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6f5b07680203d8cf2f2413.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作者:————————————————————————————————日期: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01免疫学简史及概念
![01免疫学简史及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1beb05b3b3567ec102d8afe.png)
• • • • • 1.听懂概念 2.理解原理、机制 3.记住要点 4.温古而知新 教材分级:掌握、熟悉、了解;
• 课程进行方式:教师课堂讲授、PBL (Problem - Based learning ) 、自主学习、双语教学;
免疫学概论 抗原 补体系统 CD-AM 免疫细胞 免疫调节
三.免疫系统功能
immune defence Immune homeostasis
识别清除病原微生物及 其毒性产物 通过自身耐受和自身 调控机制,达到内环境 稳定
(SLE)
识别清除肿瘤细胞、 Immune 自身衰亡细胞及病毒 以及 serveillance 自身衰亡细胞 感染细胞
四、免疫应答的类型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种类
树突状细胞, 这张共聚焦显微照片上是一个迁移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图中的红点是富含肌动蛋白的足体,树突状细胞依靠足体移动、对细胞进 行免疫监视。树突状细胞的发现者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 小结 • 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 来的。16世纪中国的“人痘术”,18世纪的 jenner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 • 现在: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 的支撑学科之一。 •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身稳定; • 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细 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 或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细胞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ity,CMI )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HI)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专一性 (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58ec144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b.png)
(3)不同细胞亚群 免疫应答
(4)固有免疫和抗原提呈 不成熟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NKT细胞 B-1B 成熟树突状细胞
γδ+T细胞
10.免疫病理概念的形成
(1)超敏反应 (2)自身免疫疾病
11、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促
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三、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细胞因子
补体 免疫球蛋白
粒细胞
B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T细胞
巨噬细胞
一、免疫的含义
免疫(immun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 物(“非已”或“自己”),维持机体内环 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对异物抗原 对机体作用 对自身成分
传统概念 抗感染
发生免疫应答 有利
现代概念 抗感染及排除非已抗原 免疫应答,也可发生耐受
有利也可有害
免疫学(Immunology)
免疫学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 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 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 病的目的。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中枢
外周
免疫细胞
胸腺
脾脏 淋巴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骨髓
淋巴结 其它APC
(树突状细胞、 粘膜相关 内皮细胞等) 淋巴组织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肥大细胞
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比例
免疫细胞 中性粒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 (%) 40-75 0.1 -1 1-7 2-11 20-35 0.1-1
二、免疫的功能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ca84df4e009581b6ad9eb0b.png)
免疫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 应用免疫学的发展 DNA疫苗、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治疗、完全人源抗体及口服自 身抗原预防自身免疫疾病
第一节 经验免疫学时期
• 我国11世纪开 始接种人痘 • 18世纪后叶, Jenner发明牛 痘
第二节 科学免疫时期
• 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使用的推广 Pasteur观察到细菌、发明培养基、制备 疫苗;Koch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 • 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
• (一)抗体的发现
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于1890年在 Koch研究所应用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 在其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 抗毒素。将这种免疫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也有 中和外毒素的作用。这种被动免疫法很快应用 于临床治疗。Behring于1891年应用来自动物的 免疫血清成功地治疗了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 一个被动免疫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1902年获 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 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 及机制的科学
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
