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公开课自制)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宾语前置课件

文言文宾语前置课件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这种用法常见于古籍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例如:“唯赤则之言”(《左传·僖公二 十八年》)。
介词宾语前置
用“于”把介词宾语提到介词前面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被动句中,介词“于”引导的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例 如:“怀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06
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的 应用
在口语中的应用
总结词
少用、表达不正式
详细描述
在口语中,我们通常使用简单、直接的语句,很少使用复杂的语法结构。因此,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口语中并不常 见,仅用于表达不正式或强调的语气。例如,“我饭吃了”这句话在实际语境中可能是为了强调自己已经吃过饭 了。
在书面语中的应用
04
介词宾语前置
06
• 以“以”为介词的介词短语:如“以此 为戒”中的“以此”。
宾语前置的语法意义
01
02
03
强调受事
通过将受事提前到句首, 来强调受事的重要性或突 出某个信息。
强调施事
通过将施事提前到句首, 来强调施事的重要性或突 出某个信息。
表达疑问或反问
通过将疑问代词或否定词 提前到句首,来表达疑问 或反问的语气。
用“以”把介词宾语提到介词前面
介词“以”后面跟着的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荀子·劝学》)。
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的比较
结构不同
动词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前置的 宾语之间没有介词;介词宾语前 置时,介词和前置的宾语之间有
介词。
强调重点不同
动词宾语前置主要强调动作的对象 或接受者,而介词宾语前置主要强 调动作的方式或手段。
在散文中的应用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PPT课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PPT课件

19
.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0
.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21
.
谢谢!
22
.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6
.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知自 丁宁我 莫忘我
结论五:代词“自”、“相”、“见”作宾语, 常常前置。
18
.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五、代词“自”、“相”、“见”作宾语,常常 前置。
8
.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结论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毋等
9
.

宾语前置公开课课件

宾语前置公开课课件

10年 名词活用为动词,省略句 年 名词活用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预测2011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翻 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 预测 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 译题中一定会有所涉及。 译题中一定会有所涉及。
考题演练
1、( 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 、(`06年广东卷 下列各句, 、( 年广东卷) 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 .君何以知燕王。 C.夫晋,何厌之有 。 D. 何故而至此。 夫晋, 何故而至此。 夫晋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特殊情况: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特殊情况:
1方位名词有时候也可以前置,如: 方位名词有时候也可以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东向 南向 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 北向坐 张良西向 西向侍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 可译为“ 相 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 这时“ 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儿童 她 吾已失恩义, 相见不相识(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吾已失恩义 会不相从许( 3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 可译为“ 见 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 这时“ 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 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如: 生孩六月, 请勿见 望见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请勿见笑 生孩六月 慈父见 请勿
4 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押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 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押韵的需要 为了平仄或押韵的需要, 到谓语动词前。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中原北望气如山 孙仲谋处/中原北望 到谓语动词前。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中原北望气如山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宾
介词 ── 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 “自”“己”“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 “信”“知”“欺”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完整版)宾语前置

(完整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1,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7,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9,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11,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5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6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7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8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9洞庭君安在哉?10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三、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6余是以记之。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公开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公开课

