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s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传 因子(基因)假说,认为: •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 一对遗传因子(等位基因)控制; • 基因有显隐形之分,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而隐性性 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只要细胞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 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 基因在二倍体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 形成生殖细胞时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受 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基本概念
• 杂交:不同个体间的交配 • 杂种:由两个基因型不相同的配子结合成
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 F1: 杂交(杂种)第一代,或称子一代 • F2: 杂交(杂种)第二代,或称子二代
一、遗传的第一定律
• 发现者:是遗传学的伟大创始人-格里戈.约翰.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通过对一对相对 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
主要结果
• F1(杂种一代)的花色全部为红色; • F2(杂种二代)有两种类型的植株,一种开红花,
一种开白花;并且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接 近3:1。 • 反交与正交结果完全一致,表明:F1、F2的性状 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哪一个亲本作母 本无关)。
结果分析
• F1代显示的是亲本红花性状,因此红花是显性性状,白花 是隐形性状。 及其分离行为,实质上就是通过隐性亲本来检测F1杂种的 基因型。
杂种F1基因型验证-测交法
思路:根据假设,F1的基因 型为Cc,如果用杂种F1与白 花植株(cc)杂交,那么就可以 据此推测测交后代应该有两种 基因型(Cc和cc),分别表现为 红花和白花,且比例为1:1。 如果测交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推 测一致,则说明F1假设的基 因型(Cc)及其分离行为是 正确的。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 动物遗传学习题
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遗传学习题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整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离去的性状称作。
7、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8、基因型(genotype):也表示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共同组成,就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9、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1、多因一效(multigenic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整体表现。
12、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边线。
13、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4、互换值(重组率为):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出现互换的频率。
17.相引相:在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的连锁称为是相引相。
18.背道而驰二者:在遗传学中,把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称作背道而驰二者。
15、基因定位:确认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边线。
主要就是确认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16、合乎系数:则表示阻碍程度的大小,指理论互换值与实际互换值的比值,合乎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17、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18、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19、连锁群(linkagegroup):存有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20、性连锁(sex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以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性状是由两个基因决定的,且一个基因会表现出优势或隐性的特征。
他总结了两个基因互相独立地遗传给下一代的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配对、分离和重组,从而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指出了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分离和随机组合规律。
突变和遗传变异规律: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而非逐渐的改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常见形式。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有利的或中性的,但是它们都对个体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规律:DNA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或有性生殖中的复制过程。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这些过程都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实现,是遗传学的基础。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规律。
以上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理解生命进化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
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
1、分离规律
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
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
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
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2、独立分配规律
独立分配规律(又称自由组合定律) 该定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自由组合规律--生物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
3、连锁遗传规律
连锁遗传规律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多的动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
于是继孟德尔的两条遗传规律之后,连锁遗传成为遗传学中的第三个遗传规律。
所谓连锁遗传定律,就是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1
作物育种
通过对植物的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可以培育出更耐病、高产的新品种。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动物繁殖
通过对动物的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可以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性能。
3
医学研究
通过对人类基因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的研究,可以揭示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定律的案例研究
3 隐性和显性
4 分离定律
孟德尔发现了隐性和显性基因的存在,相 互作用决定特征表现。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 分离和重新组合。
第三定律的定义和说明
第三定律指出,一个有两个基因的个体在生殖过程中,这两个基因会分离并 且分别传递给后代,后代在自我繁殖时会重新组合这些基因。这个定律被广 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和进化研究。
2 如何应用第三定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第三定律解决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人类遗传疾病等实际问题。
3 为何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如此重要?
