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的物理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征;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血小板低于 20ⅹ109/L ; 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禁用肝素;孕妇禁 用华法林; • 相对禁忌症:既往颅内出血及损害;既往胃肠道出血;类 风湿视网膜病抗凝可能眼内出血。
四、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 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 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7、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1)出血: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并发症。用药前了解 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指导病人对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使用软毛刷刷 牙;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黑便、血尿等;定时检查凝血时间、血常 规、大便潜血实验及凝血酶原时间。
2)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急性期病 人绝对卧床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 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动作,以防血栓脱落。 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 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身等,同时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六)健康教育: 1、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 2、心理指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3、出院指导: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或出血现象,请尽快就医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五、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评估观察
1、神志、生命体征、尿量,有无休克及其他损伤。 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3、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疗、预后的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及支持系统。 4、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PE的急救处理
立即平卧
配合 医师抢救
避免 • 做深呼吸 • 咳嗽 • 剧烈翻动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绝对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尽早下床
❖ ①被动运动:卧床、术毕即可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 肌、踝关节被动运动。尤其是左侧
❖ a人工挤压腓肠肌:避开伤口行从足部到大腿由远到 近被动按摩(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30分/次,3 次/d。
❖b足踝关节旋转运动: 30次/组, 6组/d,
物理预防方法
小腿:髌骨下缘10cm 下肢周径的测量
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 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 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 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作足背 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指深静脉腔 内急性非化脓性炎 症 ,并伴有继发性 静脉腔内血栓形成 的疾病
病因
血流缓慢
肢体制动 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
手术
静脉壁损伤 创伤
感染
妊娠
血液高凝状态 产后
外科大手术后
临床分型
周围型 中央型 混合型
• 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 多发生于髂—股静脉, 左侧多于右侧 • 全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
4 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 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 若病人站立后下肢 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5 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多食纤 维素丰富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 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遵医嘱: ①足底静脉泵 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③梯度压力弹力袜
下列情况禁用: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VTE预防如何做?“物理预防篇”

VTE预防如何做?“物理预防篇”

VTE预防如何做?“物理预防篇”目前 DVT 形成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其中物理预防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研究显示,利用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可减少血液淤滞,降低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风险,且不增加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一、物理预防的适用范围VTE风险分度中、高危患者,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表1)。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待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

二、物理预防的具体措施1. 梯度压力弹力袜n 作用原理:梯度压力弹力袜是一种医用袜,产生的压力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减少浅静脉的血液回流,增加深静脉的血液回流。

医用弹力袜可以产生如下作用:(1)降低及阻止深静脉扩张,保护血管内膜不受损伤,阻止静脉血栓形成;(2)增加静脉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术后引起的血液黏稠和回流受阻;(3)增强瓣膜功能,减少血液淤滞,使血栓形成机会减少;(4)阻止组织因子释放。

n 使用方法:根据尺寸选择对应型号的梯度压力袜。

准确测量腿部尺寸的步骤如下:脚后跟到臀弯的长度、小腿肚围长、脚后跟到膝盖弯的长度(膝长型)、大腿根围长,测量后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型号合适的弹力袜。

可以24小时连续使用,能有效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流在小腿的瘀滞,是一种非常安全、方便、非侵入性的预防方案。

护士应注意根据患者情况注意查看梯度压力袜穿戴是否正确,肢体血运情况。

2.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n 作用原理: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一种物理性非介入性治疗仪器,它利用多腔体充气气囊有次序有节律地进行充气膨胀挤压、放气,达到改善功能和抗血栓形成的目的。

从足、小腿、大腿序贯加压,可使血流增加200%-240%,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

其作用原理:(1)提高静脉的血流速度,从而减少血液的淤积;(2)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从而降低形成血浆凝块的几率;(3)间歇性加压使静脉血通过静脉瓣时发生湍流,防止血液淤滞;(4)间歇性加压促进内皮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5)间歇性加压促进内皮细胞释放尿激酶、组织纤溶酶等,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预防

弹 力 袜
DVT发作后2年内,推荐使用踝部压力达到30~40mmHg的弹力加压袜。 上肢DVT伴有持续水肿和疼痛的患者,建议使用弹力绷带以缓解症状。
弹力绷带与梯度压力弹力袜

原理:梯度压力弹力袜是通过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自上
而上地逐渐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以外部的压力抵 消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力增高,防止深静脉血液经交通支逆流入浅静 脉,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良 好循环的一种有弹力的袜子。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 部向上逐渐递减,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 大压力值的25%-45%。
深静脉血栓(DVT)

纤维蛋白,血 小板,红细胞 等血液成分在 深静脉管腔内 不正常凝结, 阻塞管腔,导 致静脉回流障 碍的一种疾病
深静脉血栓(DVT)

