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FI 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报告

合集下载

hw-201模块原理

hw-201模块原理

hw-201模块原理
HW-201模块是一种低功耗的串口WiFi通信模块。

它可以通过串口与主控芯片进行通信,并通过WiFi连接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HW-201模块主要原理如下:
1. 串口通信:HW-201模块通过串口与主控芯片进行通信。

主控芯片通过串口发送数据命令给模块,模块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串口发送给主控芯片。

2. WiFi连接:HW-201模块内部集成了WiFi模块,可以与无线网络进行连接。

模块通过WiFi连接到路由器或者其他接入点,获取IP地址,并通过该IP地址与远程服务器建立TCP/IP 连接。

3. 数据传输:HW-201模块通过WiFi连接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模块可以将主控芯片发送的数据通过WiFi发送给远程服务器,并接收远程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模块还可以通过TCP/IP协议与远程服务器进行通信,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4. 低功耗设计:HW-201模块采用了低功耗设计,可以在待机状态下降低功耗,延长电池寿命。

总之,HW-201模块通过串口与主控芯片通信,通过WiFi连接与远程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远程监控、智能家居等领域。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发展,无线传输模块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具备WIFI功能的无线传输模块。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

常见的选择有Arduino、Raspberry Pi等。

这里我们选择Arduino作为控制核心,因为它具备易上手、低功耗等特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WIFI模块。

常见的选择有ESP8266、ESP32等。

这里我们选择ESP8266作为WIFI模块,因为它具备低功耗、价格便宜等特点。

在硬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首先,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

接下来,将单片机的VCC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VCC引脚,将单片机的GND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GND引脚。

在软件设计方面,我们需要编写程序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通信。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单片机的串口发送AT指令给WIFI模块,实现无线传输功能。

常用的AT指令有连接WIFI网络、断开WIFI网络、发送数据等。

由于字数限制的原因,无法详细展开所有的设计细节。

但是希望通过以上的描述,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思路,方便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

总之,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的设计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一旦成功设计和实现,它将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无线传输文献综述

无线传输文献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综述姓名: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142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2017年12月10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综述作者:孔芮娜指导老师:颜安摘要:随着因特网、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因为人们对信息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的迫切需要,无线通信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与信息网络已经密不可分。

近十几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而无线通信技术又有着集成化、低功耗、易操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一些只由微控制器和集成射频芯片构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不断推出这种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得到应用广泛。

无线射频技术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该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关键字: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ZigBee;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都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传输。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是蓝牙,无线局域网Wi-Fi,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ZigBee、超宽频、短距通信(NFC)、GPS、DECT和专用无线系统等。

它们都有其立足的特点:或基于传输速度、距离、耗电量的特殊要求;或着眼于功能的扩充性;或符合某些单一应用的特别要求;或建立竞争技术的差异化等[1]。

但是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美到足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1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无线数据传输是当今通信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各国都开始运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开发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目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GSM、GPRS、3G、1DMA、CDMA2000、TD—SCDMA、Lora、Bluetooth、ZigBee等[2]。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3)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3)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可以使用以下组件和步骤:
组件:
1. 单片机:可选择常见的Arduino、ESP8266或ESP32等。

2. Wifi模块:与单片机兼容的Wifi模块,比如ESP8266
或ESP32自带的Wifi功能。

3. 电源模块:为单片机和Wifi模块提供电源,例如使用电池或接口稳压模块。

4. 存储模块(可选):如需要保存或传输大量数据,可以
使用MicroSD卡或其他储存器。

步骤:
1. 准备开发环境:安装Arduino IDE或其他适用于你选择的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2. 硬件连接:将单片机和Wifi模块连接在一起,根据硬件规格连好电源线和串口线。

3. 编写代码:使用单片机的开发工具编写代码,使其能够通过Wifi模块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4. 配置Wifi:设置Wifi模块与你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指定IP地址、网络名称、密码等。

5. 实现通信协议:定义数据传输的格式和通信协议,例如使用TCP或UDP传输数据包。

6. 完成通信功能:编写程序使单片机能够通过Wifi模块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或接收。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实现步骤和代码会根据你选择的单片机和Wifi模块有所不同,请参考相关的开发文档和资源进行具体操作。

