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荔枝图》序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荔枝图》序的原文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0分钟)1. 介绍作者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荔枝图》序的原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如形容词、比喻等。

四、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顺序描写、对比描写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如赞美、讽刺等。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2. 提出与荔枝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深入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深入分析《荔枝图》序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荔枝图》序中的描绘和表达方式,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进行分析。

3.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深入理解文本。

七、文学鉴赏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荔枝图》序,如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

荔枝图序教案学案3篇

荔枝图序教案学案3篇

荔枝图序白居易文本解读:《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

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

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设想:文章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教学方法: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

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

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

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

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2、激发兴趣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提高目标:背诵课文三、围绕目标学习(二)、朗读一遍范读(字词)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缯(zng)绡(xio)醴(l)酪(lo)华(hu)二遍自读(翻译)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荔枝图》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荔枝图》序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形象。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荔枝图》序的作者苏轼,包括他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文本阅读(15分钟)1. 教师朗读《荔枝图》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四、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和描绘,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文中比喻和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五、文学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的效果和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对《荔枝图》序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荔枝图序》是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艺术评论文,通过对画家周昉的荔枝图进行评论,对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将这篇文学经典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一、教材分析1、中学生熟悉程度:中等2、主题:艺术评论3、文体:议论文4、段落结构:设问-理论分析-例证说明5、知识点:绘画艺术,艺术鉴赏,评论文写作技巧等二、教学策略1、授课方式:讲授+分组讨论+展示2、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学、艺术评论的文体特点。

(2)理解荔枝图的内涵,学会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艺术鉴赏和评论。

(3)掌握评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段落结构,提高综合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组荔枝图,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图中表现的感受和看法。

2、教学讲解:(1)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王羲之和荔枝图的作者周昉。

(2)分析文中第一句“昉之荔枝,栩栩如生”的设问,展开艺术鉴赏,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细节表现形态特点。

(3)分析文中“方寸之间”,“衣裳之外”的评论语,探讨艺术家如何靠精确的表现和渲染营造出完整的意境。

(4)分析文中“首尾寒温不同”和“意境清新恍然,如荔之甘美”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段落结构。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幅画进行讨论和评论。

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述,对画中形态、气氛、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4、分享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现场分享,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观点,并自行评价和总结。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艺术评论,重点表现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评论,并根据段落结构先后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论述。

四、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主要运用了分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既能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和观点,又能听取其他小组的看法,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荔枝的细腻笔触;3. 学习并运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意,感受作者对荔枝的热爱;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荔枝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荔枝图》序的作者和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荔枝的特点和形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荔枝图》序,理解文意;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3. 学生分享对荔枝形象的感受和体会。

三、文本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2.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文中描绘荔枝的细腻笔触的欣赏;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文学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2. 学生运用选定的修辞手法进行荔枝的描绘;3. 各组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荔枝图》序,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深入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出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文中所描绘的荔枝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您认为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它们有何效果?”;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探讨;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对荔枝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壳如红玉,肉若凝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苏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荔枝图》序。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如“壳如红玉,肉若凝脂”形容荔枝的外貌和口感,“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描述荔枝的保鲜期。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苏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强调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荔枝图》序,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对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表现,评价他们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荔枝图》序。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荔枝”、“丹青”、“南枝”、“北枝”等。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述,运用想象力描绘出荔枝的形态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荔枝图》序。

(2)理解文中描述的荔枝的形态和特点。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运用。

(2)对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进行了解和研究。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学生准备:(1)预习《荔枝图》序,对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2)观察荔枝的图片或实物,对荔枝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荔枝的形态和特点有所了解。

(2)简要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荔枝图》序,对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查找和理解。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对文中的描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荔枝图》序进行逐句讲解,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找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进一步了解和欣赏荔枝的美。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荔枝图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并背诵,掌握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掌握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句导入。