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 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
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
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流缓慢
病因
肢体制动 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
静脉壁损伤
手术 创伤 感染
胸部手术 腹部手术
关节置换
高危的外科病人 颅脑手术 肿瘤手术 下肢血管 手术
妇科手术
预防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1、基础预防措施 2、物理预防措施 3、药物预防措施
1、基础预防措施



1、术前预防 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 、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2、术中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3、手术的激惹反应引起血小板增加,术中、术后输血均可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 因 此尽可能不输血或仅输少量新鲜血。 4、规范使用止血带。 5、术后预防术后抬高患肢15—30度,避免过度屈髋,不建议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 垫枕,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6、对患者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知识教育,一个固定姿势不超过3小时、鼓励患者 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对于骨科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 、骨盆骨折手术、脊髓损伤手术等病人指导患者早期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 ,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行踝泵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 。同时被动按摩下 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深呼吸和咳嗽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 。 7、术中、术后适度补液,如病情允许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脱水,减低 血液黏稠度。 8、建议患者改善生后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以减低血液黏稠 度。 9、预防便秘,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集的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109例患者中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

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后好转出院。

结论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加强用药观察及溶栓后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好发于下肢[1]。

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特别是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发病率更高。

深静脉血栓的急性期并发症是患者死亡或截肢的主要原因;慢性期将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使患肢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

总结我院骨科109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4月下肢骨折术后患者109例,男性76例,女性33例。

年龄45~94岁,平均年龄65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1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不全1例。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0~76岁,平均70.5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

经选择性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住院天数10~25天。

2 预防DVT的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与药物联合预防。

2.1基本预防措施,应对患者进行临床血栓风险评估分组后给予个体化干预方案。

2.1.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

2.1.2规范使用止血带。

2.1.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2.1.4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

基础疾病
骨折 烧伤 糖尿病
DVT
心功能不全 重症胰腺炎
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表现类型
症状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与病变的部位 ,范围和演变的程度有关,临床上可分三 种:
1、周围型 2、中央型 3、全肢型
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表现
1、肢体肿胀、疼痛最常见,站立或行走时明显加重。 2、Luke征在患肢的腓肠肌前后位压迫时疼痛明显,即所谓 的Luke征。 3、Homan征为患者仰卧位,轻压膝关节并屈膝,将踝关节 急速背曲,可引起腓肠肌疼痛。阳性率达44-99%。 4、Lowen试验用测定血压袖带,加压于胫骨部,观察出现 疼痛时左右下肢的压力差,所谓的Lowen试验,患侧比健 侧低20-30mmHg时为阳性。当血栓延伸到股、髂静脉时 ,股静脉处可触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束状物。 5、皮肤颜色改变有两种:蓝色炎性疼痛症或股蓝系静脉内 淤积的还原血红蛋白所致。白色炎性疼痛症系水肿使组织 内压大于微血管灌注压,导致局部皮肤发白。
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常用的有华法灵、新抗凝和新双香豆素等,一般用药后 24-48小时开始发生效用,故常与肝素联合应用。一般在 联合用药2天后,停止应用肝素,而用本药维持量。维持 抗凝治疗时间,应按照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部位而定。小腿 深静脉血栓形成,需维持4-7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需 3-6个月。用药期间,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使其控制在 20-30秒左右。目前临床常用华法灵,一般第一日1015mg,第二日5mg,以后应维持量,现在临床多以每日 3.0mg开始,每日2.5mg左右。
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表现类型
3、全肢型:无论原性病变位于髂-股静脉向远侧蔓延,或 位于小腿肌肉小静脉丛的向近侧扩展,都构成了全肢型病 变,这是酿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最常见的类型, 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二型的特点。根据病程长短不同,从造 影发现可区别为4类。深静脉完全闭塞,病程大都在6个月 以内;深静脉部分再通,仍以阻塞为主,病程平均3年; 深静脉再通的程度大于闭塞,全程已形成比较连续的通道 ,病程在10年左右;深静脉完全再通,扩张而迂曲,病程 一般在20年以上。病程演变是以闭塞过渡到再通,也就是 从回流障碍过渡到倒流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摘要】目的: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方法:对72例经筛查无禁忌症的骨科术后病人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同时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来预防静脉血栓。

结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足底静脉泵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248-02我科自2009年底引进足底静脉泵,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为骨科大手术病人术后进行使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现将这一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临床资料(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组病人72例。

其中男性33例,女性39例。

年龄45—90岁。

平均年龄68岁。

其中腰椎后路内固定术2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3例。

术前均已确定无禁忌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下肢已有深静脉血栓,下肢皮炎,坏疽,下肢严重硬化等。

