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古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公开课:文言文理解并翻译句子 方法与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公开课:文言文理解并翻译句子 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8ef1b093c1ec5da51e27041.png)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人。普通元年,又任建康县令, 提升为尚书驾部郎,几个月后改任署仪曹郎,仆射徐 勉将台阁文议交由刘杳负责。出任余姚县令,在任期 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 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回京后任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 ,母亲去世后去职离任。服丧期满,恢复王府记室官 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527),提升为 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刘杳说 :“酒不是你所喜欢的,但任酒厨之官,完全是为了 不愧古人。”不久有诏令让他代替裴子野负责著作郎 的事务。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 例都要离职调任,皇帝下诏只留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 。继续注释昭明太子的《徂归赋》,人称他知识广博 。。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 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 人物。
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 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 翻译。)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 奔丧行服。
补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 遍的。补即是补出省略内容。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 业,解答疑惑的人。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啦,你再 进去(辞谢)。
补 省略介词于要补上 3.将军战河北,臣占河南
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 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 答案: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 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2019年Ⅲ 卷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 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 尸而伏之。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任务群五文言文阅读 任务突破练2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任务群五文言文阅读 任务突破练2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f103e5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b.png)
任务突破练二十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赋分68分,用时60分钟)一、对点练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臣观自古以来,百姓愁怨,聚为盗贼,其国未有不亡者,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
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
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有删改) (1)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已失之后也。
(2)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有删改) (1)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2)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盛世者,安溪人也,避仇居先生前庑下。
盛固工写照及神仪佛像,以糊齿颊。
先生谛视之,殊有思理。
一日,悬子昭《四时图》于堂,促盛至曰:“子能捉笔乎?”盛素有胆智,又心屈服先生,遂漫应曰:“诺!”键户临染,三日始成。
先生掀髯曰:“子可教也!”遂与语山水去就曲折、草木舒结芊绵之致。
盛大悟,笔法顿上。
由是摩东村无不东村矣,摹徵仲无不徵仲矣。
第其自布一局,自出一意,则亦为其溪绿者而已。
(选自胡胤嘉《盛溪绿生志》,有删改) (1)盛固工写照及神仪佛像,以糊齿颊。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d684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a.pn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曰:“善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了军队的侵扰,接着又遭遇了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让人们勇敢,并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实行吧。
”孔子也微笑着。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孔子说:“好呀!”“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下游玩,然后吟诵着歌谣回家。
高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358e56485a8102d277a22f66.png)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2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
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
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
“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
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
“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
“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
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
“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四文言文阅读任务突破练2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四文言文阅读任务突破练2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6b99e7f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1.png)
任务突破练二十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组考点强化对点练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2021·新高考Ⅱ卷)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
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
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5分)(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分)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2020·新高考Ⅱ卷)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5分)(2)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5分)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弘玄先生老而贫,日以著述为事;出无舆从,一童子挟书自随,步履如飞。
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
先生以国子上舍生,倅霍邑、夷陵。
今世为官,耻不出进士,不肯为尽力。
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
故予复述先生为两州之迹,其志有足悲者。
使为进士,岂非世之所称才贤者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
(5分)(2)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例句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3b1466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0.png)
例句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
例句二:苏武奉使匈奴,留匈奴中十九年,持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留在匈奴中十九年。
他手持符节牧羊,无论是起身还是躺下,都坚持操持,结果节旄(古代的一种符节)都脱落了。
例句三:李白《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翻译:你难道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涌而来,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海,再也没有回流的机会吗?