3(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 当时的人没谁承认这一点 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的规律三:疑问代词作宾语 +动词/介词, 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则代词提前
例7 沛公安在/童子何知/大王来何 操/而又何羡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例8国足已乱,将何以战 / 微 斯人,吾谁与归 / 何由知之
文言常见疑问代词:何/胡/安/谁/焉/孰/奚/恶/曷 文言常见介词: 于/以/与/为/由/如/向/从/在 探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宾语前置句吗
宾语前置的规律四:宾语+以+动词性短 语,即此处介词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 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例9 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严以律己/宽以 待人/坐以待毙/夜以继日 /文以载道
宾语前置的规律一:用“之”“是” 提宾,即(唯/惟)+宾语+之/是+动 请关注此结构的变种(例 5):何……+之有 词
此处翻译不带“唯/惟”字的句子时应先将宾 语恢复原位;而用“唯/惟” 目的是加强语 气,译成现代汉语时,除了要复位外,还得 译成“只/只要/只有/一定”等,如唯利是图/唯 才是举
当然见到“之”不能一概认定为“提宾”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也有特例: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黍离》)
小试牛刀: 翻译句子(提示:还原成现代汉语习惯 的语序后再翻译) 1、(07年深圳第一次调研)子不自悲 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你这个人不为自己的事感到悲伤却为 我的感到悲伤,不怜悯自己却怜悯我。
2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从古代到今天,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宾语前置的规律二: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即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若是代词,则放动词前 试判断“齐人未尝赂秦”一句是否宾语前置 我尝试着大胆改动:齐人未之(秦国)赂 例6忌不自信 / 莫我知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常见否定词: 未、弗、不、莫、非、勿、毋

《宾语前置句》课件

《宾语前置句》课件

知识梳理
1、什么叫宾语? (1)动词性谓语中的宾语。
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叫宾语。 现代汉语: 他‖写文章。 古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介词以及其后所接的一个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这
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是介词的宾语。
※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动
现代汉语: 在教室
拓展延伸
几种特殊的宾语前置:
1.“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 (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 谓语的后面。例: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 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① 府吏见丁宁 (我)
达标练习
C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 )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马之千里者。 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
课堂小结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以“是”、“之”为标志的 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特点: 都是否定句; 宾语是代词; 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注意如下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典例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特点: 宾语都前置; “是”“之”是提宾的标志。

宾语前置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句式教案

1. 让学生理解宾语前置句式的概念及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宾语前置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句式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宾语前置句式的定义:将宾语放在谓语前面的句式。

2. 宾语前置句式的类型:a.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b.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c. 强调宾语3. 宾语前置句式的用法:a. 表示疑问b. 表示否定c. 强调宾语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宾语前置句式的类型及用法。

2. 难点:疑问句、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判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宾语前置句式的定义、类型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句,让学生加深对宾语前置句式的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宾语前置句式的定义、类型和用法。

3. 举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转换和表达。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口语表达。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宾语前置句式的理解程度。

b. 学生运用宾语前置句式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c. 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对宾语前置句式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与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

2. 文化渗透:介绍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式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宾语前置句式的运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古代汉语教材。

2. 辅助材料:古代汉语文献、典型例句、练习题库。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宾语前置句式讲解

宾语前置句式讲解

宾语前置句式讲解: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 + 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等) + 宾(余、吾、尔、自、之、是等) + 谓语举例:人之不我信也。

翻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翻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翻译:立于门,人弗之顾。

翻译: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 + 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 动词举例:大王来何操?翻译:何泣也?翻译:且焉置土石?翻译: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翻译:B、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 + 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介词举例:不然,籍何以至此??翻译: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格式:宾 + 介 + 动举例: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翻译:予一以贯之。

翻译: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翻译:4、“之”“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主 + 宾 + 之(是) + 动举例: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何功之有哉?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唯长终是图。

翻译:唯利是图。

翻译:唯才是举。

翻译:5、“相”字在偏指一方的时候,可代指“我你他”,翻译时要把“我你他”放在动词之后。

格式:相 + 动词举例:出郭相扶将。

翻译:久久莫相忘。

翻译:6、“见”字偏指一方的时候,代指“我”,翻译时要把“我”放在动词之后:格式: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翻译:见谅。

翻译:见笑。

翻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要前置:举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宾语前置句式教案