《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范文

《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范文

《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WIFI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旨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网络设备的自组织、自管理和自优化,提高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自组网系统设计基本原理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主要依赖于无线通信技术,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拓扑结构:自组网系统采用无线通信链路构建网络拓扑结构,实现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

通过自适应调整通信参数,系统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自动调整通信链路,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2. 信道选择与协调:自组网系统采用动态信道选择和协调机制,以避免信道冲突和提高信道利用率。

系统能够根据实时信道质量信息,自动选择最佳信道,并在必要时进行信道切换,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3. 节点发现与通信:自组网系统通过信号传输和接收实现节点发现与通信。

系统采用信号强度检测和信号质量评估等技术,实现节点的自动发现和连接。

同时,系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三、关键技术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1. 无线通信技术:采用WIFI通信协议,实现网络设备的无线连接和通信。

2. 分布式网络管理:通过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实现网络设备的自组织和自管理。

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算法,实现节点的动态分配和协调。

3. 数据加密与安全: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系统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和身份验证。

4. 移动性管理:系统支持节点的动态移动和切换,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四、应用领域基于WIFI的自组网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1. 军事领域:自组网系统具有抗干扰、抗摧毁和自恢复等特点,适用于军事通信、战场指挥等场景。

wifi模块实验报告

wifi模块实验报告

wifi模块实验报告WiFi模块实验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WiFi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办公室、商场还是公共场所,我们都可以轻松地连接到WiFi网络,享受高速的互联网服务。

而WiFi模块作为WiFi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稳定性对于整个WiFi网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WiFi模块的性能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对WiFi模块的传输速率进行了测试。

通过使用不同频段和信道的WiFi模块,我们测量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传输速率。

结果显示,WiFi模块在理想的环境下可以达到较高的传输速率,但在复杂的环境中,其传输速率会有所下降。

这表明WiFi模块的性能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配置。

其次,我们对WiFi模块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

通过长时间的持续使用和大量的数据传输,我们评估了WiFi模块在不同负载下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WiFi模块在正常负载下表现稳定,但在高负载情况下可能出现断连或者传输错误。

因此,在设计WiFi网络时,需要考虑到网络的负载情况,合理规划WiFi模块的数量和布局,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们对WiFi模块的功耗进行了测试。

通过对WiFi模块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进行测量,我们评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电能消耗情况。

结果显示,WiFi模块在传输数据时功耗较高,而在空闲状态下功耗较低。

因此,在设计WiFi网络时,需要合理控制WiFi模块的工作状态,以降低整个网络的能耗。

综上所述,通过对WiFi模块的传输速率、稳定性和功耗进行实验测试,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WiFi模块的性能和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合理配置和使用WiFi模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WiF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验报告,能够为WiF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无线数据传输

无线数据传输

无线数据传输无线数据传输无线数据传输可分为公网数据传输和专网数据传输。

公网无线传输:GPRS,2G,3G,4G等;专网无线传输:MDS数传电台,WiFi,ZigBee等。

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可与PLC、RTU等数据终端相连接。

无线数据传输概述无线数据传输是指利用无线数传模块将工业现场设备输出的数据或者各种物理量进行远程传输,可以进行无线模拟量采集也可以进行无线开关量控制,如果传输的是开关量,可以做到远程设备遥测遥控。

无线数据传输可以由以下设备来完成:专网:数传电台,宽带WiFi。

公网:GPRS,3G,4G网络。

其他。

技术介绍无线数传设备通常为DTD433M频段,可以提供高稳定、高可靠、低成本的数据传输。

它提供了透明的RS232/RS485接口,具有安装维护方便、绕射能力强、组网结构灵活、大范围覆盖等特点,适合于点多而分散、地理环境复杂等应用场合。

该设备提供点对点通信,也可以实现点对多点通信,不需要编写程序,不需要布线。

一般电工调试也可以通过。

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广泛应用于无线数传领域,典型应用包括遥控、遥感、遥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检测、报警、过程控制等环节。