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后续的遗传学 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和结论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石,它描述了基因在后代中的分离和 重新组合。这一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人类遗传疾病研 究中,对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也称为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它 描述了同一性状两种基因分开传递给后代的过程,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1 遗传物质
2 基因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物质的存在,由遗传物 质负责遗传特征。
《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染 色体和基因,揭示了遗传信息 的载体和传递机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双螺旋结构,为现代遗传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 划启动,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 的全部DNA序列,为疾病诊断 、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深入的见 解。
02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结构和功能
转基因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有益基因导 入作物中,创造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转 基因作物。
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和修饰,实现定向进化、基因表 达调控等功能。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组织中,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引起的疾病 。基因治疗在某些遗传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总结词
解释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在 遗传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基因是染色体上携带遗传信息的片段 ,它们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来 发挥功能。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结构 ,负责储存基因。
03孟德尔遗传定律 Nhomakorabea孟德尔的生平简介
总结词:科学先驱
详细描述: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 传定律。
05
遗传与环境
遗传与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遗传因素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分子,影 响个体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即表 型。
VS
环境因素
环境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者直接作用 于个体,也影响表型。
表型可塑性和进化
表型可塑性
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 表型特征。
进化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表型得以保 留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实现物种的进化。
遗传的基本规律(二)—独立分配
黄圆
31 24 55 1:
×
Yr Yyrr
yR yyRr
黄皱 绿圆
27
26
22
25
49
51
1: 1 :
整理课件
绿皱 yyrr yr yyrr
绿皱
26 26 52 1
总数
110 97 207
2、 自交法
整理课件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试 验证明F2代中有9种基因型。
整理课件
二、分支法分析遗传比率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二)
自由组合规律(独立分配定律)
整理课件
• 孟德尔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规律的同时,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 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 了遗传学第二条规律--自由组合规 律。
整理课件
一、自由组合规律
• (一)两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概念 • 其中黄圆和绿皱两种是亲本原
整理课件
• 3、可以估计杂交育种的规模和所需的世代。 根据各种基因型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可推 测出要获得某种基因型的个体需栽种多大 群体,以及在几个世代后该基因型才能出 现。
• 4、研究性状所属植物的部分和环境的影响, 可以确定遗传的变异。一个变异的性状, 如果能够稳定而真实地遗传,那么这个性 状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对这个性状进 行选择将是有效的。
• 两对非同源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 子时,各自独立地分开和组合,形成四种 基因型的配子。在杂交时四种配子随机结 合,形成四种表型,9种基因型的群体。
整理课件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分析
• 棋盘方格(punnett square )
整理课件
(三)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
遗传学第四版复习题答案
遗传学第四版复习题答案遗传学第四版复习题答案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
在学习遗传学的过程中,练习复习题是巩固知识和检验理解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对遗传学第四版复习题的答案解析,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遗传学基础1. 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
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转化为RNA,再通过翻译转化为蛋白质。
2. 遗传物质是DNA分子,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鳟嘧啶)组成的链状结构。
3.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互结合形成的。
4.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的复制实现的。
DNA的复制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的,通过DNA聚合酶酶的作用,在每个新生DNA分子上合成一条互补的链。
5. 突变是指遗传信息发生的突然而持久的变化。
突变可以是基因突变(影响单个基因)、染色体突变(影响染色体结构)或基因组突变(影响整个基因组)。
第二章:遗传信息的传递1.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实现的。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通过复制产生两条互补的新DNA分子,然后分配给两个新的细胞。