宾语前置句式教案

一、宾语前置句式教案二、教材版本:人教版三、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宾语前置句式的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宾语前置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宾语前置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宾语前置句式的定义1.2 宾语前置句式的分类2. 第二章:宾语前置句式的用法2.1 宾语前置句式的构成2.2 宾语前置句式的运用3. 第三章:宾语前置句式的辨析3.1 宾语前置句式与宾语后置句式的区别3.2 宾语前置句式与主谓倒装句式的区别4. 第四章:宾语前置句式的练习4.1 改写句子:将正常语序的句子改写为宾语前置句式4.2 填空练习: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宾语前置句式填空5. 第五章:宾语前置句式的拓展5.1 宾语前置句式的应用场景5.2 宾语前置句式的文化内涵六、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宾语前置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宾语前置句式的实际应用。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改写句子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宾语前置句式的拓展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质量和速度。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宾语前置句式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宾语前置句式的例句和练习。

3. 练习题:准备改写句子和填空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式的理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宾语前置句式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宾语前置句式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举例:分析宾语前置句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4. 练习:布置改写句子和填空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

5. 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宾语前置句式的拓展应用。

6.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宾语前置PPT课件

文言文宾语前置PPT课件

3、“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 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 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孔雀东南飞》)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陈情表》) ③ 望见恕(我)
此外,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 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类用法。“见” 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 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11)秦人不暇自哀。 (《啊房宫赋》)
第4页/共18页
(12)毋吾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5页/共18页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疑问句,且都有 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奚、曷、恶、乌、 焉等。这时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就须置于谓语动 词之前。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 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 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 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第1页/共18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 四、介词宾语前置 五、其它
第2页/共18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谓语动词之
第7页/共18页
(14)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1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16)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第8页/共18页
三、以“之”或“是”为标志将宾语前置
用 “是”或“之”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 么实在意义。

古代汉语教案01宾语前置.doc

古代汉语教案01宾语前置.doc

语法(一)实词和句式宾语前置【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理解古代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现象;2.技能目标: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语序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汉语屮的几种宾语前置现彖。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准备】朱振家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 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女口: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一一谓语一一宾语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屮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儿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女口:敢问何逍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女口: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牛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 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宾语前置优秀教案

宾语前置优秀教案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

这“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我们教材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模块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里,对其中一些加以了介绍,词类活用大家可以课下自己去看;判断句和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大家觉得很容易确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都有专用的一些判定词语“是”“被”,但他们在文言文中判断或被动意义的表达还是略有不同,为此,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也让大家去预习了,在此就不加多说。

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在考试大纲中未作说明,我们也暂且略过不讲,今天,我们重点是来解决宾语前置的问题。

二、明确概念1、什么叫宾语?(1)、动词性谓语中的宾语。

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叫宾语。

现代汉语:他‖写文章。

我‖帮助同学。

我‖捡起贝壳。

古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介词宾语。

介词以及其后所接的一个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这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是介词的宾语。

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目的、方式、原因等。

现代汉语:在教室从明天在新的岗位上(其中“在、从、在”是介词,“教室”“明天”是名词,“新的岗位上”是名词性短语。

)古代汉语: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在介词结构中,介词后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的宾语。

2、什么叫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二、规律探究探究问题: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1、例题: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客何为者? ——《鸿门宴》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格式:主 + 宾 + 动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教案

宾语前置教案

宾语前置教案第一篇:宾语前置教案宾语前置教案一什么是词序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

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定语)+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王坐于堂上。

《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3)分类: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例句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安:那儿。

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你跟谁防守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为何为什么】古代汉语中形成的一些凝固句式(1)何如如何“何如”又可说成“如何”,在“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何如如何意思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伤还没有斯,为什么不再杀伤】③一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如何”是“如……何”的紧缩式,并不是疑问代词“何”的宾语后置,因此在这里如何意义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高中教育语文人教版必修1 微课——宾语前置