特征:◆标准串口协议,透明的数据传输◆可以直接代替有线的RS485网◆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多种配置应用方案,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要◆通信接口:RS232/485或TTL接口◆多种产品规格适应于不同的传输距离◆工业标准设计,能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直流9~24V供电,电流小于100mA◆PVC塑料外壳:115×90×40,35mm E型导轨卡槽◆射频输出功率50mW、500mW、1000mW◆软件无线电技术保证高抗干扰能力和低误码率◆ISM频段433MHz,无需申请频点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1、宽频共缆传输视频采用调幅调制、伴音调频搭载、FSK数据信号调制等技术,将数十路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中双向传输。

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同轴电缆的资源空间,三十路音视频及控制信号在同一根电缆中双向传输、实现“一线通”;施工简单、维护方便,大量节省材料成本及施工费用;频分复用技术解决远距传输点位分散,布线困难监控传输问题;射频传输方式只衰减载波信号,图像信号衰减比较小,亮度、色度传输同步嵌套,保证图像质量达到4级左右;采用75Ω同轴非平衡方式传输使其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电磁环境复杂场合仍能保证图像质量。

基于ARM+WiFi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基于ARM+WiFi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数据 传输 给 A R M。 经过 压 缩存储 等 处理后 利 用 Wi F i 发送给 上位 机 , 在 上位 机 上 对数 据进 行 后 续处 理 和 显 示。利 用硬 件 电路 和 软件 系统 实现 了数据 的 压缩存 储 、 无线传 输 、 数 据 的 处理 和 显示等 功 能。 为 了使
e r . Th e ho s t c o mp u t e r de a l s wi t h t h e s ub s e q ue n t p r o c e s s a n d d i s p l a y s t h e d a t a. By d e s i g n i ng ha r d wa r e c i r c u i t a n d s o f t wa r e s y s t e m, d a t a c o mp r e s s i o n a n d s t o r a g e , wi r e l e s s d a t a t r a ns mi s s i o n , da t a pr o c e s s i n g, a n d d a t a d i s p l a y re a r e a l i z e d. To ma k e t he s y s t e m h a v e t he v e r s a t i l i t y a n d f a c i l i t a t e d e b u g g i ng , s e r i a l i n t e r f a c e a n d US B i n t e r f a c e mo d u l e a r e d e s i g n e d. Ke y wo r ds : ARM ; L i n u x; wi r e l e s s d a t a t r a ns mi s s i o n ;F T 2 45 d r i v e r p r o g r a m

基于WIFI模块和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附代码)

基于WIFI模块和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附代码)

目录第一章阶段任务第二章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原理1.1 时钟模块1.2 最小单片机系统的原理1.3 温度传感器DS18B201.4 串口1.5 WIFI模块第三章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实现2.1 WIFI模块设置2.2 串口部分设置2.3 调试与运行过程第四章程序与框图第五章小结第二章基于WIFI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原理1.1时钟DS1302模块:电路原理图:DS1302与单片机的连接也仅需要3条线:CE引脚、SCLK串行时钟引脚、I/O 串行数据引脚,Vcc2为备用电源,外接32.768kHz晶振,为芯片提供计时脉冲。