• 1876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 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使疫苗得以广泛发 展和使用 • 1900年前后,抗原与抗体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 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 化学的发展及抗体的临床应用 • 1957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 是T及B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 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 协同功能 • 1977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 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 系与机制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2a2612f852458fb770b56dd.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得危害天花就是一种古老得、世界流行得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得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得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得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与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得方法就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得祖先建立得、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得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得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与孤儿做人痘苗接种得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得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
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得制备与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得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得发展提供了丰富得经验与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的发展史
![免疫学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d71d6b2960590c69ec3766e.png)
免疫学的发展史
1、免疫学科的开创时期
18世纪,英国医生Jenner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患牛痘
后不易得天花的事实后,发明了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免疫,这可视为免疫学科的建立
2、经典免疫学时期【19~2o世纪初)
①法国免疫学家P~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Koch,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
②发明了酿毒疫苗,创建了人工主动免疫方法。
1881年P'dstet
③发现了抗毒索,创立了人工被动免疫方。
Behfing于1891年
④人体免疫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
如比利时Border发
⑤形成了抗原抗体概念,建立起血清学检测方法
⑥抗原抗体理化性质的研究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化学基础研究
⑦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学说的提出
⑧对免疫效应双重性的认识
3、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1942年,Chase等人深人研究Koch现象.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而是由致敬细狍引起,证明了机体免疫是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形式的
1945年,Owe.发现天然耐受
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l~ 提出了自身耐受形成的假说
1953年,Bellhggham,Medav,-ar在小鼠俸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耐受实验,给予Butt~ 学说以有力支持。
同年,Grubar等人建立的免疫电泳技术促进了对蛋白质抗原性的免疫化学分斩,从而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但抗体的纯化遇到了困难。
1958年,Burbe【提出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4、现代免疫学时期c20世纪60年代~2l世纪初)。
免疫学基础理论(药学)
![免疫学基础理论(药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e008a751e79b89680226d1.png)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基础理论免疫学发展简史(一)免疫学的诞生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免疫学形成阶段(16世纪—18世纪末)▪16世纪(明朝)中国医生首先实践用人痘痂皮接种青少年预防天花▪18世纪传到亚洲、欧洲各国▪18世纪末,英国医生Jenner首次发明牛痘预防天花。
▪免疫学诞生▪Vaccination(种痘)定为人计划“免疫接种”Edward Jenner (1749-1822年) ,13岁在Sodbury学医8年,1792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
1796年5月14日他从挤奶女工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把牛痘的脓泡液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
1798年他发表了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
这一发现当时被称为Jenner牛痘疫苗接种,是人们与天花奋斗长达200年之久的最重要的武器。
1980年5月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WHA)上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在免疫科学真正确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人们通常把免疫学的起源归功于他。
免疫学实验研究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实验室发明人工培育疫苗▪Pasteur(法)微生物学、免疫学创始人▪1880年鸡霍乱(巴氏杆菌)弱毒菌苗▪1882年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Louis 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年)是一位法国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
1880年他发现鸡霍乱杆菌的陈旧培养物能预防鸡霍乱的感染,首先创造了减毒疫苗。
为了纪念一个世纪前Jenner的功勋,他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预防接种(vaccination),并将这种制剂称之为疫苗(vaccine),相继他又创造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狂犬病的减毒疫苗,兴起了主动免疫的方法(active immunization)。
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
![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https://img.taocdn.com/s3/m/eff7f469336c1eb91a375daa.png)
1996
第三节
免 疫 学 检 验
免疫学检验(laboratory immunology):