2. 有丝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方式,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纺锤体形成和染色体分离都是重要的步骤。
3.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分裂的目的是减少染色体数目,以保持种群的稳定。
4. 配子是生殖细胞,它们通过减数分裂形成。
在配子中,每对染色体的一个成员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
5. 配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具有两个亲代的遗传信息。
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发育,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第三章:基因的遗传规律1. 遗传规律是描述基因传递和表达的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包括显性和隐性、分离和自由组合、等位基因和基因型。
2. 显性和隐性是指基因表现的方式。
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_
遗传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_1、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3、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5、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6、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7、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8、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 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第一代 F2 杂种第二代。
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第一大基本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总结出了遗传学的第一大基本规律,即“一对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规律表明,每个个体的性状遗传是由父母亲所携带的基因决定的,而且每一对基因在配子中的分离和随机结合。
这种随机性使得基因在后代中的组合呈现出多样性,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大基本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第二大基本规律,它揭示了基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会发生复制、缩短、分离和迁移等过程,从而保证每个子细胞都能得到完整的染色体组。
而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交换和随机分离则使得基因在子代中的组合更加多样。
染色体的行为规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基因在细胞遗传中的作用,也为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大基本规律:基因突变规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的现象。
基因突变规律是遗传学的第三大基本规律,它揭示了基因突变的发生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删除突变等,它们的发生会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从而引起遗传特征的变异。
基因突变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也为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遗传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生物界的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供了可能。
遗传学的发展将继续为人类解开生命奥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
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众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本文将简要介绍遗传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即莱布尼茨规律、单系统规律和显性继承规律。
莱布尼茨规律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其定义是:当两个有不同表达特征的两个特征状态遗传给后代时,它们的表达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比例。
莱布尼茨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当两个特征状态经过一代的遗传之后,这两个特征状态的后代数量是具有一定比例的。
单系统规律是指当一个特征状态父母之间进行遗传时,它们的后代遗传特征就会受到他们父母的影响,而不受到对方的影响。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两个不同特征状态的父母的后代的特征状态最终将全部是另一个特征状态。
显性继承规律是指当一个特征状态的父母之间进行遗传时,它们的后代会带有两个特征状态的组合,其中一个特征状态会显性表现出来,而另一个特征状态则会隐性存在。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两个不同特征状态的父母的后代的特征状态最终会是一个特征状态的组合。
以上就是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研究遗传学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生物研究发展的动力。
- 1 -。
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两大定律知识点以及遗传的基本规律
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两大定律知识点以及遗传的基
本规律
高中生物遗传学中的两大定律知识点是孟德尔的基因定律和配对定律。
1. 孟德尔的基因定律:
- 定律一:单性别定律(第一定律)- 每个个体的所有个体特征均由一对自我配对的基因决定,这些基因分离,同时传递给后代,但每个后代只能获得一对基因之一。
- 定律二:同等分割定律(第二定律)- 在基因自由组合的配子中,每个基因均以等概率分配给后代,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2. 配对定律:
- 配对定律是指在有性繁殖中,父母所带的两对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分开,并且配对的染色体按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个配子中。
- 配对定律的基本规律是随机分离和随机结合,即每个配子中的染色体的组合是随机的,结果是多样化的基因遗传组合。
基本规律包括:
- 显性和隐性遗传:某些基因表现出显性特征,而其他基因则以隐性方式表现,只有在两个隐性基因组合在一起时才会展现出来。
- 随机分离和独立性:在遗传过程中,配对的染色体会以随机的方式分离,相互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 基因的独立性: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即一个基因的表达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这些定律和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和基因传递方式。