1.2 方法本组病人术后当天即开始应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5天。

术后当天,术后第5天分别测量下肢周径,大腿中段,小腿中段周径。

术后5-7天左下肢血管B超。

2 结果本组72例病人连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5天后,第五天测量大腿中段与小腿中段周径,平均周径减少了0.9厘米,仅一例在术后第二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立即停用。

在使用过程中,病人感觉舒适,并且能够缓解术后疼痛。

3 围手术期护理3.1 术前护理3.1.1 心理护理患者一般均对手术的危险性,植入物的稳定性,术后功能的恢复存在疑虑和担忧,同时担心花费过多的时间、金钱,从而产生焦虑、悲观、恐惧心理。

麻醉手术室VTE预防管理制度

麻醉手术室VTE预防管理制度

麻醉手术室VTE预防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麻醉手术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VTE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降低麻醉手术室VTE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质量,本制度旨在制定一套全面的VTE预防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在麻醉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二、VTE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1. VTE风险评估:(1)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前进行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评估,以确定患者的VTE风险等级。

(3)术前与术后定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VTE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2. VTE预防措施:(1)常规使用抗凝剂:根据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使用抗凝剂。

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需严密监测出血风险。

(2)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在术前、术后及床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下肢抬高:术后适当抬高患者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

(4)穿着抗血栓袜: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穿着抗血栓袜,以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5)物理预防措施:如必要时使用下肢静脉滤器等。

三、麻醉手术室管理措施1. 术前准备:(1)了解患者的病史,评估VTE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

(2)准备相应的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及急救设备。

2. 术中管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2)合理使用麻醉药物,避免过度血液凝固。

(3)术中适当抬高患者下肢,促进静脉回流。

(4)对于中高危患者,术中使用抗凝剂,并严密监测出血风险。

3. 术后管理:(1)术后继续使用抗凝剂,并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剂量。

(2)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术后继续穿着抗血栓袜,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目录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的目的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体系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四、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抗凝后严重出血的处理流程五、附件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的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为了建立院内VTE防治综合管理体系,在全院开展VTE风险评估、VTE综合预防和规范化治疗等工作,指导临床科学有效进行VTE防治,达到有效降低住院患者VTE发生率,对VTE做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制定本方案。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体系1.成立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组,人员组成包括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包括建立健全院内VTE防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确定医院VTE防治工作流程;确定医院VTE防治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VTE防治工作的开展;定期对院内各科各级医护人员举办VTE 知识培训;将VTE防治管理纳入科室综合管理目标,完善院内VTE预防与管理体系;其他医院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2.以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为基础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其他人员。

职责包括科主任为科室VTE 防治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科室VTE防治管理的各项工作;对本科室VTE防治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科室VTE发生率;发生院内VTE病例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害降到最低;定期评测分析科室内VTE防治工作效果;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VTE防治知识培训。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1.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

具体评估内容参照外科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和内科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
• 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 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 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有关。 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 形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 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 一样,对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 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 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 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 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 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 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 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 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目前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 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1.药物预防
•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 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 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 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 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 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 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 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 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 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 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 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 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 通知医生。1.止痛。疼痛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当患 者有溃疡、坏疽或并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剧烈,可 适当给予止痛剂,但要预防止痛药的成瘾性。 2.禁 烟。绝对禁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但可 饮少量酒,促进血管扩张。 3.保护患肢。避免寒冷 潮湿、外伤等因素,保持被褥清洁、平整、干燥, 定期消毒更换,肢端坏疽应保持干燥,以免创面继 发细菌感染。对溃疡面用油纱布换药,忌用刺激性 强的外用药。 4.患肢锻炼。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 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 3~5分钟,再放平患肢2~3分钟,同时进行踝部和 足趾的活动,每日锻炼数次,每次5~6回,以便更 好地恢复患肢机能。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摘要】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本文从风险评估、药物和机械预防、床位和循环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方面介绍了预防护理的具体措施。

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全面实施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

预防护理的意义在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为患者的康复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风险评估、药物预防、机械预防、床位护理、循环护理、康复训练、康复措施、重要性、全面实施、促进患者康复、健康。

1. 引言1.1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手术后因静脉血液淤积、静脉壁发生改变,导致血栓形成的病变。

该病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肢体肿胀、压痛、发红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患肢溃疡。

血栓脱落导致栓塞时,可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康复期延长,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重大负担。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害不可小觑,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必须全面了解其危害,重视预防策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

1.2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向肺部时,会导致肺动脉或其分支被阻塞,造成肺部氧合功能不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

血栓形成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水肿、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影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从而延误患者的康复进程。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作者:徐婧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4期【摘要】围手术期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关键时期,全文将围绕常见的物理预防方法在围手术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介绍前沿的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的新进展。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围手术期【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04..02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临床手术后发生率约为23.4%[1]。