读写时序说明:DS1302是SPI总线驱动方式。

它不仅要向寄存器写入控制字,还需要读取相应寄存器的数据。

控制字总是从最低位开始输出。

在控制字指令输入后的下一个SCLK时钟的上升沿时,数据被写入DS1302,数据输入从最低位(0位)开始。

同样,在紧跟8位的控制字指令后的下一个SCLK脉冲的下降沿,读出DS1302的数据,读出的数据也是从最低位到最高位。

数据读写时序如图1.2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原理:说明复位电路:由电容串联电阻构成,由图并结合"电容电压不能突变"的性质,可以知道,当系统一上电,RST脚将会出现高电平,并且,这个高电平持续的时间由电路的RC值来决定.典型的51单片机当RST脚的高电平持续两个机器周期以上就将复位,所以,适当组合RC的取值就可以保证可靠的复位.晶振电路:典型的晶振取11.0592MHz(因为可以准确地得到9600波特率和19200波特率,用于有串口通讯的场合)/12MHz(产生精确的uS级时歇,方便定时操作)单片机:一片AT89S51/52或其他51系列兼容单片机特别注意:对于31脚(EA/Vpp),当接高电平时,单片机在复位后从内部ROM的0000H开始执行;当接低电平时,复位后直接从外部ROM的0000H开始执行.1.3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原理(连接到单片机最小系统,并将温度发送给WIFI模块):3.1.1 DS18B20性能特点(1) 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只需一个接口引脚即可通信;(2) 每一个DS18B20都有一个唯一的64位ROM 序列码; (3) 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4) 可用数据线供电,电压范围:+3.0V-+5.5 V ;(5) 测温范围:-55℃ -+125℃,在-10℃-+85℃范围内精度为+0.5℃,分辨率为0.0625℃; (6) 通过编程可实现9-12位的数字读数方式。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WIFI无线传输模块是一种可以实现无线通信的装置,通过无线网络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可以利用单片机来实现对WIFI模块的控制和数据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WIFI模块。

常见的WIFI模块有ESP8266、ESP32等,这些模块都具备较强的无线通信能力和低功耗特性。

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WIFI模块与单片机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通过串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我们可以通过将单片机的T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RX引脚,并将单片机的RX引脚连接到WIFI模块的TX引脚,实现双向通信。

在单片机程序的设计中,我们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来控制WIFI模块。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WIFI模块的串口通信设置,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向WIFI模块发送特定的AT指令来进行控制和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AT指令连接到WIFI网络、获取本地IP地址、发送数据等。

在驱动程序中,我们还可以定义一些函数来简化AT指令的发送和接收,使控制更加方便。

另外,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WIFI模块的电源供应。

一般情况下,WIFI模块需要3.3V的电压供应,而单片机输出的IO信号一般为5V。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逻辑电平转换器将单片机的IO信号转换为3.3V,以兼容WIFI模块的工作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远程控制系统,通过WIFI无线传输模块将用户的控制指令发送到被控制的设备上。

我们可以通过配置WIFI模块为TCP服务器,在单片机程序中监听特定的端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控制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起来,基于单片机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涉及到WIFI模块的选择、与单片机的连接、驱动程序编写、逻辑电平转换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编程,可以实现WIFI模块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5)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 (5)

基于单片机Wifi无线通信方案1. 引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探讨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并介绍其原理、实现步骤和应用场景。

2. 方案原理2.1 Wifi技术简介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于IEEE 802.11系列协议。

通过Wifi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2.2 单片机与Wifi模块的连接为了实现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需要将单片机与Wifi模块进行连接。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串口或SPI接口与Wifi模块通信。

在连接时,需要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正确连接相应的引脚。

2.3 通信协议Wifi无线通信需要使用一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通信协议有TCP/IP和UDP。

TCP/IP协议可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而UDP协议则更适合传输效率较高的数据。

3. 实现步骤3.1 硬件连接首先,根据Wifi模块的规格和引脚定义,连接单片机和Wifi模块的相应引脚。

一般情况下,需要连接供电引脚、地线、串口或SPI接口等。

3.2 编写驱动程序根据使用的单片机型号和Wifi模块型号,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包括初始化Wifi模块、配置网络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等功能。

3.3 客户端程序开发在单片机端,开发相应的客户端程序,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将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封包,发送到目标设备。

同时,接收来自目标设备的数据,并进行解包处理。

3.4 服务器程序开发在目标设备的服务端,开发相应的服务器程序,用于接收来自单片机的数据,并处理响应。

根据通信协议的要求,解析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4. 应用场景基于单片机的Wifi无线通信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物联网领域。

Wifi模块分析_android

Wifi模块分析_android

Wifi模块分析博客分类:Android转自:/ylyuanlu/article/details/6622943最近研究Wifi模块,查了不少的相关资料,但发现基本上是基于android2.0版本的的分析,而现在研发的android移动平台基本上都是 2.3的版本,跟2.0版本的差别,在Wifi模块上也是显而易见的。

