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经济基础模型

两个基本假设:1假定当地的要素价格是固定的

2假定当地的要素供给没有限制

经济基础模型建立在对城市区域水平的总体分析之上。该模型侧重于集聚在同一区域内的两个主要的、但区别明显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这两个产业部门一个是基础性部门,一个是非基础性部门。基础性部门主要依赖当地经济的外部条件,基础性部门将包括城市区域的主导出口产业。而非基础性部门主要依赖当地经济的内部条件,将包括区域的全部其他部门。

为理解经济基础模型,可以想象我们正在面对一个地区,我们很容易辨别出当地的产业哪些是基础性的和非基础性。在经济基础模型中,最普通的形式是把就业作为产出水平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经济的就业结构可以被定义为:T=B+N T是总体区域就业,B是基础性部门的就业,N是非基础性部门的就业。

在经济基础方法里,我们假定非基础性部门的产出由当地经济的整体表现决定,而基础性部门的表现有当地经济的外生因素决定。我们可以写作:N=nT,n是介于0和1之间的系数,代表有非基础性部门产生的就业对区域的总体就业水平的敏感程度。则:T=B+nT,也就是说T/B=1/(1-n),T/B被称为经济基础乘数,代表着基础性部门的就业和全部经济中的就业之间的关系,T/B的比例越高,经济基础乘数就越大。经济基础乘数是我们能够讨论基础性部门的变化对整体就业的影响。这样△T=1/(1-n)* △B,因此,如果基础性部门的就业水平变化为△B,总体的区域水平将增加△T。

这个观点的含义是假定某区域的总体就业是基础性部门所产生的就业的函数。总体区域就业和基础性部门的就业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由1/(1-n)表示。这里n代表本地经济和本地导向的活动之间的联系的强度或敏感度,也可以理解为当地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部分地取决与基础部门的表现。同时,基础性部门产生的就业需要非基础性部门提供的要素投入,这本身将产生更多的就业。n反映了基础性部门对非基础性部门要素投入的需求强度。n的值越高,1-n越小,而经济基础乘数T/B=1/(1-n)就越大。因此经济基础模型的使用主要倾向于在人口和生产集中的城市区域。

非基础性部门对基础性部门可能没有呈现出完全的线性关系,原因是一定水平的非基础性部门的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基础部门。这样,经济基础模型应该是:T=B+N0+n1T。代表独立于基础性部门的非基础性就业活动的水平,整理得到:T= N0/(1- n1)+B/(1- n1),△T=1/(1- n1) * △B,这意味着即使非基础部门部分独立于基础性部门部分,在非基础性部门的边际增长相对于基础部门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基础乘数的值将不变。

也可以假定基础性部门与非基础性部门之间全部就业变化的边际关系不是恒定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可描述成:n=n0+n1B,T=B+( n0+n1B)T,T=B[(1+ n1T)/(1- n0)]和△T=△B[(1+

n1T)/(1- n0)]

正如我们看到的,经济基础乘数的值将随着区域内总体就业水平的规模而增加,这意味着随着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区域增长对基础性部门的增长将变得更加敏感。

区分基础性和非基础性部门

目前有三种方法来确定本地产业部门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出口部门,分别是假设法、区位商法和最小需求法。以区位商法为主。

区位商法:在区域的就业数据可以获得情况下,对于基础性和非基础型产业部门分类使

用最普遍的就是区域的“区位商”(LQ)分析。

区位商(LQ)描述了在任意区域任一部门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部门的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LQ ir=Eir/Er Ein/En

这里,Eir是指部门I的在r区域的就业人数,Er是指区域r的就业人数,Ein是指部门I在全国的就业人数,En是指全国的就业人数。

当LQir>1时,表明该地区在该产业是相对专业化的,超过全国的水平, LQir值越大,相对专业化程度越高,是该地区的净出口者。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只有

LQ ir>1的部门才有可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

当LQ ir<1时,表明该地区在该产业专业化程度是低于全国的水平的,也就是其规模比较弱,LQ ir越小,弱势越明显,意味着该地区的净进口者。

当LQ ir=1时,意味着该地区在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上与全国水平相当,属于自给自足型的。

区位商》2,产值比重》15%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1.5,产值比重》10%的部门成为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

第六章

区域间要素配置的新古典单部门模型与区域生产函数存在怎样的关系?

新古典区域要素配置和迁移的单部门模型建立在可变要素比例的法则之上,换句话说,要素的边际生产属性取决于要素的相对使用数量。为使分析简单,假设所有的生产活动均只涉及两个要素资本K、劳动力L。一个国家分为区域A和B,区域A的资本/劳动比率较B高,即K A/L A>K B/L B,若等式成立,B区域的边际租金较高而A区域的工资率较高。如果要素是可以流动的,不同的区域资本/劳动比率将鼓励劳动力从区域B移动到区域A,资本从区域A 移动到区域B,直到两者相等。在这种区域均衡的情况下,两区域的工资率和资本租金将相等。这种区域间调整机制,及要素反向流动直至资本/劳动比率相等,就是要素配置和迁移的单部门新古典模型。(课本194的区域单部门模型埃奇沃斯盒)要素的再分配及迁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边际产量均增加了,因而必定能够增加国民经济总产出。

契约线表示所有可能要素的帕累托效率核心配置。如果区域间的契约线是一条直线,也就意味着,区域的扩张路径既是线性的又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区域生产函数也是相同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则意味着两个区域的生产函数必然具有一阶相似性。课本196图。不考虑产出价格的变化,对于给定的国民经济资本和劳动总存量,不管要素在契约线上的配置如何,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将保持不变。因此,如果要素可以完全流动,只要要素配置点落在契约直线上,而资本/劳动比率相等,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就将与区域间的要素分配活动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