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教案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课时安排:1时。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

(板书:登飞来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四、教师翻译原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教师引导学生)七、分小组讨论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精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王安石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王安石改革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登飞来峰》。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背景和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改革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王安石改革精神的心得体会。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王安石的诗歌艺术。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讲解诗中的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4. 分析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篇一: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出示自学目标:出示自学提示: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2)走进作者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能否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3. 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否创作和表演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登飞来峰》原文。

2. 相关的诗歌解读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诗歌朗读和背诵的示范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登上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2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飞来峰吗?为什么它会吸引人们的注意?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掌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注意生字的写法和读音。

3.3 词语解释与理解(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飞来峰”、“的最高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典故和背景。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4.2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4.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意的再现。

五、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传说和背景,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登飞来峰》的全文,并标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6.2 相关资料收集飞来峰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6.3 朗读音频录制《登飞来峰》的朗读音频,供学生模仿和欣赏。

七、教学步骤7.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句的理解。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掌握《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王安石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3. 准备诗歌的译文和相关的文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 初读诗歌:学生自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生僻词语。

4.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美。

5. 感悟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心境。

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7.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掌握王安石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步骤:1. 检查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熟读和理解情况。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语言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

5.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登飞来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文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性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3)诗歌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讨论诗人如何在诗中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系。
2.教学难点
(1)诗句意象的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不足,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诗句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飞来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攀登高峰、抒发壮志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王安石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飞来峰》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和诗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6.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查阅资料,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句解析:《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举例:通过分析“浮云”、“最高层”等关键词,理解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2)修辞手法:掌握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举例: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比喻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6.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登飞来峰》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词语解析: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如“峰”、“登”、“不畏”等,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
-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等,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词语解析: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如“峰”、“登”、“不畏”等,并理解其含义。
4.诗意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主题探讨:探讨《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诗人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和解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登飞来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登飞来峰》的背景。
2.诗歌朗读:学会正确朗读《登飞来峰》,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在意象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现实例子,让学生明白“浮云”是如何遮挡视线的,从而理解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在修辞手法识别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诗句,让学生看到“鸡鸣见日升”与希望和光明的联系,进而理解象征的运用。
-在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面对困难时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修辞手法识别: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来自、象征等修辞手法,如“鸡鸣见日升”中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学习《登飞来峰》一诗,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王安石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登飞来峰》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王安石的生平介绍、《登飞来峰》诗歌全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阐述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飞来峰》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山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与《登飞来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文化传承: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登飞来峰》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就《登飞来峰》诗歌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提问,如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如诗歌的意境creation、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飞来峰”、“千寻塔”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认识七言绝句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观后感。

(3)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分析《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熟练程度,检查背诵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

《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5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二、推测诗人,品题目(一)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孔子曰:登高必赋。

《登飞来峰》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当时年仅30岁,也是诗人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峰被人们称为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

(二)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

(学生自由读,教师点拨,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三)走进文本,品意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用了“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以诗言志,悟哲理。

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总结:作者借“登飞来峰”一事,巧妙地借用飞来峰和千寻塔,有巧妙的加入联想,抒发了一个政治改革家,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与斗志,让我们重新领略了“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知识点:1.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2.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3.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情境朗读法、拓展研读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抓关键字词及图文结合理解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

杜甫远望巍峨的泰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望岳》,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登临高峰,有感而发,写下了绝世佳作《登飞来峰》。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王安石登上高峰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二、作者及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 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 的? 点拨: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 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板 四、质疑活动 1. 《登飞来峰》 前两句, 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 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 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 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 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 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 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课 后 反 思 最高层 只缘身在 遮望眼 登高望远 不畏浮云 安石 峰 (宋)王 登 飞 来 书 设 计
①千寻塔( 升(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④只缘身在最高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 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登飞来峰》 前两句、 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 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教师小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 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 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 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 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 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课 《登飞来峰》 题
课 型
新授 课
设 计 人
帅 欢 节次 欢 1 备注
教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 学 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目 能力目标: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标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点 难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点 教 学 过 程 差 性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导入:由学生背诵,我提问并展示、欣赏楷体书法 《登飞来峰》。 下面由历史老师介绍王安石的主要事迹及写作背 景,大家鼓掌欢迎。(3----4 分钟)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 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 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 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 课 件展示 作者图 像及作 者介绍: 课件 展示飞 来山图 片。 异 设 个 计 教学资 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