导入语: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也品尝过很多的水果。

有一种水果,曾经让我们的大文豪苏轼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曾让大唐玄宗天子不惜千里迢迢,只为博贵妃一笑,便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奇谈。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美味让人如此倾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荔枝图序》,通过文字来品尝这其中的美妙滋味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并背诵,掌握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学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并学以致用。

(三)作者及文学常识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2、序是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3、作者写下此序的目的是什么呢?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四)初尝用词之味美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朗读课文并为下列字词填写正确的读音,并注意字词的书写和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峡( ) 缯( )帷盖( ) 绡( )枇杷( ) 瓤( )壳( ) 醴酪( )华(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结合下列重点字词提示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文,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请用红笔标画下来。

帷盖:华:荣:实如丹:朵:红缯:绡:瓤肉:大略如彼:莹白:醴:书:3、小组之间,语文组长翻译,其余同学认真核对并提出质疑,如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

《荔枝图序》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荔枝图序》教案白居易《荔枝图序》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荔枝的习性以及特点特征2、了解作者及其小品文风格特点,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这首诗脍炙人口,相信大家听到“荔枝”两个字忍不住流口水了吧,可大家对荔枝的习性、特点、特征了解多少呢?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起品尝一下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作家: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作品:《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三、诵读课文(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四、背诵课文第二篇:荔枝图序教案荔枝图序白居易教学目标: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中美术选修课的铅笔画与水彩画教学,面向高一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理解荔枝图序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掌握铅笔画与水彩画的基本技法;•运用所学技法绘制一幅荔枝图序风格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3.1 荔枝图序的介绍1.通过讲述荔枝图序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它的意义与价值;2.介绍荔枝图序的艺术特点,让学生理解它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3.2 铅笔画教学1.学习线条和素描的基本原理;2.进行静物铅笔画练习,掌握角度和透视关系;3.学习自然光和阴影的表现方法;4.进行静物装饰画的创作练习。

3.3 水彩画教学1.学习水彩画的基本色彩理论;2.学习水彩画的涂抹和混合方法;3.学习水彩画的色彩叠加;4.进行水彩静物装饰画的创作练习。

3.4 荔枝图序的绘制1.介绍荔枝图序的构图与画面分析方法;2.以荔枝图序为基础,进行荔枝图序风格的绘制练习。

四、教学步骤4.1 教师引导1.教师引领学生了解荔枝图序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荔枝图序的认知和感知;2.引导学生在静物铅笔画和水彩画的教学中掌握基础技法和技能,为后续的荔枝图序创作打下基础。

4.2 开始实践1.第一周,学生在铅笔画教学中完成静物装饰画的绘制;2.第二周,学生在水彩画教学中完成静物装饰画的绘制;3.第三周,学生通过荔枝图序展示和分析,进行讨论与互动,并着手开展荔枝图序作品的创作。

4.3 展示作品1.学生在第四周完成荔枝图序作品的绘制,并进行课堂展示与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互评,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树立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五、评估方法5.1 学生自我评估学生需要从自己的作品中反思,分析自己的画画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估。

主要从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技术和形式、语言和符号三个方面评定自己的作品。

5.2 学生互评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进行互评,互相选择三份优秀的作品进行评定,主要从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技术和形式、语言和符号三个方面评定同学的作品。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doc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doc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背诵全文。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3.学会运用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看图简介)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课堂讲解】1、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2、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注音增(zeng )华(hud )帷盖(wei gai )枇杷(pi pa)醴酪(li lao )瓢(rdng )(2)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3、了解作者《荔枝图序》,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花朵(2) 一词多义:实如丹(果其实过之(实际情华如橘,(花):古义:(开今义:(繁色香味尽去矣:古义:(消失,没今义:(1)通假字:华如橘 “华”通花, 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 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4、朗读课文:(1)认真聆听示范朗读(2)学生接力朗读:学生甲:从开头到“浆液甘酸如醴酪”学生乙:从“大略如彼”到“色香味尽去矣”全班同学:共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自然流畅,衔接紧密)5、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荔枝生长在巴峡一带。