高中教育语文人教版必修1 微课——宾语前置
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都 属于这种格式
第二大类:介词后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 从、与、自、向 ”等。
介词后宾语前置可分为三种情况:
1、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该句中的宾语“谁”被提到了介词“与”的 前面,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是“吾 与谁归”
高中文言文专题之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 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我们称之为 宾语前置。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大类:动词后宾语前置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
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以何 谓之文也
巩固练习:
1、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3、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4、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5、吾谁欺?欺天乎? 6、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7、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谢谢
2、当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时,宾语前置。
如: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 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该句里面的“东向、南向、北向、西向” 实际上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3、一些固定用法中,“何以”“是以”都 是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实际上应该 是“以一言蔽之”
(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弗”、“无”、“莫”等否定词);二 是代词作宾语。 如:“不吾知也。—《侍坐》”——实际 上应该是“不知吾也。”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中学语文 宾语前置 课件

中学语文  宾语前置  课件

参考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应该与太 子一起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斥责 他们,或许万一可以成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②沛公安在?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③且焉置土石? ④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③唯利是图。 ④唯才是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 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 实义。
A、君何以知燕王。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而莫之夭阏者。
D、不然,籍何以至此?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
相同的一项是( D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之二虫又何知?
C、忌不自信。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3、翻译下列句子 ()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 其然也? ②秦人不暇自哀。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链接高考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宋史·孙傅传)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 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 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 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 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 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 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 •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 • 如: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 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自尊、自
爱、”等词语
•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 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 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 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 以馈之?
小试身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
不同的一句是:( C )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后遂不复至 。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 何陋之有哉?
有何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3、唯利是图。
唯图利
4、唯才是举。
唯举才
疑问代词、方位名词、数量词、时间词 等常置于介词前。
介词“ 以 ” 比较常见。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D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奚以知其然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
B.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C.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D.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
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 如: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
扶将(她)/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
“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 如:府吏见丁宁(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望见恕/诚
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 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 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 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 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 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 何操
操何
2.沛公安在? 安在3.何以战?来自何以在安 以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 都是疑问代词,分
别作动词“操”、“在”和介词“以”的
宾3、语这。些宾语都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 规律一:介)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句式特点:
1、用“之” 、“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强调宾语。
2、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唯(惟)……是……” 格式。惟:只, 只是。
规律三: 用 “是”或“之”为标 志的宾语前置。
小试身手: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
的一项( B )
A、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宋何罪之有 ? D、何厌之有?("厌"通“餍"yàn”, 满足)
翻译: (1)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 (2)国家拿什么供养军队?
翻译:
•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 有的,大禹、商汤曾遭受过。 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 土地发生旱灾,国家拿什么 救济百姓呢?如果边境突然 告急,几千几万的部队,国 家拿什么去供养军队呢?
7.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小结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 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3、以“是”、“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 过来。
补充:另外还有三种特殊情况
翻译:我看从我这里经过的人多了,却没 有人同情我。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乞丐便对他表示同情。乞丐 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七天没吃食物 了啊!”乞丐叹息道:“我看从我这里经过的人多了, 却没有同情我的。同情我的只有先生您了,
9、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yóng] 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 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旧知回顾
• 文言句式中: • 1.什么是倒装句?
• 2.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定语) 〔状语〕 (定语)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文言句式复习之
宾 语 前 置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 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2、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 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A.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
四、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
2、一言以敝之。
“一言以”
句式特点:
“向东” “以一言”
1、“东向”“一言以”是介宾结构。
2、介词的宾语“东”“一言”提到了介词的前 面 ,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
规律四: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 B.夫子之谓也 “谓之夫子也”,说的就是夫子您啊. •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
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了
• 【答案】C • 【解析】C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8、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 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疑问代词有: 1、指人:谁、孰 2、指物:何、胡、奚、曷(hé) 3、指处所:恶(wū)、安、焉、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 同的一项( C )
A 、 卿欲何言 ? B 、 之二虫又何知 ? C 、其间旦暮闻何物? D 、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不自信
不信自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 未有之
3、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不、未)。 2、宾语“自”“之”“余” 都是代词。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要前置。
注意如下否定词:
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的代词:
余、吾、己、自、汝、尔、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