2.3版本Wifi模块没有了WifiLayer,之前的WifiLayer主要负责一些复杂的Wifi功能,如AP选择等以提供给用户自定义,而新的版本里面的这块内容基本上被WifiSettings所代替。

本文就是基于android2.3版本的Wifi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来分别说明:(1) Wifi模块相关文件的解析(2) Wpa_supplicant解析(3) Wifi的启动流程(有代码供参考分析)一,Wifi模块相关文件解析1) wifisettings.javapackages/apps/Settings/src/com/android/settings/wifiwifisettings.java该类数据部分主要定义了下面几个类的变量:{private final IntentFilter mFilter;//广播接收器,用来接收消息并做响应的处理工作privatefinal BroadcastReceiver mReceiver;//这是一个扫描类,会在用户手动扫描 AP时被调用privatefinal Scanner mScanner;private WifiInfo mLastInfo;//服务代理端,作为WifiService对外的接口类呈现privateWifiManager mWifiManager;//这个类主要实现Wifi的开闭工作privateWifiEnabler mWifiEnabler;//APprivate AccessPoint mSelected;private WifiDialog mDialog;……}wifiSettings类的构造函数的主要工作:定义了一个IntentFilter (Intent过滤器)变量,并添加了六个动作,(了解 Android的intent机制的同学都知道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同学参考Intent机制的资料)接着定义一个广播接收器,并有相应的消息处理函数,下面是该构造函数的定义:public WifiSettings() {mFilter = new IntentFilter();//intent机制中的intent消息过滤器,下面添加可以处理的动作mFilter.addAction(WifiManager.WIFI_STATE_CHANGED_ACTION);mFilter.addAction(WifiManager.SCAN_RESULTS_AVAILABLE_ACTION); mFilter.addAction(WORK_IDS_CHANGED_ACTION);mFilter.addAction(WifiManager.SUPPLICANT_STATE_CHANGED_ACTION); mFilter.addAction(WORK_STATE_CHANGED_ACTION); mFilter.addAction(WifiManager.RSSI_CHANGED_ACTION);//注册了广播接收器,用来处理接收到的消息事件mReceiver = new BroadcastReceiver() {@Override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Intent intent) { handleEvent(intent); //事件处理函数}};mScanner= new Scanner(); //手动扫描类}在广播接收器中的相应函数onReceive函数中有个handleEvent函数,它就是用来处理广播接收器接受到的intent消息的,它的功能是根据intent 消息中的动作类型,来执行相应的操作,每一种动作对应了activity的一项消息处理能力。

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在现代社会中,无线传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WIFI作为一种常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本设计旨在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控制无线传输模块,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方案。

设计原理本设计采用FPGA作为控制器,通过程序设计实现对无线传输模块的控制。

具体设计原理如下:1. 数据接收:首先,FPGA接收外部通过WIFI信号传输的数据。

2. 数据处理:FPGA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解码、错误校验等。

3. 数据发送:处理后的数据通过FPGA控制无线传输模块发送出去。

4. 数据接收:无线传输模块接收到数据后通过天线传输给目标设备。

设计步骤下面是实现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的具体步骤:1. 硬件准备:选择合适的FPGA开发板、WIFI模块和天线,并进行连接。

2. FPGA开发环境搭建:安装并配置FPGA开发工具,确保能够编写和调试FPGA程序。

3. 硬件接口设计:设计FPGA与WIFI模块之间的接口电路,包括电平转换、时序控制等。

4. 程序编写:使用FPGA开发工具编写程序,实现数据接收、处理和发送功能。

6. 性能优化:根据实际需求,对设计进行性能优化,提高无线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设计优势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 高性能: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高并行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实现高速数据处理和传输。

2. 低功耗:相比于传统的处理器,FPGA在相同性能条件下功耗更低,能够降低系统的能耗。

3. 灵活性:FPGA可编程性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功能扩展和定制。

4. 可靠性:FPGA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提供可靠的无线传输服务。

结论基于FPGA控制的WIFI无线传输模块设计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方案。

通过合理的硬件设计和程序编写,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wifi远距离传输方案

wifi远距离传输方案

wifi远距离传输方案在当今信息时代,无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远距离传输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背景下,wifi远距离传输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wifi远距离传输的原理、优点以及应用场景。