例句四:杜甫《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翻译: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地飘落下来,无尽的长江滚滚地向前流淌。
例句五:苏轼《赤壁赋》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翻译:长江水滚滚东流,波浪淘尽,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
例句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翻译:原野上草木茂盛,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与繁荣。
例句七:李清照《如梦令》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翻译:昨晚雨点稀疏,风势猛烈,沉睡却无法消解酒意。
这些例句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文学体裁,反映了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16c7de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5.png)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2020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
![2020浙江专用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17edabb9d528ea81c7798e.png)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等。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考向一关键实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宋】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
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七年,为开封府推官。
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
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成都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
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
高考文言文翻译摘抄
![高考文言文翻译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be141a3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1.png)
一、原文摘抄: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摘抄原文及翻译:1.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老师(孔子)说:“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来改正。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摘抄和翻译,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
以上摘抄的文言文句子,既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又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重点考点专题培优——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重点考点专题培优——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4647404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2.png)
二十八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0分钟40分)一、(2023·全国新高考卷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息。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汝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蘊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五) (1)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少学长安”是省略句,状语后置;治,学习;事,以……为老师,向……学习。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ee655bbb04a1b0717fd5ddcb.png)
第三章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
上不乐,从容问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若太子。
”太子入问疾,上使太子齰痈。
太子齰痈而色难之。
已而闻通尝为上齰之,太子惭,由是心恨通。
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
居无何,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遂竟案,尽没入之,通家尚负责数巨万。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译文: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译文:。
三、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善。
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译文:四、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译文:五、阅读下文,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1a8aa90252ea551810a687a4.png)
5.(2009年高考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 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 古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 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 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 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二、关键虚词的翻译 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 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 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 “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
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
例4 翻译下面的三个句子。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断头置城上,脸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 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吾尝 学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 乎 鹄 手 往 从 之 十 发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 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 皆有法焉。一 法 不 修 一 病 随 之 病 尽 而 法 完 则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鹄 十 发 十 中 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21c05e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5.png)
(4)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译: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 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5)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译: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 贾生都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主要是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考查 学生对古代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准确地将 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3)若理、解所与、现为代、汉焉语、不也同、的以句、式因和、用于法、与、则、 • 者不、同之的”句等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 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 特点进行意译。解答此类试题,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
二、知识储备——(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2.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译: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 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9)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 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4分)
译: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 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核心考点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核心考点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d6f39f5efad6195f312ba64d.png)
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
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
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何用识此僧!”一行
从而谢之,终不顾。
(摘自《酉阳杂俎》)
[误译]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数十万铜钱。
失误一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
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
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宋史·赵立传》)
[误译] 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解析 “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答案 于是(杨廷麟)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 钱粮充作兵饷。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解析 “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答案 (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 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 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 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明史·杨廷麟传》)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 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 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 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 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a8a77ff9ec3d5bbfd0a74cc.png)
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村中喜欢生事的少 年驯养了一只蟋蟀。
练习:翻译下列语段
白居易 年 十五六时, 袖 文 一编,投
白居易 年纪 十五六的时候,用衣袖藏着 一卷文稿,投奔
著作郎 吴 人顾况。况 能 文, 而 性 浮 著作郎 吴地人顾况,顾况 善于写文章,但 性情 轻浮
A、登上最尊贵的位置控制整个天下, 手拿着短的长的刑具来惩罚天 下的百姓。
B、登上皇帝的位置控制整个天下,用 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A、金属修筑的城防
B、钢铁般的城防
C、坚固的城防
⑤、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A、蔺相如只凭言词立下功劳. B、蔺相如只靠动动嘴就立下功劳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 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自2002年开始让考 生直接翻译句子或单独的一段短篇 文章,分值由5分至2004年增加到8分.
技法解密: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源自意译为辅。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1)“留”。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年号等 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 不必翻译。
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 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 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 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将词类活 用对译成活用后的词。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1186f1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7.png)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考点29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9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e54955eb4daa58da0114aec.png)
考点详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等。
其中,以主观题为主。
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
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
(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2020年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考向一关键实词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楼钥字大防,明州环县人。
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
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锋称之曰:“此翰林才也。
”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救令所删定官,修《海熙法》。
议者欲降太学释莫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播,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
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
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
”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
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
’”丞相周必大心善之。
迁给事中,朱焘以论忤韩侂胄,除职与郡。
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因耆者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高考语文复习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
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
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
“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
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
“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
“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
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
“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读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
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
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
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
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
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
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
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
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
”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
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相许”,许之,答应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二、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高考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
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
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
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
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
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4: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
(《屈原列传》)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
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
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
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这在“理解句子”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典型题分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这是2002年全国卷第16题,原文的节录。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成“这”。
“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
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
及,到;知,了解、熟知;“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
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文:(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这是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试题。
第(1)题,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
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题,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
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这是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原文略。
说,用作名词;达,了解,明白;仆,“我”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趣,意向,志向;规,打算。
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
人们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练习与答案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2.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
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
”宓之贱曰:“善。
”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
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译文:(2)子亦有以送仆乎?译文: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