生物教案: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教案: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生物个体的特征、性状的传递和变异。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多样而又复杂的领域,它由一系列的定律和规则构成,为我们解释了生物世界中遗传现象的发生和演变。
本教案将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与基因型、基因频率、基因突变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遗传学知识。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统计,总结出了三条遗传定律。
首先是“单因素性状的分离定律”,即每个个体在性状表现上只表现一种特征;其次是“二因素性状的分离定律”,即在同时考虑两个性状的遗传时,它们是独立的;最后是“互相联系的因素的组合定律”,即在某些条件下,两个性状会以特定的方式组合传递给下一代。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因与基因型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型指的是一个个体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组合,它由两个等位基因构成。
等位基因是指基因在某个位点上的不同形式,它们决定了个体在该位点上的表型展现。
基因型的种类有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表示两个等位基因相同,杂合子表示两个等位基因不同。
三、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群体中特定等位基因的比例。
基因频率的计算可以通过观察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来进行。
基因频率的变化取决于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基因型的组合和遗传规律。
基因频率的变化对于群体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或突变,导致基因信息的改变。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形式。
突变是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它能够导致新的遗传变异体的出现,并且可能对个体的表型产生影响。
五、遗传的应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对于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领域,遗传学可以帮助我们培育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抗病性;在医学领域,遗传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法。
《普通生物学》章节笔记
《普通生物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一、生命的起源1. 地球的形成与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大约开始于46亿年前,从原始太阳星云中逐渐凝聚而成。
地球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吸积阶段:尘埃和岩石碎片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地球的胚胎。
(2)分化阶段:地球内部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导致地球内部熔融,重元素下沉形成地核,轻元素上升形成地壳。
(3)冷却阶段: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形成稳定的岩石圈。
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1)有机小分子的生成:在地球早期,大气中缺乏氧气,存在大量的还原性气体,如氢、甲烷、氨等。
在紫外线、雷电等能量作用下,这些气体可以生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糖类等。
(2)有机大分子的形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海洋或其他水体中进一步反应,形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3)原始生命的诞生:有机大分子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系统,这被认为是生命的起点。
2. 生命起源的假说关于生命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假说:(1)化学进化论:这一假说认为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生物大分子,最后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有机多分子体系转变为原始生命(2)热泉起源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早期海底热泉附近的环境有利于生命的发生。
热泉提供了能量、矿物质和有机物,为生命起源创造了条件。
(3)宇宙生命起源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生命可能来源于外太空,如陨石、彗星等携带的有机物。
二、生物进化论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1)过度繁殖:生物普遍具有产生大量后代的倾向。
(2)生存竞争:由于资源有限,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展开竞争。
(3)遗传变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第3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2)
动物遗传学
4、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利用各种方法将某一基因定位在
某条染色体的某个特定位置。 某条染色体的某个特定位置。
人类的基因定位历史
---Wilson 1911年将红绿色盲基因首次定位于 ---Wilson于1911年将红绿色盲基因首次定位于X染色 Wilson于 年将红绿色盲基因首次定位于X 体上,开创了人类基因定位的先河; 体上,开创了人类基因定位的先河; ---1968 ,Donahue利用系谱分析的方法将Duffy血型 ---1968年,Donahue利用系谱分析的方法将Duffy血型 1968年 利用系谱分析的方法将Duffy 基因定位于1 号染色体上, 基因定位于1 号染色体上,是人类首次在常染色体上进 行的基因定位。 行的基因定位。
基 因 的 位 置 与 连 锁 性
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 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
Crossing over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产生重组型配子
2、交换率(重组率)的计算 交换率(重组率)
交换率的计算
交换率= 交换率=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
×100% 重组型个体数+ 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
(1)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 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 亲本型--数目最多的类型;双交换型--数目最少的类型; 亲本型--数目最多的类型;双交换型--数目最少的类型; --数目最多的类型 --数目最少的类型 (2)确定中间位置基因: 确定中间位置基因: 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哪个基因交换了, 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哪个基因交换了,交换的基因一定是 处于三个基因的中央(C)。?? 处于三个基因的中央( )。?? (3)计算双交换率和AC、BC交换率 计算双交换率和AC BC交换率 AC、 双%=0.5%; AC%=10%;BC%=15%; %=0.5%; AC%=10%;BC%=15%; (4)计算距离最远的AB之间重组率和距离 计算距离最远的AB AB之间重组率和距离 AB遗传距离=AB重组率=[(45+50+75+70)/1000]× AB遗传距离=AB重组率=[(45+50+75+70)/1000]×100% = 遗传距离=AB重组率=[(45+50+75+70 24%=24cM AB遗传距离=0.10+0.15AB遗传距离=0.10+0.15-2×0.005 遗传距离=0.10+0.15 基因直线排列定律: 基因直线排列定律:两边两个基因的重组率等于两个单交换的 重组率之和减去两个双交换率。 重组率之和减去两个双交换率。