一、wifi远距离传输的原理Wifi(无线局域网)传输原理是基于802.11标准的,它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能够在范围内提供高速数据传输。

在短距离范围内,wifi传输速度非常快,并且必须在同一个局域网内才能进行通信。

然而在远距离通信中,由于信号损失和干扰等原因,wifi 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技人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其中一种方案是采用长距离wifi模块,比如ESP8266,它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功率。

长距离wifi模块可以在普通的wifi芯片的基础上增加功率放大器,使得信号传输距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算法技术,如OFDM,MIMO等,可以进一步提升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质量。

二、wifi远距离传输的优点1、免费Wifi是一种免费的网络通信方式,只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就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

与其他收费方式相比,它的成本更低,可以帮助用户节省大量的费用。

2、高速Wifi传输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瞬间完成大量的数据传输,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

而且这个速度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变化,只会因为网络带宽而有所起伏。

3、隐私性好Wifi传输具有比有线网络更好的隐私性。

由于无线传输,数据沿着不同的路径传输,并且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相互干扰,因此更难以被黑客或窃听者窃取。

4、适用范围广Wifi传输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远程操作和控制方式,使得远程传输更加灵活和方便。

三、wifi远距离传输的应用场景1、远程研究/遥感在一些研究和探测项目中,可能需要将数据传输到远方。

基于WIFI-SD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发明专利]

基于WIFI-SD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510507787.5(22)申请日 2015.08.18G08C 17/02(2006.01)G01R 31/00(2006.01)(71)申请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地址200002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181号申请人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艾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72)发明人司文荣 郭森 韩冬 粟俊 徐鹏李贤宁 胡正勇 张铭 林敏王超(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代理人翁惠瑜(54)发明名称基于WIFI-SD 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WIFI-SD 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带电检测设备中安装WIFI-SD 卡,所述带电检测设备将实时采集的检测数据存储于WIFI-SD 卡中,所述WIFI-SD 卡通过自建的WIFI 网络将存储的检测数据传输给带电检测管理终端,所述WIFI-SD卡为内置有存储器、处理器及WIFI 无线收发模块的SD 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带电检测数据实时性和准确性、节约成本、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CN 105185077 A 2015.12.23C N 105185077A1.一种基于WIFI-SD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带电检测设备中安装WIFI-SD卡,所述带电检测设备将实时采集的检测数据存储于WIFI-SD 卡中,所述WIFI-SD卡通过自建的WIFI网络将存储的检测数据传输给带电检测管理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IFI-SD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SD卡为内置有存储器、处理器及WIFI无线收发模块的SD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WIFI-SD卡的带电检测设备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包括TF存储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报告(2014—2015学年第2 学期)课程名称:基于WIFI 模块的无线测温传输系统班级:电子1204班学号: P1402120404,P1402120430姓名:陈磊周艳奎指导教师: 武晓光胡方强包亚萍袁建华毛钱萍2015年07月1.系统总体设计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方案论证。

本系统由单片机、温度信号采集与A/D转换、人机交互、电源系统单元、通信单元五部分组成,功能模块具体实现的器件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及成本,为了达到高效、实用的目的,在系统设计之前的方案论证是十分重要的。

2.本系统工作流程单片机:该部分的功能不仅包括向温度传感器写入各种控制命令、读取温度数据、数据处理。

单片机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及数据处理核心。

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本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用传感器检测模拟环境中的温度信号,温度传感器上电流将随环境温度值线性变化。

再把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使用A/D转换器将模拟电压信号转换成单片机能够进行数据处理的数字电压信号,本设计采用的是数字温度传感器,以上过程都在温度传感器内部完成。

电源系统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功能是为单片机提供适当的工作电源,同时也为其他模块提供电源。

在本设计当中,电源系统输出+5 V 的电源。

3.单片机主控单元本部分主要介绍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系统的扩展,一般是以基本最小系统为基础的。

所谓最小系统,是指一个真正可用的单片机最小配置系统,对于片内带有程序存储器的单片机,只要在芯片外接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就是一个小系统了。