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 免疫学检验的发展是随着各种免疫物质的发现密切相 关,在免疫学理论与生物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许多经典技术被加以革新与放大而派生出更多新技术 与新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 运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 疫 学 检 验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 反应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 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 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 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 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2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学者姓名 Behring Koch Ehrlich Metchnikoff Carrel Richet Bordet Landsteiner Theler Bovet Burnet Medawar Edelman Porter Yalow Dausset Snell Benacerraf Jerne Kohler Milstein Tonegawa Murray Thomas Doherty Zinkernagel 国家 德国 德国 德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比利时 奥地利 南非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阿根廷 日本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获奖成就 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 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器官移植 发现过敏现象 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 发现人红细胞血型 发明黄热病疫苗 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现人白细胞抗原 发现小鼠H-2系统 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第一例肾移植成功 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免疫学发展史
![免疫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fe06d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3.png)
免疫学发展史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的科学,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典时期: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观察到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例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保护作用”(phylaxis)的概念,认为某些人对某些疾病比其他人更具有抵抗力。
另外,在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医学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具有免疫活性的植物药物。
18世纪:18世纪的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通过对牛痘和狂犬病的研究,发现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这为疫苗接种奠定了基础。
19世纪:19世纪早期,德国的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这个理论对于后来对免疫系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20世纪初,英国的免疫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提出了“免疫学”的概念,并研究了抗体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随后,法国的免疫学家路易斯·帕斯托尔(Louis Pasteur)提出了“免疫记忆”的概念,认为免疫系统可以记住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遇到时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
20世纪中叶至今:在20世纪中叶至今的几十年间,免疫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克隆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和疾病诊断。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近年来,免疫学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例如,通过刺激免疫系统来增强对肿瘤的攻击力的免疫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结来说,免疫学的发展是由古代的观察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步推动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免疫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免疫学将继续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3610b71aeaad1f347933f54.png)
薇免疫学发展简史芈芄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莁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羈(一)天花的危害螆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肃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蒁(二)人痘苗接种荿1.人痘苗接种实践:蒇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 多年之前。
螂明庆隆年间(1567〜1572); 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薁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蝿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 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羅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袄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蚁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羆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免疫学的发展历史
![免疫学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66a576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e.png)
免疫学的发展历史(一)免疫学开创阶段早在我国南宋时期,公元11世纪时,我国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
这实际上是免疫学的开端。
至17世纪时,不但在我国已普遍实行以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而且也引起邻近国家的注意,人痘法已传入朝鲜、日本及俄国,并由俄国传入士耳其,后经中东再传入欧洲。
1721 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Montagu将人痘法传入英国,在英国曾进行了人体实验;把接种人痘者移居至天花流行区,结果发现接种者均获得免疫力。
(二)免疫学的兴建阶段继人痘苗以后,免疫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Jenner首创的牛痘苗。
他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得过牛痘以后,就不再得天花的事实,通过长期的研究,证实牛痘苗可以预防天花。
牛痘给人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对人的毒力并不增加。
