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构筑数学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对照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活动浅尝辄止,甚至是低效或无效的,是为活动而设计的,为活动而活动的。缘于此,本文对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活动作些探讨。
一、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三xx”理论
根据数学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段及方法。这些手段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反映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一堂数学课,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看,它应该是层次分明的,为了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学生通过眼看(课件、动画、影片、图片等)、手动(剪、裁、贴、拼)、口读、耳听等感知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点最初的感性认知,然后上升到通过讨论交流、探究争辩、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理性认知,最后升华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此为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三个维度。
1.感知的活动――数学课堂活动的第一维度。这一维度的活动特点是:体验、观察、操作、感受知识。
案例1:在教学《梯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等腰梯形的概念及性质。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等腰梯形的观察、度量、折叠等方法来探究等腰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通过这种感知的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易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听、触觉意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易于内化,更易于保持。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认识,对等腰梯形性质的数学模型掌握会更加牢固。
2.思维的激发――数学课堂活动的第二维度。
这一维度的活动表现形式有:讨论、交流、探究、推理、归纳等。
在上例的学生动手探究等腰梯形的活动之后,肯定会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此时我设计了一个相互交流活动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活动中因势利导,层层深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得到思维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数学说理、合情推理等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即应该是建立在第一维度的基础之上的,课堂活动的第二维度也就成为实现数学课程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手段。3.情感的体验――数学课堂活动的第三维度。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就能实现的,它是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某一知识、某一事件、某一现象的爱憎、看法、评价的自然流露,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班级形成感染的力量,从而纠正错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上例中,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维度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
由此可见,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应该具备层次性和梯度感,要层层推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在新课改实施的几年时间里,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及听同行的各类公开课,我发现大家都能在一节课堂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课堂活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活动才是对教学有效的活动?究竟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发展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我认为:如果我们能结合数学课堂的“三维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来设计学生活动,必将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
1.巧设生活化情景,彰显活动魅力。设置数学问题情景,提供数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新知教学的起点,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我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而且也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
案例2:在《有理数的加减》教学中,我设计的情景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班和二班进行足球比赛,在上半场一班以1∶2输了1球,在下半场以3∶1赢了2球。那么在整场比赛中一班累计净胜了几个球?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活动情景,依托了小学里学过的加法、减法运算和学生熟知的足球运动。这样处理学生容易得出运算结果,只是需要研究怎样运用“有理数加法”的算式来表示。
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如教学增长率问题、利率问题、测量问题、以太阳从地平面上升起来的现象讨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用概率来预测是否亏本、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货比三家等问题,都要尽可能选择生活化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2.建构数学实验室,积累活动体验。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是主体头脑里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智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好的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方式,为学生建构“数学实验室”,将抽象的数学学习落实在具体的活动当中。
案例3:在讲“圆的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活动:先设问,将细绳的一端固定,拉紧细绳,另一端在纸上慢慢移动,会形成怎样的图形?有的学生马上讲出了答案,有的还在比划,还有一个学生的答案竟是椭圆(他在比划中因细绳未拉直而画了一个近似椭圆的图形),我也没否定。然后,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圆与椭圆形成的不同演示。当我做椭圆形成的演示时,大家都瞪大了眼,在“哦”的一声后,我知道大家已明白了圆和椭圆的概念。于是就请学生将实验结果――圆的概念在课堂上宣读,同时也让学生提早知道了椭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