小系统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石。

本电路的小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块AT89S51芯片、复位电路及时钟电路。

AT89S51单片机:AT89S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8051指令系统及引脚。

4K字节可系统编程的Flash程序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I/O口线,看门狗(WDT),两个数据指针,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时钟电路。

同时,AT89S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

掉电方式保存RAM中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P0是一个8 位双向I/O 端口,端口置1时作高阻抗输入端,作为输出口时能驱动8 个TTL电平。

对内部Flash 程序存储器编程时,接收指令字节;校验程序时输出指令字节,需要接上拉电阻。

在访问外部程序和外部数据存储器时,P0口是分时转换的地址(低8 位)/数据总线,访问期间内部的上拉电阻起作用。

P1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准双向I/0 端口。

输出时可驱动4 个TTL电平。

端口置1 时,内部上拉电阻将端口拉到高电平作输入用。

对内部Flash 程序存储器编程时,接收低8 位地址信息。

P2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准双向I/0 端口。

输出时可驱动4 个TTL电平。

端口置1 时,内部上拉电阻将端口拉到高电平作输入用。

对内部Flash 程序存储器编程时,接收高8 位地址和控制信息。

在访问外部程序和16 位外部数据存储器时,P2口送出高8 位地址。

而在访问8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其引脚上的内容在此期间不会改变。

P3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准双向I/0 端口。

输出时可驱动4 个TTL电平。

端口置1 时,内部上拉电阻将端口拉到高电平作输入用。

对内部Flash 程序存储器编程时,复位电路:计算机在启动运行的时候都需要复位,使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中的其他部件都处于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并且从这个初始状态开始工作。

单片机的复位是靠外部电路实现的,MCS-51单片机有一个复位引脚RST,高电平有效。

MCS-51单片机通常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钮复位两种。

复位电路的基本功能是系统上电时,RC电路充电,RST 引脚出现正脉冲,提供复位信号直至系统电源稳定后,撤销复位信号,为可靠起见,电源稳定后还要经一定的延时,才撤销复位信号,以防电源开关或电源插头分合过程中引起的抖动而影响复位。

图3-2中的RC 复位电路可以实现上述基本功能。

调整RC 常数会令对驱动能力产生影响。

时钟电路:时钟电路提供单片机的时钟控制信号,单片机时钟产生方式有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

最常用的是内部时钟方式是采用外接晶振和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

瓷片电容的取值对振荡频率输出的稳定性、大小及振荡电路的起振速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内部方式时,时钟发生器对振荡脉冲二分频,如晶振为12MHz,时钟频率就为6MHz。

晶振的频率可以在1MHz-33MHz内选择。

电容取30PF 左右。

XTAL1是片内振荡器的反相放大器输入端,XTAL2 则是输出端,使用外部振荡器时,外部振荡信号应直接加到XTAL1,而XTAL2 悬空。

单片机最小系统如图4-2所示:图4-2 最小系统图4.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1、DS18B20的主要特性1.1、适应电压范围更宽,电压范围:3.0~5.5V,在寄生电源方式下可由数据线供电1.2、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DS18B20在与微处理器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DS18B20的双向通讯1.3、 DS18B20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唯一的三线上,实现组网多点测温1.4、DS18B20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全部传感元件及转换电路集成在形如一只三极管的集成电路内1.5、温范围-55℃~+125℃,在-10~+85℃时精度为±0.5℃1.6、可编程的分辨率为9~12位,对应的可分辨温度分别为0.5℃、0.25℃、0.125℃和0.0625℃,可实现高精度测温1.7、在9位分辨率时最多在 93.75ms内把温度转换为数字,12位分辨率时最多在750ms 内把温度值转换为数字,速度更快1.8、测量结果直接输出数字温度信号,以"一线总线"串行传送给CPU,同时可传送CRC 校验码,具有极强的抗干扰纠错能力1.9、负压特性:电源极性接反时,芯片不会因发热而烧毁,但不能正常工作。