因牛痘苗对于人体无害,以后它就完全代替了人痘苗。
自Jenner发明牛痘苗后,免疫学的发展停滞了将近一个世纪。
到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地发现了许多病原微生物,免疫学也随之迅速发展。
其中Pasteur受到人痘和牛痘苗的影响,通过系统研究,找到用理化和生物学方法,使微生物的毒力减低,以减毒株制备菌苗或疫苗,如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等。
Pasteur减毒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前景。
Behring和北里用白喉脱毒外毒素注射动物,在血清中发现有一种能中和白喉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
此种中和毒素的的能力并能被动地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抗白喉毒素的免疫力。
抗毒素可用于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以后很多人从免疫动物或传染病病人血清中发现有多种能和微生物或其产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物质,通称为抗体,而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和抗体因能发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为诊断传染病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
随着研究的进展,免疫现象所涉及的本质问题就必然要被提出来。
19世纪末对于抗体免疫机理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31b853a763231126fdb1102.png)
经验免疫学时期
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 18世纪后叶,Jenner发明牛痘
1.经验免疫学时期 人痘苗、牛痘苗的发明
中国从宋朝起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 创造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经典免疫学时期
1876年,法国学者Pasteur观察到细菌、发明培 养基、制备疫苗,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学说的形成: 吞噬细胞的理论,免疫球蛋白的发现与结构分析 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应用 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种 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抗体)。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经验免疫学时期(19世纪以前) 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经验免疫学时期
天花: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其特点是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肤成批出 现麻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 脱痂、遗留疤痕。起病急骤,发展迅速, 全身症状明显,可有显著头痛、四肢及腰 背部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小儿可 出现抽搐、昏迷。 如不积极控制感染, 可并发肺炎、衰竭、血压下降、病情危急 。皮疹自面部发生后,先后转变为丘疹、 疱疹、脓疱与结痂。于病程第10~12日, 脓疱干枯,结成厚痂,痂脱后,皮肤遗留 凹陷疤痕。
近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体多样性与特异性:克隆选择学说 Burnet,杂 交瘤技术 TCR基因的克隆 细胞因子与受体
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途 径(凋亡)的发现 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
免疫学的重要地位
生命科学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免疫学第一章
![免疫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67580c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9.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
The History of Immunology
提要
1. 免疫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2. 免疫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意义 3. 著名免疫学家在免疫学发展中的贡献,免疫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
学奖获得者 4. 免疫学的重大学说和理论
内容
概述 经验免疫学时期 科学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之父 Niels Jerne
尼尔斯·杰尼(丹麦,Niels Jerne, 1911-1994)
现代免疫学之父。提出了抗体形成 的“天然”选择学说、抗体多样性发 生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建 立了细胞免疫学理论。继Bernet"克 隆选择学说"后提出免疫系统内部调 节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的网络理 论。他指出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异质 性不仅表现在分子上有特殊的能结 合抗原的互补位,而且表现在分子 的可变区上许多不同的抗原决定 簇。这些被称为独特位的抗原决定 簇能被另外的抗体,即抗独特型抗 体所识别。与乔治斯·克勒及色萨·米 尔斯坦共同获得1984年年的诺贝尔 生理及医学奖。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文immunitas,原意是指免 除赋税或徭役,在免疫学中意指免除瘟疫即抵御传染病的能 力。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 科,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掌握免 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 性疾病奠定基础。
Louis Pasteur 炭疽杆菌减 毒疫苗
Robert Koch 固体培养基 的发现
Robert Koch 分离出结核 杆菌
法国
Louis Pasteur 狂犬病疫苗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4c592a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e.png)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从古代到当今,免疫学已经经历了很多发展历程。
在早期,人们只能
通过传统的方法来应对疾病,这些方法包括收集药物,进行祭祀,施行治
疗等等。
两百多年以前,英国医学家Edward Jenner发明了最早的疫苗,他发
现免疫力可以通过向人接种低毒力的病毒株,以保护他们抵抗更强烈的病
毒而被激活。
此后,疫苗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疫苗上市,用于治疗
各种传染病。
随着细胞免疫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免疫反应的认识也不断拓展。
由William B. Coley发现的免疫调节疗法成功用于治疗肿瘤,这是免疫学
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20世纪末,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解析各种免疫分子,如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和调节因子等。
这些发展促进了系统
免疫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加清晰。
另外,基因工程技