它的树形圆圆的像车的围幔和车盖。

叶像桂树的叶, 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 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瓢肉像冰雪 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运用打比方来介绍荔枝特点的方法.教学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中的诗句,杨贵妃喂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到长安来,苏东坡也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从古至今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出示荔枝图片)杨朔的>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但荔枝不易保鲜,在唐朝时期,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_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帷枇杷绡瓤醴酪2. 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3. 跟读课文,熟悉文章朗读方式.4.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程度.三.结合预习,理解内容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公元8_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上,借助相关资料.第二课时一.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二.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根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体会清晰的条理,学习说明的方法.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2.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运用了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4.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三.总结写作特点:1. 巧用比喻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2. 层次分明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3. 详略得当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四.拓展训练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2.交流作品.板书设计:荔枝图序树形(帷盖)叶桂华(花)橘实丹朵葡萄核枇杷壳红缯膜紫绡肉冰雪浆液醴酪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目标: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观察并描写植物的顺序及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用途特征,尝试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二)本课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与>两篇古代说明文中有关文章的直观可感性.层 ;次井然的写法(重点之一)2.品评积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诵(重点之二);3.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知趣〞特点,了解其运用比喻.拟人.类别.数字等各种说明武器的情 .况;引导学生对家乡土特产(植物)进行尝试性写作训练(拓展目标)二.说教法教程: >通过分类.定义.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笔细描,将荔枝介绍得栩栩如生,层一) 次井然,色彩丰富,直观可感,非常适合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点当堂完成〝背诵〞这一主要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二)导入: ,讲明山野水果荔枝因1.首先使用杜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皇家标记.贵族身份而声名鹊起.备受世人青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2.用一代文豪苏轼绍圣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终生念念不忘: 〝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极言喜枝为先驱〞极尽赞美, . 欢,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荔枝和文章产生神往之情;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无限.那么,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又当如何呢?(显示课题, 简介作者)三)导读:1.放课件范读全文,学生正音断句(开启字幕.朗读全文);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大意,思考问题(开启字幕〝思考①②〞;3.师生探讨(说明内容,说明顺序)4.师生研读(解释全文): ; 团团:圆圆;帷盖:围幔和车盖;青:绿;华:通〝花〞荣:生长,开花;实:果实;朵:一朵,一挂,一串; 彼:那,那些;尽:全,都;去:离开,消失; 图:画画;书之:题写序文5.学生尝试背诵(课件播放)1)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图文联系;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3)师生共同齐声背诵;6.结构分析(课件演示):学生快速整理笔记,依据结构提纲尝试背诵;7.写作启迪(课件演示):略讲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准确.科学)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条理);8.课外练笔:强调科学性.条理性.生动性;9.探究学习(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产地三.说学生学情: 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八年级比较差的 2 班作为组内训练课的教学班级.原因有三:1.二班是差班, 选择二班可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文章直观可感,描写生动形象,便于当堂背诵;而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3.二班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通过一班的教学可以调整改进教学环节.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和策略是正确的.二班同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发,93%的同学当〝哀兵必胜〞的兵法还得深入钻研运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诵.看来, 差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一大遗憾是〝探究学习〞环节很被动,平时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简介1.1 介绍作者张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1.2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热爱和追求的原因。

第二章:课文朗读与翻译2.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第三章:重点字词解析3.1 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

3.2 分析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章:句式结构分析4.1 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特点。

4.2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第五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5.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2 探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和段落进行分析。

3.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和注释。

2. 作者简介和相关资料。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

教学时间: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1课时4. 第四章:1课时5. 第五章:1课时教学进程:1. 第一章:介绍作者张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荔枝的热爱和追求的原因。

2. 第二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进行课文翻译。

3. 第三章: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分析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语法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5. 第五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探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课文内容分析6.1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内容结构。

《荔枝图序》教案:阅读与感悟

《荔枝图序》教案:阅读与感悟

《荔枝图序》教案:阅读与感悟阅读与感悟《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是一篇咏荔枝的序文。