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动物遗传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似或类同,此血统关系包括直系或旁系;变异指有血统关系的个体间的不相似性。
2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1900年德国的C.Corers、荷兰的H.De.Vries和奥国的V on.Tschermak 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192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40年代比德尔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1953年W 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60年代提出中心法则,70年代的遗传工程。
3 丰富生物化学的内容,发育遗传学可深刻理解发育生物学,行为遗传同行为生物学之间、生态遗传学同生态学之间、遗传学和分类学之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遗传学在揭示生生命本质的研究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是整个生物学发展的焦点。
其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制药、食品、发酵、军事等方面。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它们在长度、直径、形状、着丝粒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排列都相同。
联会:减数分裂前期偶线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双价体:所粗线期每对配偶染色体称为双价体,又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
染色单体:在粗线期中每条染色体含有由着丝粒相连的两个染色体,其中每一条称之为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带型:用各种特殊的处理和染色方法使各条染色体显示出各自的横纹特征,包括Q带、G带、C带、R带等。
2 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3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二倍体染色体复制一次而核分裂两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使得:①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导致基因的重组产生新的类型配子,为自然选择提供素材;②产生单倍体的配子,配子结合后以可恢复为二倍体,这有利于物种保持稳定。
前期较长且复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
1.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的实验得出了三个基本遗传规律:
1.第一定律:性状的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分别来
自父母。
2.第二定律:隐性和显性基因会决定性状的表现。
3.第三定律:基因在排列时独立分离。
2. DNA的发现与结构
遗传信息的存储是通过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来实现的。
DNA的结构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它们按特定规则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遗传代码。
3. 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导致个体遗传信息的改变。
常见的遗传变异包括:
•突变:基因发生永久性的改变。
•重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交换时重新组合。
•易位:染色体片段之间的互相交换。
4. 遗传规律的应用
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中:
•育种:通过选择有利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改良农作物和家畜。
•基因工程: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修改个体的遗传信息,以实现特定目的。
•疾病诊断:通过分析基因变异来检测遗传性疾病。
•进化研究:通过研究基因变异和遗传演化规律揭示物种的起源和发展。
5. 伦理与遗传学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平衡个体权益与科学研究的需要、如何应对基因编辑在人类基因组上的应用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与讨论。
遗传的基本规律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a b
总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结
一对等位基因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位于 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A
a
A
a
B b
18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如果一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发病仅仅 涉及到一对基因,这对基因称为主基 因(major gene),这种遗传称为单基因 遗传(single-gene inheritance)。
A B a b AaBb
A b
a B
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后期I,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 合在一个生殖细胞中
A a B b
A
B
a
b
A
or
b
a
B
亲 代
AABB
aabb A—颜色 B—高矮
子 一 代
x AaBb
子 二 代
9
:
3
:
3
:
1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1/16
a b 1/16 AaBb
(1) 患者的双亲表现型往往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的携
带者。 (2) 患者同胞中有1/4的人患病,表现型正常的同胞中有
2/3为携带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3) 在系谱中往往看不到本病的连续传递现象,患者 常常是散发的。 (4) 近亲婚配时可使后代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为什么近亲婚配时子女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概念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连锁互换律
1. 遗传学基本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先泉 制作
16
1、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试验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认为:
(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 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 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 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 存在。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杨先泉 制作
6
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
❖生物体或其组成部 ❖孟德尔把植株性状
分所表现的形态特 总体区分为各个单
征和生理特征称为 位,称为单位性状,
性状
即:生物某一方面
❖最初人们在研究生 的特征特性。
物遗传时往往把所 ❖不同生物个体在单
观察到的生物所有 位性状上存在不同
特征或某一类特征 的表现,这种同一
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单位性状的相对差
杨先泉 制作
4
第一节 分离规律
一 分离现象的发现和解 释
二 分离规律的验证和发 展
三 分离规律的应用
杨先泉 制作
5
一、分离现象的发现和解释
•相关背景知识
–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豌豆花色杂交试验 (二)、七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 (三)、性状分离现象
• 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两次在布尔诺自然科学 会例会上宣读发表;
• 1866年整理成长达45页的《植物杂交试验》一文, 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会志》第4卷上。 奥地利布隆(Brünn):
现捷克布尔诺(Bruo)
杨先泉 制作
2
豌豆杂交操作方法
杨先泉 制作
3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第三节 连锁遗传规律 第四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 第五节 连锁遗传的应用 第六节性别决定及性连锁 第七节 细胞质遗传
杨先泉 制作
18
3、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孟德尔利用其遗传因子假说、分离规律对性状分离现 象进行解释,认为: F2产生性状分离现象是由于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
杨先泉 制作
19
4、豌豆子叶颜色遗传因子的分离与 组合
杨先泉 制作
20
4、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本概念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互关系
纯合与杂合
生物个体基因型的推断
杨先泉 制作
17
2、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遗传因子在世代间的传递遵循分离规律:
(1)(性母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 离、分配到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而杂种体细胞中,分别来自父母本的成对遗传因子也 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互不 影响。
(2)杂种产生含两种不同因子(分别来自父母本)的配子, 并且数目相等;各种雌雄配子受精结合是随机的,即 两种遗传因子是随机结合到子代中。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杨先泉 制作
1
孟德尔(Gregor J. Mendel,1822-1884)及其 杂交试验
• 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 其中对豌豆(严格自花授粉/闭花授粉)差别明显的7对 简单性状进行了长达8年研究,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及 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后称Mendel’s Laws);
❖反交试验结果与正交完全一致,表明:F1、F2的性状 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哪一个亲本作母本 无关。
杨先泉 制作
13
(二)、七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
杨先泉 制作
14
(三)、性状分离现象
1、F1代个体(植株)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 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 相对性状中,在F1代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而在F1中未表现出来的相对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2、 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 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 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 隐性性状在F1中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了,在F2代显 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状分离现象。
杨先泉 制作
15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1、遗传因子假说 2、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 3、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4、豌豆子叶颜色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
比例
红花(♀) × 白花(♂)
↓
? 红花
↓
红花
白花
705
224
3.15
1
杨先泉 制作
12
3. 反交试验及其结果
❖孟德尔后来用白花亲本作为母本、红花亲本作为父本 进行杂交试验,即:白花(♀)×红花(♂)。 通常人们将这两种杂交组合方式之一称为正交,另一 种则是反交。
❖反交试验结果:
– F1植株的花色仍然全部为红色; – F2红花植株与。 7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杨先泉 制作
8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所选择的七个单位性状的相 对性状间都存在明显差异, 后代个体间表现明显的类别 差异;
❖按杂交后代的系谱进行的记 载和分析,对杂交后代性状 表现进行归类统计、并分析 了各种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杨先泉 制作
个体称为杂种二代,即F2。由于F2总是由F1自交得 到的所以在类似的过程中符号往往可以不标明。
杨先泉 制作
11
2. 试验结果
(1)F1(杂种一代) P 的花色全部为红色;
(2)F2(杂种二代) F1 有两种类型的植株, 一种开红花,一种 开白花;并且红花 F2 植株与白花植株的 株数 比例接近3:1。
杨先泉 制作
21
基因型和表现型
❖ 根据遗传因子假说,生 物世代间所传递的是遗传 因子,而不是性状本身; 生物个体的性状由细胞内 遗传因子组成决定;因此, 对生物个体而言就存在遗 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两 方面特征。
❖1909年约翰生提出用基 因代替遗传因子,成对遗 传因子互为等位基因。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型和 表现型两个概念。
9
(一)、豌豆花色杂交试验
1. 试验方法
P
红花(♀) × 白花(♂)
↓
F1
红花
↓
F2
红花
白花
杨先泉 制作
10
植物杂交试验的符号表示
– P:亲本(parent),杂交亲本; – ♀:作为母本,提供胚囊的亲本; – ♂:作为父本,提供花粉粒的杂交亲本。 – ×:表示人工杂交过程; – F1:表示杂种第一代; – :表示自交,采用自花授粉方式传粉受精产生后代。 – F2:F1代自交得到的种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