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设计出更精确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案,如免疫细胞治疗,免疫调节,以及免疫疗法等。
进入21世纪,分子免疫学和系统免疫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分子免疫学到系统免疫学,从细胞免疫学到分子免疫学。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0b1eff00029bd64783e2cb0.png)
中国免疫学信息网
Robert Koch 1843-1910, Nobel Prize in 1905 for his work on tuberculosis, Anthrax, Cholera, Tubercule bacillus
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
• 白喉抗毒素的应用:
白喉抗毒素含有特异 性抗体,具有中和白 喉毒素的作用,可用 于白喉杆菌感染的预 防和治疗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2
中国免疫学信息网
• 免疫耐受的发现
• 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
性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 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 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 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 的现象。这不同于免疫缺 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后造 成的抑制状态,不会导致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 疫耐受。
groups.
•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 液中。
中国免疫学信息网
Arn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 1902-197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48
将此方法传到英国
中国免疫学信息网
牛痘接种术的发明
中国免疫学信息网
• 1798年英国格罗斯特郡Edward Jenner 发
明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获得成功,并发 表论文。此后推广至全球,使天花流行得 以控制。
• 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
愈,其后未再发现。
3.30.3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3.30.3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4ac99d6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8.png)
Behring与人工被动免疫
19世纪90年代,德国学者Behring制备了最早 的抗血清用于白喉的治疗,挽救了成千上万的 白喉患儿
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的先河 1901年成为首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
Elie Metchnikoff与吞噬细胞
免疫学发展简史
经验免疫学时期 实验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
经验免疫学时期(17世纪—1洲
牛痘苗的由来
Edward Jenner (1749-1823)
挤奶女工
Jenner种牛痘图
Pasteur与免疫学兴起
免疫学的创立有赖于显微镜的发明以及 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
Blood Smear
Elie Metchnikoff 1883-Phagocytosis
Frank Burnet和克隆选择学说
Frank Burnet 1900-1990 Nobel Prize 1960
克隆选择学说
体内存在随机形成的多样性淋巴细胞克隆,表达各自不同 的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
克隆选择学说
机体自身的组织抗原,在胚胎期就被相应的细胞克隆所识 别,被删除或功能抑制,形成天然自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
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 与相应细胞克隆的受体 发生结合,使之活化、 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继而清除抗原。
简述免疫学的发展史
![简述免疫学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f16907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8.png)
简述免疫学的发展史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如何识别“自我”与“非我”,以及如何对抗病原体和其他外来物质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突破,对人类健康和医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疫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虽然没有明确的免疫学概念,但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与免疫相关的经验。
例如,中国古代就有人痘接种术来预防天花。
人们发现得过天花的人很少会再次感染,于是尝试将天花患者的痘痂磨碎,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使其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且存在一定风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免疫现象的早期探索。
18 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是免疫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詹纳观察到挤奶女工在感染牛痘后不会得天花,于是他大胆地进行了实验,将牛痘脓液接种到一个 8 岁男孩身上,之后再让他接触天花病毒,结果男孩没有患病。
牛痘接种法相比人痘接种法更加安全有效,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为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鸡霍乱和炭疽病时,发现了减毒疫苗的原理。
他通过对病原体进行特殊处理,使其毒性减弱但仍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巴斯德的工作为疫苗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进入 20 世纪,免疫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科学家们对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细胞层面,人们发现了淋巴细胞的重要作用。
淋巴细胞分为 T 细胞和 B 细胞,它们分别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
T 细胞能够直接识别和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而 B 细胞则可以产生抗体,中和病原体和毒素。
在分子层面,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详细的研究。
科学家们揭示了抗体的化学组成和特异性结合病原体的机制。
同时,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也逐渐被发现和认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免疫调节网络。
20 世纪中叶,免疫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e62e55327d3240c8447ef48.png)
CD分子
细胞因子
皮肤粘膜淋巴组织 NK细胞
粘附分子
NKT细胞
MHC分子
其他
细胞因子受体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