术后发生DVT,患者的住院时间会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降低,而且栓子脱落会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应注意术后DVT的预防。

有高出血风险的术后患者易采取物理预防措施[2]。

常见的物理方法预防DVT形成的有逐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足底静脉泵等,但是,在选择时,应考虑开始使用时间,频率,患者依从性等问题。

1 常用物理预防DVT的方法1.1 逐级加压弹力袜1.1.1 逐级加压弹力袜的优点逐级加压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瘀滞,通过压力遂渐梯度递增和减少,从而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循环。

吴小凤等[3]研究发现在术中麻醉后就根据患者腿周径给患者使用合适大小的GCS,可以术后DVT的发生率从2%降低到0.3%。

1.1.2 不同部位的压力的选择。

GCS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压力大小的选择也很关键。

英国皇家医学会指南[4]中推荐低压GCS。

在脚踝部位的压力为14~18 mmHg,小腿部位的压力为14~15 mmHg,即推荐低压GCS。

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使用者使用的压力和指南都一致。

Bowling等[5]研究发现大约20%的GCS被患者错误地穿着。

1.1.3 GCS使用中常见问题使用时,护士应注意以下问题:GCS卷曲引起的皮肤损伤和下肢压痕;GCS是否在关节处累积;当患者意识降低时穿戴GCS困难;当患者下肢水肿消失后,原来的GCS大小是否合适。

VTE的物理预防(ICU)

VTE的物理预防(ICU)

编辑课件
10
发病率和后果被严重低估
➢ “多发而少见”:高死亡率,高误诊率,高漏诊率 ➢ 漏误诊率几乎达八成 ➢ 首诊漏诊或误诊后,多次复诊仍误诊 ➢ 不规范治疗现象依然存在:抗凝不足,溶栓过滥 ➢ 未能积极开展预防
编辑课件
11
ICU发生VTE原因 血管壁损伤:
●手术:转入ICU前有手术史,如果手术直接了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口服避孕药或使用雌激素
□孕期或产后一月妇女 □原因不明死胎,习惯性流产>3次 □异常妊娠 □卧床的内科患者 □炎症性肠病史 □下肢水肿 □肺功能异常,CPOD(1个月内) □急性心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1个月内)
□败血症(1个月内)
2分
3分
□年龄61-74岁
□年龄75岁及以上
□肥胖(BMI>40)
□肥胖(BMI>50)
□外科大手术(>45分钟)□外科大手术(2-3小时)
□腹腔镜手术(>45分钟) □本人或家族DVT/PE病史
□关节镜手术
□D-二聚体
□中央静脉置管
□凝血因子V Leiden阳性
□曾患恶性肿瘤
□凝血素20210A
5分
□外科大手术(>3小时) □择期下肢关节置换 □脑卒中
□髋、骨盆或腿部骨折 □急性脊髓损伤(瘫痪)
LMWH
国内同样外有各效,学机械科方协法能会够指减少南静脉建血议流停滞,并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联
合预防方 案从机制上既能减少血凝过快,又能减少静脉血流停滞。
的预防指南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对于VTE或出血风险并不特别高的患者,运用药物和/或机械加压装置进行预防;对于以往 有VTE病史的患者,联合应用药物和机械加压装置进行预防;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和/或肝 脏疾病的患者,应用机械加压装置预防。

肾内科VTE防控制度

肾内科VTE防控制度

肾内科VTE防控制度1. 引言血栓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相关死亡率逐年增加。

肾内科作为一种内科专科,常常接诊病情严重的肾脏疾病患者,这些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严重肾病致凝状态等情况,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VTE。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肾内科VTE防控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VTE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VTE是指在静脉系统发生的血栓形成,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VTE是全球人群中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每年有数十万人患病,约30%的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

肾内科患者易患VTE的原因主要包括:•肾功能衰竭:肾脏功能不足导致全身凝血状态改变,易发生血栓形成。

•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过程中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长期卧床:肾内科患者因病情严重,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增加了VTE发生的风险。

3. 肾内科VTE防控制度的建立3.1 目标肾内科VTE防控制度的建立的目标是降低患者VTE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人员组成肾内科VTE防控制度的实施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防控小组,由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长等专业人员组成。

3.3 病例筛查和评估在肾内科患者入院时,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包括评估其患病前风险、患者特殊的VTE危险因素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3.4 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VTE的发生,如低分子肝素等。

•物理预防:引导患者进行积极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健康宣教:向患者提供关于VTE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3.5 患者监测和随访对于有VTE风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深静脉血栓的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推荐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

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

应用前宜常规筛查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