其词藻华丽,用词精美,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对《荔枝图序》进行阅读和感悟有助于学生们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荔枝图序》教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图序》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背景;2.理解《荔枝图序》的主要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3.学会运用《荔枝图序》的语言、词汇等,进行文学欣赏和分析。

二、教学流程1.开篇:导入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荔枝的图片或者实物,鼓励学生分享对荔枝的印象。

2.阅读接下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荔枝图序》进行阅读。

可让学生分别阅读、欣赏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尝试其欣赏的感受,这有助于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词语注释和段落解读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音、语调、节奏和词汇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感悟在文章阅读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感悟;通过半开放的问题,帮助学生感知荔枝图中的美和表现出来的情感。

可以引导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如“这些词或语句令你们想到些什么?”、“你们觉得哪些词或语句表达出了最强烈的情感?”、“你们认为这些词汇和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感悟是什么?”等等。

4.小组讨论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这有助于学生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理解和体验。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看法,以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

5.总结在最后一节课,教师应该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概述学生在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技巧和思考过程。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写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以创意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引导式发挥学生教师共同作用,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有效地集中大家的思想和形成大家对知识的共同认识的同时,发挥了学生自身动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意识和创造性思维;3.运用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文艺形态、特殊受众,理解过去和今天的文化和艺术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积累词语。

帷(wéi)缯(zēng)绡(xiāo)瓤(ráng)枇杷(pí)(pá)醴酪(lǐ)(lào)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教学重难点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

(投影仪显示)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

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

(投影仪显示)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

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②朵如葡萄③实如丹,壳如红缯④核如枇杷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⑥浆液甘酸如醴酪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一〕胜利目标1.了解和文体。

2.掌控生字词并精确翻译文言文。

3.探究本文的说明内容、方法和顺次。

〔二〕胜利自学1.借助课下说明、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借助课下说明、工具书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疏通文意,画出不熟识的`生字词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同桌沟通,小组争论,解决目标2。

3.独立思索: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想想本文的说明顺次是怎样的?然后同桌沟通,小组争论,解决目标3。

〔三〕胜利量学1.我来介绍和“序”这种文体以及本文写作缘由。

(缘由用原文回答〕2.这些字词我来读缯瓤绡醴酪枇杷帷盖3.这些词句我会译1这些字词我来讲小组抽题展示4.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顺次是怎样的?请你当设计师,为本文设计一份板书。

小组为单位展示。

二、胜利展示三、胜利检测〔一〕基础题1、《荔枝图序》的是,字,号,代诗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橘〔〕醴酪〔〕〔〕3、翻译以下句子。

浆液甘酸如醴酪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二〕综合题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假设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本段文字说明荔枝的特点采纳的说明顺次是〔〕A.整体——部分B.概括——详细C.外——内D.主要——次要E.结果——缘由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文段可以分为两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三〕拓展题同学们都喜爱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吧。

四、胜利思学我的优点——我发扬:。

我的不足——我改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5、继续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6、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感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

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2、咱们都是北方人,对荔枝都很陌生,今天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题——《荔枝图序》
二、揭示题目、简介作者
1、揭题,介绍“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2、简介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帷(wéi)缯(zēng)绡(xiāo)
瓤(ráng)枇杷(pí)( pá) 醴酪
(lǐ)(lào) 2、指名朗读
3、结合注释和出示资料,自主了解文章大意。

词义诠释:
大略:大概,大体上。

彼:那,那样。

去:离开,这里指香味消失。

词类活用:
荣:形容词用作动词,开花。

图:名词用作动词,画图。

书:名词用作动词,书写。

4、难句点拔。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1、出示探究问题。

A、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详写了哪一部分?是叶、花、还是果实?
C、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相应语句)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2、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五、指导背诵,积累佳句。

1、方法指导。

为既快又准地背诵本文,可结合板书,按照作者的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进行。

2、学生练习背诵。

3、考查背诵效果。

六、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
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
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
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

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
齿颊者
莲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
生香了。

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

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

仿照本文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水果。

注意:1、抓住特征说明,层次清楚。

2、语言形象,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