T细胞
B细胞
• 3、免疫功能
• (1)免疫防御功能(immune defense)
• (2)免疫监视功能(immune surveillance)
• (3)免疫稳定功能(immune homeostasis)
•
• 医学免疫学的特点
(1)涉及的新知识多,发展迅速,仅100年左 右的历史
• (2)涉及的学科多,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 • (3)英文词汇和缩写多。 • (4)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
础课,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
•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范畴
• 1、免疫的解剖学基础:研究免疫系统的 组成与各自的功能。
远的影响。(获得1908年的生理—医学Nobel Prize )
2、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
• (1)抗体的发现和应用
• 德国学者Behring(白令)1890年发现在其血清中有一 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这种免疫血清转 移给正常动物也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这种被动免疫法很 快应用于临床治疗。Behring于1891年应用来自动物的免 疫血清成功地治疗了一个白喉患者,这是第一个被动免疫 治疗的病例。为此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3)组成 ①屏障结构:皮肤、黏膜、血胎屏障、 血脑屏障 ②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 NK细胞、NKT 细胞 ③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炎症因子
• 2 适应性免疫(adapative immunity)
• (1)个体出生后,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 物或接触了某种异物,而获得的具有特异性 的免疫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发展简史分三个时期:①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②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③现代免疫学时期(1975年至今)。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公元前400年~18世纪末)(一)天花的危害天花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流行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可高达25%~40%,我国民间早有“生了孩子算一半,得了天花才算全”的说法。
患天花痊愈后留下永久的疤痕,但可获得终身免疫。
16世纪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将天花传播到美洲,墨西哥土著人从16世纪初(1518年)的2000~3000万人到16世纪末减少到100万人,阿茨特克帝国消亡。
16世纪中期之后向南进发,在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随后又毁灭了秘鲁。
(二)人痘苗接种1.人痘苗接种实践:中医称天花为“痘疮”,据史书记载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是在公元前约400年由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建立的。
Zinsser微生物学(1988):发明于中国2000多年之前。
明庆隆年间(1567~1572);16~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已在全国普遍展开。
清康熙27年(1688)俄国曾派医生到北京学习种痘技术。
并经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西传至欧亚、北非及北美各国。
1700年传入英国/Momtagu夫人在英国积极推广人痘苗接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21~1722年天花在英国爆发流行期间,英国皇家学会在国王的特许下,主持进行了用犯人和孤儿做人痘苗接种的试验,均获得了成功,试验者无一人死于天花。
在此基础上,1722年给英国威尔士王子的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1岁)也进行了人痘苗接种,也都获得成功。
2.人痘苗接种意义:有三个方面:①能有效预防天花。
②在接种方法、痘苗的制备和保存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方法,为以后疫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清代吴谦所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1742年)中介绍了四种接种法: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对痘苗保存指出:“若遇热则气泄,日久则气薄,触污秽则气不清,藏不洁则气不正,此蓄苗之法。
”“须贮新磁瓶内,上以物密覆之,置之洁净之所,清凉之处。
”痘苗有“时苗”和“熟苗”之分,开始采用的痘痂叫时苗,经人体接种传代后制备的叫熟苗。
清代朱奕梁编著的《种痘心法》中写道:“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
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则为‘熟苗’,不可不知。
”③“以毒攻毒”的思想对防治疾病意义深远。
首届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贝林(Emil von Behring)深受“以毒攻毒”这种观念的影响,开创了抗毒素免疫治疗的方法。
他说:“中国人远在两千年前即知‘以毒攻毒’的医理,这是合乎现代科学的一句古训!”(三)牛痘苗接种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98发明牛痘苗接种,1804年传入中国。
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
他于1796年9月17日给一个8岁男孩的右臂划痕接种了牛痘,两天后男孩感到有些不适,可是很快就好了。
6周后再接种天花患者的痘浆,未发生天花。
以后又继续试验,证实了牛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作用。
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研究论文。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牛痘接种预防天花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免疫学科建立时期(19世纪~1975年)这个时期免疫学的研究主要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开展的,是免疫学系统形成,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阶段。
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工作和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传染免疫的研究1.病原菌的发现德国细菌学家郭霍(Robert Koch)于1881年发明了琼脂固体培养基,彻底解决了分离培养纯菌种的这一重大技术问题,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细菌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对人致病的绝大多数细菌被发现,为抗传染免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减毒疫苗的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应用不同的方法制成了多种减毒活疫苗,用于动物和人传染病的预防,为疫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用陈旧培养物制成了鸡霍乱减毒活疫苗(1880);通过高温(41℃~43℃)培养制备出了炭疽减毒活疫苗(1881);经兔脑内连续传代制成了狂犬病减毒活疫苗(1884)。