2、DS18B20工作原理2.1初始化时序见图 4-4主机总线 to 时刻发送一复位脉冲(最短为 480us 的低电平信号)接着在 tl 时刻释放总线并进入接收状态DSl820 在检测到总线的上升沿之后等待 15-60接着DS1820 在 t2 时刻发出存在脉冲(低电平持续60-240 us)如图中虚线所示图4-4DS18B20初始化时序图程序:Init_DS18B20(void)//初始化ds1820{DQ = 1; //DQ复位_nop_();_nop_(); //稍做延时2msDQ = 0; //单片机将DQ拉低,发出复位脉冲(要求480us~960us)Delay(70); //精确延时566usDQ = 1; //拉高总线(要求16~60us)Delay(5); //延时46uspresence = DQ; //如果=0则初始化成功 =1则初始化失败Delay(25);DQ = 1;return(presence); //返回信号,0=presence,1= no presence}2.2读时间隙见图 4-5 主机总线 to 时刻从高拉至低电平时总线只须保持低电平 l7ts之后15捍 s 也就是说t 2 时刻前主机必须完成读位并在to 后的 60μs一120μs 内释放总线读位子程序(读得的位到C中)图4-5读时间隙时序图程序:ReadOneChar(void){unsigned char i=0;unsigned char dat = 0;for (i=8;i>0;i--){DQ = 0; // 给脉冲信号dat>>=1;DQ = 1; // 给脉冲信号if(DQ)dat|=0x80;delay(4);}return(dat);}2.3写时间隙当主机总线 to 时刻从高拉至低电平时就产生写时间隙从 to 时刻开始 15us 之内应将所需写的位送到总线DSl820 在 t1为15-60us 间对总线采样若低电平写入的位是 0见若高电平写入的位是连续写 2 位间的间隙应大于 1us ,见图4-6。

图4-6写时间隙时序图程序:WriteOneChar(unsigned char dat){unsigned char i=0;for (i=8; i>0; i--){DQ = 0;DQ = dat&0x01;delay(5);DQ = 1;dat>>=1;}}3、DS18B20的应用电路DS18B20测温系统具有测温系统简单、测温精度高、连接方便、占用口线少等优点。

下面就是DS18B20几个不同应用方式下的测温电路图:3.1、DS18B20寄生电源供电方式电路图如下面图4所示,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下,DS18B20从单线信号线上汲取能量:在信号线DQ处于高电平期间把能量储存在内部电容里,在信号线处于低电平期间消耗电容上的电能工作,直到高电平到来再给寄生电源(电容)充电。

独特的寄生电源方式有三个好处:1)进行远距离测温时,无需本地电源2)可以在没有常规电源的条件下读取ROM3)电路更加简洁,仅用一根I/O口实现测温要想使DS18B20进行精确的温度转换,I/O线必须保证在温度转换期间提供足够的能量,由于每个DS18B20在温度转换期间工作电流达到1mA,当几个温度传感器挂在同一根I/O 线上进行多点测温时,只靠4.7K上拉电阻就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会造成无法转换温度或温度误差极大。

因此,图4电路只适应于单一温度传感器测温情况下使用,不适宜采用电池供电系统中。

并且工作电源VCC必须保证在5V,当电源电压下降时,寄生电源能够汲取的能量也降低,会使温度误差变大。

图43.2、DS18B20寄生电源强上拉供电方式电路图改进的寄生电源供电方式如下面图5所示,为了使DS18B20在动态转换周期中获得足够的电流供应,当进行温度转换或拷贝到 E2存储器操作时,用MOSFET把I/O线直接拉到VCC 就可提供足够的电流,在发出任何涉及到拷贝到E2存储器或启动温度转换的指令后,必须在最多10μS内把I/O线转换到强上拉状态。

在强上拉方式下可以解决电流供应不走的问题,因此也适合于多点测温应用,缺点就是要多占用一根I/O口线进行强上拉切换。

图5注意:在图4和图5寄生电源供电方式中,DS18B20的VDD引脚必须接地3.3、DS18B20的外部电源供电方式在外部电源供电方式下,DS18B20工作电源由VDD引脚接入,此时I/O线不需要强上拉,不存在电源电流不足的问题,可以保证转换精度,同时在总线上理论可以挂接任意多个DS18B20传感器,组成多点测温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