳枝细长、柔软且下垂的样子。
三、诗句解析1. “碧玉妆成一树高”- 首句写柳树的整体形象。
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这里从整体上描绘出柳树的颜色和高度,“碧玉”突出了柳树的清新与生机,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2. “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一句着重描写柳枝。
千万条柳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垂下来,“万条”写出了柳枝的繁茂,“绿丝绦”则生动地描绘出柳枝轻柔、随风飘舞的姿态。
3. “不知细叶谁裁出”-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诗人将柳叶的产生归结为一个神秘的力量。
“细叶”点明了柳叶的形态纤细,这个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
4.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最后一句给出答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裁剪出了这些细细的柳叶。
这一比喻新奇巧妙,将无形的春风比作有形的剪刀,既写出了春风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主题与思想感情1. 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柳树的生动描写,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抓住柳树的特征,从柳树的外形到柳叶的产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与赞美。
五、艺术特色1. 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如将柳叶比作碧玉,将柳枝比作丝绦,把柳树当作一位精心打扮的美女,又把春风比作剪刀。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使诗歌充满了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篇1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篇2【原文】【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打扮。
④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贺知章·咏柳》原文、注释与赏析
《贺知章·咏柳》原文、注释与赏析贺知章·咏柳贺知章(659—744),会稽人。
少时即以绝句诗文见长,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
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时称“醉中八仙”。
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
天宝三年,八十六岁时告老还乡。
离开京师时,玄宗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
回乡后不久病卒。
今尚存诗文录入《全唐诗》19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d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注释】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3.妆: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数量词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也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6.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7.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8.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9.似:好像,如同。
【串译】满树装扮得像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垂下,像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似的二月的春风啊!【赏读提示】自古以来,作者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以它特有的温柔、轻盈、婆娑的婀娜风姿,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成为吟咏对象,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下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
于是柳便成为文学作品中品行高洁的象征。
此诗要求诵读者学会细柔轻盈地在描绘之中渗入赞美的情感,语调不能太硬,声音不能太高,节奏不能太快,起伏不能太大。
男生容易过刚、过硬,应提示他们,柔美地表达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巧,并不仅仅是女声的专利。
【推荐名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小学生必背古诗7Fra bibliotek首咏柳
贺知章
(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
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属盛唐前 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 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 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 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 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 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 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 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 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 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 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