3.抗毒素的发现和应用德国学者贝林(Emil van 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里(Shibasaburo Kitasato)于1890年发现了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
动物实验中发现转输抗毒素血清能保护其它动物免除相应毒素的致病作用。
1891年贝林在德国柏林医院用白喉抗毒素成功的治愈了一名患白喉的小女孩,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
4.血清学的建立1896年奥地利学者格鲁伯(Max Gruber)和英国学者道汉姆(Herbert Edward Durham)建立了凝集反应;1897年奥地利学者克罗斯(Rudolf Kraus)建立了沉淀反应;1898年比利时学者博德特(Jules Bordet)建立了补体结合试验;这些试验随之在临床传染病诊断及检验中得到应用。
(二)抗原、抗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1.抗原、抗体的发现19世纪80年代发现许多细菌及蛋白质注射动物后,在动物的血清和体液中出现有针对这些物质的反应物,从而将这些反应物称为“抗体”,将注射物称为“抗原”,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反应具有特异性。
2.抗原结构及其特异性的研究奥地利科学家兰兹泰纳(Karl Landsteiner)从1914年开始用半抗原(芳香族有机分子)-载体研究了抗原的特异性。
他于1900年发现了人类ABO血型。
3.抗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1907年之后,许多研究人员已开始发现抗体的活性与血清球蛋白有关。
1939年Tiselius和Kabat将经抗原沉淀去除抗体前后的动物免疫血清,及沉淀分离出来的抗体经电泳鉴定,确定抗体属于γ-球蛋白。
此后,有人进一步证明抗体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
1959年英国的Porter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法获得了具有抗体活性的片段和可结晶的片段;1961年美国的Edelman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是由四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其中两条链长两条链短。
1962年Porter提出了抗体分子(IgG)结构模式图。
1964年WTO专门委员会将抗体命名为Ig(immunoglobulin)。
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对Ig分子进行了氨基酸序列分析,揭示出Ig分子肽链存在有可变区、超变区和稳定区,提出了同源功能区的概念。
这些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抗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此外,Marrack(1934,1938)在假设抗原是多价和抗体至少两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格子”(lattice)学说,合理地解释了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作用机制及反应现象。
(三)对免疫应答复杂性的认识1.超敏反应Jenner(1798)发现第二次接种牛痘苗的人,在接种的皮肤部位可出现超敏反应现象。
1890年Koch在结核杆菌感染的豚鼠的研究中发现了迟发型超敏反应现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Koch现象。
1902年由Richet和Portier用海葵浸液给狗静脉注射,对速发型超敏反应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
当相隔数周第二次注射相同剂量的海葵浸液后,狗出现了急性休克死亡现象,称之为无保护作用(anaphylaxis)。
Otto(1907)证实将速发型超敏反应动物的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能转移超敏反应性。
1921年Prausnitz和Küstner将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体称为反应素(reagin)。
Zinsser(1925)首先提出了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两型概念。
Chase和Landsteiner(1942)对Koch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用致敏豚鼠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之后做结核菌素试验,没有出现反应,当转输淋巴细胞后,结核菌素反应出现阳性。
由此证实了两型的区别,逐步形成了现代细胞免疫的概念。
1958年Medawar证实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类似。
1963年Gell和Coombs根据反应机制及临床表现提出了超敏反应的四型分型方法。
1966年石板(Ishizaka)首先从豚草超敏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了IgE,从而揭示了反应素的本质。
2.自身免疫病Donath和Landsteiner(1904)首先从阵发性寒冷血红蛋白尿患者中发现了抗自身红细胞抗体。
Domeshek(1938)再次发现自身溶血性贫血时提出自身免疫现象可能极为普遍。
自Coons(1942)建立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后,自身抗体可引起人类疾病被逐渐认识。
3.免疫耐受1945年Owen发现天然免疫耐受现象: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的体内存在有两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互不排斥。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向人们提出了在胚胎期接受异体抗原为什么不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免疫耐受这样一个在免疫学上十分重大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澳大利亚学者Burnet和Finner(1949)从生物学角度推测,自身识别并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在动物体胚胎阶段由免疫系统学会的。
在免疫系统成熟之前接受外来抗原刺激将会导致成年机体出现免疫耐受。
根据这一假说,英国学者Medawar及其同事(1953)将同种异型脾细胞注入小鼠胚胎,待其出生长大之后接受供体品系小鼠的移植皮肤,不发生排斥,从而证实了的Burnet推测。
自此,免疫学的研究方向开始发生根本转变,人们开始注意研究免疫生物学问题了,标志着免疫学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阶段。
(四)免疫学理论的成熟1.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派的统一俄国的动物学家Metchnikoff(1884)在发现和研究白细胞吞噬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吞噬细胞为中心的细胞免疫学说。
19世纪80年代抗体、补体和抗毒素的发现,以德国学者Ehrlich 为代表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
1903年Wright和Douglas发现补体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Neufeld和Rimpau(1904,1905)证明抗体也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Lurie(1942)证明来自免疫动物的巨噬细胞,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吞噬和杀灭结核杆菌的能力高于正常巨噬细胞。
2.抗体产生理论的成熟Ehrlich首先(1898,1900)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side-chain)学说。
他也是受体学说的首创者。
1930年生物化学家Haurowitz等提出了模板学说或指令学说,认为细胞以抗原为模板产生相应抗体。
1955年丹麦科学家Jerne提出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sction)学说。
认为动物体有预先存在着少量具有各种特异性的抗体,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再转移到抗体形成细胞上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